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指征和透析剂量
- 格式:ppt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29
一血液透析原理透析是指半透膜两侧的溶液通过弥散、渗透及超滤作用,即溶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流动,而水分子由渗透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流动的过程,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血液透析通过血液与透析液之间的溶液弥散和超滤来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透析过程也就是溶质进行弥散和滤过过程。
血液透析包括溶质的移动和水的移动,即血液和透析液在透析器(人工肾)内借半透膜接触和浓度梯度进行物质交换,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向透析液移动,透析液中的钙离子、碱基等向血液中移动。
从而清除患者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毒物;调整水和电解质平衡;调整酸碱平衡。
具有人体肾脏的部分功能(但不能替代肾脏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
透析原理包括:1、扩散;2、超滤;3、对流;4、吸附。
1、扩散:溶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动的过程。
影响扩散的因素:溶质的浓度梯度、溶质的分子量、半透膜的阻力。
2、超滤:利用压力差将溶质或溶剂从一侧向另一侧运动的过程就是超滤。
例如透析时脱水。
3、对流:在这里所说的对流是最近开展新透析技术所提出的。
血液滤过就是利用对流原理进行的。
4、吸附: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原理。
如血液灌流,就是用炭肾清除血液中的大分子及中分子物质。
透析的物理学原理-----------半透膜透析的物理学原理---------弥散透析的物理学原理--------超滤透析的物理学原理------------渗透渗透和弥散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而水分仍旧可以通透,最终导致两侧浓度趋于平衡。
透析的物理学原理--------反渗透和超滤相类似,反渗透时也在膜的一侧加以压力。
反渗透技术常用于血液透析时净水的制作,后者用于配制透析液。
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流程图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透析器的结构二、血液透析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血液透析机大致可以分为血液监护警报系统和透析液供给系统两部分。
血液监护警报系统包括血泵、肝素泵、动静脉压监测和空气监测等;透析液供给系统包括温度控制系统、配液系统、除气系统、电导率监测系统、超滤监测和漏血监测等部分组成。
透析指征
一.紧急透析指征
1.ph<7.2;
2.血K>6.5mmol/L;
3.急性肺水肿,内科不能纠正;
4.尿毒症脑病、尿毒症心包炎等。
二.急性肾衰透析指征
1.高分解代谢型:每日血肌酐>2mg/dL,尿毒氮>8.9mmol/L,血K>1mmol/L。
2.非高分解代谢型:少尿或无尿2天以上,血肌酐>5mg/dL,尿毒氮>21.4mmol/L,TCO2<13mmol/L。
3.若存在紧急透析指征则需要紧急透析。
三.急性AKI透析指征(参照Uptodate)
1.利尿剂难治性液体过剩;
2.药物治疗无效的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6.5mEq/L)或血钾水平快速上升;
3.没有给予碳酸氢盐指征的代谢性酸中毒(pH值<7.1)患者,如容量超负荷的患者(不能耐受碳酸氢盐治疗时不可避免的钠负荷),或者乳酸酸中毒或酮症酸中毒的患者(研究尚未显示出给予碳酸氢盐对其有效);
4.尿毒症征象,如心包炎、神经病变或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精神状态下降。
5.若存在紧急透析指征则需要紧急透析。
四.慢性肾衰竭透析指征
1.血尿素氮>28.6mmo1/L (80mg/dL);
2.血肌酐>707.2μumol/L (8mg/dL);
3.高钾血症;
4.有代谢性酸中毒;
5.有尿毒症症状;
6.有水钠猪留(浮肿、高血压、左心衰竭等症状);
7.并发贫血、心包炎、高血压、消化道出血等;
8.若存在紧急透析指征则需要紧急透析。
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因缺乏专业知识,易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心理,为了尽量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透析前宣教一)血透指征1、不能纠正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异常2、有中枢或末梢神经损害和精神障碍者3、有全身水肿、肺水肿者4、血肌酐≥707.2umol/L或者BUN≥28mmol/L或内生肌酐清除率≤10~15ml/min5、血钾>6.5mmol/L凡符合上述两项以上者均可考虑血透。
二)透析病友按时进入透析室,在患者更衣室更换鞋子,称体重,医生接诊,测量血压,确定治疗方案,携透析治疗记录单,至指定透析单元,铺个人专用透析床单,准备透析治疗。
三)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
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血透,经济上的负担重,所以随着血透时间延长,并发症较多,易产生紧张情绪。
因此,透析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讲解相关血透知识,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评估身体上不舒适的原因、位置、程度及心理上负面的问题,鼓励家属关心体贴患者,予生理、心理支持,使患者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下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更积极的心态接受血透治疗,使其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四)保护一侧上肢的静脉,避免静脉注射,为保证建立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作准备。
维持透析病友注意提醒医生和护士不要在内瘘肢体上测血压、抽血、注射和输液。
内瘘肢体避免压迫,如戴手套、手表,不要穿紧袖衣服,不要枕在头下,不要挎重物。
透析中宣教1、透析中卧床休息,内瘘病人患侧肢体平放,不要乱动,避免针头滑出血管,局部有疼痛、出血、肿胀或其他不适及时汇报医护人员。
2、临时置管病人避免患侧受压,股静脉双腔插管避免患侧肢体屈曲,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3、注意有无头痛、恶心呕吐,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注意有无出血。
4、透析中如出现出汗、头晕、乏力、腹痛、胸部不适、心悸胸闷、发热寒战、肌肉痉挛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宣教血液透析就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得有效方法。
近年来,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因缺乏专业知识,易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心理,为了尽量提高透析患者得长期生存率,改善透析患者得生活质量,患者得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得主要内容之一。
1、透析前宣教•一)血透指征• 1、不能纠正得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异常• 2、有中枢或末梢神经损害与精神障碍者• 3、有全身水肿、肺水肿者• 4、血肌酐≥707、2umol/L或者BUN≥28mmol/L或内生肌酐清除率≤10~15ml/min• 5、血钾>6、5mmol/L•凡符合上述两项以上者均可考虑血透。
•二)病人进入透析室前,更换鞋子,称体重,测量血压并作好记录。
•三)做好患者及家属得思想工作。
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血透,经济上得负担重,所以随着血透时间延长,并发症较多,易产生紧张情绪。
因此,透析前应做好患者得心理疏导,讲解相关血透知识,认真倾听患者得心理感受,评估身体上不舒适得原因、位置、程度及心理上负面得问题,鼓励家属关心体贴患者,予生理、心理支持,使患者在身心与谐得状态下以轻松愉悦得心情以及更积极得心态接受血透治疗,使其树立治疗疾病得信心。
•四)保护一侧上肢得静脉,避免静脉注射,为保证建立一个良好得血管通路作准备。
2、透析中宣教• 1、嘱患者卧床休息,内瘘病人患侧肢体平放,不要乱动,避免针头滑出血管,局部有疼痛、出血、肿胀或其她不适及时汇报。
• 2、临时置管病人避免患侧受压,股静脉双腔插管避免患侧肢体屈曲,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 3、注意有无头痛、恶心呕吐,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注意有无出血。
• 4、透析中如出现出汗、头晕、乏力、腹痛、胸部不适、心悸胸闷、发热寒战、肌肉痉挛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
• 5、合理饮食,进食易消化、足够蛋白质与热量得食物,禁食含钾高得食物、水果等,控制水分得摄入,限制钠盐,透析中进食量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以供超滤量得设置,配合治疗。
急诊透析标准一、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肾脏替代治疗,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进行急诊透析:1. 血肌酐水平急剧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上;2. 血尿素氮水平持续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0倍以上;3. 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4. 严重酸中毒,pH值小于7.2;5. 严重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无法用药物治疗控制。
二、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一种紧急状况,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进行急诊透析:1. 血钾水平大于6.5mmol/L;2. 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3. 心脏骤停或心肺复苏术后。
三、严重酸中毒严重酸中毒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进行急诊透析:1. pH值小于7.2;2. 伴有严重的高钾血症或心律失常;3. 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
四、水中毒水中毒是指机体摄入或输入水过多,导致水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循环血量增多和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一系列症状。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进行急诊透析:1. 血浆渗透压小于240mOsm/L;2. 伴有严重的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3. 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
五、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过重等情况,引起心输出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进行急诊透析:1. 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严重;2. 伴有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失调;3. 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
六、严重脑水肿严重脑水肿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脑代谢异常等情况,引起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进行急诊透析:1. 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昏迷、癫痫发作等;2. 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3. 头颅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压明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