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选修教材重点翻译(附带重点字词和参考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17.87 KB
- 文档页数:3
1年、月、日,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愈闻汝丧之七日,乃.【副词才】能衔..【含,怀着。
】哀致.【表达】诚.【诚意】,使建中远.【形作状,在远方】具.【备办、准备】时.【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之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灵位】。
2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
补充同类词:“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及.【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知道】所怙.【依靠。
失怙:丧父。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中年兄殁.【死亡】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不久,后来。
补充同义词:“既而”】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靠】孤苦,未尝..【不曾】一日相离也。
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
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后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
】而已!”汝尤.【副词,还、尚】小,当.【副词,应当、应该】不复.【再,又】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言之悲也。
3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代词,那,这】后四年,而归视.【探视、探望】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望】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辅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探视、探望】吾;止.【留居如:“望门投止”】一岁,请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其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明年..【古今异义词,第二年】,丞相薨.【古代侯王死亡,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亡】。
吾去.【离开】汴州,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来。
是年,吾佐戎..【辅佐军务】徐州,使.【派遣】取汝者.【代词,…的人】始.【副词,才、这才】行,吾又罢.【被停职,被罢官】去.【离开】,汝又不果来。
《小石城山记》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我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路的尽头。
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块小石子丢进去,从洞里传来水声,那激越的声音,好久才消失。
盘绕着石山可以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箭竹,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那些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俯有仰,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我认为造物者确实存在。
但又奇怪他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却放在偏远的永州,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造物者倘若不应该这样做,那么难道果真没有造物者吗?有人说:“小石城是用来安慰那些德才兼备而在这里受屈辱的人。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造就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
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
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
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水中动物在亭下悲声嚎叫。
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
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
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参考译文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
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
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曲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
(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
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
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
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
”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
”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
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他的车轮。
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
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
”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
”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
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
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扇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 P151、【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4、【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使他怀念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怀念)。
‛5、【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7、【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 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9、【译文】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
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
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
参考译文什么难于辨别?回答说:名声难于辨别。
名声是读书人追求而又容易被它迷惑的东西。
天下有目光短浅的行为,有道德高尚的行为。
目光短浅、道德高尚,那是名声;以人们的行为来考察他们的名声,看这些名声是否有用,这就是实际情况。
世人称颂的名声,有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三种。
这三者都是最美的名声,却不知道这些都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不是人们所说的高尚的行为。
行为高尚者的职分,在于治理国家,安定天下,有刚毅的节操,被国君敬畏;有深远的谋略,替天下长远考虑;君臣相处融洽就留下共事,不融洽就遵循道义离开。
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现在许多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说:我替天下人考虑,那么天下的过错一定集中在我身上;我被国君敬畏,就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官位。
不如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这三点,可以让我安坐自己的官位没有什么担心,这种名声又最美。
没有什么担心又能长久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且有天下最美的名声,读书人还害怕什么不争着追逐这样呢?所以近世以来那些号称贤明的公卿们,这三种人最多。
当他们戴着高冠,穿着朝服,从容地在朝廷上行走的时候,国君不会怀疑他们,批评的声音也加不到他们身上,他们的内心深沉,不可揣测。
一旦遇到大的祸害,就慌乱无措,而所谓的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到这时全都没有什么用处。
这时才想到先前那种被国君敬畏并且为天下深谋远虑的人,却不能得到了。
再说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这三点并不是果真没有用处,也要各自根据不同的时势来看。
古代有些人凭借盖世的功劳,怀有使君主畏忌的威势,又唯恐自己不能善终,因而未尝不明察自己是否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
有不同于常人的功劳和名声,又能对自己的行为明察,因而可以得到光荣的名誉,镇住轻薄的习俗,保全晚年的节操。
后世有些人没有他们的才能却贪求他们的地位,安享他们的欢乐却逃避他们的祸患,假冒最美的名声,安闲舒适,自己认为很满足,这些人坚固的藏身之所,没有比这三者更便利的了,只不过他们都是孔子所说的“鄙夫〞。
高中语文选修(一)文言文译文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彩美丽。
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呢?”他妻子说:“你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小妾:“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小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坐下交谈。
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打量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漂亮;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小妾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近侍,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从这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可接受上等的赏赐;书面劝谏我的人,可接受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共场合指责我的过错,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接受下等的赏赐。
”命令刚刚颁布,许多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热闹的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威王。
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殽之战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参考译文
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
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
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
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
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
”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
”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
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
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1。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参考译文素材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愚人集牛乳过去有一个蠢人,准备宴请朋友,想收集一些牛奶,准备设宴时用。
于是他想:“我现在如果把每天吸出的牛奶储存起来,牛奶会逐渐多起来,以至无处储存,还会发酵酸坏掉。
不如就放在牛肚子里装着,等到举行宴会的时候,再一起把奶挤出来。
”他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捉住母牛和小牛,分别拴在不同的地方。
一个月以后,他才举行宴会。
迎接安顿好来的客人,牵过牛来,打算挤奶。
可是这头牛的奶已经干瘪得挤不出来。
前来的客人有的瞪着眼,有的笑话他是一个愚蠢的人。
子死欲停置家中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
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
旁人见了,就对他说:“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
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
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
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大大地嗤笑他,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
认人为兄从前有一个人,容貌端正,非常聪明,知识渊博并且很有钱财,在社会上很有地位,人人夸奖他。
那时有一个愚人,看到他如此出色,就对人说他是自己的哥哥。
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有钱,在急需的时候,可以借用,所以称他为哥哥。
而看见他偿还欠账的时候,便又改口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
”旁人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奸诈之人,为何在需要钱财时,就说他是哥哥,等到他负债时,就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愚人说:“我想得到他的钱财,才称他为兄长,他实际上并不是我的哥哥。
如果他欠了债,我就不称他是自己的哥哥。
”听了这番话的人,没有不耻笑他的。
1。
文化经典选修教材重点翻译(附带重点字词和参考译文) 要求:1.通读全句,划出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然后翻译。
2.翻译后,通读自己的译文,检查有无舛漏。
3.这里只是选取了课文里的部分重点句子以帮助大家复习,会考小本里的课外文言文段落还需大家用心温习。
《晋灵公不君》1.将谏,士季曰:“谏而,则也。
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是正卿,您)去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我请求先去进谏,假如国君不采纳,那么您再继续进谏。
2.犹不改。
宣子之。
(晋灵公)仍旧不改。
赵宣子多次进谏。
晋灵公很厌恶他,(就)派�I��(去)刺杀他。
3.晨往,辟矣,将朝。
尚早,坐而。
(�I��)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
(赵宣子)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4.公嗾夫獒焉。
明。
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出。
提弥明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
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
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 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殉难)。
5.初,宣子。
当初,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
6.使尽之,而,,倒戟以御公徒,而之。
(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
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
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太史)回答说: 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求谏》1.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百姓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惧,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
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
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
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2.则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参考译文元载是凤翔岐山人,家境本来寒微。
元载自幼嗜好学习,喜欢写文章,性情敏捷聪慧,博览子部、史部书籍。
肃宗即位后,急于处置军务,命诸道采访使量才提拔属官。
元载升任洪州刺史。
两京收复,入朝任度支郎中。
元载智慧聪明有悟性,善于奏事对答。
肃宗嘉许他,把有关国计民生的事务委任他办理,让他充任使节赴江淮,总领漕运职务,不久加官御史中丞。
元载与幸臣李辅国亲善。
于是李辅国让元载兼京兆尹。
元载意在宰相,面见李辅国恳切要辞去京兆尹。
李辅国看出他的意愿,同意了。
第二天,拜元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天后,肃宗病故,代宗即位。
李辅国权势更重,在皇上面前称赞元载。
元载能够探察皇上意图,因此很受恩宠,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
李辅国死,元载又交结内侍董秀,多给他金帛,让暗自传达密旨。
因此皇上有所关注,元载必先知道。
顺承意愿、探究微义,言谈中必定暗合,代宗因此更信任他。
内侍鱼朝恩依仗权势、自负恩宠,不与元载合作。
元载常常怕他。
大历四年冬,元载趁机密奏鱼朝恩专权,行为不轨,请将他除掉。
五年三月,鱼朝恩伏法。
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褒贬前贤,认为文才武略没有比得上他的。
在城中建成南北二所豪华宅第,室宇恢宏壮丽,为当时第一。
城南的肥沃土地与别墅、疆界相互连接,共数十处,穿绔罗的婢女奴仆有一百余人。
恣意放纵,犯法妄为;奢侈僭越,没有限度。
代宗详尽地察觉到他们的行迹,但因为元载被任用多年,想(不杀他)使君臣的名分得以保全,于是在元载单独晋见时,代宗劝诫他,但他并不悔改。
上封人李少良秘密将元载的丑恶行迹奏上朝廷,元载知道后,面奏代宗,将李少良等数人全都在朝廷打死。
于是道路行人以目示意,无人敢议论元载的劣迹。
代宗明察元载的所作所为,已经数年,但元载恶行长远不加悔改,致使众人的愤怒日有所闻。
辨明罪行追问事端,元载伏罪。
他的长子伯和,次子仲武、季能以及妻子王氏均被赐死。
元载处在宰相职位多年,权倾四海。
域外珍宝异物,都汇集在他的门内,资财不可胜数,因此元伯和、元仲武等人得以任意妄为。
参考译文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
他跟随廖永安在巢湖迎接太祖,是一行人中年龄最小的。
太祖说:“你也想取得富贵吗?”廖永忠说:“能够侍奉明主,扫除外患和内乱,在史书上留传姓名,这是我的愿望。
”太祖称赞了他。
陈友谅进犯龙江,廖永忠大声呐喊着冲击敌阵,各路人马跟在他后面,大败陈友谅的军队。
他跟随太祖进攻江州,江州城守卫防备十分牢固。
廖永忠估计了城墙的高度,在战船的尾部造了一座桥,让船尾朝前,乘风前进,把船尾的桥附着在城墙上,于是攻克了江州。
廖永忠跟随太祖攻克南昌,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
廖永忠乘坐快船一边追击一边射箭,陈友谅的士兵死伤很多。
第二天,廖永忠又与俞通海等人用七条船载着芦荻,趁着大风放火,烧毁敌军几百艘大船。
又率领六条船深入敌阵搏杀,再冲杀一圈出来,敌军惊呼他为神人。
廖永忠又在泾江口拦击陈友谅,陈友谅战死。
回到京城,太祖用漆牌写了“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字赐给廖永忠。
廖永忠跟随徐达攻取淮东,张士诚派遣水军迫近海安,太祖命令廖永忠把军队撤回到水寨里抵御他们,徐达于是攻取了淮东各郡。
不久,廖永忠担任征南副将军,率领水军从海路与汤和会合,攻克平定了闽中各郡。
不久,他被任命为征南将军,从海路进攻广东。
廖永忠先送了一封信告知元朝左丞相何真,用利害关系开导他,何真就呈上表章请求归降。
廖永忠到了广州以后,抓住海盗邵宗愚,列举了他的暴行后斩了他。
廖永忠善于安抚百姓,老百姓怀念他的恩德,替他建了一座祠。
第二年九月廖永忠回到京城,太祖命令太子率领百官在龙江迎接慰劳他。
第二年,廖永忠凭征西副将军的身份跟随汤和率领水军讨伐蜀地。
蜀军设立了铁锁桥,拦截在关口,战船不能前进。
廖永忠秘密派遣几百人抬着小船翻过山地渡过关口,到了蜀军的上游。
廖永忠估计他们已经到达,就率领精锐的士卒从墨叶渡出发,将部队分为两支攻打蜀军的水寨和陆寨。
天快亮的时候,蜀军才发觉。
廖永忠与抬着小舟到上游出击的将士会合,上下夹攻,大败蜀军。
第二天,汤和才到达,于是与汤和分道进军,约定在重庆会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参考译文素材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鲁哀公询问政事。
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
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
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
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
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
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选修2重要句子翻译答案一、《小石城山记》1.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少:稍;垠:边,界)译:另一条路稍稍向北走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山路中断,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挡在路边。
2.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状语后置,以:把,用)译:探望洞里浓黑,把小石子投进去,咚咚地传来水的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很久才停止。
3.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译: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箭竹,显得更加奇特而坚实;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或俯或仰),好像智者的有意安排。
(“嘉”,美好的;箭:箭竹;“益”,更加;“数”,密集;“类”,像;智者:有才智的人;偃,俯,倒卧)4.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译:(我)又诧异(奇怪)造物者不在中原创造这些美景,却将它放置在偏远的永州,使它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赏识,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
(或者是注释:(我)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会出现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真是劳而无功。
)(“怪”,诧异(奇怪);“为”,创造;“列”,陈列,放置;“更”,经历;“售”,得到赏识;伎:技艺,指美景;夷狄:指偏远的永州)5.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这儿永州的天地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造作)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作了这些奇妙景致(这山石),因此楚地的南方人才少但怪石多。
二、《黄州快哉亭记》(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译:在靠近他的居所的西南处建造了一个亭子,用来观赏江流的美景,我的长兄子瞻给亭子取名“快哉亭”(即:靠近;为:建造;胜:美景;名:取名)(2)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译:在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子前出没,在夜里能听见在亭子下鱼龙悲鸣,景象变化迅疾,令人触目惊心,不可久看。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中国文化经典《论语》十则译文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
”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天命,六十岁时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先生说:“由(即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颜渊、子路立侍(在孔子旁)。
先生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和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觉得可惜。
”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先生说:“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先生说:“吃粗粮,喝水,弯起胳膊枕着头,快乐也在里头啊。
不合乎“义”而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总是忧愁、哀伤。
颜渊问什么是“仁”。
先生说:“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就是仁。
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天下就称许为“仁”了。
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具体要点。
”先生说:“不合乎礼不要看,不合乎礼不要听,不合乎礼不要说,不合乎礼不要动。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少年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
参考译文韩非说:“受人知遇不难,难的是怎样与知己者相处。
”可悲啊!读书人有的因为遇到了知己而名声显著,却也有得到了知己反而令自己德行亏损、名誉受辱的人,这怎么能不令人畏惧呢!我看穆生因为楚元王忘了为他摆设醴酒就拂袖而去,未尝不责怪他不顾情面,说走就走,辜负了往日楚元王的知遇之恩。
直到看见后世的君子们,当身处香野里巷之间时,才气卓越,学识不凡,与众不同,可是一旦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就一心奔向权势名利,改变了刚正不阿的节操,谄媚奉承,讨好当权者,他们所追求的还未到手,就已经被天下人非难和嘲笑了。
这之后才知道古人不肯枉屈圣贤之道来徇从私情,是善于出来和知遇者之间的关系,以保全别人和自己的完美德行。
君子结交地位高的人,不谄媚逢迎,结交地位低的人,不轻慢无礼,因此天子有不可以征召的臣子,王侯有不可以屈从的士人,将军得到了只揖不拜的门客地位反而更加高尚。
假如受到知遇的人都谗谄逢迎、当面阿谀奉承,只谋求眼前的安乐而不顾其他的一切事情,最终会让世人认为,受知遇的人徒有虚名、一无可取,而知遇他的人无知人之明,这难道是君臣遇合、宾主相宜的好事吗?人和人之间的相知,贵在互相知心。
汉光武帝知道不能以权势使严光屈服,因此不用君臣的法度来束缚他;孟献子有五个好朋友,家世都不如献子。
因此士人越自负,那么他人也会把自己看得越重。
拥有杰出的才华,得到破格的赏识,就想要顺从和取悦知遇之人,这是不以圣贤的道义要求自己,且以世俗的眼光看待赏识你的君子。
轻率结合的关系一定容易破裂,因此一段关系开始时一定要有许多困难,它的结果才能维持长久的稳定。
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其中最难以权势名利使之屈服的人,莫过于侯生和毛公、薛公了,然而信陵君最后还是靠这三个人的力量才得以建功于赵魏两国并名扬天下的。
唉!特别出众的人才,也不一定不能被他人所用,只是必须要以礼义来使他们信服,而不能用权势去束缚他们,拿着尺寸长的短绳子,去系北海的大鹏,即使想让它掉转翅膀飞回来,又怎么可能呢?然而有了子夏那样的贤明,也不免外出见到富贵荣华而高兴,我实在为那些有志于修身立命的士人担忧,担忧他们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操守)。
参考译文马先生名叫钧,字德衡,全国有名的巧工匠。
年轻时遇事拿不定主意,不了解自己有技巧在身。
在这时候,他从不对人家谈到技术,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担任博士,生活不得志,于是思考绫机的改良问题,不用说人们就知道他是个有技巧的人了。
旧式的绫机有五十根综的就有五十个踏板,有六十根综的就有六十个踏板。
马先生担忧它浪费人工和时间,于是都改为十二个踏板。
织出的布有奇异的花纹,都是根据自己的灵感织作出来的,就像是天然生成,变化无穷。
即使是轮扁这样的能工巧匠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述,又怎么可以用语言来校验呢?马先生担任给事中,和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争论,谈到指南车。
两个人说古代没有指南车,书上记载的话是假的。
马先生说:“古代有指南车。
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遥远的事呢?”两个人嘲笑他,说:“先生名叫钧,字德衡,钧是制作陶器的模子,衡是用来称量物体轻重的,连轻重还没有个定准,怎么可以成为一切事物的楷模呢!”马先生说:“与其谈论不着实际的话,不如试验一下容易验证。
”于是两个人把这事禀奏明帝,明帝便诏令马先生制作指南车,指南车果真做成了。
这是一大奇异之事,又是一下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从此全国上下都佩服他的技巧了。
住在京城,城内有一块可以种树木和蔬菜的园子,但担心没有水用来灌溉。
马先生于是制作了翻车,让儿童转动翻车提水灌溉,水自动灌入翻车提上,连续不断,功效比平常的提高近百倍。
这是第二大奇异之事。
有个姓裴的先生,全国有名,学问精通,通晓事理,听说(这事)后讥笑不已,就责难马先生。
马先生口齿木讷难以回对。
裴先生自认为抓住了对方的要害,说个不停。
傅先生对裴先生说;“你擅长的是语言表达,不足的是巧技;马先生擅长的是巧技,不足的是语言表达。
用你擅长的,攻击人家不擅长的,则人家不得不屈服;用你不擅长的,反驳人家擅长的,则一定有你难以理解和明白的(地方)。
技巧,是天下深奥的东西,有难以理解和明白的地方却责难不止,如果互相攻击指责,相距就会更远。
要求:
1.通读全句,划出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然后翻译。
2.翻译后,通读自己的译文,检查有无舛漏。
3.这里只是选取了课文里的部分重点句子以帮助大家复习,会考小本里的课外文言文段落还需大家用心温习。
《晋灵公不君》
1.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
(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是正卿,您)去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我请求先去进谏,假如国君不采纳,那么您再继续进谏。
‛
2.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晋灵公)仍旧不改。
赵宣子多次进谏。
晋灵公很厌恶他,(就)派鉏麑(去)刺杀他。
3.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
(赵宣子)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4.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
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
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殉难)。
5.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当初,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
6.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
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
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
《求谏》
1.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惧,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
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
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
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
2.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3.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4.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5.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带头奢侈浪费,是危险灭亡的开始。
有了漆器不满足(停止),必然要用黄金来做。
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
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
6.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
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
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日知录》
1.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如此看来以‚文人‛身份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花朵)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吃我的果实)‛啊。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文章不能在天地间灭绝的原因,是它能使人明白道理,能记述政事, 能使人察知民间隐情, 还好讲述人间的美善, 供人们学习。
3.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读书人应当以器量与见识为先,一旦被称为文人,其人就没有可观之处了。
4.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5.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 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论吏事,他认为文章只能润泽自己,政事可以惠及百姓(万物)。
《朱子语类》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大概人有心灵,天理就在心灵,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或:大概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这里就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3.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