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忠实小说语言意识的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101.24 KB
- 文档页数:2
陈忠实作品中方言运用现象研究作者:武潇华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1期摘要: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不论是从文学性和民俗性的层面看,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当然,陈忠实作为陕西作家,家乡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淳朴风土人情赋予了他创作绵绵不绝的动力和灵感。
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傳递着陕西信息,方言的运用便是其中一种方式。
本文就以《白鹿原》和《乡村》为例,分析对陈忠实作品中的方言现象。
关键词:《白鹿原》;《乡村》;方言运用现象;乡土情结一、陈忠实作品中方言运用的具体原因陈忠实出生于陕西西安东郊灞河川东岸原畔上的一个小村庄。
从村子出来,往上走,是白鹿原,往下走不远,是闻名中外的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再走不远,就是古来郊迎祖饯之所———灞桥。
作为深爱这片土地的一位陕西作家,陈忠实在以乡村乡土为题材的创作中,有意识地从关中方言的宝库中撷取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汇进入他的文学作品中。
这种动用方言资源的文学书写的动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追朔到他强烈的母语方言情结:“方言是生活和时代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许多都是咱们民族的原始语言,古语中的很多词句用法都在其中保留了下来。
”他在关中方言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属于自己的语言”的栖息之地。
二、陈忠实作品中方言要素的呈现形式陈忠实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对方言要素往往不做任何修改,直接引用到作品当中去。
这些直接进入到文本中的方言要素大多都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在作品的叙述语言中也有出现。
(一)方言要素直接出现在人物对话中短篇小说《乡村》中,王泰来将从王玉祥那里借到的五十元交给王九娃手上时,王九娃说“差不离,五张,没麻达”。
王泰来劝说侄儿“好好劳动过日月,不要胡提腾......”这些人物对话中所出现的方言词汇,是关中人在日常生活对话中经常使用的,由此可以充分体现出关中地区人民豪爽直率的性格。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这样的对话随处可见。
如:①“嘉轩你咋瓜咧?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杆子河南蛋儿全是些饿狼二毬,杀人连眼都不眨。
论小说《白鹿原》的方言运用论小说《白鹿原》的方言运用第27卷第5期2011年9月f咒(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1.27,No.5Sep.2011论小说《白鹿原》的方言运用宋颖桃(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摘要]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不仅从表层的遣词造句的角度精心选择方言语汇,运用方言语气词以及高密度的排比句和长句来营造方言氛围,创造方言腔调,而且从深层的角度运用方言思维进行布局谋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方言思维与方言表达的结晶. [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方言;思维【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40(2011)05.0053.04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是某一地域的人们所使用的特定交际工具.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码,包含了形象生动的民间用语,承载了丰富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从而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资源.运用方言可以凸显人物形貌情态,传递别样韵味,承传地域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拓展文学写作空间,寻求个性化的语言表现手段,方言作为一种自由自在的民间话语资源为许多作家积极采用.-1陈忠实作为陕西乃至全国着名作家,其文学语言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关中方言神髓的准确把握,以其长篇小说《白鹿原》为典型代表,陈忠实在方言运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不但精心选择和使用方言词语,而且在整部作品中营造了方言氛围,灌注了方言语气,蕴涵了方言神韵.归结起来,这是一种方言思维.在方言思维中陈忠实完成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创作过程.一,精心选择,突出人物形象小说《白鹿原》写的是关中的人和事,陈忠实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词.他对所用的方言词语精心选择.选择最合适的词语,选择最恰当的场合,力求准确生动.在陈忠实看来,"写小说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要争取与最广泛的读者完成交流和呼应",因此他非常注重处理好语言的地域性特色与广泛的普适性之间的矛盾,使读者在阅读中没有太多的语言文字障碍,能够顺利完成文本的阅读与审美过程.着名评论家屠岸认为:《白鹿原》的"语言显然经过了认真地选择. 凝练简洁而有关中地方特色,方言多,但没有令人看不懂的炫耀,猎奇,而是看得懂,有意味".[3]295 通过对关中方言词语的精心选用,小说《白鹿原》在准确传情达意的基础上,刻画了一个个性格各异,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1]鹿贺氏白眨白眨着眼说:"药轻不治病!(《白鹿原)450页,以下只标页码)在《白鹿原》中,鹿贺氏也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她同田小娥,兆鹏媳妇等一样都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儿媳得了"淫疯病",冷先生下药将女儿变成了哑巴,鹿子霖有些忧虑和不安,认为药底子下得太重了,鹿贺氏并未领会鹿子霖和冷先生各自的真正用心."白眨白眨"在关中方言中指眼睛无神地眨巴眨巴.这个动词表现了鹿贺氏的愚钝,麻木,痴傻之态.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性格心理,鹿贺氏才对鹿子霖成天在外沾花惹草听之任之,活在丈夫的背叛中还自欺欺人,鹿贺氏是可 [收稿日期】2011-07-18[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工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白鹿原》的方言写作研究"(XAGDXJJ02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宋颖桃(1975一),女,陕西户县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理论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53叹可笑与可怜可悲的."白眨白眨"这个方言动词的使用符合鹿贺氏的性格心理,活化了这个女人的痴傻,愚钝之态.[2]黑娃嚼着凉凉的面皮,还是察觉到了李相和王相没有察觉出来的变化, 小女人走路的步子轻盈了,两只秀溜的小脚麻利地扭着,胸脯上的那两团诱人的奶子就颤悠悠弹着,眼睛像雨后的青山一样明澈,往日里那种死气沓沓的神色已经扫荡净尽.(114页)"秀溜"在关中方言中指身材苗条或脚形小巧,"秀溜"一词写出了小娥轻盈的体态美."死气沓沓"在关中方言中指无精打采,没有精神,没有生气,"死气沓沓"的神色荡然无存表现了爱情给小娥带来了幸福与甜蜜,希望与活力.小娥是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性格复杂饱满的人物,作为一个女人,她的内心充满了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与渴望.陈忠实通过冷静沉实的笔调,写出了这个人物身上的善与恶,美与丑. [3]同人们都绷紧了脸瞪瓷了双眼气不敢出.(157页)如果一个人不机灵,反应麻木迟钝,关中方言乃至陕西方言往往说:这个人"瓷"得很.一个 "瓷"字尽显了人物的呆滞木讷,不善灵活变通之态."瞪瓷了"指眼睛瞪大了,一眨不眨,人物的惊愕失神之态跃然纸上.[4]鹿子霖家修筑讲究的四合院里,现在只剩一个黄脸老婆子鹿贺氏楦在里头.(484页)"楦"本指做鞋用的模型,引申为拿东西把物体中空的部分填满使物体鼓起来.《白鹿原》中鹿子霖的大儿子鹿兆鹏是共产党,四海闯荡,多年没有音信,~-Jt,子鹿兆海参加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鹿子霖当下又被抓入狱,偌大的四合院里只剩下鹿贺氏一个人,陈忠实巧妙地用了静态的动词——"楦"来描写动态的人物——鹿贺氏, 以静写动,生动地刻画了鹿贺氏身处绝境中毫无生气的失神,麻木,呆滞之态,传神地勾勒出鹿家大院的空寂,冷清之貌,同时也预示了鹿家的衰败,形象而又深刻.在精心选用方言词语的基础上,陈忠实还将大量的方言俗语,俚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引入小说,如:"跷尿骚,胡吹冒撂,歪瓜裂枣,吆老鸦,羞先人,露水没籽儿闲话没影儿,逮不住雀儿掏蛋, 54摘不下瓜来拔蔓,挂面调盐——有言(盐)在先, 头茬子苜蓿二淋子醋,姑娘的舌头腊汁的肉"等. 这些极富口语色彩和地域特色的关中民间俗语的运用,使《白鹿原》的语言在厚重沉实的基础上, 色彩斑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二,运用方言语气词,创造方言腔调语气词是一种语言的神气,情态,口气,即话语习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习惯.这些话语习惯既包括当地特有的词汇,还包括当地人说话的神态,口吻,语气与句式."作家在具体描摹某一地方人事的时候,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沉入'描写对象之中, 即向'原型'逼近,因而在创作思维上,要受到对象,'原型'即某一地方人事的潜在影响,这种潜在影响,包括人物语言方面的,也包括一个地方话语习惯方面的"._4在小说《白鹿原》的人物语言中,陈忠实使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语气词,使得人物的神态情貌历历在目,跃然纸上.《白鹿原》中运用的关中方言语气词主要包括:喀,哩,嘛,哎, 来,呀,噢,哇,喽"等.A.喀:表示对所说的话(包括肯定或者台定之意)予以强调,去掉后不影响句子基本意思的表达.如:[5]嘉轩仍然像说到麦子包谷谷子一样的口气说:"罂粟喀!"(39页)[6]田福贤说:"耍猴."白嘉轩问: "耍猴?耍猴用不着戏楼呀!在地场上围个圈子栽个杆子就成了喀!"(184页) B.哩:表示陈述语气或疑问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7]白嘉轩蔑视地说:"你吹啥哩! 传帖连县长都敢反敢弄,谁把你个总乡约当啥!"(86页)[8]黑娃打断父亲的话:"我今年出门熬活呀.我早都盼着哩!我给我妈已经说好了."(104页)c.嘛:表示一种申明的语气,强调事情之显而易见.[9]兆鹏既然愿意回到白鹿原上来当校长,那就再无任何借口不回家了,学校离家最远也不过三里路嘛!(137页) [10]白嘉轩说:"我跟麻子已经说妥,给贺家坊唱毕接着到咱村唱,咱白鹿村的会日眼看也就到了嘛!咱村唱起戏来我再看."(224页)D.哎:用在称呼后表示呼唤,起强调作用,或引起别人注意.[11]村子里跑来一个小学生说:"叔哎!俺老师叫你到学校去."(145页) [12]老汉走进学校院子大声吆喝:"鹿校长哎——鹿校长!"(138页)除了以上单个语气词的使用外,小说中还采用了两个或多个语气词的连用(如:"哩嘛,嗬呀, 嘿呀,哈呀,呃呀,啊呀呀"等),表示强调,吃惊, 喜悦,责骂,生气,激动的语气,多个语气词的连用可以避免单个语气词重复使用的单调,枯燥,使语气委婉,生动活泼,富有变化,口语意味尤为浓厚.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运用大量的关中方言语气词,创造了鲜明的关中方言腔调,体现了独特的地域语言习惯和语言感觉,向读者呈现了关中人独特的生命感觉,色彩,质地和力度. 三,高密度排比句体现方言风格陈忠实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历史的质实和生活的沉实,其文学语言也追求厚重深沉.通过《窝囊》,《轴辘子客》,《舔碗》三部小说的语言试验, 陈忠实确定了高密度的语言形式.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将这种高密度的排比句和长句贯穿于小说的字里行间,驾驭得游刃有余.[13]他抚摸她搂抱她亲她的脸亲她的嘴她都温顺地领受了,当他的手试图拉开她的短裤的系带时她跳了起来,从枕头下迅即摸出一把剪刀执在手中.(1l页)[14]那五个女人掐她拧她抠她抓她撕她打她唾她,都争着拉他去睡觉.(12 页)[15]朱先生不恼不躁不答不辨回到) 家里就躺下午歇了.(18页[16]姐姐比在自家屋时白净了,也胖了点儿,不见臃肿,却更见端庄,眼裹透着一种持重,一种温柔和一种严格恪守着什么的严峻.(21页)[17]他们都像父亲嘉轩,也像死去的爷爷秉德,整个面部器官都努力鼓出来,鼓出的鼻梁儿,鼓出的嘴巴,鼓出的眼球以及鼓出的眉骨,尽管年纪小小却已显出那种以鼓出为表徵的雏形底坯.) (51页"语言是情绪的反映".[5]60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内心体验.作家是根据自己的情绪来调用语言,调整节奏,"也可以说,为了表现一种情绪来调整节奏.节奏与作家的气息的高低快慢急缓断续有关,也就是说语言与生命有着直接的联系._5关于语言感觉,陈忠实认为:"它蕴含当时的社会气氛和不同人物的生活形态,而且蕴含作者的情绪,气质和理智等."-6]抛好的小说语言就是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小说中人与事的情绪的语言".L5小说《白鹿原》揭示的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观照的是一个民族灵魂的世界,关注的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命运独特,个性突出的个体.小说体现了作者纷繁的思绪和激越的情怀.联系陈忠实创作《白鹿原》时的生活状态,抽的是烈性烟——雪茄,喝的是烈性的酽茶和西凤酒,这些烈性的东西和作家内心世界中那些关于人物命运,民族前途的深厚沉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刺激着作者的神经.陈忠实认为,文学创作是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三者的有机结合.小说《白鹿原》成为陈忠实展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的最适合的艺术体验方式,在小说中,他为自己和小说中人物的情绪找到了最契合的表现方式,将那种纷繁的思绪和激越的情怀在一个个高密度的排比句和长句中倾泻而出,"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和裹挟力,给人一种激越,刚劲,迅猛的推激力",r这种感觉与力量与秦地的方言艺术——秦腔一样粗犷豪放,厚重大气,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白鹿原》中高密度排比句和长句的使用,就像吼出的秦腔, 体现了一种内在的语言节奏和语言感觉,它跳脱了方言字词,方言语气的层面,不是将方言浮在显眼的表层,而是将关中方言粗犷豪放,厚重大气的风格融人到小说语言的字里行间.四,布局谋篇,体现方言思维思维是人脑的功能,是人的实践活动内化的结果.依据人类活动的不同形式和内容,思维可以分为:行为思维,认知思维和表现思维.文学写作属于表现思维.表现思维是从理性到感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表现主体整合,序化其心理内容并运用特定的符号为其心理内容创作寻找外化形式的思维过程.写作思维的具体任务就是发现,创 55造语言物化形式,就是用语言文字同化心理内容, 因此,写作思维在本质上就是语言文字思维.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写作思维中,语言文字作为内在图式决定着人的外在及内心的同化范围和内容.J4'棚方言是陈忠实的交流工具,在任何场合下,陈忠实使用的都是方言.方言也是陈忠实的认知工具,陈忠实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对于农村,农民的认识基本上源自于方言.人以哪种方式输入信息进行认知,便易于以同样的方式输出信息予以表达.陈忠实以方言进行认知,综合改造自己的认识,所以陈忠实也更易以方言的形式来表达,展示他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方言贯穿于陈忠实创作过程的始终.如果说使用方言的字,词,句是对方言表层的运用,那么布局谋篇所体现的是深层的方言思维和方言精神.小说《白鹿原》文首的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句话没有任何的背景介绍,也没有琐细,冗长的起铺垫,烘托,渲染气氛等作用的景物描写,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人题.同样,小说中很多章节的开头也简要概括介绍了本章的大意或主要内容,这样的布局显得干净利落,显豁明白.这样的篇章结构与关中人以及关中方言的干脆利落,豪放硬朗的精神有着内在的同一性.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描写,刻画了多个生动形象.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大都围绕事件展开, 极少修饰陪衬,烘托渲染气氛的景物描写.整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采取的是古人所说的"极省法",它通常将景物描写融汇于叙述之中,单纯的景物描写极其节制和简约.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叙述的阻滞和间断,有助于形成叙述的连贯和气势;9另一方面又与关中方言"干,梆,硬,正"的神髓相吻合.通观小说《白鹿原》整部作品,陈忠实不仅从表层的遣词造句的角度精心选择方言语汇,运用方言语气词和使用高密度的长句和排比句来营造方言的氛围与腔调,凸显方言的节奏与感觉,而且从深层的角度运用方言思维进行布局谋篇,从而使小说的结构布局与方言的内蕴和神髓相暗合. 总之,陈忠实通过精心地选用词语和句子以及巧妙地布局谋篇,从而将关中方言粗犷豪放,厚重大气的风格和"干,梆,硬,正"的神髓融入到小说的字里行间,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方言思维与方言表达的结晶.[参考文献][1]董正宇,孙叶林.民间话语资源的采撷与运用——论文学方言,方言文学以及当下"方言写作"[J].湖南社会科学,2005, (4).[2]李建军.小说的纪律——基本理念与当代经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3]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4]王卓慈.方言:创作与阅读[J].小说评论,t999 [5]郜宝元,张冉冉.贾平凹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oo5.[6]陈忠实.陈忠实文集(第5卷)[M].广州:广州出版社, 2o05.[7]李建军.廊房渐大:陈忠实过渡期小说创作状况[J].海南师范学院,2003,(1).[8]段建军,李伟.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李建军.景物描写:《自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之比较 [J].小说评论,1996,(4).(责任编辑郑东)TheUseofDialectintheNovelWDeerSongYingtao(HumanitiesCollege,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n,710021,China) Abstract:InthenovelWhiteDeerPlain,ChenZhongshinotonlychosedialectvocabul ary,applieddialectmodalparticlesandhi【sh—densityparallelismsentencesandlongsentencestocreateatmosphereandacce ntofdialectfromtheSUI'~acelayerofwordsandsentences,butalsouseddialectthinkin gtocomposethestructureofnovelfromthedeeplayer.Inaword,thenovelWhheDeerPlainisthecrystallizat ionofChenZhongshi'Sdia—lectthinkinganddialectexpressing.Keywords:ChenZhongshi;WhiteDeerPlain;dialect;thinking56。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关中方言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4级学生指导教师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函授站二O一六年十月目录序言 (1)1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特征词汇 (1)1.1名词 (1)1.1.1称谓名称名词 (1)1.1.2反映民俗文化的事物名词 (3)1.2动词 (4)1.2.1动词后面带“了”等表示动态 (4)1.2.2动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4)1.2.3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1.2.4有些动宾式合成词的重叠是AAB式或ABB式 (5)1.3形容词 (5)1.3.1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5)1.3.2大多数形容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形式(V不V)提问 (5)1.3.3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或适中,重叠后不能加副词“很” (6)1.3.4有些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 (6)1.4语气词 (6)2小说中词的形态别具一格 (7)2.1独特多样的重叠词 (7)2.2附加词缀的方言词 (8)2.3典型的合音词 (8)3 关中地域独具特色的熟语 (9)3.1谚语 (9)3.2惯用语 (9)3.3歇后语 (10)结束语 (10)致谢 (12)参考文献 (13)论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关中方言陈忠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展现了清末民初到解放前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史诗,是一幅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整部小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历史内涵。
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白鹿原》以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关中地域文化,不仅牢牢地锁住了人们的目光,而且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陈忠实作为陕西作家,他利用关中地区最常见的方言、熟语、人物称呼、语气词,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史诗性作品”。
之所以《白鹿原》会别具一格,与关中地区本身的历史、地理、饮食文化以及陈忠实先生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的。
论中国方言写作文学传统对陈忠实文学语言的影响作者:王素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12期摘 ;要:陈忠实在小说创作中大量撷取方言土语,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域色彩,他的文学语言受中国文学史上方言写作传统沾溉甚深。
他把当代由柳青、王汶石等老一代作家所奠定的方言书写经验吸收、改造和融化在自己的创作中,走出了一条既承传前人,又超越前人的独特创作道路。
关键词:陈忠实 ;方言写作 ;文学语言陈忠实在小说创作中大量撷取方言土语,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域色彩,他的文学语言受中国文学史上方言写作传统沾溉甚深。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方言写作传统,陈忠实在改革开放后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但是外国作家运用方言取得作品成功的经验却很难被陈忠实所借鉴。
因为陈忠实并没有读外文原著,而读的是翻译作品,翻译作品使用的是欧化语言,作品经过翻译的欧化语言中介之后,其中的方言韵味大打折扣。
陈忠实读外国作品更多着眼于借鉴作品的思想视野、结构布局和艺术手法,如果在语言上受其影响,也是受欧化的翻译语体的影响,对其方言写作经验借鉴不多。
中国文学史上方言写作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十五国风”展示了各诸侯国方言的风姿,战国时期的《楚辞》则是楚地方言的记录。
秦代开始,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逐步形成,用口语方言写作的作品很少被记载和留存于世。
唐宋以后,方言成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词、曲之中。
到明清时期,随着白话小说的兴盛,方言大量进入文学作品。
“五四”白话文运动主张言文一致,方言写作被大力提倡;18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众语讨论将方言运用和革命文学的阶级意识联系起来并付诸艺术实践。
在延安边区,凭借政党对文艺直接干预的政治之力,知识分子不是“化”大众,而是大众化了,群众语言、农民的语言取代了俄式教科书语言和“五四”后流行的“学生腔”,文艺大众化真正得以实现。
建国后,随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价值定位,文学文本逐渐走向民间文艺化、通俗化。
论《白鹿原》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力《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代表作,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读者们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百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白鹿原》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力。
首先,《白鹿原》中的人物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小说中的人物包括农民、地主、军阀、士绅等各个阶层,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这些人物的语言风格各异,或粗俗或文雅,或直率或委婉。
比如,在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农民们使用粗俗的语言,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常常使用粗话和俚语;而地主和军阀则更倾向于使用文雅的语言,他们在说话时常常使用正式的语言和官方的词汇。
这些不同阶层的人物语言使得小说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也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
其次,《白鹿原》中的人物语言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语言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这些语言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还可以让读者们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
比如,在小说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
”这段话既表达了小说中人物对于某些事情的无奈和痛苦,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最后,《白鹿原》中的人物语言是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的。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常常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们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白嘉轩心里一阵悲凉,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他伸出右手在破烂的棉袄袖口里蘸着唾沫,把借据重新叠好,装进黄绸小包里,郑重地放在口袋里。
”这段话通过描写白嘉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对于借据失而复得的欣喜和珍视之情。
这样的语言描写能够让读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小说《白鹿原》的方言运用研究作者:张露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2期摘要:小说《白鹿原》在写作手法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在方言运用中是中国文学的典范。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该方言是一种古老的方言,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但是《白鹿原》中的关中方言,并没有为读者带来太多的语言障碍,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理解,关中方言在运用过程中,展现了语文文学的继承性和创造性,将难懂的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实现了方言运用在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白鹿原;方言;形象;腔调;风格[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前言:方言是一种地区性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码,在使用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用语,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在文学写作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方言的运用,能够展现出人物的独特性,对传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文学事业的不断进步,个性化的表现手法相对突出,并且被民间的作家所采用。
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精心的使用了方言,展现出了方言的魅力。
一、精心的选择突出人物形象小说《白鹿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主要对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对于方言的使用,采用了精挑细选的方式,保障了语言与文章内容的合理性和适当性,确保了文章的生动性。
在作者看来,写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特色,方便读者进行阅读。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对语言的运用,保障读者能够理解小说的内涵,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受到太多的语言障碍,能够顺利完成阅读和审美过程。
《白鹿原》中的语言都是作者经过精挑细选的关中语言,语言自身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语言障碍感不强,表现出了较强的语言意味。
小说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
在《白鹿原》中,鹿贺氏是里面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白眨白眨”在小说中是对鹿贺氏的经典描述,白眨白眨一词展现出了关中方言的特点,翻译为现代语言,是指眼睛无神的眨巴眨巴,该词的运用刻画出了鹿贺氏的心理状态,实现了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描写,对这个女人的痴傻和愚钝表现得淋漓尽致[1]。
陈忠实文学定量翻译研究现状分析陈忠实是当代中国知名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品《白鹿原》、《尘埃落定》等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
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陈忠实文学的定量翻译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
本文将就当前陈忠实文学定量翻译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一、研究内容陈忠实文学定量翻译研究主要探究陈忠实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播情况,以及翻译版本与原文之间的差异、翻译策略等方面。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对比分析陈忠实小说在中文和外语版本中的语言特点与差异。
2、探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和翻译策略。
3、量化分析汉英翻译版本中语言、篇幅和用词等方面的变化。
4、对比研究不同版本的翻译质量和接受程度。
二、研究方法1、对比分析:将原文与翻译版本进行对比,挖掘出其中的差异和异同之处。
2、文本统计:选取一定范围内的文本,对翻译版本进行语言、篇幅、用词等方面的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
3、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不同国家或地区读者对陈忠实文学翻译版本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并分析其原因。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陈忠实文学定量翻译研究已成为翻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分析不同版本的翻译质量和接受程度。
通过调查、比较不同版本的翻译质量和读者的接受程度,研究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2、探索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和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者通过对比分析源文本和译文,探究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障碍和补救策略。
四、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1、研究方法有限。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方法仍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研究手段和方法相对单一。
2、研究视野有限,尚未将翻译与陈忠实文学的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不够全面深入。
3、研究者间相互交流和联合研究尚未形成氛围。
在文学翻译研究方面,各地学者的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充分的汇集和总结,联合研究的现象较少。
随着交流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在多元文化和多语言的背景下,陈忠实文学定量翻译研究领域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