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的综述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855.00 KB
- 文档页数:19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内容提要:本文针对产业组织理论做了简要的综述。
首先,从研究方法和理论演化两方面描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概况;其次,研究并分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如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等)的观点和主张;最后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演化主要流派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概述产业组织理论(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因此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的创立是以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各自发表的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为标志。
它的出现是与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以完全竟争的市场作为分析前提的新古典学派认为,市场能使厂商的产量维持在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因而可实现社会资源及社会福利的最优配臵。
然而,自上世纪20年代起,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行业转变为垄断行业。
垄断的出现阻碍了资源配臵的优化过程, 降低了社会福利。
为了解释传统理论与现实经济问题的冲突,张伯论和罗宾逊分别于1933年提出垄断竞争理论,试图解释由于市场结构变动导致厂商行为发生变异,并由此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如价格上升、产出不足、消费者剩余减少以及创新动机不足等。
这种分析框架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演进过程中已经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具有经验主义性质的哈佛传统理论。
第二次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有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奥地利学派等,进一步探究了企业垄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等方面的问题,完成了对传统理论的修正和填充。
目前,信息化时代的模块化生产使得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而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又促使产业组织理论的不断演进。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释和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市场结构的理论框架。
它研究了企业在不同市场形态下有哪些不同的行为特点和竞争策略,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供了对企业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学的一般发展相伴随,但它的重点在于研究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卡尔顿学派和哈佛学派,他们提出了对市场竞争的更加细致的分析,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过分理想化假设,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结构、企业规模、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
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经济模型的建立,揭示了企业的行为和竞争策略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最为经典的是市场结构理论和竞争行为理论。
市场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典型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占和完全竞争等。
竞争行为理论则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行为策略,如价格、输出和市场进入等。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构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市场结构理论中,垄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情况。
垄断企业通常能够通过控制市场供给、操纵价格和限制市场进入等方式来获得额外的利润。
垄断市场的形成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垄断、自然垄断、政府管制等。
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和竞争策略也呈现出一些特殊性,如价格歧视、重复垄断等。
与垄断相对应的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大量小型企业存在,每个企业对市场价格都是价格接受者,无法对价格进行操纵。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
此外,还有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其他市场形态,每种市场形态都具有其独特的企业行为和竞争策略。
产业组织理论文献综述作者:陈豪华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12期产业组织理论(又称“产业经济学”)以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为主要研究内容。
换句话说,就是以市场及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20世纪以来,随着许多大型制造公司的迅猛涌现,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日益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一、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当前,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关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分工协作的论述。
关注市场竞争和分工协作机制,使亚当·斯密成为最早认识到产业组织核心研究问题的经济学家。
但其在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以及分工与协作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
对这个问题作出修正的是最先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
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的成因时,发现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后人将这种矛盾称为“马歇尔冲突”。
尽管马歇尔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而且均未作出专题研究或明确的分析,但他的这些工作对后来者从事产业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富价值的启迪,因而他被西方学者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20世纪初,随着生产日趋集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垄断和寡头垄断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竞争和垄断问题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提出了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垄断竞争理论。
这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直接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产业内部的竞争与垄断问题,探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完全竞争模型,到不完全竞争模型,再到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
完全竞争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信息完全透明,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接受者,市场绩效是最优的。
不完全竞争模型则认为,市场结构并非完全竞争,存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不同形式。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制定者,市场绩效可能不是最优的。
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卖家,产品差异化,信息不完全透明,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制定者,市场绩效可能不是最优的。
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则更加注重实证研究,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创新、政府政策、消费者偏好等。
在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整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绩效。
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等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则通过选择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市场结构的优化,提高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理解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产业组织理论,才能更好地制定产业政策,优化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绩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与挑战产业组织理论不仅是一种理论框架,更是指导实际经济活动的工具。
在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和消费者行为中,产业组织理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例如,对于垄断行业,政府可能会采取反垄断措施,以促进市场竞争。
产业组织理论文献综述范超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近代发展以来,经过数次理论创新和革命,在3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使得产业组织理论有了可以有效使用的分析工具。
而70年代建立的博弈论、信息激励等新的分析工具,最终又使得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一次大的突破,伴随着非合作博弈论、动态学和不对称信息被应用于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中,使之大大超越了“结构—行为—绩效”的经验描述模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而众多的研究者对垄断、价格歧视、战略相互作用、策略性行为等传统问题运用新的理论得到重新评估的结论,更为某些行业的管制、规制等改善市场绩效的政府行为提供了政策性的参考意见。
1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1.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背景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个单独的学科。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贝恩为代表,出现在1960年代左右,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厂商之间经济行为和关系,强调市场结构在对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作用,被视为“结构主义”。
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出现在1970年代后期,该理论大量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包括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理论,通过整合厂商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进一步考察了厂商行为的多重复杂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产业组织出现在20世纪开始现代制造业企业兴起后,早期学者将“产业”和“制造业”等同,把产业视为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集合。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及其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本文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及其成果、研究方法和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竞争,合作,市场绩效引言产业组织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产业组织理论越来越受到。
本文旨在综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及其成果、研究方法和不足之处,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市场竞争的过程和结果。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从传统的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
产业组织的类型根据企业间的关系,产业组织可以分为竞争型和合作型两种类型。
竞争型产业组织是指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合作型产业组织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和协调来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
目前,对于产业组织的类型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静态分类向动态分类转变,即从单一类型的产业组织向混合型产业组织转变。
产业组织的管理和协调产业组织的管理和协调是实现企业间合作与共赢的关键。
在产业组织中,企业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则和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需要与其他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来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
此外,政府对产业组织的干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研究方法和成果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数学建模等。
其中,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企业的深入研究来解释产业组织的现象;数学建模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市场过程和企业的行为。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一、产业与市场研究产业组织理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产业与市场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如我国产业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杨治认为,①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而著名学者马建堂认为,②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对此,弗格森(Ferguson)认为,③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
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
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
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由于大卡车、客车、轿车的用途不同,因此,存在不同的市场,就是在轿车市场中,“桑塔纳”和“劳斯莱斯”等还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市场,因为这两种品牌轿车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
但是,所有的大卡车、客车和轿车都属于汽车产业,因为这些产品在生产中具有相当紧密的替代性,运用相类似的生产工艺过程,类似的原材料,工人的基本技能也相似。
如果某个生产卡车的企业发现生产客车更有利可图,这家企业就能较容易地转产客车。
所以,产业通常(但不是总是)比市场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伯吉斯(Burgess)则提出,④在以往的讨论中,市场和产业的概念几乎是通用的。
但它们是等同的吗?不。
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指的是经济学中研究市场结构、竞争形式和企业行为的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早期主要关注市场垄断和反垄断政策,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演进,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和应用。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框架、现实应用及未来展望。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革命性进展阶段和当代阶段。
早期阶段:产业组织理论从1920年代起开始形成,主要关注于垄断市场和反垄断政策。
代表人物有E. Chamberlin和J. Bain,他们提出了竞争垄断模型和结构竞争模型等理论框架。
中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中期阶段。
此时,理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人们开始思考更加复杂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代表人物有J. Robinson和P. Sweezy 等,他们提出了限制竞争性市场模型和价格领导型垄断市场模型等理论框架。
革命性进展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革命性进展阶段。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非价格竞争和企业内部组织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M. Porter、O. Williamson等,他们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和事务成本理论等新的理论框架。
当代阶段:产业组织理论的当代阶段旨在发展更加综合和动态的理论框架,关注于市场演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等方面。
代表人物有J. Tirole、M. Armstrong等。
二、核心理论框架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理论框架包括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三个方面。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进入和退出成本、竞争局势等。
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企业行为: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
主要包括定价策略、生产策略、广告策略等。
市场效率:市场效率是指市场资源分配的效率。
效率高低取决于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低效率可能会导致经济浪费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当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冯素玲,后小仙(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收稿日期:2007-04-05作者简介:冯素玲(1975-),女,山东潍坊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
本文对当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一个理论参考。
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最先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到经济学的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他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将产业的内部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
马歇尔在研究收益递增时发现,规模经济和产业组织直接相关,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必然导致垄断的出现,而垄断又会阻断价格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这样迫求规模经济与保持竞争便成了一对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不过,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主要得益于1930年代以后的一些实证研究,特别是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学说,不仅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来源,而且还实现了经济理论研究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的方法论的转变。
可见,产业组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是由于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方面的失灵,是伴随20世纪以来大型制造公司的迅猛涌现而出现的。
1930年代后,以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
梅森于1938年在哈佛大学成立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在承继张伯伦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市场竞争过程的组织结构、竞争行为方式和市场竞争结果进行经验性研究,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摘要: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及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包括柏拉图的劳动分工思想、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思想“马歇尔冲突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等。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后形成了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和“后SCP”流派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
20世纪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些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
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国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引进和学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第二阶段:在研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形成新的理论观点;第三阶段: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组织产业经济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应用型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
西方学者对产业经济学的探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其中,产业组织理论被认为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上世纪80年代,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人中国大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
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起源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久远。
柏拉图(前427—347年)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
柏拉图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思想的一粒种子。
17—18世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经济学的研究创造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各种经济学理论学说和经济学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