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 格式:pps
- 大小:7.03 MB
- 文档页数:102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图文:网络制作:老猪(点击翻页)E-mail文化传播网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本片收集了百幅反映中国古代风俗的图片,敬请观赏。
宋燃爆竹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宋教坊自乐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明拜年送名片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唐饰梅花妆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晋馈春盘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宋宫中赐银幡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明鞭春牛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唐放灯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宋蚕卜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明走百病上城头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清猜灯谜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清请紫姑神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元结羊肠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清走百病摸门钉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送穷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春社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斗草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迎富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中华传统精华图案及寓意大全中国的传统图案大都以神话传说、民间典故等为题材,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达人们对于平安、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天中辟邪】图案:钟馗、蝙蝠。
解题:钟馗,传说故事人物。
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
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
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象(见沈括《梦溪笔谈》)。
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钟,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
天中,即天中节。
《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
」端午,也作端五。
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
辟邪,祛除邪祟,又指古代传说的神兽,似狮而带翼。
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等常绘之。
南朝陵墓用作镇墓兽石。
皆驱灾去邪之意!!【一琴一鹤】图案:七弦琴,弦琴」。
见於周、成於汉。
鹤,亦称「仙鹤」。
羽毛雪白,颈背和翼部分呈黑色,头顶有红色肉冠。
体态潇洒优雅。
《宋史·赵●传》载神宗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冀其为政简易,如其行装也。
后人用「一琴一鹤」称颂为官刑清政简、廉正不阿。
也用以称颂品德高尚者【鹤鹿同春】图案:桐、鹤、鹿。
解题:桐,梧桐树,落叶乔木。
树干平滑挺直。
桐木是制乐器的好材料。
桐与「同」同音。
「同春」,象春天一样美好。
「鹤」、「鹿」都是瑞兽。
隐喻「禄」、「寿」。
「鹤鹿同春」祝颂长寿之词。
【马上平安】图案:信使骑马奔驰送家书。
解题:「马上」,匆促之意也。
唐诗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
」「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
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麒麟送子】图案: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
解题: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如龙、凤、龟称为「四灵」。
象征吉祥和瑞。
据《圣迹图》载:「孔子生,见麟吐玉书」。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下)中华民族的古代风俗,时至今日很多已经消失不见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古代风俗百图》给我们展示曾经那些美好的传统风俗。
51、▲登乐游原(唐)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
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52、▲馈春盘(晋)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53、▲冬舂(宋)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
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54、▲馈岁(宋)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55、▲卖春联(清)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56、▲喝豆粥(清)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
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声声结善缘。
57、▲祭灶(宋)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58、▲吃灶糖(清)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59、▲跳灶王(清)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60、▲烧火盆(宋)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
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61、▲照田(宋) 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
侬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62、▲驱傩(唐)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
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63、▲镜听(唐)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
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64、▲儿童卖痴呆(宋)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
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65、▲打灰堆(宋)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
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66、▲贴门神(明)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67、▲压岁钱(清)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68、▲罗杆(清) 昔日乌鸦救汗王,索罗杆顶供斗粮。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二)作者:青青柳岸五十一、晋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
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
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
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
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
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五十二、唐登乐游原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
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
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
从此形成一种风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
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
五十三、宋冬舂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
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
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
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
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
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
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日雪生光。
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生香……』五十四、宋馈岁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
苏轼有《馈岁》诗。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
称为『送年盘』。
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五十五、清卖春联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下象棋图此中国着象棋之图也。
此棋⿊、红各⼗六⼦,分车、马、相(或作“象”)、⼠(或作“仕”)、炮各⼀对,⼀帅,⼀将,共三⼗⼆⼦,乃是闲解闷对车玩艺⽽已。
百科名⽚象棋,⼜称中国象棋(英⽂现译作Xiangqi)。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对抗性游戏的⼀种,暗棋阁也是其中⼀种传统玩法,由于⽤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极为⼴泛的棋艺活动。
中国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之⼀,为促进该项⽬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现将“中国象棋”项⽬名称更改为“象棋”。
此外,⾼材质的象棋也具有收藏价值,如:⾼档⽊材、⽟⽯等为材料的象棋。
更有⽂⼈墨客为象棋谱写了诗篇,使象棋更具有⼀种⽂化⾊彩。
概述 象棋,亦作“象碁”,英⽂名为Xiangqi。
1.先秦六簙戏⽤象⽛做的棋⼦。
⿊⽩各六枚。
《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
”王逸注:“⾔宴乐既毕,乃设六簙,以菎蔽作箸,象⽛为棊,丽⽽且好也。
” 洪兴祖补注引鲍宏《博经》:“⽤碁⼗⼆枚,六⽩,六⿊。
” 2.古代弈之⼀种,亦⽈象戏。
相传战国时已有之。
汉刘向《说宛·善说》:“燕则鬭象棋⽽舞郑⼥。
”其后北周武帝制《象经》,集百僚讲说。
据传《象经》有⽇⽉星⾠之象,以寓兵机。
《隋书·经籍志》兵家著录《象经》⼀卷,题周武帝撰,书亦不传。
宋司马光作有《古局象棋图》,与今象棋不同。
3.现今通⾏的象棋,相传为唐代⽜僧孺所制。
刻圆⽊或⽛、⾻为棋⼦三⼗⼆枚,红⿊各半。
两⼈对弈,红⽅以帅统仕、相及俥、傌、炮各⼆,兵五;⿊⽅以将统⼠、象及车、马、炮各⼆,卒五。
弈时双⽅轮流⾏棋,以将⼀⽅之将帅捉死为胜。
象棋的棋⼦设置受到古代两军作战形式的影响,周朝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伍”是由5名步兵组成的,作战兵器也由⼸、⽎、⽭、⼽、戟5种为⼀组配合使⽤。
这就是棋阵双⽅各有5个⼩卒的缘由。
简史 根据出古⽂物与⽂献,恰图兰卡在波斯库思⽼⼀世时发展成沙特兰兹,经丝路传⼊中国成北周象戏、在唐代成为宝应象棋,最后中国⼈在宋代改造成现在的中国象棋。
迎富 (宋)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教坊自乐 (宋)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拜年送名片 (明)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饰梅花妆 (唐)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馈春盘 (晋)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宫中赐银幡 (宋)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鞭春牛 (明)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放灯 (唐)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蚕卜 (宋)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走百病上城头 (明)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猜灯谜 (清)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请紫姑神 (清)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结羊肠 (元)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走百病摸门钉 (清)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送穷 (唐)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春社 (宋)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斗草 (宋)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卖柳条 (清)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踏青 (周)晋国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流觞赋诗 (晋)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
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踏青 (北朝)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
《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 之法岁周圆之日。
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 僧荐悼,或拔孤魂。
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 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
』『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 。
通常 在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 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 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
在放焰口仪式完毕,群众竞抢祭品, 谓之『抢孤』。
得到之小旗,被视为出海之护身符。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
此俗在宋已有之,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
』《扬州画舫录》:『放荷花灯, 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盆会。
盖江南中元节,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
』《燕京岁时记》:『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
晚间,灯有别。
中夜开沿河燃灯, 谓之放河灯。
』清蒋有尨《西湖竹枝词•放湖灯》诗。
湖灯, 即在小板上用彩纸做成荷花状,『水旱灯』 。
传说水上放灯是为亡魂引路;与上元在陆上张《燕京岁时记》:『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
」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萤,谓之蒿子灯。
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
《日下旧闻考》:『荷叶灯之制,自元明以来即有之,今尚沿其旧也。
』查慎行《京师中原词》:『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
满城荷叶高价卖,不数中原洗手花。
』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
《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 五日供养祖先索食。
』《梦粱录》载:南宋同。
此习迄清代仍存。
《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
』另有祭祖节,在月初一日。
100种失传的中华民俗绘画旧时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千种模样、万般风情。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许多民俗活动不复存在或趋于消亡。
这100幅民俗图向我们展示了先人们丰富的生活样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最生动活泼的一面。
1、剃头图其人挑担游于街市之间,手执“唤头”,串走胡同,每到大街,将担放地,等来往之人刮脸、打辫子、剃头,方便之至。
2、卖茶汤图其人肩挑水桶、火壶,遇食者,开水冲面成糊,上撒红糖,其味甚甜,当作点心而已。
3、卖鸭蛋图其人由“胜芳”买来若干,在京腌咸,卖于人食之,其味甚美。
(注:胜芳镇,在北京通往天津的路上)。
4、卖芝麻秸图其人身挑筐、架,内盛芝麻秸、松木枝,在沿街吆呼卖于住户,年底祭神焚化也。
5、修脚图每日间手持竹板,名曰“对君作”,长期游街,竹板一响,便知修脚的来。
如遇修脚之人,二人对坐,将脚搁在膝盖上,用小小刀割取脚上鸡眼,让其行路平稳。
庙场必有。
6、看西湖景图天下之景,无胜于西湖,所以取此为名。
然造此物者种种不一,有大有小,有用锣鼓唱歌者,有指画中景致而说者。
遇庙集者,即多分挣也。
7、卖零绸子图其人在各处买来各色零绸,至集庙之中,就地铺包袱上摆各色材料,每块可做何使用,其价若干,随口便讲,令人好买。
8、医道图京中医士有太医、御医之号,乃是在太医院应差者,如有人请看,马钱二吊四百文、四吊八百文不等。
如来到门首看病者,给钱数百,作为“门脉”。
9、摆西瓜摊图每逢夏季,此瓜盛行之际,街市设有桌案,用刀将瓜切开,红瓤黑子名曰“枪次瓜”,白瓤白子名曰“三白瓜”,其味甚甜,去暑止渴,零买食之,方便之极也。
10、点蒿子灯图七月十五日,以蒿子一棵,上以纸条,内裹包许多香头以火点之似星星。
又用荷叶一个,中心插蜡,名曰荷叶灯。
俱系耍(小)儿玩物。
11、过卖图其人又名勤行、跑堂之说也。
每逢居、楼、园、馆、酒市等有人遇内饮酒吃饭,此人烫酒端菜,百般殷勤,所为多来照顾,名曰过卖也。
12、卖蝈蝈图中国冬夏俱有蜗蝈。
中国古代人生百态图(精美组图)1、打梳头油2、窝脖儿解放前,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背着东西健步疾走。
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
这种行业叫“扛肩”的,也叫“窝脖儿”。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
可穷人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所以,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
“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
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
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
“窝脖儿的”代人搬家,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
因为,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
另外,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
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
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
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3、小什不闲乞丐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著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4、卖大碗茶5、卖风车6、锔碗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
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
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
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
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
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
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还有,百姓居家过日子都图个平安吉祥,万一小孩不慎打破了碗,家人不会责怪,而是连称“好局,好局”。
“锔”与“局”谐音,“好锔”,原意是可以锔,而好局就变成“局气好”的意思了,意为好运即将来临。
中国古代民俗图120幅(1-40)1、跑旱船2、织席:3、卖槟榔: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
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
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4、吹糖人儿:5、卖琉璃喇叭: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
琉璃即玻璃。
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
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
所谓“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
6、拾粪:也就是掏厕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铁勺,晚上时还会拿一三面用纸一面玻璃的诸葛灯。
7、卖玻璃镜: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纸镶好,上面画上图案出售。
8、串铃卖药: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
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
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位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
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的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
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
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9、耍耗子:10、拉冰床: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
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冰嬉是满族人的习俗。
清代皇王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
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
民间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
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
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
过年了!这《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不发对不起大家!化俗为美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民族生活了几千年。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流传下来了很多民俗,透过这些民俗,我们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状态,可以了解民族文化。
连环画泰斗王弘力的《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是画家集大成代表作之一,这100幅配上诗词的民俗图,简直美极了!0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02内宴初开锦绣攒,教坊齐奏万年欢。
——和凝《宫词百首》03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文征明《拜年》04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唐·牛峤《红蔷薇》05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
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06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
——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07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唐·元稹《生春》08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09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
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10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
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11燕子衔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
——郑板桥《念奴娇·宏光》12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13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元代诗词14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
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15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唐·姚合《晦日送穷三首》16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古代风俗百图,赶紧收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几千年的漫长时间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了很多民俗,如今几乎很难见到了,下面100幅民俗图,是先人鲜活的生活写照,有些已经逝去,有些即将逝去,让我们跨越千年历史,与古人邂逅在历史长河里,回味一下古人的那些风俗!01、▲燃爆竹(宋)02、▲教坊自乐(宋)03、▲拜年送名片(明)04、▲饰梅花妆(唐)05、▲走月亮(清)06、▲宫中赐银幡(宋)07、▲鞭春牛(明)08、▲放灯(唐)09、▲蚕卜(宋)10、▲走百病上城头(明)11、▲猜灯谜(清)12、▲请紫姑神(清)13、▲结羊肠(元)14、▲走百病摸门钉(清)15、▲送穷(唐)16、▲春社(宋)17、▲斗草(宋)18、▲蓬携鼓游(宋)19、▲踏青(周)20、▲流觞赋诗(晋)21、▲踏青(北朝)22、▲内宴冷餐(唐)23、▲担酒上坟(宋)24、▲斗百草(明)25、▲祭扫(唐)26、▲走马射箭(唐)27、▲荡秋千(五代)28、▲卖柳条(清)29、▲浴佛节(唐)30、▲挂五彩线(宋)31、▲染红指甲(宋)32、▲射柳(辽)33、▲饮菖蒲酒(明)34、▲挂钟馗(清)35、▲晒书翻经(金)36、▲蛛丝乞巧(唐)37、▲穿针比巧(宋)38、▲供摩侯罗(宋)39、▲丢巧针(清)40、▲拜魁星(清)41、▲盂兰盆道场(元)42、▲放湖灯(明)43、▲荷叶灯(清)44、▲鸡冠花供祖(清)45、▲屠狗狩猎(辽)46、▲拜新月(唐)47、▲秋社(宋)48、▲钱塘弄潮(宋)49、▲供兔儿爷(清)50、▲饮菊花酒(晋)51、▲登乐游原(唐)52、▲馈春盘(晋)53、▲冬舂(宋)54、▲馈岁(宋)55、▲卖春联(清)56、▲喝豆粥(清)57、▲祭灶(宋)58、▲吃灶糖(清)59、▲跳灶王(清)60、▲烧火盆(宋)61、▲照田(宋)62、▲驱傩(唐)63、▲镜听(唐)64、▲儿童卖痴呆(宋)65、▲打灰堆(宋)66、▲贴门神(明)67、▲压岁钱(清)68、▲罗杆(清)69、▲新妇不跪(唐)70、▲展示嫁妆(清)71、▲抓周啐(宋)72、▲折柳(唐)73、▲步障(唐)74、▲驿站送信(元)75、▲茶贩(宋)76、▲货郎担(金)77、▲磨镜(明)78、▲拉车卖酒(清)79、▲骑驴打球(唐)80、▲相扑(唐)81、▲蹴鞠(宋)82、▲捶丸(宋)83、▲妇女踢球(明)84、▲放纸鸢(明)85、▲打陀罗(清)86、▲六博(汉)87、▲双陆(唐)88、▲弄剑与踏杯舞(汉)89、▲西域歌舞(唐)90、▲瓦子内说书(宋)91、▲傀儡戏(宋)92、▲酒楼唱曲(金)93、▲高跷(清)94、▲子弟书(清)95、▲太平鼓(清)96、▲盲人走街卖艺(清)97、▲刺青(唐)98、▲斗鸡(晋)99、▲猴戏(明)100、▲斗蟋蟀(清)真的是大开眼界,。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图文:网络
制作:老猪
(点击翻页)
E-mail文化传播网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
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本片收集了百幅反映中国古代风俗的图片,敬
请观赏。
宋燃爆竹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宋教坊自乐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明拜年送名片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唐饰梅花妆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晋馈春盘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宋宫中赐银幡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明鞭春牛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唐放灯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宋蚕卜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明走百病上城头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清猜灯谜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清请紫姑神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元结羊肠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清走百病摸门钉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送穷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春社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斗草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迎富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周(郑国)
踏青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晋流觞赋诗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
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北朝
踏青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唐内宴冷餐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宋担酒上坟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
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斗百草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
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祭扫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走马射箭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
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代
荡秋千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清卖柳条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唐浴佛节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
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宋挂五彩线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
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宋染红指甲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
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辽
射柳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
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明饮菖蒲酒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清挂钟馗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
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金晒书翻经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
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
唐蛛丝乞巧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
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宋穿针比巧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
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
宋供摩侯罗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
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清丢巧针佳节女儿约诸邻,迭将水碗丢巧针。
日光照得龙梭影,绣出鸳鸯如意君。
清拜魁星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
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元盂兰盆道场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明放湖灯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
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清荷叶灯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儿竞擎荷叶灯。
成群结伴游巷陌,银花万点似火城。
清鸡冠花供祖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
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辽屠狗狩猎选屠白狗埋帐沟,牵鹰出猎起鸣驺。
忽见御帽簪红叶,方知今日是立秋。
唐拜新月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
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宋秋社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
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宋钱塘弄潮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
弄潮健儿显身手,风头浪尖逞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