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另类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73.57 KB
- 文档页数:6
党建立边发展兴边文化活边和谐固边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曼打火党支部【概况】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曼打火小组地处中缅边境打洛口岸,与缅甸隔江相望,有134户630人,设1个党支部,有党员11人。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曼打火党支部立足边境村寨实际,开展“党建立边、发展兴边、文化活边、和谐固边”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和边民安居乐业。
【亮点】一、党建立边一是以民主机制促班子团结。
凡涉及全村发展的经济项目、建设项目等重大决策,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由党支部集体研究提议,提交村民代表大会会议,不搞“一言堂”;严格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进办事程序制度化、民主化、公开化,使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干事谋发展。
二是以带头做事树队伍形象。
党支部带头修路、植树、修公厕、建路灯、清垃圾、帮助村里低保户、五保户、留守户,做到活动开展到哪里,党旗就飘扬到哪里,群众感觉得到党组织在哪里,党员形象这面“旗”在村里树起来了,群众信任党员、尊重党员,要求入党的人越来越多。
三是以制度创新抓党员管理。
为增强党员爱边护边的责任感,制定《曼打火村边境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增设“国防安全岗”、“禽畜出入境检查岗”、“党员民兵岗”等6类岗位,使无职党员“有岗有责、有位有为”,使每位党员都有事做、都有责任。
为加强边境党员出境管理工作,制定《曼打火村边境党员管理办法》,规定党员到缅甸做小生意都必须向党组织报告,时间超过一个星期的必须汇报思想。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国民意识和国防意识。
二、发展兴边发展是第一要务。
村党支部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想办法、干实事、谋发展,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人。
一是发展热带作物种植。
利用本地的气候优势发展热作种植,党员带头试种橡胶、香蕉、西瓜、甜瓜等热区作物,成功后就在全村推广种植,同时积极寻找市场、找销路,帮助群众增加收入。
Achievements,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Implementing the Action of Rejuvenating the Border and Enriching the People
in Inner Mongolia
作者: 张遥[1,2]
作者机构: [1]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2]内蒙古自治区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对外开放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194-20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兴边富民行动;新发展阶段;内蒙古边境地区;创新发展
摘要:作为我国边疆建设的重要举措,兴边富民行动自启动以来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政策内
容不断丰富、实施效果不断增强.20余年来,内蒙古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
存在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城镇居民增收困难、公共服务支持不足、抵边农村牧区空心化加剧、
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边境城乡统筹发展,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推进
抵边村屯乡村振兴,创新人口发展体制机制,强化生态屏障建设,以生态建设产业化拓宽兴边富民新渠道.。
播下“兴边富民”种结出“民族团结”果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7年第10期文、图/ 王佳“日子红火了,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心都暖了。
”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鄂伦春族的吴丽霞紧紧握着国家民委同志的手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站在吴丽霞身边的村民,也不停地说着少数民族兴边富民行动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九月末的黑河,寒意渐浓。
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鄂伦春族的吴丽霞走到院子处,拾起柴火,准备生火做饭。
今天她准备做一桌丰盛的晚餐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切好的狍子肉、冲洗好的木耳蘑菇……炉灶上热着几壶酒,屋里被热气烘着暖呼呼的。
“鄂伦春人从山上下来的这几十年里,最爱吃的还是这山里的味道,做上一道菜,喝上几口酒,胃里身上立马暖和起来,再来一段小曲儿,这小日子甭提多幸福啦!”吴丽霞边做着饭菜边乐呵呵地向国家民委的同志说着。
自1953 年鄂伦春族下山定居以来,曾经的游猎民族现在已经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原来的木刻楞也变成了现在的砖瓦房,让这座不大的少数民族乡也多了几分城市的模样。
已经年近60 岁的吴丽霞是鄂伦春族乡里出名的“神枪手”,也是家庭旅馆的领头人,从下山定居起,她便开始过起了春耕冬猎的生活。
这几年,通过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的帮扶,夏季农闲的时候开起了家庭旅馆。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还帮助乡里建设了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寨,让乡里民宿生意更红火了,基本每家每户到了夏天都不愁客源,一年下鄂伦春族的迎宾马队来家庭旅馆的收入就能多出一万多元。
这几年,改变的不仅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有生活环境。
从山间的泥洼路到乡里的水泥路,从骑马狩猎的原始生活到现在的安居乐业,从以捕鱼为生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都在不断的向新生活迈进。
像鄂伦春族的吴丽霞一样,达斡尔族的纪双华也正翘首企盼国家民委的同志来到他的旅游驿站逛一逛。
生活在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的纪双华是乡里的“坐地户”,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次来了客人他都会带着到乡里的富拉尔基南迁广场,在他的眼里,这里是达斡尔族南迁过江地,是黑龙江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化传习基地之一。
“文化兴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另类选择“文化兴边”是指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边疆地区脱贫致富的行动。
在中国,边疆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脱贫致富任务较为艰巨。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一种另类的选择。
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特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业形态。
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激发边疆地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激发边疆地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边疆地区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包括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等。
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引导当地居民进行文化创意的开发和创作,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创意产业人才。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边疆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通过规划和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边疆地区旅游,带动酒店、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同样是文化兴边的重要方向。
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民族手工艺等。
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可以提升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文化兴边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边疆地区的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投资和人才引进的难度较大。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特色,避免功利主义和商业化的侵蚀,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兴边富民特色做法
兴边富民的具体特色做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兴边富民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2.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提高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3. 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 加强民族团结和边防稳固。
在兴边富民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民族团结和边防稳固,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
5. 保护生态环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推广绿色技术、加强环境监管等方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总之,兴边富民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精编范文】《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解读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解读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通过《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和各族群众生活改善;听取去产能工作进展和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督查情况汇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部署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释放内需潜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是1999年由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试点探索、重点推进到全面铺开这几个阶段,也就是说在试点的基础上,在重点推进经验的总结上,我们把兴边富民在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
谈到它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政策导向作用。
兴边富民行动的范围主要是针对边境地区的136个边境县,还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政策导向作用是明显的。
由于兴边富民行动的开展,全社会加深了对边境地区的认识,也加深了对边境地区支持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对各地、各部门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边境地区的发展问题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不断地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扶持力度,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边境地区发展问题的良好氛围。
第二是资金引导作用。
我们每年用于兴边富民的补助资金数量是有限的,但这些资金吸引和带动了大量其他的资金投向边境地区。
也就是说,把边境地区的补助资金作为一个杠杆作用来撬动其他资金投入到边境地区。
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连续三次开展边境基础设施大会战,十二五投入资金累计达到53亿元,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强力推行兴边富民行动。
再比如说,云南省将兴边富民行动作为边境建设的统领,以兴办富民的工程为边境地区实施了十大工程、十项保障,十二五期间它规划投入800多亿,这是资金的引导作用。
第三是项目示范作用。
兴边富民行动开展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中央和边境省区在边境地区实施了一大批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培育特色产业的项目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强力推行了边境地区的农村改善和民族团结,起到了比较强的示范作用。
《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总目录·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守正创新能帮善成和谐壮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60年的基本经验龚永辉俸代瑜黄金海(1·1)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纳日碧力戈特日乐(1·8)习近平关于民族法治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初探毛公宁董武(1·16)新时代中国民族事务的发展方向*——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一些体会左岫仙明浩(1·22)二十年兴边富民政策与实践的研究与展望张英龙安娜冯莉(1·30)民族信任:“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桥梁唐贤秋(1·37)民族地区立法自治权的反思与重构李英伟(1·44)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民族舆情治理探索——以“整体治理”理论为基础张丽君黄明涛(1·54)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的创新意义与实践要求探析李贽王冬丽(2·1)“共同体”语义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龙金菊(2·10)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民族陈旭金炳鎬(2·18)后现代主义对香港国家认同的冲击及对策分析莫文希冯庆想(2·2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情依据陈蒙(2·28)线上线下视角的我国民族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郭涛阎耀军(2·36)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曹爱军(3·1)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进路与生成逻辑詹进伟(3·10)从清代西南边疆的民族政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建马亚辉(3·15)压力性治理、民族身份与城市空间权利:少数民族流动摊贩街头治理的政治逻辑——以上海市为例彭彦强陈珊珊(3·23)知识图谱视角下我国民族地区舆情研究演化与热点分析刘思彤(3·33)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与文化自觉张淑娟陈宪章(4·1)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理袁文华(4·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民族复兴思想再审视彭玉峰(4·18)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初探徐丽曼(4·25)论缘的场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张龙(4·32)“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自治地区立法变通权改革路径探析阳娇娆黎群(4·38)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陈茂荣(5·1)中华民族大家庭:一种国民整合的政治符号孙保全(5·11)中国现代国家观念的转型与民族关系的调适方素梅(5·20)热话题与冷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探究徐梦(5·27)统一与自治:中国区域治理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冯庆想莫文希(5·35)新中国70年“直过民族”跨越式发展与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创新崔晨涛(5·42)马克思恩格斯民族交往理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向张晨瑶薛忠义朱颜(6·1)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发展的新机遇赵新国金炳镐(6·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内涵裴圣愚余扬(6·16)记忆、认同与共生:兼论“爱国汞”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龙金菊高鹏怀(6·22)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双向互动的路径选择凌经球(6·30)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少数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的生成研究张海洋(6·36)·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从“国家之边缘”到“边界为中心”:全球化视野下边境研究的议题更新与范式转换朱金春(1·65)布依族妇女传统蜡染服饰变迁的“真假”之喻胡文兰(1·75)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集群行为的辩证考量谭治国(1·82)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征现状调查与分析左昕林李月朱宇柯文前(1·90)多点民族志的提出和发展耿亚平(1·100)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共生互补关系李安辉钟观福(1·107)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与有效治理——从“礼治”到“善治”漆彦忠(2·47)试论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及其民族精神——老挝族群研究系列之一郝国强(2·57)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孙保全(2·65)少数民族农民工身份认同与身份构建问题研究——基于广西南宁一个少数民族农民工聚居地的考察何月华(2·74)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总第151期)··174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治理权威嬗变与能人权威的兴起——以贵州省为考察中心张忠奎(2·83)民族地区高校新型乡土人才培养:时代使命与实现路径许纯洁(2·90)人类学之桥——乔健先生推动中国人类学与国际接轨的贡献徐杰舜(3·42)从相交到相融: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村寨族际互动与混融的民族学探讨袁东升(3·50)边民的国家属性与地位功能张飞(3·59)区分即融合:西方“边境区”概念的学术史梳理曹亚斌(3·68)大苗山“耶脊”组织与多民族区域共同体生成的制度机制卢晓(3·80)高铁网络对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韦功鼎李雪梅(3·88)地方性互惠的实践与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以沙镇为例哈正利云中(4·44)黄与绿:元阳梯田景观农业中土地和农民关系研究史艳兰刘芳(4·51)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感”研究:观点与脉络郑艳姬(4·57)让.鲁什《安拿依的葬礼》中的人类学诗学张敬京(4·66)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基于国外人类学理论研究的思辨分析李超蒋彬(4·76)此岸彼岸——丧葬礼仪中铜鼓的功能探析徐昕张煜璇(4·83)老挝克木人铜鼓文化考察李富强卫彦雄吕洁(4·90)泰国的民族划分及其民族政策分析周建新王美莲(5·49)和羹之美在合异——胡汉交融的文化价值及当代启示陈丹(5·59)记忆理论视角下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探究:以贵州省榕江县丰乐社区为例陈静梅李凤英(5·65)民族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考量——基于河湟文化的镜像分析杨玢(5·73)试析中缅边境跨国婚姻贫困循环因果的破解——以德宏州为例于楣高延芳(5·80)人类学电影和学术专著如何互释?——以《金翼山谷的冬至》和《银翅》为例庄孔韶(6·43)他山之石或可攻玉——当影视人类学遇见新媒体龚诗尧陈刚(6·50)乡村社会生活逻辑与价值:基于一个侗族传统村落人居变迁的观察杨筑慧李婉妍(6·58)离散与回归边民的国籍问题——以近代以来的中国边境地区为例侯曙光罗柳宁(6·65)乡村振兴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创新的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王猛(6·75)京族哈节中的性别分工与性别关系——基于山心村哈节的参与式观察郭仙芝(6·83)·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文化兴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另类选择吕俊彪赵业(1·115)“夷夏之辨”与粤西学术的“以夷变夏”胡大雷(1·121)文化产业视角下民族历史街区提升发展的路径分析——以西安市回民街为例张倩董文强(1·127)明清小冰期与“畲民向化”——环境变迁与闽粤赣湘交界区域的族群关系刘婷玉(2·96)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张学亮(2·103)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两创”的环境支持刘刚(2·111)广西民族歌剧的对外传播与翻译策略覃潇婧(2·117)侬智高请求内属事实梳理——兼论侬智高从未向交趾求援黄金东(3·112)民族村寨文化振兴的三维视角:时间·空间·价值李军向轼李军明(3·120)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口要素探析李虎李红伟(3·130)土司制度历史价值探析雷宇雷振扬(4·95)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生存心态的田野调查蓝洁唐锡海(4·101)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发展路径分析与对策研究陈鹏(4·110)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油画题材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梁冰(4·116)侬智高起事的政治生态学考察雷信来(5·87)从文物考古资料看广西古代对外交往陈洪波(5·94)两次夷夏之辨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儒道佛文化格局的形成杨本华(5·102)广西传统古村地名文化探析王翌铭龚克邓春凤(5·112)文化自信视域下西江流域龙母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与现实进路陈锦均(6·93)论侬智高屡求内属的原因及性质黄金东(6·101)从“朝贡”到“土贡”:明清西南土司内地化的一个侧面朱皓轩(6·108)边疆构建与文化再造:边疆中心视角下的伏波文化研究——“西南边缘与中心”系列研究之一蒙秋月雷韵(6·117)非遗湘西苗画的意蕴解读与“活态”传承路径刘一峰(6·125)《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总目录··175·民族经济研究·民族地区特色小镇脱贫攻坚的机理和模式:以广西为例吴碧波张协奎(1·133)智能机器换人与民族劳工人力资本再造黄子源(1·140)广西沿边地区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性的阻碍及策略分析潘秀珍周济南(1·148)日本内涵旅游开发及其在云南的实践朱鹏董建辉吴明鑫(2·122)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研究周明星(2·130)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整治的法治探讨宋才发秦莉佳(3·137)协调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徐江虹(3·145)空间正义转向:中国民族地区空间发展转型及路径曾鹏陈嘉浩(3·151)黔桂财政收支比较及政策启示研究王璟谛(4·124)贫困、反贫困与民俗学研究思考——兼谈贫困治理的民俗学参与路径张翠霞(4·136)中国南部陆地民族边境县域人口、产业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与协调: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考察纪明钟敏(5·123)文化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反贫困:表现形式、机制分析及价值实现李忠斌刘倩(5·134)民族地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李珍刚古桂琴(6·131)论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在广西老区高质量脱贫中的作用李倩岚李资源(6·139)基于碳平衡的民族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胡剑波王青松(6·145)·壮学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布洛陀信仰的实践转变及其建构困境——基于民族社会学的视角蓝武潘云峰(1·157)互联网时代基于新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以网络壮文写作的壮语文化传播为例周飞伶(1·164)面向现代的多维融合:壮族传统山歌的创造性转化探究吴国阳吴德群(2·139)广西中南部壮语读书音鱼虞韵的读音及类型黄静露(2·145)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创新的基本路径研究——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创新研究之二黄润柏(3·159)壮族地区2020年后扶贫城镇转向及城乡扶贫共治研究张协奎吴碧波(3·167)壮族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基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的田野调查李玉雄李静(4·143)从壮语“口/嘴”看壮族的认知特征——以马山壮语为例熊奥奔(4·152)花山岩画与蚂拐节:南疆边地壮族社会整合的仪式——花山岩画与“蚂拐节”比较研究论文之二何永艳(5·145)功能创新与结构“移植”:壮族铜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吴德群(5·154)壮语“母亲”义语素吕嵩崧(6·155)基于壮、汉语言接触的壮语读书音声母系统研究——以广西横县为例黄静露(6·164)·瑶学研究·乔健:瑶族研究国际化的引领者罗树杰(2·153)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变迁——以广东连南瑶族为例盘小梅(2·162)会稽山齐贤洞:瑶族文化的发祥地莫金山李大庆(4·159)23明代广西瑶族地区屯田狼兵的认同及演变韦浩明(4·167)瑶族密洛陀文化在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的利用与展示蓝芝同(5·161)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瑶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刘继文良警宇(5·166)·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栏·习近平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李淮(3·9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困境及心理学研究进路姜永志侯友白红梅(3·105)·学术动态与书评·立足本土:构建中国民族史学话语体系的新探索——史金波、关志国著《中国民族史学史纲要》读后张宇龙(2·169)深耕瓯骆文化,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读覃彩銮研究员新作《壮族简史》李斯颖(6·170)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8.10~2018.11)塔娜(1·170)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8.12~2018.1)塔娜(2·174)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9.2~2019.3)塔娜(3·174)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9.4~2019.5)塔娜(4·173)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9.6~2019.7)塔娜(5·174)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9.8~2019.9)塔娜(6·173)《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总目录陆露(1·173)〔编辑整理:陆露〕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总第151期)··176。
2011年和平区高三政治综合练习(五)一、选择题1.2011年10月11日,央行对6家大型银行(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到17.5%,期限为两个月。
这与我国史上最高存款准备金率持平。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①将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②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③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风险④提高了储蓄存款的收益A. ①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十二五”规划强调实现“两个同步”的目标,即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回答2-3题。
2.如果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体现了政府的良知。
为了分好这个“蛋糕”,政府应该①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②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调控政策③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④制定企业工资方案,提高最低标准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3.实现“两个同步”的目标,政府应该()①发挥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②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③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④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4.幸福是什么?图中人的幸福观表明()。
A. 不同的价值选择导致了不同阶层利益的对立.B. 不同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存在差异C. 价值判断因时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D.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第二大”并不等于“第二强”。
回答5--6题。
5.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产品中,相当部分是“设计和利润留在欧美日,GDP和能耗留在中国。
”这启示我们要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②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大外资投入力度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④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虽然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日本的1/10。
“文化兴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另类选择*吕俊彪赵业【摘要】世纪之交开启的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我国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及边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此项工程的推进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事实证明,在地理条件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多样性突出的边境地区,单纯依靠经济手段难以真正实现兴边富民的目标。
超越狭隘的经济发展视野,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于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以民族文化的繁荣带动边境地区的发展,是历史赋予兴边富民行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文化兴边;兴边富民;民族经济发展【作者】吕俊彪,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业,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
广西南宁,530006【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19)01-0115-006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了促进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缩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中国政府启动了旨在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兴边富民行动”。
经过近20年的努力,边境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和稳固边防的社会基础日趋牢固,“兴边富民行动”———这个边境建设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然而,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基础、边民知识技能以及市场意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立足地方实际,客观看待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更好地实现兴边富民行动的目标任务,乃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各族民众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研究试图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对兴边富民行动的策略调整问题进行探讨。
一、作为边境建设工程的“兴边富民行动”现代国家制度建立以前,在以“天子”自居的中原王朝统治者眼中,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
只不过,王朝统治者对于边疆地区的治理,大多采取“因其故俗治之”的策略。
尽管历代王朝的边疆治理方略不尽相同,但无论是早期“羁縻”制度的实施,还是后来土司制度的推行,其治理思想都没有超越这个范畴。
从表面上看,这或许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地方治理策略,但实质上却潜藏着某种“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统治心态。
由于中原王朝经略甚少,边疆(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自然”状态之中,其与中原地区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由来已久。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越边境族群关系研究”(13BMZ007)。
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总第145期)115··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总第145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生的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改善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边境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依然较为滞后,边民贫困现象大量存在。
这种状况甚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没有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199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率先倡导推动兴边富民工作,并于1999年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门发起“兴边富民行动”。
此项边境建设工程的最初设想,是以政府扶持为主,全社会积极参与,依靠各民族自我发展,改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实现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
[1]2000年2月,中央政府正式启动“兴边富民行动”,并使之成为边境地区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载体。
我国陆地与14个国家接壤,有陆地边境线长2.2万公里(其中1.9万公里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地区),边境地区国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万,30多个民族群体与周边国家的相关民族毗邻而居。
目前,纳入《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地区,共有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9个省区的140个陆地边境县(市、区、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另有海南省的6个民族自治县享受兴边富民行动相关政策。
[2]自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中央政府先后制定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
与此同时,围绕着“兴边富民行动”的总体目标,中央及地方政府实施了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经济发展能力、推动沿边开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许多阶段性的成效。
“兴边富民行动”以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建设为主要着眼点,试图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支持、边境地区各族民众共同奋斗,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的。
此项宏大的边境建设工程,亦因之被认为是一个“实实在在地促进生产力、真正使边疆各民族群众得到实惠的富民强国的行动”。
[3]28或许可以这样说,“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是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其之于富民、兴边、强国、睦邻,巩固祖国的万里边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20年的实践表明,“兴边富民行动”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4]二、“兴边富民行动”的时代困境“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实施以来,我国边境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效果突出,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为边境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2]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导向之下推行的“兴边富民行动”,仍然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1.复杂的地理条件,使边境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受到严重限制。
尽管制约边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因很多,但地理环境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从地理上看,我国边疆的9个省区,除广西、云南部分地区之外,均处在所谓“胡焕庸线”之西北,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高原山地多、平原盆地少,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大量存在。
虽然从表面上看,边境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与周边国家(地区)开展经贸合作的某些便利条件,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这些“有利因素”实际上很难转化成现实的经济实力,边境经济发展也因之只能在水平相对较低的层面上展开。
2.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利于产业集群的聚集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发展先天不足。
从总体上看,边境地区的人口分布密度约为12人/平方公里,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边境地区固然拥有地域空间上的某些优势,但相对偏低的人口密度,对于边境地区的投资和消费市场而言,却是一种不利因素。
事实上,由于人口分布上的这种特点,我国边境地区的产业聚集度相对较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
此外,由于受到传统生计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边民的知识技能以及市场意识还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边境地区市场经济发展“先天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116··3.长期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抑制了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于缺乏投资资金,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与此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复杂的地形条件,也使得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效率低,不能对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撑。
由此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就是边境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地方经济发展只能依赖于并不发达的第一产业。
由于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难以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边境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4.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存在,削减了民族优惠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边境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之一,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较为明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然而,由于在地理环境、生计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边境地区各地、各民族群体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往往参差不齐,而地区之间、民族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等情状的现实存在,使得国家实施的民族优惠政策有时难以真实惠及所有地区及各民族人口,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被不同程度地消减。
尽管这种状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有所改善,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仍有相当程度的存在。
5.全球经济一体进程的快速推进,使边境地区的“边缘化”态势日趋严重。
长久以来,由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边境地区往往处于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自此时起,曾经独处一隅的边境地区,开始被不同程度地卷入到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浪潮当中。
然而,经济全球化在使边境地区———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由于核心竞争力的缺乏,边境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传统的边缘地位被进一步固化。
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兴边富民行动”固然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社会各界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但如果只是照搬照抄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而不能制定契合边境地区社会发展特点的策略,那么这项工程之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事实上,“兴边富民行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局,是难以通过“常规经验”加以解决的,只有立足地方实际,正视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以及民族文化多样性存在的社会事实,才有可能找到适合地方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文化兴边”的实存意义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意义秩序。
[5]4而由生计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所建构起来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则传达了文化持有者对于自然、人类社会的所有认知。
在此意义上,所谓“经济”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内容,都不过是文化的一种“副产品”而已。
通过对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体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创新,扩大边境地区的文化影响,增进地方经济的软实力,促进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提高各族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自信,这是本文所谓之“文化兴边”的基本内涵。
虽然文化被认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具影响力的“软实力”,但以之作为兴边富民的途径,对于已然习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社会而言,仍然显得有些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