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 与 “民主思想”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3.37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
“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实现方式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在重视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专权、专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
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应积极培育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清除“官本位”思想。
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现代民主;民主建设一、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自西周以后,统治阶级就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
民本论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对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追求民权,反对专制。
“民”是一个政治意义的名词,在古代是指与君、臣相对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庶民。
民为国本,就是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平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是战争胜负、事业成功、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苟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
其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
因此,治国就要为民。
于是,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为统治者治国为民的主要内容。
民权,即是指民众的政治主权和行政参与权。
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的政权模式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主权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权。
民权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只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但是,这种肯定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现实的政治。
民本思想深入到统治者的心中,使其认识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之理。
现代民主,主要是指在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指导下的西方民主,是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政治思想。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一思想最终在我国得以确立。
f叁箜!圭塾垒三兰!望堕薹l■—圈圈盔叠SocietyL e ga l S ys t e m A n d对民法典的制定和其编制体系的一些思考——民法精髓中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关系蔡奋峰摘要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界的有识之士便开始呼吁民法典的制定,五十年来我国民事立法取得长足的进步,在统一Ⅸ合同法》制定以后,《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叉在2007年和2010年正式颁布实施,从而使得人们对于民法典的出台更加翘首期盼。
因此有关民法典的制定和其如何编排也成为了法学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本文正是基于此,从法历史学,法哲学和法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明现阶段就算出台任何形式的民法典,也只是达到形式上的统一民法,而还没有真正领悟到民法的精髓,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把民法中的民主思想植根于中华大地上。
关键词民法典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法文化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lO)09·03l·02一、制定民法典的必要性随时收回政府的权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赋人权理论,其也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往往会与其法律的先进程度相互关联,民法确立的基石,而且还是欧洲近代民法基本原则的源头。
民本而一个国家的法律先进程度,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民法上。
而民思想和民主思想的根本区别还在于,民本思想只承认人民是国家法典正是一个国家民法制度最好也是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所的基础,而君主才是国家的主人:民主思想则认为只有人民才是以民法典的制定就成为了一国文明程度的标志。
而对于正处在国家的主人。
民本虽然屡屡强调人民在政治价值方面的极端重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来说,民法典的制定不仅仅是法制化进程的一要性,但是民本思想不仅始终都没有如同民主思想那样赋予人民个重要里程碑,更为关键的是民法典本身作为全面反映理性精神大众以实质性的政治主动权,而且民本思想不能从程序和体制方的法律形式,其制定本身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对理性的传播。
因此面给人民本位的政治提供任何保证。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
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
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
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
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
读书心得——《左传》中的“民主”与早期民本思想1.“民主”的解读“民主”一词在《左传》中共出现十三次,因此对于“民主”一词的理解就需要格外留意,不可简单地以现在的词义来解释。
在解释“民主”一词时,我们需要先来探讨一下“主”字的含义。
“主”在《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镫中火主也。
释器,瓦豆谓之登。
膏镫、说文金部之镫锭二字也,其形如豆,今之镫盏是也。
上为盌盛膏也。
火是为主。
其形甚微而明照一室。
引伸假借为臣主、宾主之主。
”灯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炷”,“主”字本义为“火炷”,后来引申或借用作“君主”、“首领”、“家长”“主人”等,进而又用作动词,表示“掌管”、“主持”。
“主”与其他词进行搭配可以延伸其意。
在这里“民主”的具体含义我们要结合相关的文献背景来理解。
在《左传》一书中,“民之主”九次指的是卿士,只有两次指的是国君,这也说明了“民主”一词并非仅仅只是君主的专称,同时也说明了在先秦时代与后世词义的区别。
“民主”并非是至高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它更多强调担负治理国家和民众的责任。
在春秋时期国家统治还未达到专制阶段,民众在国家的分量也是举足轻重,即民之不存,国将焉附。
《左传》中反映的保民思想是当时社会环境和国情造就的,具体体现在人神关系中,民为“神之主”;治理国家中,以民为本;君臣关系上,君臣间的匹偶关系。
这种保民思想给后世以很大的启示。
2.“民,神之主”《左传》中的保民利民首先体现在民为神之主的关系上。
因为“天生烝民”所以夏、商、周三代对于祭祀敬天都很重视。
《左传》中的很多记事都有种无形的神力量来操纵,国君要虔诚祭祀,遇事要占卜预测吉凶,这样才能获得天神的庇佑。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是以鬼神用飨,国受其福”,把鬼神祭祀好了,国家就能受益。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天既祸之,而自福也,不亦难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犹有鬼神,此必败也”。
这些都体现了敬神思想。
《诗·小雅·小明》中“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2001年3月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M ar.,2001 第14卷第1期 Jou rnal of Sh iyan T echn ical In stitu te V o l.14N o.1 简论民本与民主、人本之异同严炳洲(十堰市政协,湖北 十堰 442000)[摘 要] “民本”与“人本”、“人道”相联系。
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时期,直到今天,封建残余依然存在,借助“人道”反对“神道”、借助“人权(民权)”反对“君权”、“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在新旧体制大转轨的今天,注重“人本”,弱化“物本”;突出“民本”,淡化“官本”;发展民主,消除专制;从“权力经济”(“命令经济”)走向“自主经济”,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现代市场经济,从大一统的“国有国营”走向“混合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官本位”的淡化是不可逆转的;相应过大的官权(权力)尤其是种种特权的削弱及依法规范是必然的。
借鉴利用“民本”思想武器时,把握“民本”与“民主”、“人本”的联系与区别是必要的。
[关键词] 民本;民主;人本;民权;官本;异同[中图分类号] C93;D0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738(2001)0120027205α一“以民为本”(“民本”),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历来并无异词。
就国际范围而言,“民本”是与“人本”相联系的,“人本”又是一个与“人道”相联系的。
H um an is m u s(源于拉丁文hum anu s),译为“人道主义”,容易因现在流行的含义而偏重于道德方面,所以译作“人文主义”更为恰当[1](P80)。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提出了人道主义,主张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君权”。
《人权宣言》中提出了“主权在民”等重要原则。
费尔巴哈的《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2年)和《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从批判宗教的角度,提出了“将神学转变为人本学”的观点。
“为民做主”不是“由民做主”作者:朱永俊来源:《历史教学》2010年第01期[关键词]为民做主,由民做主,孔孟思想[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1—0036—02今天,民主已成为当今社会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语。
我国虽然进入民主社会的时间不长,但对民主的宣传与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有些学者为了让国民更好地理解民主的内涵,增加对我国传统思想的认识,把儒家的民本思想解释为民主思想在我国古代的体现,如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何新在《为中国声辩》也赞扬在儒家经典中可看到大量关于“贵民轻君”,“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具有强烈民主色彩的言论与教诲,仿佛民主思想在儒家思想中早已出现。
这些学者的本意是好的,但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否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还需要深入分析。
“为民做主”和“由民做主”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本质却是霄壤之别。
一、什么是“为民做主”?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希望“为政以德”,告诫统治者“苛政猛于虎也”;孟子的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些思想我们都归纳为以民为本的思想。
孔孟的民本思想对民是什么态度呢?孔子“仁者爱人”中的“人”即是指“民”,孔子认为爱民首先要尊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要使民富,因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
从中我们都可看到孔孟对民的尊重,但是尊重人民并不等于追求民主,因为孔孟对民的尊重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中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认为统治者行仁践义,百姓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其统治;孟子也提到“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说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统治的稳固。
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明清之际出现的新儒学是一个重点,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大胆君主专批判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众治”等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
很多同学在分析他们的思想的时候,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思想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与西方同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否一样?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之际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只是使民本思想达到了极限。
另一种认为,他们已经提出了民本高于皇权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界限,是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
那么“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所以,必须明确传统民本和现代民主的含义与区别。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
民本思想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儒学家历来都比较重视民本思想,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历代的思想家或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孟子说:“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荀子认为:“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从孟子和荀子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有很强的功利性,民本思想一开始就是一种手段和策略,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种方法,无论统治者如何重民、爱民、保民,最终都是维护君本,仅仅将人民作为巩固统治的目的来看待。
再如西汉初年,面对秦朝二世灭亡的事实,统治者和当时的学者又是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呢?贾谊认为:“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简析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关系作者:冯璞来源:《商情》2014年第28期【摘要】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两个不同的思想范畴,特别是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现在许多人经常把这两种思想混淆起来,甚至还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思想,这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显然起着消极作用。
本文对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的概念及其关系试作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两种思想。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思想一、相关概念的理解(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民本思想大致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安民保民等。
(二)民主思想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由于民主有着许多不同的概念和定义,民主的历史也相当复杂,民主一词所代表的制度也相当广泛,因此民主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是十分丰富的。
其基本要义主要包括人权平等、主权在民、治权民授、依法治国等。
民主思想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以民为主体,崇尚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同时重视法制规范。
它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而且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主流,更是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关系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把握这一点是我们理解两个范畴关系的关键。
(一)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相通之处“民本”与“民主”相互依存,“民本”离不开“民主”,“民主”也离不开“民本”。
一方面,“民本”必须以“民主”为实现手段、途径和保障,离开了“民主”,“民本”终成虚话,为“雾中花,水中月”;另一方面,“民主”必须以“民本”为内在根据、逻辑前提和现实归宿,离开了“民本”,民主与专制无二。
“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区别
“本”在古汉语中是根的意思,“民本思想”即注重国家根基的思想。
作为古代封建社会基础的是普通农民就是“国本”,爱护百姓、注重农耕,就等于维护“国本”,因此古代封建统治者总以“爱民如子”作为维护封建政权的原则之一,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封建统治者才能获取更多的土地收益。
“民主思想”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产物。
法理上、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讲究人人平等。
政治上、否定“君权神受”,强调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要求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事物。
“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二者仅是文字相近,而本质意义却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