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 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及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最后):写东路军 渡江情况。
各路军渡江情况
起止 地点
中路 军
西路 军
安庆 芜湖
九江 安庆
东路 南京 军 江阴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 渡过
力
地区
20日夜 到21日夜
30万 30万
繁昌 等地
21日17时 22日22时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 抵挡。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 势力被迅速摧毁。
整体感知
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 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4月21日; 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渡过长江。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全册课件
匹配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 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人物、事件,体会中国革命胜利的 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新课导入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 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 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 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 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标题:主题、引题、副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结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构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
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可有势( qū )
泄气( xiè)
摧枯拉朽(cuī) 锐不可当(dāng)
【业已】已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