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
教学重点贝恩SCP的分析框架。
教学难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一、产业与市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杨治: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马建堂: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弗格森(Ferguson): 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
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
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
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P伯吉斯(Burgess): 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
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
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什么是市场?二、产业组织一些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
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 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就是所谓产业组织。
三、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理论是以具体的特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的,着重研究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以谋求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
一般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以第二产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别是以制造业为研究重点。
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一、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p.109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贝恩等人首先提出了一个由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组成的研究框架(见图2-1)。
贝恩等人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出地位。
人们将贝恩等人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供需条件和公共政策所构成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框架,简称为SCP框架。
二、结构—行为—绩效框架的修正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贝恩等人的SCP框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贝恩的市场结构决定论是不完善的,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SCP框架作以下的修正(见图2-2):从短期(或静态)看,市场结构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就有特定的市场行为,这种市场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市场绩效,它们之间存在如图2-2实线所示的因果关系。
但从长期(或动态)看,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市场结构的变化可能主要是由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引起的。
这说明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对市场结构会产生如图2-2虚线所示的反作用。
因此,可以把SCP的关系看作表示短期和长期关系的实线与虚线的循环关系。
但在SCP中,市场结构仍处于主要地位。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1.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产业内,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
市场结构的构成要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
其它的许多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归入这三者之中,例如,产品差异化就可以归入进入壁垒因素。
2.市场行为它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行为。
市场行为是众多企业行为的综合,通常包括企业的一体化战略行为、企业的价格行为、企业的创新行为和企业限制竞争者的行为等。
3.市场绩效它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品种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市场绩效的主要衡量指标是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和分配效率、技术进步率和销售费用率等。
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研究特定产业的竞争和垄断问题。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竞争和垄断的一些论述。
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最早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并揭示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矛盾,因此,马歇尔被许多学者公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或称鼻祖。
相应地,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便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矛盾十分突出。
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乔安·罗宾逊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同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标志着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理论的形成,打破了要么是完全竞争,要么是完全垄断的旧框框,填补了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极之间的空白。
20世纪30年代,梅森(Mason)开始在哈佛大学正式开设产业组织课程,由他指导的该领域最早的博士研究生贝恩(J. Bain)后来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当时,张伯仑也在哈佛大学,哈佛大学人才济济,成为早期(40—6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心。
他们被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即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
由于哈佛学派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决定作用,为此,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者把哈佛学派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从60年代后期起,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波斯纳(R·Posner)、麦吉(Y·McGee)、布罗曾(Brozen)等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对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批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心。
他们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由于芝加哥学派极为注重效率标准,人们也称芝加哥学派为“效率学派”。
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理论分析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鲍莫尔在1982年提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推翻了垄断性市场结构会引起垄断性市场行为,产生垄断利润的理论假定。
德姆塞茨早在1973年就指出,企业取得高利润率不一定是由市场垄断力量造成的,而是由于企业的高效率。
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1975年也提出类似的观点:由于组织的经济性而降低交易费用,大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效率,从而取得较高的利润率。
此外,克拉克(Clarke)等新产业经济学家虽然采用传统的SCP框架,但努力把产业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相结合,他们把强调的重点从市场结构改变为市场行为,认为市场行为处于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产生互动作用,因而是最关键的因素。
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理论促使产业组织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有人将这种变化了的产业组织理论称为“新产业组织理论”,以区别原来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1)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
(2)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的、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
(3)博弈论的引入大大丰富了对市场行为的分析,定量分析在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堂讨论:“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与政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四、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首先经历了一个引进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阶段,然后进入发展阶段,国内许多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努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组织理论。
从现状看,虽然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已经历了介绍期,进入成长期,但还没有达到成熟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对我国产业组织现状缺乏系统研究;对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组织政策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对流通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等的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点”;同时,还没有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因此,对于我国来说,产业组织理论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在许多方面需要结合我国实际进入深入研究。
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产业与市场的概念?2.什么叫产业组织?3.简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概念。
4.简要讨论SCP框架。
5.简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