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古 代 风 俗 百 图
- 格式:docx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4
一、三书六礼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7)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8)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9)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10)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1)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2)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
2西安鼓楼南侧二十四节气鼓中国立春地图文丨罗琳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同是立 春,大部分地区都有迎春、鞭春牛等活动,但每个地区也有各自 不同的特色风俗。
立春时节的习俗和生活虽各地略有不同,但 人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新春的氛围里蕴含着的蓬勃生机……2021年2月号(上)35文化基因解码I l i G e n e D ecoding北京:念念不忘的咬春老北京人立春主要讲究做三件t;:打 春、报春、咬春。
“打#”又称“鞭春牛”,据说此风俗沟年 是从宫廷中流传出来的,每到立春,就要在 皇宫门前把泥塑春牛打碎。
报#,在立春前几日开始,有人T•执小锣、竹板,一边敲击,•边口唱赞春词,挨户 送一张春牛图。
被送人家相赠几个小钱,称 为报春。
到r今天,还能让北京人念念不忘的习 俗,那就莫过于咬春了。
吃春饼、#卷、春 盒,吃生菜,吃萝卜,吃荠菜,谓之“咬寓意迎新纳,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春风得意。
上海:高挂春幡老上海人的立舂之日很热闹,一般人家 都要高挂“春幡”。
“幡”其实就是小旗子,起源于汉代迎春 礼中所立的“青旛”,汍代出现了符戴和悬挂 用的小#幡,.南宋苄奸疾《汉宫春•立#口》里写到的“春已归来,吞美人头上,袅袅春 幡”,说的就是簪在女子火上的春幡春幡也用于悬挂,立春之日,士大夫之 家,剪彩为小幡,或缀F花枝之下,或M于佳 人之头,农家小院里的大门上都要贴上用红 纸书写的对联,对联的内容大致是“瑞言丰 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或“一 门欢笑#风暖,四季f f和淑贵新”等联语,院 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
山东:句芒服饰预气候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 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 不#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
鞭舂牛时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另外还有采 茶祭#活动,还要在家里张贴“#风得意”等 年画。
一、民俗有哪些种类?①中国民俗类型分类:1、物质生活民俗(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2)岁时节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1)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②中国民俗是中国五千年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的文化传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风俗特点,以及民俗风貌。
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民俗,发展中国民俗,传承中国民俗现将中国民俗分为十类,为: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
③第一种:物质类(1)经济之物质(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2)生存之方法(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第二种:精神类(1)方言,(2)民间学识与运用,(3)民间智慧,(4)艺术,(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第三种:社会类(1)家族,(2)社团,(3)特别组合(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
二、传统的民俗文化有哪些?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猜灯谜、贴春联、画灯笼、京剧、花灯报元夜、踩高跷、舞龙、舞狮等。
具体介绍以下几种:1、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分享到:来源:文艺报|刘金祥2018年08月22日08:08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文人风骨曾如日月高悬于朗朗乾坤,文人气节曾似江河飞奔于万古千秋,不断书写和鸣奏着中华文明瑰丽璀璨的华章金曲。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风骨与气节一定会更加鼓荡奋拔、硬朗弥坚,一定能激发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魏晋南北朝以降,风骨一词被用来衡量文学艺术的格调和品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风骨”篇,将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进行了详尽阐释和细致论述,风骨遂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意味着文章诗词中端直言辞和骏爽风格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
文重风骨,人更重风骨。
鉴于风骨原初具有的品藻人物月旦品行的属性和功能,后世往往用风骨来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用风骨来裁断一个人的德行和操守,于是风骨就成为一种高迈而超拔的人格境界。
人格意义上的风骨大体由气概、气度、风范、操行、修为等诸多道德因素构成,常被古书典籍形象地表述为风骨凛凛、风骨棱棱、风骨铮铮、风骨嶒峻、风骨清逸、风骨清举、风骨傲然、风骨遒劲、风骨神韵,等等。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风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承载和具象,表现在人的志向取舍和行为选择上,大都与作为重要道德标准的气节在逻辑上相提并论,尽管气节指的是个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但作为一种操守标尺和价值标签,风骨和气节在中国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征着正向维度,在中国人价值体系中均代表着高尚指标,素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挥洒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烈志;一部厚重博大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写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义传。
风骨与气节彰显华夏美德和东方神韵风骨与气节作为一种道德风范和信念追求,在我国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龙是中国装饰艺术领域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彩陶和玉器中,就出现了龙的形象(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装饰上,龙纹图案就已经很普遍了;龙纹的式样变化也相当丰富。
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包括建筑、舟车、礼乐器具、家具、陶瓷、金属、纺织刺绣、服装、漆器、玉器、玩具、钱币、邮票、商品装潢等多方面,都用到龙纹。
龙在中国如此广泛流传,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龙的神话龙是中国人的人文动物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
当时地球处在中生代,正是爬行动物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恐龙的时代」。
到中生代末期,大型的爬行动物都已灭绝,留存下来的只有龟、鳖、蛇、蜥蜴、鳄鱼等。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这种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自然动物恐龙,而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
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释「龙」字如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
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揉合的结果。
神话中的几种龙的概念在原始社会中,龙是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对象之一。
丰富多彩的原始神话充分反映这一信仰。
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说法: 第一:把人和龙混为一体。
例如,开天辟地的宇宙开创者伏羲氏、「抟黄土作人」的生命创造者女娲氏、领导人民战胜强敌和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民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或蛇身人面(见图一)。
第二:龙乃人的化身。
例如,禹(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的父新鲧,死后三年不腐,化为黄龙。
第三: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
例如,禹为了拯救百姓,悉心竭力治理洪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帮助禹疏导洪水。
浅析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魏晋而兴于宋。
特别是北宋后期以及南宋,风俗画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
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当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如燕文贵《七夕夜市图》、李嵩《货郎图》、李唐《灸艾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王居正《纺车图》等千古流传的风俗画杰作。
风俗画发展到两宋时才呈繁荣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风俗画的兴盛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宽松的政治氛围、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历史背景对于风俗画这一概念,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做出科学的定义和系统的论述,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风俗”一词用于绘画,在我国始见于魏晋时期,那时已经出现了以“风俗”为题材和命名的绘画作品,有文字记载的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晋明帝司马绍有‘人物风土图传于代’。
”顾宝光的《越中风土图》就是直接以风俗画命名的作品,这是目前画史文献资料上最早明确的关于风俗画这一绘画门类的作品.风俗画是反映城市、乡村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风俗的人物画。
早在远古时期的岩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描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画面。
如将军崖的岩画、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舞蹈纹盆》等。
虽然这些描绘事物的线条在今天看来十分简单笨拙,但是在文字尚未产生的年代,这些线条却令现代人为之折服、赞叹.早期风俗画存在于汉代的辽阳、望都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及帛画等类中,内容有舞蹈射猎、车马出行、百戏、农耕、宅院、历史故事等,它们可以说是风俗画的早期雏形,为风俗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宽松的政治氛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统一了中国。
宋朝改革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因而使许多出身贫寒的饱学之士能通过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同时,对那些上层贵族有所抑制,下层人民只要有才华,都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
有一例便能说明,有一次,宋太祖到西京视察,张其贤献十策,他回来后就对宋太宗说“:我至西京,惟得一张其贤,汝异时可用自辅。
中国民间吉祥图案大全比如一只悬丝垂荡的蜘蛛,蕴含着喜事临门的祝福;五只嬉戏窝旁的小鸡,寄托了对子弟成材的祈盼;一对双栖双飞在梅花与竹枝间的绶带鸟,是对夫妇恩爱、白头偕老的赞颂,等等。
五子闹弥勒五子闹弥勒:弥勒佛,佛教大乘菩萨之一。
图案为其与五个童子戏耍。
取意合家欢喜,其乐融融。
趋吉避凶的传统心态构造,是中国民俗之树的躯干;丰富多采的吉祥图案,就是蒂结在它枝头上的缤纷奇葩。
吉祥图案是我国古老的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
在那时的岩画或石刻创作中,它以图腾的形式出现。
而后经历了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隋唐的石雕、宋元的花鸟画、明清的织绣、瓷器等方方面面,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趋于成熟。
它渊源久远,内涵丰富,善祷善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唐人成玄英对此有个疏解:“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试以这条疏解来说明众多吉祥纹图的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驱凶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
反过来讲,就是许多吉祥纹图的题材和构图,都有“福善之事”和“嘉庆之征”作为创作的素材。
吉祥纹图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首先在于它具有避邪、驱邪、祈求与祝贺的基本内涵,同时又具有“象征”的本质特征,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比用直接了当的语言更能表达出含蓄、细微以及耐人寻味的意蕴。
善于用具像物品表达抽象概念是中国传统吉祥纹图的特征之一,比如一只悬丝垂荡的蜘蛛,蕴含着喜事临门的祝福;五只嬉戏窝旁的小鸡,寄托了对子弟成材的祈盼;一对双栖双飞在梅花与竹枝间的绶带鸟,是对夫妇恩爱、白头偕老的赞颂,等等。
一个民族必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俗的传承正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
安居乐业八仙庆寿吹箫引凤瓜瓞绵绵安居乐业:唐高宗麟德三年(六六六)初春,高宗李治与皇后武氏一同去泰山行封禅大礼,路过郓州(今山东菏泽一带)时,高宗得知有户姓张的人家,祖孙父子叔侄兄弟同居,已历九世,高宗决定亲自去取经。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文章目录[+]古代婚嫁的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更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时下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又有一部分开始走向了传统。
在这里我将我国古代的婚嫁礼仪与大家做一下介绍,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说媒“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