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第1讲:导论
- 格式:pdf
- 大小:389.77 KB
- 文档页数:64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产业含义、分类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一.产业经济学含义: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产业经济学学科领域(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等。
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第二章理论演变第一节产业组织定义及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以寡头和垄断为主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完全竞争:见课件帕累托最优状态:见课件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3.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
4.产业关联:最终产品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
5.产业政策: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6.淘汰产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
7.新兴产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不同。
8.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划分的分类法。
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9.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等。
二、单项选择1.(B)2.(D)3.(B)4.(A)5.(B)6.(C )7.(B)8.(D)9.(C))10.(A)11.(B)12.(C)13.(D)14.(A)三、多项选择1.(ABCD) 2.(ABC) 3.(BC) 4.(ABC) 5.(A BCD)6.(ABC)7.(ABCD)8.(BD)9.(ABCD)10.(ABC)11.(BCD)12.(ABCD)13.(ABC)14.(ABCDE)四、判断1.(√)2.(√)3.(√)4.(×)5.(√)6.(×)7.(√)8.(×)9.(×)10.(√)五、简答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要点: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具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等。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英文名称:Industrial Organiza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2020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产业经济学二、课程简介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主要内容是市场的组织和结构、市场策略行为和市场绩效,基本的政策导向是反垄断政策。
目前,产业组织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以及公司理财、组织战略、经济法学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产业组织理论是目前国际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以博弈论为主的分析工具,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产业组织现象进行较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学生除了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之外,还需要及时关注重大的产业组织现象、问题和产业组织政策变化,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价现实产业组织的实践问题,有能力提出假说,建立理论模型或实证检验,并设计符合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
因此,需要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阅读每章的经典文献和参与课堂案例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既照顾理论的系统性,又突出教学重点。
系统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思考我国政府在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改善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模型推导和前沿专题,教师可课外单独辅导,以满足部分素养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教学进度参考本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可酌情调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产业的分类,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理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的中国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产业组织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产业组织与微观经济学第四节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经济学(三)思考与实践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生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课程英文名称: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课内学时:48 课程学分:3课程性质(学位课/选修课)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考核大纲执笔人:刘林主讲教师:刘林师资队伍:刘林郭海涛一、课程内容简介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具有经验主义的性质;第二次高潮起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理论性特征鲜明。
产业经济学中的经验主义有时被称为“哈佛传统”,形成了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市场上卖者的数量、产品差异化程度、成本结构以及供给者纵向一体化的程度等等,决定了价格、研究与开发、投资、广告等等,企业的这些行为产生了企业的效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比率、产品多样性、创新率、利润和分配。
经验主义传统的确试图计量更基本的外生因素:技术方面的因素,如规模报酬、进入成本、资本沉淀比例、学习曲线状况、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等;偏好和消费者方面的因素,如产品质量的信息结构、声誉问题以及对品牌的忠实度;技术变化等;但是,这些研究常常难以收集到精确计量基本因素和产业间可比较的资料,因而遭到了后来兴起的具有鲜明理论特性的“芝加哥传统”的严厉批评。
“芝加哥传统”之所以能够掀起第二次高潮,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需求方面”,对跨部门经验分析的局限性的不满日益增长,这种跨部门经验分析曾经主宰了产业组织领域,特别是经验主义的工作并不要求特定寡头市场的正式模型。
二是在“供给方面”,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很不重视产业组织,因此未能建立起像竞争性一般均衡那样的精致的一般分析方法;自从非合作博弈引入到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之中,这种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企业理论的迅速发展,也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很有用的理论支持。
所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把博弈论与企业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第一章导论一、概念1、产业经济学:就是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及产业政策等得新兴学科。
2、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得经济活动得集合或系统。
3、主导产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获得新得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她产品得“不合比例增长”得作用,有效地带动其她产业发展得产业或产业群。
4、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得战略地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她产业朝某一战略目标发展得产业或产业群。
5、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得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支撑作用得产业或产业群。
5、生产要素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得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得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得方法。
二、简答1、产业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什么?产业经济学得研究对象,一方面,包括各个具体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得关系,通常涉及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另一方面,又包括具体产业之间得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产业?(产业内涵就是什么?)(1)产业就是社会分工得产物,随社会分工而产生发展。
(2)产业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得必然结果。
(3)产业就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得企业经济活动得集合。
(4)产业就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得中间经济学。
(5)产业有多层含义,不仅包含生产、还包括服务、流通领域。
(6)产业内涵随社会生产力提高不断提升,外沿不断扩大。
3、评述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什么+评价)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得关系为标准将产业划分为三大类得方法。
第一产业:广义得农业——直接获取自然资源。
包括种植业、渔业、牧业、狩猎等;第二产业:广义得工业——对获取得自然资源进行加工与再加工。
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矿业、电力、供水等;第三产业:广义得服务业——从第一、二产业衍生出来得非物质生产部门。
包括运输、教育、通讯、国防等。
1、有些产业得归类尚存在争议。
(例如采掘业、矿业就是直接依赖于自然得;电力、供水归类于第三产业也可以)2、第三产业得内容过于繁杂,难以科学地总结她们得特点及规律,难以为指导生产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