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上》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13
宿迁民风民俗--传统节日习俗除夕辞旧除夕是指农历年中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大尽是三十,小尽二十九),这一天宿迁人称“三十晚”。
在这一天,各家在外地的亲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共吃团圆饭。
晚饭前,家家贴春联,即贴对子、贴门头,挂红灯笼,在家用器具上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晚餐开始,燃放鞭炮,这一顿饭称年夜饭,特别丰盛。
饭后全家老少齐集一堂“辞岁”,点香烛,化纸箔,供神灵祭祖先,居家老小叩头膜拜,随后由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接着,包饺子,包汤圆。
饺子馅有荤有素,汤圆馅亦有糖、有芝麻或菜类。
全家人围着炉火。
现在是观看电视,边喝茶、嗑瓜子、吃花生、糖果,边聊天、叙家常,一起守岁,其气氛最为温馨祥和。
有的人家还为小辈点长命香。
直至清晨,鞭炮声彻夜此起彼伏响声不断。
做生意的人街上店铺营业日以继夜,特别是理发业和浴池则通宵达旦,俗话说“有钱无钱,剃头洗澡过年”。
在旧社会,穷人过年即是过关,因为少租少债,催租讨债的登门,大年夜四处躲债不敢归家。
春节迎新正月初一春节,是农历新一年的开始。
拂晓各家便争相燃放鞭炮,有的人家还早早地到村口井台上去抢“富贵水”(或曰元宝水)。
家家吃三十晚包的饺子和汤圆。
早饭前,照例是先盛上两碗饺子敬神祭祖。
早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
妇女和孩子则穿新衣、新鞋,戴新帽。
是日,亲友一般不互相拜年,次日女眷回娘家给父母拜年。
这一天文艺活动特别活跃,丰富多彩,有花车、花船、高跷、龙舞、蚌精等,全家人结队外出观看,直到尽兴而归。
有的人家在这一天还忌讳不能扫地,不准泼水,说是以免把金银财宝扫地出门、泼跑了。
不准使用剪刀,以保福气、财气从初一到年底连续不断。
正月十五城隍庙会过去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宿迁城都要举行“城隍庙会”。
这天一早,城区和附近农村的群众,都自发地集中到项羽故里北首的城隍庙,侍候城隍老爷“出巡”。
城隍老爷“出巡”仪式极为隆重,出巡时,锣鼓鞭炮喧天,笙管箫齐鸣,同时伴以花样繁多的文娱表演,有高跷、旱船、狮子、黑驴、蚌精、抬阁、架阁等。
一、【北京风物之和气的乡风】北京最好的一个‘乡风’,就是:和气、敦厚。
论对人的和气,不欺生,那儿也比不过北京。
就拿到一个新地方道儿不熟问路,或一时记不起,向别人问些小时来说:在别的地方也会有人告诉你,可是论亲切,热情,北京哪觉得是第一的。
在北京若有个外乡人,因为不认识路打听道儿,遇见知道的,他肯定说的详细:“你从这儿往东,一直走,见口儿往北拐,第三个横胡同就到啦!”他能掰开了,揉碎了的告诉您,甚至带着您走一段路,再只给您。
如果不认识道儿的,最不济也会是一句:“这块儿,我也不是太熟,您再跟别人打听打听吧!”。
觉得不会不理您,让您碰一鼻子会的。
有的乡下人,一进崇文门,就打听雍和宫在哪?肯定告诉他:“喝!走路去,这棚子可远啦!前面的牌楼,是单牌楼,看见了吧!一直往前走,再一个和这个一样的牌楼,是四牌楼。
一直再走下去,到了北新桥,北边儿不远就是雍和宫了。
”一个地方住久了,都成了熟人了,见面的称呼不是什么先生长,小姐短的。
到北京都是轮着辈儿叫的。
比如同事之间都是称兄道弟,可谁家一有长辈,一定的张大爷、张大妈、李大叔、李大婶儿。
这意思就是在一块儿,便是一家人似的。
像每天一清早儿,街里街坊的,一见面,彼此都点头哈腰的:“您早起来啦!您喝茶啦!(喝茶是也是老北京的风俗后面会特别去讲)”或者“您去遛弯啊!”。
彼此见面,点头不说话的都很少见。
若是一条胡同,谁也不理谁,从来没听说过。
在北京住同院的街坊,女的有时带孩子回娘家玩一天,在锁上门走的时候,必对同院说一声:“我带孩子看他姥姥去,劳您驾,您给听点门儿。
”“是啦!您去吧!问姥姥好!大舅母好!好好玩一天吧!散散心!”等晚上回来的时候,一见面:“李大婶儿!劳您驾,叫您看家!”“呦!看不到!姥姥好啊!”“都好!都好!都问您好!”北京的风俗,这样儿的街坊邻居,也许有人认为太‘啰嗦’。
不管怎么说吧!总比属龙井鱼的——望天,好点儿。
在大杂院,谁家老人小孩摔倒了都会有人伸一把手,不想现在有的人失了北京的性,还有点北京人的人情味儿么!二、【北京风物之清早第一件事——喝茶】现在大家见面都是“早上好!”、“早”之类的话。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及艺术解析,值得珍藏(中)37、萨满祭祀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
每次祭祀,萨满必跳舞,俗称“跳神”。
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灵贡献。
两头活猪,就是祭神时要宰杀和敬献的牲口。
杀猪跳神,本是满族在关外的传统。
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宫的格局几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轴线上唯一重大的改变,就在这坤宁宫。
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就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以后,他们把民族记忆搬进了紫禁城的坤宁宫。
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进坤宁宫吃肉,名为“分福”,一向被大臣们视为殊荣。
其实,到坤宁宫吃祭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美事。
祭神的肉被称为“怍肉”,也就是白水煮肉,没有任何调料,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端过来,但不吃是大不敬。
于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为了配合萨满祭祀,坤宁宫的改造是随处可见的。
坤宁宫室内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环形大炕,供奉神位。
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灶台,有三口大锅,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其实并不简单。
在传统汉文化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义上,受到典章、制度的约束。
改造位于中轴线的坤宁宫,意味着满清皇室,希望把满族的印记,列入到千年的宗法体制之中。
在今天的故宫,坤宁宫的特别陈设,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
38、时间机器在这座城里,时间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奉先殿,是宫内皇帝的家庙,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北京“数字地名”北京“数字地名”一步就有一个故事地名讲述千年情———印象中,国外的城市街区道路,多用数字命名。
实际上,老北京的地名,里面包含的数字也不少。
所不同的是,外国街道数字,都是简单机械的排列,而北京的“数字地名”,往往有着历史内涵,每个数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北京建城,自周武王灭商,封黄帝后人于蓟城算起,已有3050年历史。
北京建都,自金代皇帝完颜亮建立金中都算起,也已有852年历史。
在这漫长的期间,北京曾产生、变更、消亡和传承了无数个地名。
老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
在这里,我们选取部分冠有“一”至“十”,以及“百、千、万”这样的“数字地名”,说说它们的来历和趣事……一字篇一尺等于二十米头条曾是招商区火烧旺铺因祸得福?一尺大街:实际有二十多米长在前门外大栅栏地区,有一条与琉璃厂东街相连的杨梅竹斜街,此街西段,旧称一尺大街。
清末进士陈宗蕃1931年所著《燕都丛考》中写道:“自杨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厂。
”可见一尺大街至少已有70余年的历史。
一尺大街上原有6座店铺,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馆、铁匠铺和理发店。
一尺大街虽名为“大街”,实际仍是胡同,它虽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却也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长,而是长20余米。
如今一尺大街名称已经撤销,被并入了杨梅竹斜街。
在杨梅竹斜街西段,桐梓胡同北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之间的那段路,就是旧时的一尺大街。
廊房头条:火烧旺铺由此而来在北京,将同一条街上并列相邻的胡同按顺序命名为“某条”的做法,至少在明代即已出现。
明代嘉靖年间张爵著于1560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咸宜坊一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的记载,其位置相当于今西城区辟才胡同北侧。
不过“一条”往往被称为“头条”,就是“头一条胡同”的意思。
金庸先生的家族前辈查慎行著于清代的《人海记》提到,明代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之初,曾在城门口和钟鼓楼等处建造店铺房屋,招商经营,统称为“廊房”。
北京故宫的《清明上河图》是赝品?《清明上河图》恐怕是“赝品”最多的中国古画。
全球博物馆收藏了至少100幅民国以前的《清明上河图》,民间收藏更是不计其数,每隔两年就有人跳出来说,真迹在他家大衣柜里,是爷爷的爷爷的……传下来的。
这些总不能都是真迹吧!在这上百幅《清明上河图》中,有三幅名气最大,最具代表性。
咱们看一看,比一比,就知道如何辨别真伪了。
首先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清明上河图》,长5米多,姑且称之为“北京本”第二件是辽宁省博物馆的藏品,长13米半,可以称为“辽宁本”:最后一件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长11米半,简称“台北本”:相比之下,辽宁本最长,台北本也比较长,北京本最短。
总体而言,三幅画布局相似,都从乡野郊外入手,然后描绘河岸风光,最后是繁华都市。
按照最流行的说法,《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应该是北宋都城汴梁(河南开封)的市井风情。
那么,上面哪幅画是宋朝人画的?答案竟然是最短的北京本!这是因为专家在画里找到了两大铁证!第一个证据就是虹桥:北京本这座桥没有桥墩,直接横跨两岸,宛如一道彩虹,故名“虹桥”。
这个名字不但好听,更包含了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大创新技术。
桥下这条河叫汴河,是汴梁城的运输生命线,水上交通非常繁忙。
可是河水很急,船只稍有不慎,就会撞上河里的桥墩。
当时许多滨河城市都有类似的难题,最后竟是山东青州一个退了休的狱卒想出了法子。
狱卒建议把好几根粗大木料并排捆绑在一起,几排木料前后相接,建造一座没有桥墩的“飞桥”(这人上辈子是做建筑师的吧)。
首都汴梁吸取了山东青州的经验,在汴河上修建了三座木制飞桥,虹桥就是其一。
北京本对虹桥的结构做了极其细致的描绘但飞桥技术后来失传了,后代画家没有见过实物,自然画不出来,飞桥也就变成了明清时期更为常见的石拱桥:辽宁本台北本不知你发现没有,明清时的桥面上有许多商铺,尤其是台北本,桥面两侧各有一溜棚子,已然成了固定摊位。
可事实上,这在宋代绝对属于占道经营!宋朝政府曾明令禁止在桥上设置固定商铺,以免影响交通,所以北京本的桥面上几乎只有临时摊点:北京本的临时摊点除虹桥外,另一个铁证就是城门和城墙:北京本里的城门高大雄伟,用砖石砌成,可城楼两边的城墙是土墙,不仅没有包砖,而且长期无人打理,居然长出了大树!据史料记载,汴梁有内城和外城两圈城墙,外城全部包砖,所以内城的防御意义不大,也就不费力气包砖了。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18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1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打制磨制)2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制作饰品(贝壳)使用染料鸵鸟蛋壳和鸟骨管做成的佩饰物3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下层文化下层文化中期仰韶文化(前段称为半坡,后段称为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北方地区中期红山文化第四节——新石器时代的工艺陶器1饮食器盆钵碗豆杯勺(敞口)2炊煮器鼎鬲li 鬶gui 甑zeng 斝jia 斧fu 灶(三足)3储藏器壶罐瓶瓮(球形半球行)陶质来分红陶黑陶白陶灰陶器表装饰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陶器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大汶口中晚期就有}——蛋壳黑陶陶盘(黑光亮薄轻)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为突出彩陶定义:指砖红色的器壁上用赭石和氧化锰作为呈色元素,所绘图案烧成后呈赭红和黑色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造型优美,花纹绚丽多姿,色彩厚重浓烈,色调单纯明快,用笔生动流畅,构图细密严谨,器形丰富多样,技巧精湛熟练(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花纹陶器代表器物1三鱼纹盆2人面鱼纹盆(半坡)3鹳鱼石斧图(庙底沟)马家窑文化——人头形的陶器盖红山文化——东方维纳斯玉龙余杭良渚文化——玉琮玉璧地画壁画岩画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遗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第七节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地面建筑(干栏式建筑)第二章第一节——青铜器的造型与发展发源于黄河流域青铜器:红铜加锡的合金,熔点低硬度大分类:1礼器(区分尊卑的)2炊煮器:鼎鬲(Li)甑(Zeng)3食器:簋(gui)盂(yu) 簠( fu) 豆4酒器:觥(gong)罍(lei) 盉(he) 瓿(bu) 方彝(fang yi )5水器:盘匜鉴(镜子)6乐器:铃铙(nao)鼓钟。
民间艺术文献索引1《走向世界》创刊1988年(1994-2009)《山东民间剪纸艺术》鲍家虎《走向世界》1995年第1期(44-45)《谭海峰和他的蛋雕艺术》刘斌《走向世界》1995年第2期(48)《丰富多彩的山东面塑艺术》鲍家虎《走向世界》1995年第3期(46-47)《荣成渔民节》刘玉丽《走向世界》1995年第3期(54-55)《家家画店人人画工——记中国木版年画生产地杨家埠》橙杉《走向世界》1995年第4期(52-53)《石可、石盾父子的陶艺精品》晚霞《走向世界》1995年第4期(68)《鲁绣:源远流长》鲍家虎;杨少杰《走向世界》1995年第6期(52)《山东葫芦文化》李锦《走向世界》1996年第1 期(36-39)《<神话百图>与华夏民俗文化》曹景英《走向世界》1996年第2期(46-49)《鲁西南织锦:民间工艺的奇葩》赵柯《走向世界》1996年第3期(40)《二月二:拴娃娃》张新《走向世界》1997第1期(32)《李春安的烙画艺术》《走向世界》1997年第2期《绚丽多彩的山东地方戏》周传明《走向世界》1997年第2 期(44-46)《陋巷巧女玩脸谱》橙杉《走向世界》1997年第2期(47-49)《李春安献艺新加坡》刘淑芬《走向世界》1997年第2 期(62-63)《十月一:黄河流域的岁时年节》李献芳《走向世界》1997年第3 期(29)《独具魅力的文登剪纸艺术》杨爱国;田序华;李新侬《走向世界》1997年第4期(35)《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孙鹏《走向世界》1997年第6期(34)《山东水神谱》许庆山;孙晓梅《走向世界》1998年第1期(50-51)《滕州汉画像石——一个王朝的见证》李庆;钱广礼;侯斌《走向世界》1998年第3期(50-51)《无声的旋律》成禾《走向世界》1999年第4期(35-37)《齐鲁庭院经济及风俗文化》秦永洲;刘建军《走向世界》1999年第4期(57-58)《一把小锤度人生——记民间刻瓷艺术家马宪荣》刘军《走向世界》2000年第1 期(40-41)《百年珍藏今见天日——章丘发现大宗清代木刻雕版》宁荫堂;李芳《走向世界》2000年第4期(52-53)《陶中奇葩日照黑陶》赵进斌《走向世界》2000年第z1期(51)《年画之乡杨家埠》橙杉《走向世界》2001年第2期(31-32)《沂蒙山小调》刘玉堂《走向世界》2002年第3期(42-45)《民间舞蹈中的俏花——山东秧歌》刘凤兰;李文青《走向世界》2002年第3期(67-69)《艺海珍宝——日照黑陶》赵进斌《走向世界》2002年第5期(70-71)《惠民泥塑》刘秀刚《走向世界》2004年第3 期(64-65)《泰山庙会》杨晓璐;王德全《走向世界》2004年第4期(53-55)《七旬老人的剪纸人生》曹景华;王成福《走向世界》2004年第5 期(44)《杂糅众家成一体》王月昌《走向世界》2004年第5期(69)《吕剧:土音乡气话民俗》李军章;张景伦《走向世界》2005年第5期(84-87)《泰山娘娘与天妃娘娘》李磊《走向世界》2005年第7期(92)《济南千佛山庙会》科村;王平《走向世界》2005年第11期(64-67)《周戈庄祭海》李平;侯贺良《走向世界》2006年第6期(58-63)《民粹》赵艳;王勇森《走向世界》2007年第3期(76-81)《鼓子秧歌:春天来,马蹄急》潇豆子;侯贺良;潇笑《走向世界》2007年第6期(60-63)《当代艺术与民艺释放》刘辉晶《走向世界》2007年第12期(84-85)《乡土画家李常杰》悟心《走向世界》2007年第21期(83)《海阳大秧歌》丛盛《走向世界》2008年第1期(86-89)《元宵节的习俗》《走向世界》2008年第4期(118)《剪出一个别样青春》孙凤娟《走向世界》2008年第25期(65-67)《年年过节年年“变”》赵英兰《走向世界》2008年第27期(34-35)《针尖上的艺术》刘芳;刘富国《走向世界》2008年第28期(71-73)《杨洛书一代“木版年画王”的传奇》庞凤娟;杨峰《走向世界》2009年第1期(76-77) 《剪下片纸成彩虹》王辰《走向世界》2009年第4期(86-87)《中国年画与五子夺莲》昊锦《走向世界》2009年第4期(52-53)《牛旺庄“瓜打金牛”的传说》庞凤娟;李志勇2009年第4期(49)《博山民居遗风》贾元德2009年第7期(92-95)《五月端午》鲍家虎《走向世界》2009年第16期(64)《泥塑》昊锦;侯贺良《走向世界》2009年第16期(60-63)《鲁绣》武绍昌;宋一鸣;刘富国《走向世界》2009年第22期(52-54)2《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创刊1982年(1994-2009)《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丰硕成果——《崂山民间故事全集》评析》李恺心1995年第2期(9-12)《我与崂山民间文学》刘思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13-14)《浓郁山风扑面来——浅析刘思志的节日民俗故事》张崇纲《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 期(15-17)《独树一帜的民间文学语言艺术》王芝亭《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18-20)《青岛方言:历史与现状》李行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59-62+72)《胶州方言中“着”的特殊用法》周翠英《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 期(18-22)《禁忌:在历史与传说之间——关于济宁马坡梁祝传说的调查》杨冰;刁统菊《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张绪良; 韩同欣; 张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115-120)《从《聊斋俚曲》看明清山东方言里的介词“着”》魏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08-111)3《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创刊1988年(1994-2009)《城市民间小工艺品及其特点》顾晓梅《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年第3 期(51-53)《山东民间美术的中和之美》李晓鲁; 顾晓梅《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50-53)《从山东画像石看汉代送葬与祭祀礼俗》王凤娟《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12-15)4《城色》创刊2005年(2007-2009)《扑灰年画:根植民间的奇葩》王冲;任海林《城色》2008年第1期(124-127)5《音乐大观》创刊2005年(2007-2008)6《山东陶瓷》(1991-2009)无民间艺术7《山东年鉴》无民间艺术8《山东气象》创刊1976年没有民间艺术9《山东纺织经济》创刊1984年10《现代技术陶瓷》11《烟台果树》无民间艺术12《职工天地》一周出一版,要看得先订阅,没有地方能系统的查到。
中和节1 节日简介编辑本段中和节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亦称春龙节、青龙节。
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
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2 节日气息编辑本段中和节后,春天来了,草木复生,各种虫子也复活了。
在此之际节日气氛,人们引龙回。
中国远在六千年前就产生了对龙的信仰,当时有玉龙、龙盘。
商周时期的龙形象就更多了,唐宋佛教传入以后又出现了龙王。
山东惠民地区过一种春龙节,用灶烟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
引龙回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播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江苏南通民间在二月二用面粉制作寿桃、五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
晚上再插在坟地、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同时,为了农业丰收,需要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雨水的浇灌。
因此祈求雨水成为中和节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还要玩龙戏,此举是将祭龙与求雨融于一炉。
3 名称由来编辑本段“中和节”这个名字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
当时,德宗皇帝李适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
《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说“中和节”以后人们便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
武进民谚云:“二月二,葫芦茄子齐下地”,是说到此时令,各种瓜果蔬菜均需播种了。
传说在伏羲时代那个时候,就“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到周武王是,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3.1 中和节与日神崇拜据记载,中和节是在唐朝臣李泌的提议下兴起的。
他提倡设立这个节日的理由是为了祭勾芒神,也就是祭日神。
传说,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尉迟枢《南梵新闻》记载说:“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
第一卷志异:牛鉴大葬古今武威第一丧(1)民谣云:二十四柏今尚在,不见当年植园人。
出武威城东南十里,有一座古柏参天的旧式庄院,叫作“牛家花园”。
它的主人是清朝道光年间同进士及第、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领两江总督牛鉴。
咸丰八年(1858)四月二十六日,73岁的牛鉴在这座凉州第一等豪宅里,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忧愤而伤感地闭上了眼睛。
因天气渐渐暑热,牛鉴独子、贡生牛怡谷等不及五百里加急京师丧报的诏命结果,五月底先行入殓,发引时起了大殡,灵柩借厝凉州金塔寺。
牛府向外说,因坟茔未筑妥当,加上牛鉴女婿、生前友好、门生还在奔丧路上,所以借厝了。
因未下葬,依古例在牛府中厅设灵堂牌位、衣冠,供陆续到来的牛鉴生前友好及本邑官宦吊祭。
五月,刚避过端午,甘肃按察使老爷、凉州副都统、甘凉道二员老爷就入牛府主持丧仪,凉州府知府携武威、镇番等诸知县襄助丧事。
红番活佛携喇嘛百余人先诵经“一七”,后由武威县清应寺、海藏寺僧众做了“二七”、“三七”法会,一时,牛府上下香幡林立,法螺大作,篆烟四起,人流如织。
雷台道长统81名奏禄道家,于牛府外扎下九级阴阳城,大发水陆道城。
武威七渠百姓连月争睹丧仪胜况,直惊得目瞪口呆,仿佛仙境海蜃似的,咸丰八年牛鉴“夏丧”大仪,成为自南北朝以后1400年间,武威乃至甘肃第一大丧,震动西北。
清宫礼部档包(2781-1)载,牛鉴入殓时,卧金丝楠木宝棺,内嵌丹经赤金色长幔3道。
铺采缯缘青缯,藉红白毡。
宝冠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嵌小红宝石。
带用起花金圆版4片,嵌红宝石1颗,上衔镂花珊瑚。
穿补服,补服前后绣锦鸡。
朝带镂金圆版4块,每具饰红宝石1颗。
佩108颗杂宝及诸香朝珠。
口含金獬豸。
头侧有云南赤翠玉镇纸1道,另一边为泥金匣文房四宝。
香药浸煮经、史、子、集选本数百卷掖身,上覆太白陀罗尼经被。
牛监子牛怡谷殓毕,忽发悲声,认为父亲殓物寒微,未能享一品哀荣,未得皇上赐谥号,有怨恨之情状。
左右人闻听,大惊失色,默身而退。
清明上河图⾥的惊天⼤案,824个⼈物全都有名有姓,背后暗含阴谋与杀局!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幅百科全书式的画作,公认的千古名画第⼀巨作,⽆价之宝。
它不仅仅是⼀幅艺术作品,更是⼀部活⽣⽣的历史史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北宋内⼼深处不为⼈知的秘密。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800多年来,后⼈对它做了N多研究,甚⾄画中⼈物的⾐冠服饰、⼩吃糕点、店铺杂货都不放过,反复推敲琢磨。
但是研究者都忽视了⼀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画中的这824个⼈物本⾝。
这些⼈姓甚名谁?为什么出现在这幅画中?他们都有什么出⾝来历?当时在做什么?在画外⼜有什么样的命运?800多年来没有⼈问这些问题。
这个问题居然被⼀本《清明上河图密码》的书⽯破天惊揭开,全画824个⼈物,他们每个⼈都有名有姓,原地复活。
《清明上河图》⾝世之谜⼩编推荐——张择端当时受宋徽宗指使,绘制《清明上河图》,⽤以记录宋徽宗在汴梁城内布下的奇局。
喧闹的虹桥,⼀抬轿⼦徐徐穿过,⾥⾯坐着的正是蔡京。
⽽星罗密布般出现在虹桥四周的卖饼郎、跑腿、挑炭夫等都是眼线和细作,他们或由⾦国杀⼿伪装,或是⾼丽派来的卧底,更有与北宋⾼官勾结的亡命之徒......作者冶⽂彪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徐徐展开这幅奇局,⼀经上市,便引发了巨⼤轰动,作者冶⽂彪巨细⽆遗的考据,绵密的逻辑推理,震动了史学界和⽂学界引发读者⼤规模上瘾!数百万读者沉迷其中难以⾃拔!《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千古奇局,祥和之中风⾬欲来,贩夫⾛卒之间,埋伏着决定历史⾛向的⼤⼈物,⼀股诡异沉重的⽓氛,弥漫在汴河上下。
要解读这旷世奇局,全图“画眼”是才是破局关键。
全画的最具戏剧性“画眼”,在河中那只客船,是画家张择端埋下的线索,从此着⼿,才可读懂全画真意。
那只船正要穿过桥洞,却没有放下桅杆,眼看就要撞到,船上⼈才慌忙放倒桅杆。
看似⼀时疏忽,实则有意为之。
正由于这⼀危机,将桥头、两岸数百⼈⽬光全都聚集到⼀处。
“草原牧歌”临展文物导览词“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一首流传千载的《敕勒歌》唱出了北方大草原的壮丽与丰美。
在这片恢弘辽阔的土地上,一个意为“镔铁”的马背民族——契丹,凭着智慧和勇气,冲破了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的视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帝国,“天无二日、地无二王”的神话从此破灭。
他融汇众长,以强烈自信心和慷慨勇武的个性,将草原文化推上了更高的台阶,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他如鹰击长空般扶摇而起,以致西方世界曾一度只知契丹而不知北宋,在王朝破灭后又神秘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千百年后,我们站在古老的殿堂,为这曾经的绚烂赞叹歌颂。
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阻隔,一同揭开这个马背民族的神秘面纱,聆听来自北方草原的悠远牧歌。
第一部分牧马人相传,远古时期,一个骑着白马的英俊少年,在辽河上游的木叶山遇到了一位乘着青牛的美丽女子,他们相互爱慕,结为夫妻。
他们就是契丹人的祖先。
契丹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大草原上,射雕逐鹿、畜牧畋(tián)渔,马就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他们在马背上养成了剽悍勇武的个性,练就了令人惊叹的骑射本领,被称为牧马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牧马人在草原上是如何安身立命的。
立人柄曲刃青铜阴阳短剑这把剑的剑刃呈柳叶形,柄部非常特别,由两个相背的男女裸体像接合而成,形象逼真,风格写实,体现出阴阳协调的意境。
根据考古研究,专家们认为这把短剑原本配有剑鞘。
这种短剑是契丹祖先东胡族常用的格斗兵器,也可以用来割肉。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住地在匈奴的东面而得名。
秦时被匈奴击败,一部依鲜卑山而居住,称为鲜卑,一部分依乌桓山而居,称为乌桓。
后来,鲜卑的柔然部发展成了契丹。
卧马形金牌饰说到草原上的动物,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呢?马。
这件金牌饰的形态就是一匹憨态可掬的马,生动传神。
眼部和嘴部的小圆孔不仅仅有美观的作用,如果穿上绳线,还可以用来佩戴。
朝花夕拾后记文言文翻译后记①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
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2〉做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
原文如次:“俗怖婴儿曰: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
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曰:麻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
只如宪宗朝泾将郝玭〈3〉,蕃中皆畏惮,其国婴儿啼者,以玭怖之则止。
又,武宗朝,闾阎孩孺相胁云:薛尹〈4〉来!咸类此也。
况《魏志》载张文远辽〈5〉来之明证乎?”(原注:麻祜庙在睢阳。
鄜方节度李丕即其后。
不为重建碑。
)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
但又不知麻祜庙碑或碑文,现今尚在睢阳或存于方志中否?倘在,我们当可以看见和小说《开河记》所载相反的他的功业。
因为想寻几张插画,常维钧〈6〉兄给我在北京搜集了许多材料,有几种是为我所未曾见过的。
如光绪己卯(1879)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卌孝图》──原书有注云:“卌读如习。
”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称四十,而必须如此麻烦──即其一。
我所反对的“郭巨埋儿”,他于我还未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了。
序有云:“……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善矣。
然其中郭巨埋儿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
……炳窃不自量,妄为编辑。
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概从割爱;惟择其事之不诡于正,而人人可为者,类为六门。
……”这位肃州胡老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
但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的,不过大抵不敢毅然删改,笔之于书。
如同治十一年(1872)刻的《百孝图》〈7〉,前有纪常郑绩序,就说:“……况迩来世风日下,沿习浇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
且择古人投炉〈8〉埋儿为忍心害理,指割股抽肠为损亲遗体。
殊未审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迹。
艺术评论〔版画〕鲁迅提倡木刻版画的原因探析杨志宇摘要:其原因可从现实和审美两方面进行考察。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启蒙运动初期的鲁迅非常重视木刻,一、“他者启蒙”的特征,使得启蒙运动不能深入人心,二、而木刻却恰恰在诸多方面有利于弥补这一缺陷;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民间性和世三、俗性更符合普通民众的现实;鲁迅的艺术趣味使得他偏爱版画,他的小说在审美上和木刻产生了共鸣。
关键词:当者启蒙木刻现实主义民间艺术审美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提到木刻版画,谁都不会不的知识分子将西方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的种种思潮全想起鲁迅,他可以说是当时在提倡和扶持木刻方面用部介绍了进来,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浪漫主力最大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尤其在他的晚年,他义、未来主义等都在中国轮番上演,这种开放的态度当更是将很大一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对版画的倡导中,然带来了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但是,对于普通的民众来甚至在去世前的十一天还抱病参加了全国木刻流动展说,这一切似乎都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
按张光芒览会。
鲁迅有生之年一共写了三十多篇有关木刻的论的话来说,这种启蒙可以看做是一种,“他者启蒙” 所谓文,与木刻青年们通信多达一百多封。
不仅如此,鲁迅,“侧重于从理性精神的高度和情感作“他者启蒙” 是指还编印出版了《近代木刻选集》《梅斐尔德木刻、〈士敏用的鼓动性上对被启蒙者进行批判、改造和教育,启发土〉、《、之图》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死《《、,他们走上个性解放的道路” 而这种启蒙必然意味着启、《《、魂灵百图》苏联版画集》一个人的受难》等版画集,蒙者“将作为一种时代的…超人‟或先知先觉者来参与与此同时,鲁迅先生还举办了多次版画的展览,向中国历史的发展或者创造‟”(2)在这种启蒙中,,启蒙者与被的青年们介绍了许多国外版画名家的作品,给青年们启蒙者之间的距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在当时,木刻并不为中国很大的。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上》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 序 言 风俗画的制作,来源很古。四川成都发现东汉的画像砖中,有渔猎、收获、盐井、百戏之图;一九七三年,嘉峪关出土的三国时代的画像砖,有屯垦、牛耕、农桑之景。景物逼真,人物生动,成为学者研究“民俗学”之珍贵资料。 洎乎宋代,风俗画制作蔚然成风,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宁李嵩的《货郎图》,不仅把宋代风俗人情、衣冠服制流传于现代,而绘画作者亦皆艺坛名家。盖人民热爱自己的生活,为记录自己的生活,进而为艺术上之创造,用以传之后人,以志不忘。此艺术发展之由来也。 这本《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反映了清代未季同治、光绪间之世象。自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元大都市起,北京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各地人民来此谋生,或以工商为业,或以卖艺为生,来者愈多,文化生活愈加多样,形成了争其斗胜的“风俗画”。这里印行的北京风俗画,从其技法观之,乃出之民间艺人之笔。描写工致,刻画逼真,忠实地反映了晚清时代北京民俗生活的现实,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抑且具有艺术的价值。画中所表现的事物,今或传(如中医诊脉,高跃,耍飞义者);或不传(如背包送报人,做蜡烛者,道士化缘者)。笔者于二十年代初来北京时,这些景物,均曾亲见之。今则时过境迁,其中,部分已不可得见,只能于图中窥之。例如宋代人之峨冠广袖,今人见之,颇觉新鲜;;而今之高跟鞋,中山服,数百年后,观者亦觉新鲜。今之观昔,犹后世之视今。倘无图画之记录,文化遗痕,均无由得见矣。艺术之功能,比之一部“电影片”,世事进化的生产、劳动、文化、艺术发展之遗痕,成由胶片以纪录之。由此,后世子孙,乃可得见先人生产、劳动、创造文化艺术之过程。不仅得见历史进化之真实缩影,亦为教育子孙生动的教材。此书印行之意义,即在于此。注:文中的“中国”指京师,是沿用古时的一种称谓。
刘 凌 沧 一九八二年八月 一、剃头图 其人挑担游于街市之间,手执“唤头”,串走胡同,每到大街,将担放地,等来往之人刮脸、打辫子、剃头,方便之至。
二、卖茶汤图 其人肩挑水桶、火壶,遇食者,开水冲面成糊,上撒红糖,其味甚甜,当作点心而已。
三、卖鸭蛋图 其人由“胜芳”买来若干,在京腌咸,卖于人食之,其味甚美。(注:胜芳镇,在北京通往天津的路上)
四、卖芝麻秸图 其人身挑筐、架,内盛芝麻秸、松木枝,在沿街吆呼卖于住户,年底祭神机焚化也。
五、修脚图 每日间手持竹板,名曰“对君作”,长期游街,竹板一响,便知修脚的来。如遇修脚之人,二人对坐,将脚搁在膝盖上,用小小刀割取脚上鸡眼,让其行路平稳。庙场必有。
六、看西湖景图 天下之景,无胜于西湖,所以取此为名。然造此物者种种不一,有大有小,有用锣鼓唱歌者,有指画中景致而说者。遇庙集者,即多分挣也。
七、卖零绸子图 其人在各处买来各色零绸,至集庙之中,就地铺包袱上摆各色材料,每块可做何使用,其价若干,随口便讲,令人好买。
八、医道图 京中医士有太医、御医之号,乃是在太医院应差者,如有人请看,马钱二吊四百文、四吊八百文不等。如来到门首看病者,给钱数百,作为“门脉”。
九、摆西瓜摊图 每逢夏季,此瓜盛行之际,街市设有桌案,用刀将瓜切开,红瓤黑子名曰“枪次瓜”,白瓤白子名曰“三白瓜”,其味甚甜,去暑止渴,零买食之,方便之极也。
一O、点蒿子灯图 七月十五日,以蒿子一棵,上以纸条,内裹包许多香头以火点之似星星。又用荷叶一个,中心插蜡,名曰荷叶灯。俱系耍(小)儿玩物。
一一、过卖图 其人又名勤行、跑堂之说也。每逢居、楼、园、馆、酒市等有人遇内饮酒吃饭,此人烫酒端菜,百般殷勤,所为多来照顾,名曰过卖也。
一二、卖蝈蝈图 中国冬夏俱有蜗蝈。冬有三种:黑紫色者名为山蜗蝈,乃山中向阳处生者;青色是嫩的;绿色者难得,乃系用蜗蝈子在暖处养成,人力为之,其价甚昂也。
一三、三棒鼓图 其人陕省来京采差,手持木棍三根,下支一小鼓,其棒起落于鼓,连打带唱,讨钱作为盘费,非作艺江湖也。 一四、送报图 其人多系山东人,在京开设报房,所有外省摺奏及谕旨,皆由内阁而发,其报房刷印送至各客宅,铺户之家,每日一换,按月给钱,名曰送报的。
一五、踢毽图 此物用小铜钱一个,缚毛一根(或一撮),以脚蹄之,遂上遂下,有蹄千余回而不落地者,亦天寒时消遣之一法也。
一六、打蛋雀图 有诸鸟名:灰色是“梧桐”,黄色是“蜡嘴”,又名“蜡嘴粉红”,能教打蛋,用骨做成,如往上掷二三丈高,其鸟用嘴接住,有连打三个者,甚妙也。
一七、剃头放睡图 每日将头剃完,筋骨疼痛者,剃头的坐于高橙之上,其人躺在剃头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劲儿无比。
一八、高跷会图 用木头二根,上有木托,将此木绑在两条腿上,将男子扮成女子模样,或二三人扮成一出戏的样子,来往开舞,此名高跷会
一九、吞刀图 按:此图旁释文与图意不相吻合,疑抄释文者有错乱,因释文的原图已缺,故无法释抄。
二O、攒香簸米图 其技艺以打金斗为是,设高桌一张,用簸箕内盛米,盛香,盛茶盅数枚,按此端之,站于桌上打金斗自翻下,内所盛之物一粒不能洒地,其技可嘉。二一、蘸洋油烛图 烛中之芯,另有人承做。蘸烛者用锅将油熬化浇在芯上成烛,浇成有八枝一斤、十技一斤不等,红白二色,红者紫草染之。
二二、耍叉图 人练习此叉亦有无数花样,望空抛去一二丈高,上下翻飞,能在身上各处飞转。练此艺者,可在天桥等处撂档子,无非是索钱糊口也。
二三、焊水烟袋图 其人用小炉、风箱、铜锡焊药,如有损坏物件,令其收拾,则能复旧如新之技也。
二五、打糖锣图 其人小本营生,所卖者糖、枣、豆食,零星碎小玩物,以为哄幼孩之悦者也。
二六、卖皮鞭子图 其人身抗一木架,所卖羊筋弓弦,大小皮条杆等物,沿街抗之而卖也。
二七、批“秧榜”图 其人病故停在床上,遣人即请阴阳先生来批“殃榜”,上写故者某年月生,某年月故,何日入殓。若生死不明、服毒等情,阴阳不批,即去报官。
二八、广东妇人图 其人来京,都有广东宅门为仆,夏令穿凉绸衣服,裤角甚肥,有尺余,不缠脚,穿尖鞋,衣服齐整无比也。 二九、蹬梯子图 多有女子所演,用桌一张,其躺于上面,两足将梯子蹬立,幼童从梯子档中翻转上去,戏耍各式玩艺,甚是奇功。其女子又能蹬抡大缸等物,名曰千金斗也。
三O、宰羊图 京都羊肉铺中,清晨将羊捆上,必请老师傅宰之。其师自携尖刀,宰毕急走,另赶别处宰之,名曰下刀儿师傅也。
三一、放风筝图 每到春季,无事之人用竹披子做成蝴蝶或各样飞禽不等,上系线一条,望空放去,人抑面视之,以吸空气,所谓卫生也。
二四、小什不闲乞丐图 其人用粉摸丑脸,以木盆盛小鼓、门钹、敲打唱曲,为要钱文而已。
三二、卖大碗茶图 按:此图旁释文与图意不相吻合,疑抄释文者有错乱,因释文的原图已缺,故无法释抄。 三三、做潮烟图 京中烟铺将烟叶子炮制,剁成方块,用铁饱刨子刨成丝,名曰叫做潮烟也。
三四、唱大鼓书图 其人或在大街“摆档”,或窗户叫去说书唱曲,以度日也。
三五、卖鞋垫毡垫图 冬令多有四乡人来京做此生业,沿街吆呼:“鞋垫”!“毡垫”!“耳朵帽”!可混一冬衣食也。
三六、卖“图儿”图 其人在京城内外采访怪异之事,编成词语,刷印数张,在沿街吆呼于住户观看也。
三七、钻火圈图 其人用木做圈,周围插上油纸,把火点着。其往来钻之,练其身子轻妙而已。
三八、箍桶图 其人挑担沿街吆呼:“箍桶来!”有铺家,住户水屋木盆木桶散漏,必叫此人收拾,用竹蔑子箍好,价值若干也。
三九、下象棋图 此棋黑、红各十六子,分车、马、相(或作“象”)、士(或作“仕”)、炮各一对,一帅一将,共三十二子,乃是闲解闷对车玩艺而已。
四O、赶脚图 每逢春秋冬令之时,多系四乡之人来京,用驴一头在城根于来往人骑之便宜,若骑十余路,无非京钱数百文,名曰赶脚。
四一、烧包袱图 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各住房供包袱,内装烧纸、银锭,上写上三代名字,晚辈祭之也。
四二、捡烂纸图 其人乃是贫苦之人,无本钱做买卖,身背一框,手持竹杆,上捆铁针,沿街捡拾烂纸买钱也。 四三、撞钟图 每人用铜钱一个在墙上撞之落地,一个远者打近者,打着赢钱,打不着为输,取其欢乐也。
四四、卖豆腐脑图 其人由豆腐房贩来熟浆,盛于其挑罐内,自用石膏点成豆腐,其嫩无比,用麻酱、油、醋拌而食之。
四五、抽糖人图 其人用白糖做成人物、禽兽,每售卖时,用竹签三十二根,上刻骨牌点,装入竹筒令抽之,如成副为赢,不成副为输,糖物上面拴挂牌点名色,对点即羸也。
四六、打连湘图 其人乃戏班优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杆一枝,挖小孔,按铜钱数个,名为霸王鞭,在手中飞舞,或竹板上独立,口唱歌词,名曰“打连湘”。
四七、道士化缘图 手插铜钹一扇,身背木牌一块,上画神像,旁拴练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