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抒情传统(陈世骧)
- 格式:pdf
- 大小:702.94 KB
- 文档页数:7
“抒情传统”:从“古典文学”的言说到“史诗时代”的展望作者:欧阳光明周萧易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5期摘要:“抒情传统”最初是由海外华人学者陈世骧提出的一个极具包容性和阐释性的概念,用来指称中国古典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质。
后经高友工及众多中国港台学者的努力推进,隐然形成了一个在世界华文文学学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抒情传统学派”。
王德威是近些年来研究“抒情传统”并推动其广泛传播的標志性人物,他重新解释了“抒情传统”的定义,试图打破“抒情传统”的自我设限,寻找其由“古典”走向“现代”的“通关密码”。
王德威对“抒情传统”的改造,扩大了其指涉的空间,并以沈从文等20世纪以来的文人、艺术家为阐释对象,有效展现了“抒情传统”在“史诗时代”的丰富表情,为人们进入“史诗”时代,提供了更为繁复的维度。
与此同时,王德威的论述,并未很好地解决“史诗时代”如何“抒情”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完善。
关键词:抒情传统;古典文学;史诗时代;陈世骧;王德威作者简介:欧阳光明,华侨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E-mail:oygm1108@);周萧易,华侨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海外华文文学(福建泉州 362021)。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5SKGC-QT0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5-0130-10“抒情传统”最初由海外华人学者陈世骧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时所提出来的一个极具包容性和阐释性的概念,后经高友工的阐发和系统的分析,着实影响了一大批中国台港学者,并形成了一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抒情传统学派”。
2006年,王德威应邀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进行了系列讲座,正式提出“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议题,开始有意识地突破陈世骧等人“抒情传统”论述的自我设限,试图将“抒情传统”的论述范围推至20世纪的中国,完成“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承续工作。
传统的建设性意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外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建构,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命题。
这些命题旨在对古典中国的特质进行概括和描述,进而形成了与西方文学传统相异的学术脉络,由此确立了所谓“中国性”之特质。
这些命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抒情传统和非虚构传统,它们体现了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之整体性进行描述以与西方世界相区分的尝试。
首先,是对中国抒情传统的建构,并在此一过程中彰显中国文学艺术之美典价值,以及古代之知识结构和知识呈现方式。
其中,探讨概念之“物”如何进入文学艺术的文本,成为了中国抒情传统关注的核心问题。
其基本理论是,中国的律诗、书法、音乐、绘画的共同性在于对人与物两元关系的消解,体现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外在风物与内在情志处于相互感召的状态,此一状态之下,“物”与耳目发生直接的关系,并进而与心志交汇,最终形诸于文学艺术文本。
在1950年代的台湾,软调、抒情、保守,同时又继承中国传统审美品味的文化在大众与官方体制之间的妥协中产生,这种软调、抒情的文学品味虽然不一定符合当时的文艺政策要求,但是由于标举中国传统品味,并且抒情与保守的特质使得这种文学品味免于官方审查的困扰而日渐发展。
这种标举中国传统、宣扬正面价值的诉求慢慢陶铸了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体系,同时与怀乡怀旧、软调抒情的文学品味相与唱和,甚而直到1980年代后期尚有影响。
由台湾而往海外的学者陈世骧率先提出了所谓“中国抒情传统”,认为中国一切艺术之特质在于其抒情性,中国抒情传统所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心与物的关系。
其后,高友工、孙康宜、吕正惠和郑毓瑜诸人都试图从此一概括入手,探讨中国文学艺术之特质,甚至将中国抒情传统这一概念用于论述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
心如何感应物、物如何呈现于诗,这一问题还涉及到思维方式层面,李约瑟曾将中国思维的这种特殊性称为“关联式思考”。
比较语境下的抒情传统论文摘要:20世纪60年代,留美学者陈世骧提出以抒情传统概括中国文学的道统,运用西方文学和语言学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以西方文学为镜,在比较视野下确立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特质。
关键词:抒情传统陈世骧比较语境一、中国抒情传统“中国抒情传统”这一提法,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专指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方法影响下,缘起于海外华人学者,后延伸到港台的一个从整体文学层面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研究取向。
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它形成了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本体及范畴)及其哲学基础在内的学术研究体系,可视为当代学者具有独创性的古典文学批评理论之一。
“中国抒情传统”是近几十年来海外及港台学者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所共同提倡和关注的重要学术研究,它与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认为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特质”有着截然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野,虽然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现代学术意识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渗透、变革和发现,却也旗帜鲜明地记录了各自所处历史时期中西文化碰撞所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
以陈世骧、高友工等为代表的“中国抒情传统”研究,则在借鉴和反思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整体品格的理论构架以及可以具体针对文学文本及文学史分析的方法,在“传统的现代转换”这一大背景中,构成了一个独具洞见的“学术谱系”。
所谓“抒情传统”,在这一学术谱系的考察中更深层次地剖析了中国古典文学“为什么是这样”,这一概括自陈世骧首创以来就以“道统”之名命之,此后高友工又在其论述中一方面指出抒情传统所“特别突出表现出的中国文化中的‘理想’,这是在‘抒情诗’这个形式中最圆满的体现”,一方面又强调抒情传统不只是“专指某一诗体、文体,也不限于某一种主题、题素”,广义的定义“涵盖了整个文化史中某一些人(可能属同一背景、阶层、社会、时代)的‘意识形态’,包括他们的‘价值’‘理想’,以及他们具体表现这种‘意识’的方式”。
浅谈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作者:侯常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4期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史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学分为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其中中国文学总体以抒情的形式体现,和西方文学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抒情传统”论首先是由陈世骧提出的“抒情传统”论。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完整的形式对抒情传统论的展示。
同时也将推动中国文学和艺术研究的发展[1]。
中国文学史上叙事传统和抒情传统的融会贯通是《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的观点。
两者相互弥补了彼此的欠缺,达到了熠熠生辉的效果,探讨了不同文体中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的结合,突出重视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同时对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通过两大传统使中国文学史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抒情;叙事作者简介:侯常恺,男,生于1968年9月,汉族,祖籍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本科,高校讲师,现从事写作教学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1从不同的角度上来看,例如中国文学史的现况或是文字,都充分支撑了抒情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抒情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但是早前并没有收到学者与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而且对于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两者之间的论证也不够明确与充分[2]。
最近几年人们对文学史的重视越发提高,在此也意识到了两个传统之间的关系并存与互补的。
而且大众也时刻关注着文学史的研究,这使得学者们越发思考中國文学史传统是否真正存在抒情传统。
同时也令他们反思是否真的彻底了解中国文学史的本质及特征等一系列问题。
一、站在抒情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史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需要思考的本质问题应该为“中国文学史传统到底是什么?”。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才能够正确地确定该向何方向进行研究。
认为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抒情作品为大多数的学者是大多数的,他们认为内心与外物的关系应该是:外物引发情感,情感促进创作文学[3]。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新书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2月04日 14 版)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陈世骧著2015年1月出版45.00元
中国的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抒情传统,著名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学者陈世骧率先提出的”抒情传统”论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
他有关“抒情传统”的论述和对于《诗经》《楚辞》《文赋》、杜诗等经典文本的探讨,对美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至今不衰的深远影响。
本书是陈世骧相关论著的翻译和结集,首次完整地呈现了抒情传统论的全貌,将为中国文学、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梁启超的反启蒙论述及其对抒情传统的阐扬◎姜福安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叶陈世骧和高友工将抒情传统确立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传统,后经几代学者讨论、传播,抒情传统论已经发展为近几十年的学术热点。
而在陈世骧正式提出抒情传统之前,梁启超等人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文化的抒情特质,这与跨越欧亚的反启蒙论述有关。
在倭伊铿人生哲学的启发下,梁启超认识到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性应该和谐统一。
因此,他着意在理性高扬的五四时期申述情感的重要性,并系统梳理阐释了中国文化中的抒情精神,试图以情感反制理性主义的主导。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梁启超 倭伊铿 人生哲学 启蒙反思〔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9-0120-09 1971年华裔学者陈世骧出席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年会开幕式,并以《中国的抒情传统》为题致辞,站在中西文化差异比较的立场上,他指出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荣耀。
此论题一经问世便引发广泛讨论。
高友工借用西方学术语言进一步搭建理论框架,把陈世骧的抒情传统论“拉高到哲学的抽象层次”,使之“更加的知识系统化,扩大为中国抒情美学这样的论题”。
①之后,孙康宜、林顺夫、吕正惠、蔡英俊、张淑香、萧驰、王德威、陈国球等海内外学者沿着陈、高二人的方向继续开拓耕耘,逐渐形成了一个根深叶茂、影响深广的学术体系。
②需要注意的是,“抒情传统”并不能算是陈世骧的发现,在他提出“抒情传统”这个概念之前,五四时期的学者已经开始讨论中国文化的抒情特质。
梁启超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1920年游欧回国之后,梁氏发表了一系列梳理中国文化抒情精神的著述,这些著述是陈世骧“抒情传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厄尔·迈纳与中国当代比较诗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21YJC751033)①黄锦树:《抒情传统与现代性:传统之发明,或创造性的转化》,《中外文学》2005年第2期。
②近几十年,“抒情传统”论述是中国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浅谈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学派我最感兴趣的是徐承的《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于是先睹为快。
也许是由于我一直在研究中国话剧的诗化传统,引起我对这个颇有争议的学派的重视。
读下来,果然对我颇多启发。
看徐承的研究,我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慨。
此书写得扎实,对于这样一个在国内从未引起重视的海外学派能够给予关注,也看出徐承的学术眼光。
经过他对这个学派深入而细致的梳理和论评,更增加了我进一步了解这个学派的兴致。
于是,我又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近期出版的有关抒情传统学派的专著如陈世骧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陈国球、王德威编辑的《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王德威的《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等书找来阅读,并记下我的一些随想。
所谓中国抒情传统学派,徐承是这样概括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海外华人中国文学研究专家陈世骧和高友工先后发表了关于抒情传统的论说,认为中国文学的特质在于“抒情”,“抒情传统构成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主流,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理想精神,堪与西方以史诗、戏剧、小说为主的“叙事传统”并肩而立。
此后,在美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一批华人学者,追随并发展陈世骧和高友工的学说,形成了一个“承传有序,谱系清晰,有共同的宗旨和明确的立场,有纲领性的论著与核心理论体系,在方法上不断发展,在话语上同气相求的学术群体”。
国内对中国抒情传统学说向来较少关注。
陈世骧的《中国的抒情传统》一文可以说是这个学派的奠基之作,一九九八年即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世骧文存》收入其中,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
陈国球、王德威主编的《抒情之现代性》也是前年才在内地出版的。
徐承可以说是内地第一个对海外抒情传统学说做出回应的年轻学者。
徐承不仅仅是一般的观照,而是把它作为抒情传统学派来研究,他以为它同海外的新儒家学派是一样的。
这显示了他审视和评估的高度,而在研究方法上,他也进行他的微型文学史观念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