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俗百图.王弘力
- 格式:pdf
- 大小:92.31 KB
- 文档页数:3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上》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序言风俗画的制作,来源很古。
四川成都发现东汉的画像砖中,有渔猎、收获、盐井、百戏之图;一九七三年,嘉峪关出土的三国时代的画像砖,有屯垦、牛耕、农桑之景。
景物逼真,人物生动,成为学者研究“民俗学”之珍贵资料。
洎乎宋代,风俗画制作蔚然成风,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宁李嵩的《货郎图》,不仅把宋代风俗人情、衣冠服制流传于现代,而绘画作者亦皆艺坛名家。
盖人民热爱自己的生活,为记录自己的生活,进而为艺术上之创造,用以传之后人,以志不忘。
此艺术发展之由来也。
这本《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反映了清代未季同治、光绪间之世象。
自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元大都市起,北京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各地人民来此谋生,或以工商为业,或以卖艺为生,来者愈多,文化生活愈加多样,形成了争其斗胜的“风俗画”。
这里印行的北京风俗画,从其技法观之,乃出之民间艺人之笔。
描写工致,刻画逼真,忠实地反映了晚清时代北京民俗生活的现实,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抑且具有艺术的价值。
画中所表现的事物,今或传(如中医诊脉,高跃,耍飞义者);或不传(如背包送报人,做蜡烛者,道士化缘者)。
笔者于二十年代初来北京时,这些景物,均曾亲见之。
今则时过境迁,其中,部分已不可得见,只能于图中窥之。
例如宋代人之峨冠广袖,今人见之,颇觉新鲜;;而今之高跟鞋,中山服,数百年后,观者亦觉新鲜。
今之观昔,犹后世之视今。
倘无图画之记录,文化遗痕,均无由得见矣。
艺术之功能,比之一部“电影片”,世事进化的生产、劳动、文化、艺术发展之遗痕,成由胶片以纪录之。
由此,后世子孙,乃可得见先人生产、劳动、创造文化艺术之过程。
不仅得见历史进化之真实缩影,亦为教育子孙生动的教材。
此书印行之意义,即在于此。
注:文中的“中国”指京师,是沿用古时的一种称谓。
刘凌沧一九八二年八月一、剃头图其人挑担游于街市之间,手执“唤头”,串走胡同,每到大街,将担放地,等来往之人刮脸、打辫子、剃头,方便之至。
初一历史期末试卷带答案解析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从山西出土的青铜牛尊看,春秋后期的牛都已穿有鼻环,说明牛已被牵引来从事劳动。
”从下图及材料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有( )A .青铜器设计渗入生活元素B .已经使用牛耕C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D .青铜器广泛用于农业生产2.元朝以前,就有许多汾州人、并州人迁至今新疆地区,与蒙古族、维吾尔族共同劳动生活。
这说明 A .北方战乱导致山西人迁往边疆 B .蒙古族、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友善 C .元朝以前新疆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 D .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共同开发了边疆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可能叙述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 .武王伐纣B .商鞅变法C .文景之治D .昭君出寨 4.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 )为中心。
A .长安 B .涿郡 C .洛阳 D .余杭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假如你要考查我国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你应该去下列哪些遗址①山顶洞人遗址 ②北京人遗址 ③河姆渡遗址 ④半坡遗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6.“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5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这是祭拜()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7.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下图体现的措施是()A.商鞅改革户籍制B.文景帝以德化民C.汉武帝的推恩令D.挟天子以令诸侯8.《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说明()A.江南地区农民赋税负担沉重B.南方地区是国家政治中心C.当时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D.江南地区文化繁荣9.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014年云南中考历史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选择题(2013年黄冈市调研)9.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
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B.战国《御龙图》出土于长沙C.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D.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答案:C(2013年黄冈市调研)10.唐太宗大力精简机构,合并州县,其作用是A.防止宰相专权 B.减少政策失误 C.践行三省六部制 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D(2013年黄冈市调研) 11.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主要描写的是A.古战场景色 B.农村风光 C爱国志士形象 D.市民的生活面貌答案:A(2013年昆山市一调)1.右图是根据资料绘制的一幅北京人生活和劳动场景的想象图。
老师要求学生看图描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主要形成以下观点①北京人体形还带有猿的特征②能用石器挖掘植物的根,表明已会使用磨制石器③他们的主要食物是植物果实④他们过着群居生活上列说法正确的有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B(2013年昆山市一调)2.在西周初年,下列哪类人被封为诸侯的可能性最小A.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B.西周王族成员,为周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C.带兵攻打商纣王,是周的有功之臣D.商朝末年的平民答案:D(2013年昆山市一调)3.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有A.春秋和战国是东周的两个阶段B.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修筑于战国时期C.晋楚之战后,晋文公成为战国七雄之一D.法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答案:C(2013年昆山市一调)4.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我国古代史上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苏轼答案:A(2013年江苏省泰兴市西城中学一模)1.夏朝建立于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1046年D.公元前221年答案:A(2013年江苏省泰兴市西城中学一模)2.“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2021济南中考历史备考知识点汇总part19第1题: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参观严复故居时说,严复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
严复影响维新变法的译著是()A.《海国图志》B.《天演论》C.《共产党宣言》D.《神曲》【解析】正确答案:B。
第2题:李红的爸爸是一名海员,一天她打电话问她爸爸出差到了什么地方,她爸爸神秘地告诉李红说:“我现在的位置北边是北半球,南边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
”请你说出李红爸爸正确的位置:()A.0°,0°B.0°,180°C.0°,20°WD.0°,160°E【解析】正确答案:C。
第3题: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苏湖熟,天下足”【解析】正确答案:D。
第4题:观察下表,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正确答案:D。
第5题:建国初期进行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B.基本肃清了国内反革命势力C.巩固了人民政权D.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析】正确答案:C。
第6题: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价为“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A.山海关之战B.郑成功收复台湾C.雅克萨之战D.戚继光台州抗倭【解析】正确答案:C。
第7题:小明同学想了解我国有关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他可以查阅的资料是()A.《天工开物》B.《本草纲目》C.《水经注》D.《齐民要术》【解析】正确答案:B。
第8题: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B.奴隶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地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解析】正确答案:C。
第9题: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解析】正确答案:C。
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
《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 之法岁周圆之日。
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 僧荐悼,或拔孤魂。
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 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
』『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 。
通常 在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 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 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
在放焰口仪式完毕,群众竞抢祭品, 谓之『抢孤』。
得到之小旗,被视为出海之护身符。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
此俗在宋已有之,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
』《扬州画舫录》:『放荷花灯, 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盆会。
盖江南中元节,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
』《燕京岁时记》:『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
晚间,灯有别。
中夜开沿河燃灯, 谓之放河灯。
』清蒋有尨《西湖竹枝词•放湖灯》诗。
湖灯, 即在小板上用彩纸做成荷花状,『水旱灯』 。
传说水上放灯是为亡魂引路;与上元在陆上张《燕京岁时记》:『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
」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萤,谓之蒿子灯。
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
《日下旧闻考》:『荷叶灯之制,自元明以来即有之,今尚沿其旧也。
』查慎行《京师中原词》:『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
满城荷叶高价卖,不数中原洗手花。
』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
《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 五日供养祖先索食。
』《梦粱录》载:南宋同。
此习迄清代仍存。
《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
』另有祭祖节,在月初一日。
著名连环画大师王弘力十年彩绘——《古代风俗百图》著名连环画家王弘力著名连环画大师王弘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为孙民教授编注的《古代风俗诗画》,画了一百幅古代风俗插图。
十年之后,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文化界发出了“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呼声”,促使了王弘力大师产生一种想法,即计划在插图的基础上,加以『遴选』增删,并予彩绘,各图配以竹枝词,编辑成书。
但因其他工作繁重,作画时断时续,直到2005年春末,才得以全部完成。
虽称百图,但王弘力大师认为,如果能够帮助人们对我国美好的风俗传统引起回忆或加深认识,则是他最大的愿望。
王弘力大师在《古代风俗百图》后记中写道:“竹枝词本是一种古体诗,而我写的诗则是近似竹枝词的打油诗。
还有几首直接采用了古代现成的诗句。
我以为,与其新作的水平不高,还不如采用古诗为佳。
”《古代风俗百图》里有的节日和风俗延续至今,有的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或留做美好的记忆。
现选出《古代风俗百图》中的部分作品共欣赏之。
古代民俗竹枝百首【宋】燃爆竹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唐】饰梅花妆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宋】宫中赐银幡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明】鞭春牛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唐】放灯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清】走百病摸门钉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宋】春社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宋】迎富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五代】荡秋千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唐】浴佛节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
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辽】射柳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
【国画】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二)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26-50幅二十六寒食唐走马射箭二十七清明五代荡秋千二十八清明清卖柳条二十九四月初八日唐浴佛节三十端午宋挂五彩线三十一端午宋染红指甲三十二端午辽射柳三十三端午明饮菖蒲酒三十四端午清挂钟馗三十五六月六日金晒书翻经三十六七月七日唐蛛丝乞巧三十七七月七日宋穿针比巧三十八七月七日宋供摩侯罗三十九七月七日清丢巧针四十七月七日清拜魁星四十一中元元盂兰盆道场四十二中元明放湖灯四十三中元清荷叶灯四十四中元清鸡冠花供祖四十五立秋辽屠狗狩猎四十六八月唐拜新月四十七八月宋秋社四十八八月宋钱塘弄潮四十九中秋清供兔儿爷五十中秋清走月亮二十六·唐走马射箭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
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二十七·五代荡秋千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
』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
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
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二十八·清卖柳条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
』《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清诗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中国风俗画史纲要作者:曲彦斌来源:《寻根》2021年第06期进入巅峰时期的明代风俗画纵观中国古代风俗画的发展轨迹,继宋元风俗画持续长足发展之后,开始步入了波峰阶段。
“明承宋制,复设画院,然规模已改,官职亦殊。
惟奕世帝王,尚知奖重。
太祖万几之暇,雅好绘事,尝绘江山大势,援笔立成。
洪武初年,即征赵原为画史;取周位入画院;沈希远以写御容称旨,授中书舍人;陈远亦被召写御容,为文渊阁待诏。
一时名匠,彬彬辈出,其影响于当时画风自大。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但是,当朝风俗画业绩主要在于民间职业画家群体。
明代寺殿壁画很发达,但“终不若史实风俗画之精丽艳逸,为时大观也。
其擅长史实风俗画之巨擘,实惟周臣之高足仇英也”(同上)。
此间另一领军画家,为陈洪绶。
据评论,“史实风俗之人物画则较盛。
此类人物画,明清之际,以陈洪绶为最有名……大概清代之史实风俗人物及仕女画,可分二派:高古朴伟者,多以陈老莲为宗,而法李龙眠者亦属之”(同上)。
明代风俗画题材广泛,长镜头广角式的密切切近现实生活现场进行写实性创作,市场消费需求促生的民间职业画家群体风俗题材作品更丰富多彩,以民间信仰和民生为专题的木刻版画异军突起,两大发展致使明代成为中国风俗画的高峰期。
民间职业画家群体的风俗题材作品,主要有文徴明的《惠山茶会图》,仇英的《捣衣图》《秋江待渡图》《清明上河图》,唐寅的《关山行旅图》《江南农事图》《事茗图》,李士达的《岁朝春庆图》,陈洪绶的《童子礼佛图》《斗草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戴进的《春耕图》《太平乐事图》,计盛、吕文英各自的《货郎图》,张宏的《杂技游戏图》《击缶图》,周臣的《渔乐图》《闲看儿童捉柳花图》,袁尚统的《晓关舟挤图》,石泉的《买鱼图》,苏霖的《礼佛图》,杜堇的《祭月图》《绿蕉当暑图》《林堂秋色图》,吴伟的《采芝图》《仙踪侣鹤图》《芝仙图》《溪山渔艇图》及其白描的《人物图》《神仙图》,等等。
中国古代民俗图120幅(1-40)1、跑旱船2、织席:3、卖槟榔: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
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
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4、吹糖人儿:5、卖琉璃喇叭: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
琉璃即玻璃。
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
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
所谓“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
6、拾粪:也就是掏厕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铁勺,晚上时还会拿一三面用纸一面玻璃的诸葛灯。
7、卖玻璃镜: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纸镶好,上面画上图案出售。
8、串铃卖药: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
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
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位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
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的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
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
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9、耍耗子:10、拉冰床: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
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冰嬉是满族人的习俗。
清代皇王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
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
民间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
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
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
过年了!这《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不发对不起大家!化俗为美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民族生活了几千年。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流传下来了很多民俗,透过这些民俗,我们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状态,可以了解民族文化。
连环画泰斗王弘力的《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是画家集大成代表作之一,这100幅配上诗词的民俗图,简直美极了!0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02内宴初开锦绣攒,教坊齐奏万年欢。
——和凝《宫词百首》03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文征明《拜年》04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唐·牛峤《红蔷薇》05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
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06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
——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07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唐·元稹《生春》08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09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
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10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
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11燕子衔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
——郑板桥《念奴娇·宏光》12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13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元代诗词14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
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15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唐·姚合《晦日送穷三首》16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东北连环画的旗帜――王弘力王弘力1927年生于天津中国连环画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沈阳文史馆馆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王弘力,自1949年至1986年,历任《辽西画报》《辽西文艺》《辽宁画报》编辑、创作员,辽宁美术出版社编审。
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牧野之战》。
其连环画《十五贯》荣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
先后编著有《黑白画理》《模特儿史话》,编译《人体速写技巧》等,发表连环画《十五贯》《天仙配》《梦狼》《杨志卖刀》及《聊斋短篇六十则》《钟馗百图》《古代风俗百图》等作品。
在古代文字研究方面,著有《契丹小字墓志研究》《契丹小字宫殿考》等论文。
1997年编注《古篆释源》,2013年修订再版,为梳理汉字源流方面做出了贡献。
王弘力,1927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蓬莱。
他出身于天津市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酷爱绘画。
父亲看他喜爱绘画,也给他买来一些参考书。
他对世界书局出版的《连环图画岳传》最感兴趣。
骑马打仗的场面,他百看不厌,并不断临摹,受到老师的赞赏。
小学毕业后,王弘力考入北平辅仁大学附属中学。
他刻苦学习英语,这为他以后的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期间,他受著名画家陈缘督启蒙,研习绘画。
1945年,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四师路过天津,它的前身是浙江陆军第十师,在1937年忻口战役中浴血奋战,赢得抗日铁军称号。
王弘力参加部队,被编入演剧队。
辽沈战役前,他离开部队。
1948年,考入解放区晋冀热辽联合大学历史系学习。
1949年,调入辽西省文工团,担任美术创作员。
王弘力的第一部作品《小游击队员》于1951年8月在《东北日报》连载发表。
接着,又创作连环画《解仇合密》。
王弘力曾将几幅作品寄给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林锴。
林锴将这几幅作品给创作室的刘继卣和王叔晖看,刘继卣非常赞赏。
单行本《解仇合密》出版后,引起美术界的重视。
1951年起,王弘力调任《辽西文艺》美编,1954年,调入东北画报社(此为辽宁美术出版社前身),担任连环画创作员、美编、编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繁华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 )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 2 )表现3.传统节日: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2 宋词和元曲4.宋词人( 2 )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 )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5.元曲( 1 )特点: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 2 )著名杂剧家①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②元曲四大家: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知识点3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6.概况: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7.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繁华的都市生活1.穿越时空,映入你眼帘的是大相国寺门前人流如潮,商品琳琅满目。
你来到的城市为( B ) A.唐朝的长安 B.北宋的开封C.南宋的临安D.元朝的大都2.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上端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练习题一、填空题1.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开封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4.宋朝时,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5.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6.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关汉卿 ,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7.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二、选择题8.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 D )A.开封B.临安C.大都D.镐京9.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上端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下列关于“瓦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B.专门做买卖的场所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D.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10.假如你生活在我国的古代,你想晚上出去吃夜宵,最好是下列哪个朝代( D )A.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11.“人口多达百万,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上述文字描绘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 A.宋朝 B.隋朝C.唐朝D.汉朝12.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814年出版的《中国衣冠风俗图解》,精美版画再现乾隆盛世1793年年轻英国画家William Alexarlder作为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到达中国,在从澳门到北京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俗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1793年年轻英国画家William Alexarlder作为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到达中国,在从澳门到北京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俗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1793年年轻英国画家William Alexarlder作为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到达中国,在从澳门到北京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俗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1793年年轻英国画家William Alexarlder作为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到达中国,在从澳门到北京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俗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1793年年轻英国画家William Alexarlder作为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到达中国,在从澳门到北京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俗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1793年年轻英国画家William Alexarlder作为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到达中国,在从澳门到北京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俗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1793年年轻英国画家William Alexarlder作为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到达中国,在从澳门到北京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俗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1793年年轻英国画家William Alexarlder作为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到达中国,在从澳门到北京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俗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中国当代书籍插图艺术欣赏(六十二)《聊斋短篇六十则》王弘力绘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
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
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还曾写了十四种俚曲.《聊斋志异》已有英、法、德、捷克等十八种文字的三十个译本在世界流行,并且对日本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著名画家王弘力绘画的《聊斋短篇四十则》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10月第1版。
《聊斋短篇四十则》护封《聊斋短篇四十则》封面《聊斋短篇四十则》扉页《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套装共2册)》又称《聊斋》,俗名《狐鬼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1篇。
其内容反映了十七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
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
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从社会批判角度对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它揭示人世辛酸悲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偃蹇惨痛的生活经历;从美学理想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世理想的梦幻体现,它揭示出对人世善恶的最后清算和对人生憧憬的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