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35
水稻基础知识点总结水稻,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水中的禾本科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重要的主粮之一。
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七大农作物”之一,对于世界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稻的种植繁育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和研究,培育出了各种不同品种的水稻。
本文将对水稻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水稻的生长环境、植株生长特点、主要品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一、水稻的生长环境1. 气候条件水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较高。
一般而言,水稻的生长适宜温度在20-35摄氏度之间,生长最佳温度为25-30摄氏度。
水稻对日照充足的要求较高,光照充足利于水稻的生长和穗粒的形成。
另外,水稻对降水的需求也较大,一般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左右较为适宜。
2. 土壤条件水稻最适合的土壤是肥沃的水田土壤,同时对于排水性能也有一定的要求。
水稻耐水性强,但不耐涝。
因此,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壤应该是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3. 光照条件水稻对光照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穗期,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穗粒的形成和充实。
而且光照对水稻的生长孕育周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缺乏充足的光照会影响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二、水稻的植株生长特点1. 水稻的生长节律水稻的生长节律主要分为五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
在每个生长阶段中,水稻植株的生长特点和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种植管理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来进行调整。
2. 水稻的生长习性水稻是一种重茬作物,对水排水性能有一定的要求。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水稻对水的需求比较大,需要保持水田内的水分稳定。
3. 水稻的生长特点水稻的生长特点主要体现在叶片形态、分蘖和根系生长等方面。
水稻植株的叶片常呈长椭圆形,叶脉平行,叶子有成草状和柄状的区别。
水稻的分蘖能力较强,一株水稻可以分蘖多株,这也是水稻的高产生长特点之一。
水稻生产管理基础知识一、水稻生育期水稻的生育期一般为120-140天左右。
根据不同阶段生育特点,主要可以分为生长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时期。
生长期:一般为种子萌发至二、三叶完全展开的时期,即从播种后5~10天至15天左右。
主要特点是,幼苗迅速生长,根系增长迅速,初期生长迅速,日增长率较高,生长状况较稳定。
分蘖期:两叶及两叶以上分蘖至旗叶全展开之间的生育时期,即从15天至35~40天左右。
分蘖期是水稻生长关键时期之一,水稻在分蘖期的增长主要是由分蘖和叶片生长发育引起的,这一时期是穗粒形成与发育的重要阶段。
拔节期:主茎第1节细胞分裂停止至主茎第2节开始分裂之间的生长发育时期,即从40~50天至70天左右。
拔节期是水稻分蘖停止再生的时期,茎秆的许多细胞开始快速分裂,同时,叶片和根系也加速生长。
这一阶段是稻株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最高峰期。
抽穗期:稻株穗部形成和分化的生长发育时期,即从70-85天左右。
抽穗期的重要任务是花荚的形成和分化,是形成高产主茎的前提。
水稻进入抽穗期后,茎秆高度开始逐渐增长,最高花序的花荚开始形成和分化,茎秆粗度逐渐增加,花序逐日加重。
灌浆期:从颖花开花后开始至稻谷完全灌浆成熟的时期,一般为55~70天左右。
灌浆期是谷粒大小和水分含量调控的关键时刻,稻谷水分占全谷重的80%以上,各项化学成分也在这一阶段发生巨大变化。
成熟期:稻宽叶开始变黄,稻粒开始呈褐色而形成死亡的时期,即从110~125天左右。
稻谷的水分含量要求在12%-18%,坚实度在90%以上。
成熟期稻谷愈合力增强,出现愈合缝,稻茬熟透、脆性降低、易于割取。
二、我国主要水稻产区分布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带是我国水稻主产区。
此外,云南、贵州的坝子平原,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的海滨平原,以及台湾省西部平原,也是我国水稻的集中产区。
水稻生产总结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水稻的生产过程、作用以及对人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
水稻的生产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
首先是水稻的种植,农民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种植。
接下来是耕种和施肥,农民需要耐心地照料水稻的生长,确保其充分吸收养分和水分。
然后是病虫害的防治,农民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来防止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
最后是水稻的收割和储存,农民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收割,并采取措施来储存水稻,以确保其品质和数量。
水稻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供应了全球大部分人口的主要粮食需求。
水稻的高产和稳定生产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其次,水稻是人类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营养物质,对于人体的健康发育和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水稻还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工业生产中,如米饭、面粉、酒精等。
水稻的生产对人类的意义不仅限于经济和营养层面,还涉及到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
首先,水稻的种植和生产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水稻文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水稻的种植和生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如水稻田的水稳定、土壤保持和碳循环等。
水稻的生产对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饮食结构的基石,还涉及到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方面面。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水稻的种植和生产,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稻培育知识点总结1. 水稻形态特征水稻属于禾本科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水稻的茎直立,高度在30-200厘米之间,叶子狭长而尖,叶鞘紧贴于茎上。
水稻的根系发达,具有多根性。
水稻的花结为穗状花序,穗状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小花呈两性花。
水稻的果实为谷粒,谷粒表面光滑,色泽丰富。
2. 水稻的种质资源水稻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全世界共有60000多种水稻的品种,可以分为籼稻、粳稻和糯稻三大类。
籼稻主要产于亚洲东南部地区,适应长日照和高温多湿的生长条件;粳稻主要产于亚洲国家和地区,适应于丰水充沛的气候和环境;糯稻主要产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温度没有特殊要求。
3. 水稻的主要培育原则水稻培育的原则主要包括选择优良种质,进行杂交育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开展生物技术育种等。
这些原则都是为了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4. 水稻的育种方法水稻的育种方法主要包括自交育种、杂交育种、同源系选择和分子育种等。
自交育种是指在自花授粉的情况下进行选种和繁殖,杂交育种是指利用两个亲本进行人工授粉,同源系选择是指通过多代自交育种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同源系,分子育种是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育种选择和识别。
这些育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
5. 水稻的优质育种水稻的优质是指水稻的风味好、口感佳、糙米产率高、淀粉含量低等特性。
水稻的优质主要与淀粉品质、米质品质、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有关。
水稻的优质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具有优良的淀粉品质、米质品质、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的种质资源,利用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进行选育,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6. 水稻的抗逆育种水稻的抗逆育种是指培育具有抗旱、抗涝、抗病虫害和抗逆性的水稻品种。
抗旱水稻是指可以在干旱条件下正常生长并具有高产性;抗涝水稻是指可以在涝灾条件下正常生长并具有高产性;抗病虫害水稻是指可以在病虫害侵害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并具有高产性;抗逆性水稻是指具有抗灾性和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
水稻育种应用知识点总结一、水稻遗传育种原理1.遗传基础水稻的遗传基础是指水稻植株遗传信息的载体,包括基因、染色体等。
通过了解水稻的遗传基础,可以为水稻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2.基因型和表型水稻的基因型是指水稻植株基因的组合形式,而表型是指水稻植株的外部形态和生理特征。
水稻的基因型决定了其表型,通过对水稻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研究,可以为水稻的育种选择提供指导。
3.遗传变异水稻的遗传变异是指在水稻种质资源中存在的不同遗传类型,在育种过程中可以利用遗传变异来选择适应性更强的水稻品种。
4.遗传性状水稻的遗传性状包括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等,通过对水稻的遗传性状进行研究,可以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
二、水稻育种方法1.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利用水稻的自交不纯性进行育种。
通过选用具有不同遗传优势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培育出优良的水稻品种。
2.自交育种自交育种是指利用水稻的自交纯合性进行育种。
通过对同源亲本进行自交,可以筛选出具有纯合性状的水稻品种。
3.重组育种重组育种是指利用水稻材料的重组能力进行育种。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或进行基因组重组,可以培育出具有新的遗传特点的水稻品种。
4.转基因育种转基因育种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水稻育种。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可以培育出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转基因水稻品种。
三、水稻育种技术1.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指通过对水稻植株的选种进行育种。
通过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植株进行选种,可以培育出优良的水稻品种。
2.杂交组合优势杂交组合优势是指杂交后所产生的优势性状。
利用水稻的杂交组合优势可以培育出具有更高产量、更好品质的水稻品种。
3.种质资源利用种质资源利用是指利用水稻的种质资源进行育种。
通过对水稻的种质资源进行挖掘和综合利用,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和生产需求的水稻品种。
4.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水稻育种。
通过对水稻的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可以提高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二章水稻生产基础知识1、水稻一生包括几个生育阶段水稻一生从种子发芽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直到新的种子形成为止。
根据水稻一生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通常划分为两个生育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4个生育时期,即秧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及结实期。
(一)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到幼穗分化前,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摄取养分长植物体,为过渡到下一发育阶段积累必要的营养物质。
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期和分蘖期。
幼苗期是指秧田期稻种发芽,出苗到插秧前,分蘖期依分蘖时间和速度不同,又分为分蘖始期,最高分蕖期、分蘖末期等。
分蘖期间分蘖数开始时增加较慢,数量少,称分蘖始期,随着稻株同化作用的增加,生长旺盛,分蘖速度加快,分蘖茎数迅速增加以至达到最高分蘖数,称最高分蘖期,最高分蘖期以后,分蘖茎数的增加又趋于缓慢,以至分蘖茎数停止发生,即分蘖末期。
水稻发生的分蘖并非都能成穗,只有有效分蘖茎数才是每亩穗数的基础。
因此,了解水稻分蘖特性后,在农业生产上就要千方百计的采取促进措施,争取多一些有效分蘖。
如果分蘖期光照充足、温度高、环境条件好,栽培上施足基肥,加强肥、水管理,供给稻株充足的营养物质,促使早生快发,就能达到早分蘖,低节位蘖数多,有效分蘖数多,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保证在一定面积达到最高的有效茎数。
因此,分蘖期是决定穗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二)水稻生殖生长阶段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的种子形成。
在这个时期要吸取大量营养物质,除建造植物体外,还要转化形成生殖器官,开花结实。
生殖生长期包括幼穗形成期和结实期。
幼穗形成期从穗原始体开始分化到抽穗为止。
结实期是从抽穗开花到籽粒成熟为止。
幼穗形成期间,稻株节间迅速伸长,植株高度增加很快,所以这个时期又叫伸长期,这个时期是决定每穗粒数多少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系到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
此期如外界环境条件良好,营养充足,每穗粒数就多,则获得高产可能性就大,反之,外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稻穗生长发育,营养条件很差,穗头小,籽粒少,产量不高.从氮素供应情况看,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结束,所吸收的氮素数量约占水稻一生中吸收氮素总量的30%左右,为此,栽培上特别强调在前期施肥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施穗肥的措施,补充营养,以增加粒数。
结实期是结实率的高低和粒重的决定时期,此期营养条件妤,则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相反,养分不足,影响千粒重,因此,这个时期水稻继续吸收养分,氮素需吸收l0%左右,如此期养分不足,应施粒肥,增加粒重。
结实率是指除去未受精的空壳和很早停止发育的秕粒以外的谷粒占全穗所有粒数(含秕粒)的百分率,成熟率还应除去结实率中不够充实的谷粒,因此,成熟率的标准要求比结实率高。
2、划分水稻品种早、中,晚熟的标准人们常说这个水稻品种是早熟种、中熟种或晚熟种。
那么,划分水稻品种熟期的标准是什么?可概括为三条:一是从播种到成熟所需的总天数,二是不同品种稻株的主茎总叶数,三是有效积温数。
以从播种到成熟所需天数作为水稻熟期划分标准,各地区分法有所不同,从我们延寿县大体上认为:凡全生育期即从播种到成熟在110—115天以的叫早熟稻种,在115--125天的为中熟稻种,在125天以上的为晚熟稻种。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不是固定的,常因地区不同和种植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熟期,同一地区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播种期的不同等,也常常出现差异。
所以,仅用生育期所需天数作为区分熟期的标准不够全面,对此提出了用主茎总叶片数的多少来区分熟期。
我们一般以主茎11片叶的作为早熟稻品种,主茎12片叶的作为中熟稻品种,主茎12片叶以上的作为晚熟稻品种,因为一个品种一生中叶片的多少受播种期和气候影响较小,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用叶龄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划分生育期。
划分品种生育期长短,除了上面两条以外,有效积温也是一个很重要依据,不同生育期的品种一生中需要的有效积温数是不一致的,一般早熟品种要求有效积温少,晚熟品种要求有效积温多。
我县以积温低于2300度的为早熟品种,积温2300—2450度的为中熟品种,大于2450度的为晚熟品种。
3、水稻种子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水稻种子是稻苗生长的基础。
水稻的种子即谷粒,植物学上叫作谷粒的最外层是谷壳,谷壳分两片,外面的一片叫外颖,里面的一片叫颖,谷粒的顶端叫稃尖,稃尖有的延伸成为芒,芒的有无、长短和色泽是鉴别水稻品种的依据之一。
谷壳的里面是果实,即糙米,果实由胚和胚乳两大部分组成。
糙米重量的98%是胚乳,胚乳含有丰富的淀粉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是人类食用的主要部分,也是秧苗生长初期的营养供应“仓库”。
糙米大多数是白色透明的,也有少数品种糙米外表是紫红色的,糯米为乳白色,大多数米粒的腹部与中心处有一白色不透明的部分,在腹部的叫腹白,在米粒中心处的叫心白。
腹白和心白组织松疏,米质差,加工时容易成碎米,所以,米粒腹白、心白的有无和多少是鉴别米质好坏的重要标志。
胚位于米粒腹面的基部,由胚芽、胚轴,胚根、盾片 (子叶)几部分组成,是发育成幼苗的雏体。
种子发芽时,胚根向下生长发育成根,胚芽向上生长,发育成秧苗的地上部分。
4、何谓水稻产量所谓水稻产量包括两个概念:一是生物产量:是指水稻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不包括根系)总干物质的收获量。
其中有机物质占90一95%,矿物质占5一10%,故有机物质是形成产量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是经济产量(一般产量):即按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稻谷收获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经济产量的形成,以生物产量即有机质总量为物质基础,没有高的生物产量,就不能有高的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
水稻的经济系数为50%左右,玉米的经济系数为25— 40%,大豆的经济系数为30%左右。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三者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水稻在正常生长情况下,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一般也较高,所以提高生物产量是获得水稻高产的基础。
水稻产量(经济)结构包括哪些因素水稻产量由每亩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千粒重)构成,通常叫做产量三要素。
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在一定围随基本苗数增加而增加,但是,每亩穗数增加超过一定围后,穗数与粒数的矛盾增大,即每亩有效穗数的增加反而引起每穗结实粒数的减少。
假若因增加穗数造成每穗结实粒数减少的损失,不能由增加穗数来弥补时,就会导致产量下降。
千粒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但如气候条件差、栽培管理不当,千粒重小,也能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由此可知,只有合理选择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正确协调个休与群体关系,调整产量各因素之间最佳构成,才能获得高产。
5、水稻育秧“干长根,湿长芽”的意义水稻种子萌发是先出芽还是先出根,取决于种子萌发时所处的环境条件。
稻种经过浸种处理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胚芽的萌动比胚根伸长速度快。
在正常浸种催芽过程中,稻种刚“扭嘴”或“破胸”或“白”时,首先看到的是小白点,这个小白点就是胚芽鞘先突破种皮和颖壳的部位,而后胚根长出。
未经浸种处理的干种子播在湿润的土壤中,由于氧气充足、水分少,胚芽的萌动和伸长速度较缓慢,而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和颖壳,先长根。
但同样干种子播在水育苗床的泥浆耻,因水分充足,结果先发芽,后长根。
稻种露白后,长芽发根的快慢与土壤中水分和氧气多少有关。
如稻芽播在水多、氧气缺少的苗床里,胚芽生长较快,而胚根生长缓慢,但在氧气不足的湿润秧田里,幼根生长快,胚芽生长较慢。
通常说“湿长芽,干长根”。
“湿”是指有水份大,“干”是指水份小。
水份的大小直接影响氧气的多少。
近年来推广的旱育苗较好的解决了供给秧苗充足氧气的问题。
水稻育秧从播种到2叶期的主要栽培任务是促进秧苗及时扎根。
只有在扎好根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壮苗。
生产上旱育苗在浇足底水播种的基础上,出苗前—般不补水。
当苗达1叶1心时,如床面表现缺水,要用喷壶浇补给水份,切不可用大水漫灌的方法补水。
其道理就是要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以利于促进秧苗扎根。
另外大水漫灌还会使地温下降,也不利于秧苗的生长。
这就是稻农常说的“育秧先育根”。
6、水稻根系发生与分布的规律水稻根系是纤维根系或称为须根系。
由于发生的先后和部位不同,可分为种子根,冠根和不定根三种(1)种子根(初生根,胚根)直接由种子生出。
当种子发芽时,由胚根直接发育来的一条根,是最初出现的唯一的一条种子根。
此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支持幼苗。
一般待冠根形成后,即萎枯,好象婴儿的乳齿一样,到一定时期即换为永久齿。
(2)冠根(后生根)发生在茎秆基部近地面3厘米左右的茎节上。
通常在茎的最下部一,二、三、四各茎节成轮状发生,数目甚多,形成稠密的根群(须根)。
随着分蘖增加,根群也逐渐发展,每一纤维根上又发生多条支根。
一般老根呈褐色,新根呈白色。
新根近根尖部分生有根毛。
土壤疏松或通气性好时,则根毛较多,如长期一直生长在水中,则根毛少甚至没有,所以,通气良好的稻田,根群发育也好。
水稻根群的分布,不同的生育过程分布不同。
如分蘖期,根群向横向扩展较快,根系呈椭圆形,茎伸长期开始以后,向下伸长的趋向大了,转变为倒卵形,在良好生长条件下,根群幅度达40厘米,深达50厘米以上,开花期,根部不再继续伸展,活动能力逐渐减退,接近成熟朝时,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完全停止,以后水稻的生育和结实所需要养分,全靠植株体的养分转移维持。
(3)不定根:一般指冠根以外的根,由地上部分茎节上所生。
在一般生长状况下,不定根是不发生的。
只有稻株倒伏后,或稻茎压于水中或土中,每节才可发生不定根。
7、为什么说“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生病,灰根要命”为什么从根的颜色就能知道根的活力呢?白根一般都是新根或是老根的尖端部分,这些根成一个氧化圈,使周围的土壤呈氧化状态,形成一个氧化圈,可将其周围的可溶性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沉淀,而不聚积在根的表面,保持了根的白色。
白根有很强的生理功能,生命力和吸收能力都很强,所以说白根有劲。
黄根是老根和根的基部表面。
这些根因为老化,外皮层细胞壁增厚,泌氧能力下降,“氧化圈”缩小到贴近根表,三价铁沉积在根上,成为黄褐色铁膜。
这层铁膜有保护作用。
可防止有毒物质浸入根的部。
但这种根系吸收能力大大减弱。
长期淹水以后,由于土壤氧气不足,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硫化氢等一系列有毒物质。
当硫化氢和二价铁相结合时,便生成硫化铁(黑色)沉淀在根表。
这种根生理机能已大大衰退。
所以说黑根生病。
当土壤中有一定数量的二价铁存在,可以及时清除硫化氢的毒害作用,对水稻生长是有益的。
若土壤缺少铁元素硫化氢得不到消除,对根的毒害作用是很大的,能抑制根系的呼吸作用和吸收功能,使稻根中毒死亡。
硫化氢中毒症状是,拔起稻苗观察根系呈灰色水渍状,有臭鸡蛋气味,所以说灰根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