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风俗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4
扬州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值得了解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犹如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展现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扬州的饮食风俗。
扬州菜,又称维扬菜,以其精致、鲜美而闻名遐迩。
早茶是扬州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清晨,人们喜欢走进茶馆,点上一份烫干丝、一笼蟹黄汤包、几样细点,再泡上一杯清香的绿杨春茶,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烫干丝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厨师的刀工,干丝切得细如发丝,配上鲜香的酱汁,入口爽滑。
蟹黄汤包更是扬州早茶的招牌,薄薄的皮,满满的汤汁,先用吸管吸出鲜美的汤汁,再品尝馅料,那滋味令人难以忘怀。
除了早茶,扬州的正餐也颇具特色。
扬州狮子头,口感鲜嫩,肥而不腻,制作过程讲究,需将肉手工剁成细粒,再经过精心烹制而成。
文思豆腐则将刀工发挥到了极致,豆腐切成细丝,在汤中如发丝般散开,入口即化。
还有扬州炒饭,米粒分明,配料丰富,色香味俱全。
在节庆方面,扬州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
春节期间,扬州人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喜庆的春联和窗花,张灯结彩。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新年吉祥如意。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扬州城更是热闹非凡,处处挂着花灯,有传统的兔子灯、荷花灯等,人们赏花灯、猜灯谜,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头巷尾。
清明节时,扬州人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献上鲜花、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会趁着春光正好,到郊外踏青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端午节,扬州人会包粽子、赛龙舟。
粽子种类繁多,有红枣粽、蛋黄粽、肉粽等。
赛龙舟则是一项激烈而精彩的活动,龙舟手们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岸边观众加油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中秋节,扬州人会赏月、吃月饼。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共赏一轮明月,享受着团圆的温馨。
在婚俗方面,扬州也有着独特的传统。
过去,扬州的婚礼有着繁琐的仪式,从说媒、定亲到迎亲、拜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讲究。
扬州独特风俗作文《扬州独特风俗之吃早茶》扬州人爱早茶,那可是出了名的。
对扬州人来说,早茶可不是简单地喝个茶,那是一种享受,一种社交,几乎是一种信仰般的存在。
在扬州,有很多老字号的早茶馆。
我最爱去的就是冶春茶社。
天刚蒙蒙亮,冶春门前就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了。
那队伍就像一条蜿蜒的小蛇,一点点地往里挪着。
我上次去的时候,大概是早上七点多。
好不容易排到我了,一进门就能闻到那茶香和各种点心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那味道就像有一只小手,直挠你的心,让你迫不及待地想坐下来大快朵颐。
找了个临窗的位置坐下,服务员就把茶单递了过来。
扬州早茶的茶,必定得是绿杨春。
这种茶叶泡出来的茶水清透碧绿,喝一口,那茶香就在嘴里散开了,就好像春天一下子就钻进了喉咙里。
然后就该点吃的了。
扬州早茶的点心种类多得能让你挑花眼。
三丁包是一定要点的,包子皮又白又软,就像刚出生的婴儿的脸蛋。
咬一口下去,里面的鸡丁、肉丁和笋丁鲜美可口,每一种丁都保留着自己的口感,鸡丁的嫩滑,肉丁的醇厚,笋丁的脆爽,混合在一起那就是无与伦比的美味。
还有翡翠烧麦,那薄薄的皮子裹着翠绿的馅料,在蒸笼里就像一个个小山包似的。
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味道立刻充满整个口腔,仔细品品还有猪油的香气。
烫干丝也不能少,那细细的干丝在热水里烫过之后,变得柔软。
淋上生抽、香油、醋,再撒上些姜丝,吃的时候把干丝拌匀,每一根干丝都吸饱了调料,口感滑嫩又带着点韧性。
周围坐的大都是本地的老人。
他们一边慢悠悠地喝着茶,一边吃着点心聊着天。
从家长里短到街头巷闻,一聊就能聊上好几个小时。
在这个小小的早茶馆里,有一种独特的氛围,轻松自在又充满生活气息。
吃完早茶,感觉整个人都精神饱满,像充满电的小马达似的,可以快活地开启新的一天了。
这扬州早茶的风俗,真的是把悠闲的生活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扬州独特风俗之扬州小调》扬州小调那可是扬州的宝贝,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扬州的风俗天空中格外耀眼。
记得有一次我走在扬州的老街上,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
扬州过年风俗作文☆第1篇:朋友!今天咱就唠唠扬州过年的那些风俗。
这一提起过年,我这心里头就暖洋洋的,好像闻到了扬州街头的那股浓浓年味。
记得小时候,扬州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忙活开了。
你可别小看这些忙活,啥擦窗子、洗床单,连门框都要刷得锃亮锃亮的,仿佛是在迎接什么重要的客人。
其实,这客人就是“年”。
等到除夕那天,扬州人的年夜饭,那绝对是一场美食的盛宴!咱扬州的风俗讲究,年夜饭少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狮子头。
朋友,你吃过扬州的狮子头吗?那肉丸子炖得软软烂烂的,筷子一夹,汁水就“啪”地一下冒出来,香味直钻鼻子里,弄得我小时候馋得不得了。
我还偷偷问过我妈:“这狮子头咋能这么好吃?”我妈神秘地笑了笑:“这是扬州的手艺,得炖得够火候。
”说到过年,我最期待的还是贴春联。
扬州的春联那可是讲究艺术的。
一些老人家自己会写,毛笔一挥,那字儿就跟画似的。
我爷爷每年都亲手写春联,他写的字总带着一股子文人雅韵。
我记得有一年,他写的是“新春大吉,万事如意”,还调皮地让我在旁边画个小金鱼,说是“年年有余”。
我当时画得歪七扭八的,爷爷还乐呵呵地夸好。
过了年三十,扬州的正月初一可热闹了。
天刚蒙蒙亮,街上的爆竹声就“噼里啪啦”地响起来。
小时候,我总喜欢站在窗户边偷看街上的热闹。
穿着新衣服的小孩儿成群结队跑来跑去,嘴里还嚷嚷着“新年好!”大人们忙着拜年,手里提着礼盒,脸上挂满了笑。
扬州还有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正月里要去瘦西湖逛一逛。
瘦西湖的冬天别有一番味道,湖边挂着红灯笼,一串串映在水里,像是燃烧的火焰。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是湖边的小吃摊,那些糖画、豆腐脑,吃得我肚子圆滚滚的。
有一次,我央求爸妈给我买了个糖画的老虎,那老虎又凶又可爱,我舍不得吃,最后被我弟弟偷着咬了一口,气得我直追着他跑。
到了正月十五,扬州的元宵节热闹得不得了。
家家户户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扬州的汤圆馅料可丰富了,有黑芝麻的,有玫瑰花的,我最喜欢玫瑰花馅的,一口咬下去,那甜香味儿就在嘴里弥漫开来,让人直呼满足。
扬州独特风俗作文篇一《扬州的早茶文化》扬州,那可是个有独特风俗的好地方。
说到扬州的风俗,早茶文化可得好好唠唠。
在扬州,早茶可不只是喝杯茶那么简单,那是一场美食的盛会。
天刚蒙蒙亮,茶室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一走进那传统的茶室,就能看见一张张八仙桌整齐摆放着,椅子也都是那种古朴的木椅子。
我记得有一次去扬州玩,专门起了个大早去感受这早茶文化。
刚坐下,服务员就热情地过来招呼,递上了那有着浓郁香气的茶单。
扬州的绿杨春茶可不能错过,茶叶尖在热水里翻滚后,嫩绿嫩绿的,散发着一股清新的香气,喝一口,满是春天的味道。
然后就到了点餐环节。
哇塞,那点心单简直像一部美食宝典。
三丁包一定要尝尝,包子皮白白嫩嫩的,泛着油光,咬一口,里面的鸡丁、肉丁和笋丁混合的馅料那口感丰富极了,鸡肉的鲜嫩、猪肉的醇厚再加上笋丁的脆爽,在嘴里就像一场小联欢。
翡翠烧卖也很惊艳,葱绿色的外皮看着就像翡翠一样晶莹剔透,里面裹满了甜甜的糯米还有各种小配料,甜咸搭配得恰到好处。
还有千层油糕,一层一层的,糕体软糯,中间夹着的油脂香而不腻。
在茶室里,大家都慢悠悠地吃着喝着,练太极的老爷爷、下象棋的大叔还有话家常的大妈们,都在这早茶的氛围里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这早茶文化呀,是扬州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一曲慢悠悠的小调,在每一个扬州人的早晨奏响。
篇二《扬州的端午风俗》扬州的端午也别有一番风味。
别的地方端午有粽子、菖蒲啥的,扬州保留着特别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时候我去了扬州的老城区,那真叫一个热闹。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街上每家每户门口都挂着菖蒲和艾草。
这些菖蒲和艾草就像两个小卫士一样,守卫着家门。
老人们说啊,这菖蒲就像是一把宝剑,可以驱邪避灾呢。
再看看那一个个粽子摊,扬州的粽子也是特色满满。
有纯糯米的白水粽,这粽子看起来简单,但是蘸上白糖后,那味道原始又香甜。
还有肉粽,那可是我的最爱。
肥大的糯米包裹着一块肥瘦相间的大肉,肉煮得那个叫软烂,油渗透到糯米里,每一口都透着肉香。
扬州的独特的风俗作文篇一《扬州的三把刀风俗》扬州有个独特的风俗,跟“三把刀”有关,这三把刀就是厨刀、修脚刀和理发刀,可别小看这三把刀,那里面的讲究能说上三天三夜呢。
先说这厨刀吧,扬州菜讲究精细刀工。
我有一次去扬州朋友家吃饭,那真是开了眼。
他家大厨做文思豆腐的时候,就像变魔术一样。
一块嫩豆腐,那大厨手持厨刀,不紧不慢地在豆腐上划来划去。
只见那豆腐丝像一根根细软的发丝,随着刀刃纷纷落下,在清澈的汤水中散开。
每一根豆腐丝都细得惊人,而且粗细均匀。
我在旁边看傻了眼,这厨刀功夫可全是经年累月练出来的呀。
朋友笑着说,在扬州,厨师要是刀工不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扬州菜的。
而且扬州的宴席上,那一道道精美菜肴,哪个不是掌勺师父用厨刀精心雕琢的结果啊,就像艺术品,这吃的不仅是菜品,也是欣赏厨艺呢。
再看看这修脚刀的风俗。
大街小巷里的修脚店可不少,刚走进一家,师傅就热情地迎上来。
师傅那箱子一打开,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修脚刀,形状各异,大的小的都有。
等我把脚放进盆里泡好后,师傅就开始施展他的绝技了。
师傅手拿修脚刀,在我脚上这修一修,那剜一剜,力度恰到好处。
他一边干活一边跟我唠嗑,说在扬州,修脚可不是简单的剪指甲去老皮,那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人际交流呢。
这修脚师傅的手艺还有传承,一代代传下来,每一道工序都有它的道理。
最后就是理发刀啦,扬州的理发师也是一绝。
我有一回在扬州街边的小店里理发,那理发师拿起理发刀,在我头上那手法真是熟练极了。
他先根据我的头型和脸型构思这头发该怎么剪,每一下都不慌不忙的,而且十分精准。
耳朵边、脖子后的头发都被打理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头发剪完后,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在扬州,理发店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大家在这理发的时候总会聊聊家常,这理发刀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呢。
扬州的“三把刀”风俗,真是独特而有趣,这三把刀可是扬州人的生活智慧的体现啊。
篇二《扬州的早茶文化风俗》扬州的早茶文化那可是相当独特,是扬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扬州春节习俗
扬州的春节习俗丰富多样,让人过足了年味。
以下是一些具有扬州特色的春节习俗。
扬州人在春节期间会贴门神,门神一般是由红纸剪制而成,用以驱赶邪灵,保护家人平安。
除夕夜,扬州人还会进行祭灶。
祭灶是祭祀灶神,以表达对家庭的保护和感恩之情。
在春节期间,扬州人还会摆设一些寓意吉祥的装饰物,如福字、春联、灯笼等。
这些装饰物通常都是红色的,寓意喜庆和祝福。
元宵节也是扬州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赏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其中,猜灯谜被认为是元宵节最具扬州特色的活动之一。
此外,扬州的春节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即“弄腊”。
弄腊是指制作腊肉,人们会在农历腊月初一的早晨开始处理猪肉,经过腌制、晾晒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制成美味的腊肉。
弄腊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扬州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这些都是扬州春节特有的习俗,每年都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扬州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年味。
扬州风俗默认分类 2008-12-03 17:46:11 阅读11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民众妆饰有外地人来到扬州,除了参观风景名胜,常有人要到扬州的大街小巷转转。
有人是想看看扬州的古城风貌,有人是想采买土特产,而有人却说:“早就听说扬州出美女!”言下之意是想到大街小巷看女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可非议。
说“早就听说扬州出美女!”也是实情,因为早在隋唐,就有“扬州女子貌美”一说了。
唐诗中呤咏扬州女子的诗很多,杜牧的三首七绝可算是当时的代表作。
他这三首著名的七绝,都是写扬州,而且都是写扬州的美女。
其中,《寄扬州韩绰判官》可位列第一,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可排第二,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悻名。
”《赠别二首》中的其一则可列为第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以后在历代的诗文中,常有提及扬州美女的,以至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一直把扬州看作是出美女的地方。
直到现代,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还说到此事:“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
”可见,自隋唐至今的千余年里,都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的佳话在流传。
扬州女子为什么貌美呢?从正常的角度来分析,其因由有二。
一是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水网地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的滋润哺育出了扬州女子的天生丽质和灵秀之气,这是自然造化之功。
其二则要归于扬州女子的梳妆打扮了。
从古至今,扬州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梳妆台、妆奁盒和穿衣镜,每日清晨,女子都要在梳妆台前修饰打扮一番。
就是朴素的劳动妇女,如《广陵古竹枝词》所说:“不着绫罗不戴花,些些脂粉不曾搽。
”也要略事梳理,显得清爽整洁。
若是讲究美容的妇女,那就是言忠贞《芜城春游曲》和韩日华《扬州画舫词》所云的:“艳妆人比画图工”,“更将梳理斗春容”了。
扬州人的妆饰可以分为发式、发饰、面饰、项饰和手饰等几个方面来分别叙述。
发式扬州妇女的妆饰中最讲究的便是发式和发饰,古代扬州妇女的发式和发饰可谓千姿百态,《扬州画舫录》卷九中记载:扬州鬏勒,异于他地。
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八面观音诸义髻,及貂覆额、渔婆勒子诸式。
《扬州画舫录》中仅是列举了这些发式和发饰的名称,即使从这些名称上望文生义,我们也可想象这些发式和发饰的样式颇具造型上的美感。
不过,要真正弄清古代扬州女子的这些发式和发饰的特点,仅凭这段记载还不够,还要借助其他文字资料以及出土文物中的实物。
我们先来看看古代扬州女子幼年时的发式是什么样式。
扬州人的口语中称小女孩有一种特殊的叫法,叫做“丫头”。
在这里,“丫头”这一词是作为人称代词使用的,若考其由来,早在宋代就有这种叫法。
宋人王洋在他的《弋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其注脚即云:“吴楚之人谓婢子为丫头”。
清代《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也有:“方吃了半盏茶,只听外头咭咭呱呱,一群丫头笑着进来,原来是翠墨、小螺、翠缕、入画、邢岫烟的丫头篆儿,并奶子抱着巧姐儿、彩鸾、绣鸾八九人,都抱着红毡子来了。
”从这两则引文来看,“丫头”是指旧时大户人家的婢女。
但扬州人称“丫头”还不尽如此,扬州人的称呼中更多的是含有亲昵的成分,这有点类似《红楼梦》七十一回中贾母的一段话:“这才是凤丫头知礼处。
难道我的生日,由着奴才们把一族中的主子都得罪了,也不管罢?”这里的“凤丫头”是指王熙凤,显然贾母在这里叫“凤丫头”是一种昵称,在《红楼梦》里也只有贾母才有资格这样叫王熙凤。
扬州人日常叫“丫头”也是这样,多数是家中长辈才能这叫,甚至还可以说成:“死丫头,吓了我一跳!”女孩听到这话,一定知道不是责骂,会欢快地扑到大人的怀中。
但是,“丫头”一词最初并不是用作人称代词,而是特指孩童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
古代,扬州一带的幼童与周边其他地区类似,都是将头发集成两束,分别盘于头顶两侧,其形状类似于牛角,故古人称幼童时期为“总角之年”。
到了少年时期,无论男孩女孩一般都不戴帽子,而是将头发下垂,故谓之“垂髫之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为他戴上帽子,谓之“弱冠之年”。
而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头发盘起来,用“笄”簪好,即谓之“及笄之年”。
男子弱冠,女子及笄,都意味着成年了。
女子及笄后即留发不剪了,要梳起左右对称的双髻,这双髻类似于树枝的丫叉翘于头顶,所以古人把这种发式叫做:“髻丫”,而扬州人则又称为:“丫头”。
关于“髻丫”一词,古代文字记载很多,如宋代陆游《浣纱女》一诗中即有“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在扬州的出土文物中也有“丫头”发式的考古发现,最典型的是扬州北郊扬庙乡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俑,这个陶俑是一个做舞蹈动作的女子,估计年龄在十二三岁,她的头上就有“丫”字形的两个发髻。
扬州方言中还有“丫鬟”一词,又作“丫环”。
这个词现在也是用作人称代词,是指婢女,但在古代最初也是指女子的发式。
这种发式是把发辫梳成环状,左右各一,因婢女多梳此种发式,故谓之“丫环”。
清人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卷七中载有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其中云:“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
”就是指这种发饰。
这种发式在扬州出土文物中也有印证,扬州邗江曾发现一座南朝时梁代的墓葬,这墓穴里有许多画像砖,砖上塑有各种女性供养人共二十个,其中有大像四个,小像十六个。
大像的发式都是梳着高髻,看上去像是贵妇人,而小像则全部梳着双鬟,这些小像显然都是侍奉贵妇人的“丫环”了。
在发式变化中,“丫环”是在“丫头”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和变化。
扬州人家的女孩在家做姑娘时,都喜欢留一绺头发覆于额际,这种发式叫“刘海姑”。
一般说,扬州女孩整体发式变化不大,要么梳辫子,要么扎马尾,或者干脆就是修剪成短短的“童花头”,但前额的“刘海姑”却富于变化。
“刘海姑”是童年时期“垂髫”发式的一种演变,“垂髫”时,因前额的长发时常垂披到面部,极为不便,人们便将额前长发剪短至眉眼上方,留下一道发箍覆于额上。
因这种发式与民间绘画“刘海戏金蟾”中刘海的发式相似,故扬州人称之为“刘海姑”,又叫“刘海箍”。
扬州女孩的“刘海姑”多种多样,有“一字式”,长达二寸,齐齐整整地盖于眉间。
有“垂丝式”,将额发剪成圆角,梳理时由上而下,呈垂丝状。
有“燕尾式”,是将额发分成两绺,并修剪成尖角,形如燕尾。
再有名叫“卷帘式”的,将额发卷裹,使之弯曲如卷帘。
还有一种极短的刘海,远远望去,似有若无,则叫做“满天星”。
扬州女子未出门时是不梳鬏髻的,但到了出嫁之日,所留的“刘海姑”便要“上头”,即把额前的头发向脑后梳拢,绾成发鬏。
《广陵潮》第三十五回中写绣春出嫁,即有女子婚前“上头”的叙述:日落光景,便有人替她“上头”,穿了一身衫裙。
大家扶着她同田福恩至家神面前拜堂。
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第十回中写孝姑与皮五成婚,也有一段叙述:“……姑娘,不要气啊,身体保重些,快来洗脸梳头。
”张妈妈照应姑娘洗脸梳头,替她把额头上的“刘海姑儿”梳上去,做了新娘子,不是姑娘了,是小大娘子了。
婚后,扬州女子的发式则以鬏髻为主,特别是许多少妇,婚后尽可采用各式各样的发式来妆扮自己,其款式之多,造型之别致,是难以列数的,前面所引《扬州画舫录》中有关妇女发式的种种名称,基本上就是指婚后女子的发式。
值得注意的是《扬州画舫录》中所指的发式是“有……诸义髻”,什么是“义髻”呢?古语中,不是本来应有之物可谓之“义”,如“义子”、“义父”等。
由此来看《扬州画舫录》中所谓的“诸义髻”,实际上是指各种各样的“假髻”。
这些“假髻”又叫“鬏架”,是用竹、木、铁丝等轻质材料制作,外面涂以黑漆,有的还裹上黑丝或假发,使用时再以真发裹围,用钗、簪等予以固定。
清代林书门的《邗江三百呤》卷六中也提到“鬏架”的使用方法,其“鬏架二首”的自注云:“妇女以假发为架,以真发挽之成鬏,十年前未曾见此。
”并附有诗二首,其第二首云:瘦骨高撑宝髻昂,笑他枵腹也洋洋。
贴来珠翠难遮影,理到丝纶略借光。
亦号堆鸦惟小住,曾名堕马不荒唐。
鬈鬈那称调脂粉,一朵飞云助艳妆。
其实,“义髻”作为一种发式造型的辅助用具早在唐代即已使用,如乐史《杨太真外传》中记叙:“贵妃小字玉环。
及其死也,力士以罗巾缢焉。
又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
天宝末,京师童谣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杨贵妃抛落河里的义髻就是假髻。
日常生活中梳理“义髻”是比较费事的,梳妆的女子本人难以独自完成,多由丫环侍女予以协助。
但“义髻”的种类又很多,有时丫环侍女也难以应付,这就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这在旧时的扬州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职业――梳头妈妈。
“梳头妈妈”夹着布包,布包里有各种梳理用具,走街串巷,上门服务,专为爱打扮的女子梳理各种各样奇异的发式。
这些“梳头妈妈”的理发技艺后来就发展成为“扬州三把刀”之一的理发刀技艺(另外两把刀为厨刀和修脚刀),也可以说,清代中期以后扬州的“三把刀”技艺闻名海内外,也有这些“梳头妈妈”的一份功劳。
这些奇异的发式如今是见不到了,古装的电影电视里可见,但似乎还是没有扬州女子的那么丰富多姿。
可喜的是扬州八怪诸位画家,他们笔下的人物画为我们形象化地保留了明清时期扬州妇女的部分发式。
如扬州八怪之一的罗两峰,他善画鬼,也善画人,他有一幅《人物图》,其中有一女子,发鬏高堆脑后,而后颈又有一缕下垂,这很可能就是当时在贵妇中十分流行的“分髾髻”。
扬州八怪中的另一位画家黄瘿瓢,也善画人物,尤其善画仕女,他在一幅《观镜图》上画有三个女子,这三个女子的头发都是在头顶绾成两股,在空中绕了一个园弧后又归于鬓侧,好似“双飞燕”翔于发际。
黄瘿瓢的另一幅人物画叫《八仙图》,画中的何仙姑将青丝绾于头顶,高耸而微颤,这大概即是所谓的“云髻”。
在女子发式上画得最传神的是黄瘿瓢的《渔父渔妇图》,图中的渔妇用一块包帕裹勒着发鬏,显得十分俏丽,这渔妇头上的包帕估计就是《扬州画舫录》中所谓的“渔婆勒子”。
由于这种“渔婆勒子”有俊俏之美,有些文士也十分欣赏,费轩在《梦香词》即有一首词赞誉道:“扬州好,妆就下层楼。
罗汉高鬏偏稳称,渔婆小勒最风流。
那道懒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