网络小说_狂欢化_现象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34.18 KB
- 文档页数:3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近年来,“狂欢化”成为文化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将狂欢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而借助“狂欢化”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则更能深刻地揭示作品背后文化现象的内涵。
本文将以“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分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蝗灾之日》。
《蝗灾之日》是一部描绘人类面对蚂蚁王国入侵的科幻小说。
小说中,蚂蚁王国通过进化进攻人类,在人类的城市中建立起自己的国度,繁衍生息,最终导致人类走向瓦解。
小说中的人物们,在这种危机下的行为和思想,以及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反思,都反映了当代社会一些文化现象。
首先,小说中的人们不断追求狂欢和快乐,从而忽略了危机的存在。
小说中,人们在参加婚礼、葬礼、放鞭炮等活动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极度放纵的心态。
这种放纵不仅让人们忘记了蚂蚁王国对人类的威胁,还让人们无法意识到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从而出现了对危机的无视。
这种放纵的狂欢文化与现代社会中流行的“娱乐至死”现象相当地相似。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娱乐和快乐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一些重要的话语权,政治与社会议题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再次逐渐显露出来。
其次,小说中的人们缺乏对于异性的尊重,甚至出现了性侵犯事件。
小说中,一些男性角色不仅在蚂蚁王国进攻的危机下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担当,反而在生活的细节中表现出了对女性的不尊重,比如色情、非礼等。
这种对异性的不尊重与现代社会中盛行的性别歧视问题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女性在教育、工作和政治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女性面临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公。
这种性别歧视与小说中男性角色的行为相似,都代表了现代社会中一种在表面上都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思维和文化习惯,但其深层次的根源却与社会的性别制度密切相关。
最后,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则展现了一种“反狂欢化”的倾向。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中的代表人物廖瑶在危机来临时保持警觉,专注于寻找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浅论网络小说文化现象网络小说的风靡也就是四五年间的事情,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已俨然出现主人风范。
不得不说,网络小说的运营堪称商业与文化结合的典型。
网络小说兴起于网络,开始可能只是文学爱好者在网上晒自己的作品,而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以此谋生的网络作家甚至有很多专业作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很多书在网络上连载完毕后出版,既保证了实体书的销售量也积攒了人气,有专门的网站进行管理作者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网站的一站式服务让更多的作家无后顾之忧专心写作。
网络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是以网络为依托的,而科技的发展也为其保驾护航。
P3、P4的出现是电子书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心头宝。
他方便携带更新速度快能够紧跟年轻人的步伐,它定位于普通群众一般人都能够消费得起,它象征潮流时尚,所以一出现就被迅速接受被迅速大众化。
而电子书的主体以网络小说为主,所以网络小说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愉悦享受,其真实感是必不可少的,网络小说多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遇到的事情。
很多文学经典过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因此人们更趋向于没有精神负担的网络小说,更容易引起共鸣。
快餐式的生活节奏,很多作家一辈子只出几本书或者耗费多年精力的作品显然湮没在城市繁忙的脚步中,相比之下网络作家更新更快,一天几万字几个月一本小说。
作品内容更是从豪门家人、江湖黑帮到借尸穿越、寻宝盗墓,五花八门夺人眼球,想不被吸引恐怕很难。
我虽然不是资深网络小说的读者但是随便一数也看过至少几十本小说,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坐着文学功底深厚文笔优美叙述流畅,写出的东西也是耐人寻味的。
每个爱好写作的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自己写出的东西能够有人读虽然不至于影响读者一生只要能引起作者的共鸣就会觉得是无比自豪的一件事情了。
读者从未放弃的阅读就是作者最大的写作动力。
但作家的门槛过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郭敬明,能够新概念之后一步走红。
即使和自己抄袭的作品摆在一起销售,依然有出版商愿意捧红他成就他。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蝗灾之日》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未来世界中马蜂窝的社会结构与蝗灾的故事。
本文将从“狂欢化”理论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
我们需要了解“狂欢化”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法国社会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费利克斯·瓜塔里提出,用于解释当代消费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狂欢化意味着文化的增殖和娱乐消费的普及,人们在其中追求短暂的刺激和快乐,同时也呈现出模糊的个体与群体关系。
在《蝗灾之日》中,马蜂窝社会被刻画成一个高度狂欢化的社会。
马蜂是人类的一种变种,他们身体庞大,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攻击性。
整个社会结构都建立在蚁群般的集体生活之上,个体之间的边界模糊,几乎没有私人领域和个人意识。
马蜂窝里的马蜂们生活在一种匆忙的狂热状态下,全年都在为蜜酒生产而忙碌,他们沉浸在狂欢的氛围中。
小说中,马蜂窝的蜜酒是一种追求刺激和快乐的象征物。
马蜂们通过饮用蜜酒获得短暂的欢愉,这种酒带来的快感类似于毒品,使马蜂陷入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无法抵挡蜜酒的诱惑,疯狂地追求狂欢快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小说中描述的蝗灾也与“狂欢化”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蝗灾是一种由突变的昆虫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它使得马蜂窝的蜜酒生产中断,导致马蜂们失去了他们唯一的追求快乐的途径。
没有了蜜酒的马蜂们陷入了沮丧和绝望的状态,整个社会秩序因此崩溃。
《蝗灾之日》通过描绘马蜂窝社会中狂欢化和蝗灾的形象,暗示了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短暂的刺激和快乐,过度依赖物质和消费,忽略了真正的自我价值和关系。
而一旦这种追求被剥夺,整个社会也会陷入混乱。
小说对这种现象的揭示和警示使得读者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社交关系进行反思。
《蝗灾之日》从“狂欢化”理论视角展示了一个狂欢化社会的崩溃过程,通过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现代社会中追求刺激和快乐的问题。
通过这个视角,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小说所描绘的马蜂窝社会的特点,也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进行思考和反思。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蝗灾之日》是中国作家王蒙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城镇在一场蝗灾中的生存故事。
小说以破坏力强大的蝗虫作为主要舞台,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斗争与融合,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而在“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看,《蝗灾之日》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狂欢化”理论是斯洛文尼亚哲学家兼文化批评家斯拉瓦约·齐泽克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呈现出一种“狂欢”的状态,即对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无意识沉溺和追求。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隐含着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压抑,因此他们希望透过文化狂欢和消费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那么,《蝗灾之日》这部小说如何能在“狂欢化”理论视角下来审视呢?《蝗灾之日》中的蝗虫灾害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
在小说中,蝗虫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种“他者”,它们侵袭了人们的家园和田地,使得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奋起反抗。
这种自然力量的对抗不可避免地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和无力感,同时也暴露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固有解释和认知方式。
从“狂欢化”角度来看,蝗灾可以被视为一种对现实状态的一种颠覆和破坏,这种破坏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在社会“狂欢化”的状态下,人们通常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倾向,他们通过文化消费和生活方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而蝗灾的来临无疑地打破了人们表面的平静和安逸,让人们陷入一种危机感和恐慌中。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没有了挥霍和放纵的余地,被迫直面生存的压力和挑战,这也是一种对社会“狂欢化”状态的颠覆。
《蝗灾之日》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状态也反映了一种对社会“狂欢化”的批判和思考。
正如齐泽克所说,“狂欢化”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虚无追求,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但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苦和苦难。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境遇,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各种情感和行为。
有的人因为恐惧而选择逃避,有的人因为责任而选择奋起抵抗,有的人则沉溺于绝望之中。
浅议网络文学的个性狂欢网络作品的内容多为生活随感、爱情故事和各种时尚话题等,因为网络作者成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写作心态与传统作家迥然相异,他们基本上都居住在都市和城镇,受过比较好的(据权威机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3.6%),于是网络文学具有很强的都市化和个人化的特征。
葛红兵认为: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一种自由,是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那么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点上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
它不需要纸面文学的那种精致、典雅、技巧、难度、成熟,而不成熟正是它对抗纸介文学之“过熟”的优点。
如果网络文学也和纸介文学一样老气横秋,那它就不叫网络文学了。
[1] 目前,网民中40岁以下的占89.7%,有90%居住在城市,不少人还是所谓的“新新人类”。
他们以业余的心态来写作,多少有些自闭、自恋或愤世嫉俗,他们把当下生活呈现出来的新生活、新情境展现了出来。
在安逸平淡的生活中,他们乐于寻找生活的刺激、各种情感的冒险和幻想;他们随意把生活撕碎,在混乱中获取生活变换的节奏,体验某种尖利的刺痛感,在各种时尚和流行中行走;他们乐于把日常生活转化为感性奇观,在感性呈现中传达他们人生的小快乐与面临的无奈和挣扎,显示出浪漫主义或商业主义的审美取向。
前苏联“狂欢”理论家巴赫金看来就是通过语言的戏谑、身体的放纵和对神圣之物的亵渎,以达到消除日常规范压迫和重建生存希望的目的。
这一切使他们的作品给人以奇特的时代感受和心理体验,带有前卫的时尚性和都市味。
以荣获第二届榕树下网络原创文学奖最佳小说大奖的《灰锡时代》(flying_max)为例,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30世纪的故事:未来世界,地球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从早到晚都是灰蒙蒙的,好像海底世界一样,每呼一口气,就会有一种劈波斩浪的感觉;灰尘很快分成左右两边,当中是一条清爽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人的气息……”。
人们不得不带着防毒面具才可以出门,而且因之也产生一些非常奇怪的社会制度,像犯了罪的人,“每进一次局子,都要在身上敲一个钢印,以便登录档案。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蝗灾之日》是冯唐的一部小说,以“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无力感和迷茫。
小说以一个蝗虫灾害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此引发的社会混乱和人们的心理变化。
作者通过描绘各种人物的行为和内心活动,展示了社会的崩溃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人们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信任和掌控,陷入了一种无力感和混乱。
他们纷纷离开城市,回归自然或者逃避到虚拟世界去寻找安全感和安慰。
这种无力感和迷茫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困惑和焦虑。
小说的主人公小刘也同样受到了蝗虫灾害的影响,他感到自己无法与这个世界产生连结,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使命。
他像是迷失了方向的羔羊,被社会的痛苦和冷漠所压迫,陷入了一种无助和绝望。
他试图通过寻找灵魂伴侣来寻求安慰,但结果却是残酷的现实的击碎了他的幻想。
整个小说充斥着一种沉闷的氛围,揭示了社会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扭曲。
面对无力感和迷茫,人们不断地沉溺于狂欢和荒淫中,试图逃避现实的痛苦和冷漠。
他们放纵自己,追求肉体的快感,却无法找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小说的结尾,小刘回到了老家,面对家人的眼泪和责备,他感到自己像是一个罪人,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
他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和自私,也意识到了狂欢背后的空洞和虚无。
整个小说以此为高潮,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警醒。
《蝗灾之日》以“狂欢化”理论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无力感和迷茫。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展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缺乏信任和掌控的社会世界。
小说的结尾更是通过主人公的反思和自省,提醒人们不要迷失自己,而是应该寻找真正的信念和价值观。
《关于网络文学发展态势的分析》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文学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络文学兴起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为网络文学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任何人只要有创作的想法和一台能联网的设备,就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网络上,与广大读者分享。
其次,读者对于多样化阅读内容的需求不断增长。
传统文学在题材和风格上相对较为局限,而网络文学涵盖了玄幻、仙侠、都市、言情、科幻等众多丰富的类型,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口味。
再者,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强,作者能够及时收到读者的反馈,根据读者的意见调整创作方向,这种紧密的作者与读者的连接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
网络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几个显著的特点。
从创作主体看,不仅有专业作家涉足网络文学领域,更有大量的业余作者凭借热情和才华投身其中,形成了庞大的创作群体。
在作品风格上,以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为主要特点,注重故事的吸引力和娱乐性。
从传播模式来说,除了在专门的文学网站上发布,还通过社交媒体、影视改编等多种途径扩大影响力。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
对于文学本身,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和题材,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许多有文学梦想的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挖掘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
对于文化产业,大量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等,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对于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了人们在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
然而,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创作门槛相对较低,部分作品存在质量不高、内容低俗、抄袭等问题。
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可能导致一些作品缺乏深度和思想内涵。
此外,版权保护也是网络文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侵权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作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坚守创作底线。
文学网站和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和版权保护制度。
网络小说的流行与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迅速走红并在读者中间形成了一股热潮。
网络小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当代文学的一股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网络小说的流行原因以及其所带来的变革。
首先,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够如此流行,与其便捷的获取方式密不可分。
相比传统的纸质书籍,读者只需一部手机或电脑,就能够轻松地阅读网络小说。
而且,网络小说通常以连载的形式呈现,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新的章节,不再受限于传统出版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这种便捷的获取方式,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网络小说,并产生兴趣。
其次,网络小说的流行还与其多样化的题材和内容密切相关。
网络小说的题材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的领域,从玄幻、仙侠到都市、历史,应有尽有。
而且,网络小说的内容也更加细腻和丰富,作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节。
这种多样化的题材和内容,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使得网络小说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网络小说的流行也带来了文学创作的变革。
传统的文学创作通常需要通过出版社的审核和编辑,才能够面世。
而网络小说则摆脱了这种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创作和发布作品。
这种自由创作的环境,激发了更多人的写作热情,使得网络小说的数量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网络小说也为传统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一些传统作家开始尝试在网络上连载自己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互动,增加了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网络小说的流行还催生了一批新的作家和读者群体。
相比传统文学,网络小说更加注重情节的紧凑和悬念的设置,更加贴近年轻读者的口味。
这使得一些年轻作家得以崭露头角,成为网络文学的代表人物。
同时,网络小说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读者,他们通过网络小说接触到文学,并逐渐培养起阅读的习惯。
这对于培养读者群体和推动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网络小说的流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网络小说的创作门槛较低,存在着大量的低质量作品。
论网络文学中的重口味现象网络文学是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其中重口味文学更是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和担忧。
重口味文学指的是内容含有暴力、SM、恐怖等极端元素的文学作品。
其在网络文学中的存在引发了人们对文学审美和价值观的思考。
一、重口味文学的出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学逐渐变得繁荣起来。
但在网络文学中,重口味文学逐渐浮出水面。
一些小说中猎奇、血腥、恶心的情节,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
作家们不断地渲染极端场景,让读者心理上得到了一种瞬时的刺激。
而这种刺激感,却让一些读者变得越来越追求极端元素,从而形成了对重口味文学的痴迷。
二、重口味文学的危害重口味文学虽然让读者得到了一种瞬时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却是有危害的。
首先,重口味文学能够影响读者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于一些未成年人而言。
其次,这种文学作品会让读者的审美和价值观产生扭曲,甚至会引发道德沦丧等问题。
最后,它会冲淡网络文学的文化内涵,纯粹的娱乐性质会抑制网络文学的发展。
三、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面对重口味文学的出现,应该注重引导和培养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创作应该着眼于人性、社会、探究生命等方向,注重考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网络文学中应该弘扬正义和美德,真实地呈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只有这样,网络文学才能成为人们真正喜爱的文学类型,让许多人从中受益,从中获得真正的启示。
总之,网络文学中重口味现象的存在,是对文学审美和价值观的考验。
只有引导和培养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学作品,才能让网络文学走向更加良性的发展道路。
作为网络文学的消费者,我们更应该慎重地选择自己所接触的文学作品,关注作品的内在品质,远离偏执和极端情绪的侵蚀。
---------------------------------------------------------------范文最新推荐------------------------------------------------------ 解读网络狂欢化+文献综述摘要作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信息承载平台,互联网络对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网络狂欢化是网络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典型趋势,网络狂欢具有全民参与性、虚拟性、对话性、娱乐性等特点。
本结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网络狂欢化现象,揭示网络狂欢的本质。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在分析网络狂欢化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出切实有效的缓解网络狂欢化负面影响的措施。
11921关键词网络狂欢化狂欢理论网络传播狂欢外文摘要TitleInterpretation of network carnivalAbstract1 / 6As the 21 st century humanity's greatest information bearing platform, Internet on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people bring the enormous influence. Network carnival is network transmiss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 typical trend, network with the party, virtual nature, and participatory dialogue should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gold Bach carnival theory to interpret network transmission network created during the carnival phenomenon,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network carniva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key in on the analysis of network carnival bring people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effects ar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Keywordsnetwork carnivalcarnival theorynetwork transmission carnival目次1引言1---------------------------------------------------------------范文最新推荐------------------------------------------------------2什么是网络狂欢化12.1网络狂欢化的定义12.2 网络狂欢化现象的存在方式22.3 人们对于网络狂欢化的不同态度23 结合巴赫金狂欢理论看网络狂欢化的特点3人们参与网络狂欢,利用网络狂欢来达到娱乐自身、发表意见的同时,网络狂欢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
敲击的符号狂欢的语码网络小说语言初论的开题报告
题目:敲击的符号狂欢的语码——网络小说语言初论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网络小说以其自由开放、多样化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同时也具有独特
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在表达狂欢情绪和展现特殊符号方面。
本文以网络小说语言特色
为切入点,探讨网络小说语言的符号化和语码化,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网络小说语言的符号化
网络小说利用符号来表达情感、描绘环境、刻画角色等,运用大量的隐喻、暗示、象征等手法。
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网络小说语言中的符号表现形式,剖析其深
层含义。
2.网络小说语言的语码化
网络小说作为一种典型的网络文学形式,其语言具有高度的语码化特性。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小说常用的语码进行分类和解读,探索网络小说语言的语码化手法以及其
中的文化内涵。
3.网络小说语言的狂欢特色
狂欢作为一种人类的集体文化现象,也在网络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网络小说通过符号语码的使用,表现出浓郁的狂欢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
某些文化心理特征。
预期结果:
本文旨在探究网络小说语言的特殊形式和文化内涵,为今后的网络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关于网络小说语言世界的一些初步认知,促进对网络文学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理解和发展。
2017·04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主要由“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三方面构成。
随着时代的演进,狂欢理论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当下我国影视界的IP热持续升温,网络IP影视剧改编更是盛行,呈现出狂欢效应。
这种网剧IP狂欢效应的形成,基于网络小说和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狂欢特质,同时也受到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希望借助巴赫金狂欢理论对网剧IP热进行现状分析及成因探究,为当下IP狂欢现象的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意义。
一、概念辨析及理论梳理IP是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泛指知识产权。
在中国则多指文学、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的媒介叙事或艺术样式转换的横向延展,是基于母本衍生的“改编”意义。
简单而言,这些原始素材被授权给开发商进行“改编”传播或二次开发的都可称为IP。
2010年以来,根据网络文学进行影视剧改编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显现出上升的态势,《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接连收获票房佳绩。
从2014年开始,热门网络小说IP均竞价售出,《盗墓笔记》《微微一笑很倾城》《老九门》等人气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掀起了网剧IP热潮,各大卫视及爱奇艺、腾讯等各大网络平台均呈如沸之势。
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狂欢式的范畴具体包含四个内涵:一是“人与人之间随便而亲昵的接触”,即等级制度的彻底消失,人们相互之间拥有平等的地位,可以不受阶级束缚随意自在地交流;二是“插科打浑”,人们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进行沟通,摒弃一切正经的、道貌岸然的说话方式;三是“俯就”,即一种仪式化的颠覆,解构传统规则,制定只存在于狂欢节的广场上的新的规则;四是“粗鄙,即冒读不敬,一整套降低格调、转向平实的作法,与世上和人体生殖能力相关联的不洁秽语,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仿讽等等”。
通过对巴赫金狂欢理论内涵的梳理,继而反观当今IP狂热的诸多现象,发现其中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借助狂欢化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究IP狂热背后的成因。
“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蝗灾之日》是由美国作家科南·道尔所著的一部恐怖小说,讲述了被蝗虫入侵的小城市,居民在恐惧和绝望中寻求生存的故事。
本文将从“狂欢化”理论视角,分析小说中的人性、社会和文化现象。
对于“狂欢化”理论,它是由法国文化学家格奥尔格·巴塔伊所提出的,主要指社会中出现的一种人群行为现象。
在狂欢化现象中,人群通常会失去个人独立性,过分倚重集体意识,并在其中沉溺不可自拔。
化为一种群体心理现象,个体失去了自我的意志和判断力。
在小说中,蝗虫侵袭后,居民们的行为和反应都体现了“狂欢化”理论的特点。
他们失去了自我,并想方设法地寻求保命之法。
他们追逐食物,爆抢超市,抢夺食品和日用品。
同时,他们也追求精神上的安慰,甚至扭曲了传统的信仰和文化价值观。
小说中的一个小女孩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却被一个叫做“救世会”的邪教组织盯上,被以祭品的形式牺牲。
这种对传统信仰和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和否定,恰恰反映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和异化。
小说中的居民在被蝗虫入侵后,不仅失去了个人意志和判断力,同时也失去了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习惯了自己大肆抢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在小说中,一些居民甚至在拥有足够的食物时,还是抢夺别人的食物,尽管这样做会使局势更加恶劣,但他们已经没有了自我,只能根据狂欢化带来的集群思维行事。
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躲在家中不出门的人。
他们不参与集体行为,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和意志力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他们的行为是相对正确而理性的,体现了个体既可以自主行动又能理智思考的特点。
同时这些人也没有失去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丰富了小说中的人性和社会层面。
总之,“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蝗灾之日》反映了人性、社会和文化几个方面的特点。
它为我们展示了在 mass media 和 crowd psychology 的影响下个体可能失去自我,丧失判断力,从而追求集体行为和情感的一种过程。
然而,真正的细腻与思考,只存在于少数坚守传统理念和独立思考的个体身上。
迷失于虚拟生活网络小说成瘾的心理历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虚拟生活网络小说成为了越来越多人消磨时间和娱乐的方式。
然而,有些人却渐渐迷失于这个虚拟世界,形成了对网络小说的成瘾。
本文将探讨这种成瘾现象的心理历程。
一、新奇和刺激虚拟生活网络小说以其新奇的情节和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成为了许多人沉迷其中的原因之一。
这些小说往往充满了未知和刺激感,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渴望在虚拟世界中体验一些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刺激和冒险。
二、逃避现实另一个导致虚拟生活网络小说成瘾的心理原因是逃避现实。
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使得一些人寻找一种方式来暂时地逃离现实。
虚拟生活网络小说提供了一个不需要面对真实问题和挑战的世界,让人们暂时忘记自己的焦虑和困扰,找到一种安慰和慰藉的方式。
三、满足心理需求虚拟生活网络小说还能够满足人们某些心理需求,比如满足审美和情感的需求。
这些小说往往富有情感和情节,能够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对于那些缺乏情感交流或感情寄托的人来说,网络小说能够填补这种空虚感,让他们得到一种满足和安慰。
四、社交需求虚拟生活网络小说还提供了一种社交平台,让用户能够与其他读者互动。
对于那些社交能力较弱或在现实中缺少社交机会的人来说,网络小说成为了一种交流和认同的途径。
他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喜好和理解,从而获得一种社交支持和归属感。
然而,虚拟生活网络小说成瘾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社交孤立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容易忽视现实中的社交关系。
他们对网络上的朋友更感兴趣,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这种社交孤立感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心理依赖一旦形成对虚拟生活网络小说的依赖,人们便难以摆脱。
他们对于网络小说的需求和渴望变得无法抑制,导致无法自控和表达。
这种心理依赖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可能导致其他方面的成瘾问题。
媒介融合网络语言的狂欢化分析----以梗文化为例◎陈铈光秀梅[摘要]随着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巴赫金提出的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有了新的适用性,直播购物、表情包、双十一等都是新的狂欢形势,本文将从网络狂欢理论的相关概述、新媒体环境下狂欢理论的呈现、狂欢理论的影响、狂欢理论的反思与建议四方面入手对狂欢理论进行探究[关键词]狂欢网络语言网络监管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新的语言形式,即网 络语言。
它广泛应用于网络交流,主要以文字、图片的形式 呈现,通过人与人之间达到的一种共鸣进行传播,影响较为 广泛的是表情包和梗文化。
网络语言的发展不仅契合了巴赫金在狂欢理论中对狂欢式解读,而且还反映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 网络狂欢理论的相关概述苏联杰出思想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与《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 书中提出了狂欢理论,该理论围绕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三个词展开,建构仪式与面具下的虚拟人格,解析符号化的 全民狂欢,以及重塑平等开放的话语狂欢。
狂欢节是指巴赫金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两种生活,一种是我们所处的日常,另一种则是狂欢式的生活,两种不同的生活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世界感受。
狂欢式是巴赫金狂欢理论在文化形式中衍生的符号代码,他用脱离体制、脱离常规、脱离界限、脱离神圣四个范畴来解析全民狂欢。
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中的内容由P G C向UGC转变,呈现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契合了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精神内核,特别是网络传播自由平等、匿名性、多向互动等特点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节中平等性、仪式性和全民性、开放性等 特点有相似之处。
二、 网络狂欢的呈现—梗文化(一)梗文化的狂欢现象梗其实是“哏”字的误用,如今是互联网中喜剧的构成要素,诞生于20世纪末的中国喜剧文化形态,从冯小刚贺岁片到赵本山的喜剧小品、郭德纲的传统相声,直至今日以 李诞为代表的脱口秀,碎片化演进形态显而易见。
[作者简介]孙利亚,女,山东淄博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
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探析○孙利亚(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网络时代悄然来临,它使“众声喧哗”变得更为名副其实。
网络小说正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代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狂欢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社会大众在现存状态下对精神释放的需求使网络小说“狂欢化”有了最广泛的心理基础,“狂欢”在小说文本中体现出“众声喧哗”与异类融合等特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网络平台的辅助下成为可能。
而网络小说集体“狂欢化”现象的背后,则体现出社会大众在文化断裂的背景中对“人本”之人性的呼唤以及个体独立思考意识的建构,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大众对安全感的社会心理需求。
[关键词]网络小说;狂欢;社会心理;安全感[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1)12-0022-03在当今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网络小说凭借着载体的多样化、阅读的便捷性以及惊人的创作量,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并逐渐显现出“狂欢化”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网络小说的文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而,对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小说创作中伴随的意识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分析则缺少关注。
对于该现象的解读,本文试图从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的发生、网络小说的解读以及现象背后的心理需求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狂欢化”的心理发生机制网络小说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凭借着独特的运作机制,享有充分的自由和话语权,日渐呈现出“狂欢化”的特点。
“狂欢”,指一种群体的精神释放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摆脱一切束缚,拥有充分的自由与平等,尽情地表达自我和容纳他人。
表现在文学领域上,巴赫金认为,“狂欢化帮助人们摧毁不同题材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多种不同风格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狂欢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
这就是狂欢化在文学史上巨大功用之所在。
”[1]177然而,“狂欢”并非空穴来潮,一次剧烈的宣泄必定经历了长时间的情绪积累,这就要关注中国大众长期以来的心理状态。
“反感”是网络小说作者最首要的写作动机。
心理学认为“反感的产生,乃是因群体压力或别人影响而致使自由受到威胁,由此产生一种维持自由的内在动机,最终促使表现于外在的反感行为。
”[2]253这里的“反感”并非仅仅由“群体压力”或“别人影响”而产生,向内“开拓”的发展需求也影响着“反感”的生成。
“地球村”概念的出现,将人们带入了通讯的辉煌时期,全球化的语境更是使人们的视野日渐开阔。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不同文化激烈交锋,各种思想相互冲击,带给中国民众的是络绎不绝的新奇。
然而,当人们行动的空间不断扩大,物质追求不断提高时,会意识到内在思想并非如外在形体一般自由,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无形中制约着人们的想象,长期以来的对话平台的局限制约着人们表达的程度,内在的牵制酝酿着“反感”。
但是,网络的出现使某些有闲暇的群体有了足够表达“反感“的空间,作品发布的便捷途径使得他们有条件去分享心路历程,匿名性的发表为他们营造了畅所欲言的环境。
以网络为媒介,这个群体开始了源源不断的创作。
“未完成事件”的释放促使读者将目光转向网络小说。
心理学领域的完形治疗学派曾提出“未完成事件”的概念,即涵盖悔恨、愤怒、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未被表达出来的感受,虽然这些情绪并未表达出来,并未充分被体验,但是在潜意识中却一直存在并发生作用。
[2]176现代人们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焦虑情绪增多,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的“未完成事件”不断积累,情感压抑之下需要释放的欲望更加强烈。
网络小说的出现使得这一情绪有了释放的机会,尤其是电子书的兴起,阅读的零消费与便捷性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取出手机、MP4或电—22—语文学刊2011年第12期脑,任意的选择感兴趣的作品来阅读。
网络小说多样的题材,天马行空的想象,通俗化的语言,可以使读者暂时性的离开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注意力和舒缓压力的效果。
消费市场的“双向选择”为网络小说的繁荣提供了动力。
相较于纯文学作品,网络小说更好地迎合了社会大众的趣味,有学者提出网络小说的“零进入门槛”观点,即任何人想进入文学领域,无须按照传统的程序,达到发表文学作品的目的。
这种“零进入门槛”使得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人人都可以写小说”的预设增加了网络小说的灵活性。
不只是作者与读者的选择,源源不断的创作量与日益增长的阅读量的刺激,也促使消费市场选择性地接受了网络小说,并为之投入更多的经历与经费,创造更加完善的分享平台,反过来,又推动更多的创作与阅读。
“反感”与“未完成事件”为“众声喧哗”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而市场的“选择性接受”使得网络小说迅速地发展起来。
网络文学理论研究者欧阳友权曾在《网络文学论纲》中提到:“网络文学是‘脱冕’和‘祛魅’的文学,它不再是文人生存方式和承担形式,而只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从此,文学女神走下神坛,同归民间,与民同乐,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
”[3]152“文学女神走下神坛”并非从网络文学开始,但使大众真切地意识到文学可以“与民同乐”,却不得不归功于网络这个平台,网络的平等性与匿名性使大众拥有了追求自由、表达观念和释放感情的空间。
二、“狂欢化”的主体:网络小说的解读网络文学在“狂欢化”进程中的取得了很多的“突破”。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颐武对网络小说予以积极的评价:“网络小说在降低出版门槛的同时,也破除了文学权威和文学迷信,它的大众性和宽广性反而容易树立自己的民间权威,它对创造力的释放有助于文学质量的提升,这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3]153网络小说在“狂欢化”过程中渐渐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色,对解构崇高、颠覆秩序、破除权威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意识。
网络小说选材广泛,异类融合。
在分类方面,各小说的界限不明确,各类有交叉,大类中小类众多,层出不穷,大致有玄幻、奇幻、仙侠、历史、军事、武侠、都市、言情、游戏竞技以及其他等大类。
在零压力的状态下,作者的想象纵横驰骋,无拘无束,摆脱时空的限制,交叉历史,将不可能事件实现;将创作深入到各个领域,打破固有视阈的枷锁,使不同背景中的人物再现。
作者在不断地尝试中,对创造力的释放不遗余力。
作者视角多样,具有明显的“众声喧哗”意识。
网络小说在视角的选择上,真正地做到了大众的“狂欢”。
正因为多数作品产于民间,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在小说里,大众观念中被压抑的“平等”欲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于是,在意识形态模糊的场域里,众声得以喧哗。
例如,各类题材的创作中都有男女平等的主角意识,在各类题材中都努力尝试让女性做主角;主要人物的设定打破才固有的思维模式,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机会尝试主角一职,光环与焦点不再为某些特定阶级所独有。
小说语言多元化,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性增强。
借由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网络小说的语言模式注定不同于纸质文本。
由于读者对网络小说的宽容度极高以及作品更新的及时与迅速,这类小说在语言的表达方面,有更大的自由性。
同时,因为网络提供便捷的阅读途径,加上页面跟进的评论空间,使作品发布与读者反馈近乎同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作者与读者“隔空对话”的局面。
网络小说的“狂欢”是双向的,作者在发挥创造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读者的思维与视阈反馈,也是无形中鼓励着作者将注意力转向未知的领域。
二者通过网络小说,达到了空前的“默契”。
然而,网络小说在“狂欢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有多出“失守”。
网络小说在“狂飙突进”的过程中,有时因为情绪压倒了理智,暴露了很多的缺点。
当越来越多的作品追求点击率的增加,重量不重质,定位于情绪的发泄和欲望的表达时,过度沉迷于“狂欢”反而造成某些方面的“失守”。
网络小说呈现出“批量复制”与“模式化写作”的特点。
快节奏的“狂欢化”现象使得网络小说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要么“狂潮”掠过某个领域,蜻蜓点水,不再深入;要么同题材小说“批量复制”,“模式化”写作。
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虽然可以复制,但复制品却伤害着原来的艺术品,伤害着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4]386。
因为多数读者对某些题材的特别关注,引发了该题材作品的“爆棚”。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题材繁荣的背后,是越来越严重的模式化写作,类似的叙述模式,例如穿越小说的模式一般是固定的,都市小说中人物成长的历程近乎一致等等。
粗糙的语言和露骨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美感,娱乐性的创作目的导致许多小说价值的失落。
网络小说作者众多,部分因为没有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历史知识缺乏,文化积淀不足,语言运用的水准也有待提高。
过于直露的描写并没有为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因而缺乏含蓄的美感,使审美让位于感官刺激。
更有某些写手试图迎合世俗趣味与娱乐性,毫无下线的袒露出个人潜意识,甚至不惜颠覆伦理,破坏道德,毫无责任地营造出欲望中的世界,造成价值的失落、意义的缺失。
总的来说,网络小说虽然有极大的创作量,但优秀作品却犹如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快餐式的小说,流水账般的作品,在盈利模式的推动下,整个创作环境杂音众多,很多作者随之心态浮躁,甚至跟着舆论起—32—现代文萃孙利亚/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探析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作品的质量不断下降。
三、“狂欢化”背后的社会心理需求跳出网络小说,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价值重构运动。
这次运动注定广泛而深刻,缓慢而不乏突进的可能;从小众到大众,从支流到主流,范围逐渐扩大;解构与建构或此起彼伏,或并驾齐驱;各领域互相影响,相互渗透。
而这场运动的背后,是普遍的社会心理需求,即:对安全感的渴求,上世纪,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文化断裂,大众由此产生了不可控的焦虑,内心的防线崩塌,安全感骤失,麻木而又敏感。
这时的价值重构是必然而又是必难的,全社会对安全感的追求正从以下两个方面循序渐进:独立思考的个体心理建构非常重要。
激发独立思考的意识是对社会个体而言,最后的目的是要求个体做到感性、知性、理性的协调发展,有独立的思考、正确的认知,能辩证的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当一个人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时,他会在怀疑中慢慢关注有价值的事物,追求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他的内心就不会空虚,不会轻易受外在影响,从而内在安定。
从网络小说的“狂欢化”现象来看,“狂欢化”中的“失守”大多由于独立精神的缺失:“模式化”写作和“机械复制”生产是缺乏创新的表现,媚俗与过度娱乐也是价值观不正确的显现,而情绪发泄的过度与道德底线的失守,易受社会情绪的感染等种种行为都源于理性的失守。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只有在个体安定的前提下,社会才能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