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防御与心理应激
- 格式:ppt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9
心理防御与应激反应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压力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者重大疾病等,这些事件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针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可以采取心理防御与应激反应的方式来应对。
本文将介绍心理防御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并提供一些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压力的建议。
一、心理防御的概念与类型心理防御是指个体在应对压力、挫折和冲突等困难情境时,通过心理机制来保护自我、减轻不适和维持心理稳定的一系列过程。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否认:个体拒绝接受现实,否认事实的存在,以此来减轻压力感和不适情绪。
2. 投射:个体将自己的问题和负面情绪转嫁到他人身上,将自己的感受归因于外部因素。
3. 转移:个体将负面情绪从一个对象或情境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情境上,以减轻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4. 回避:个体通过回避问题或逃避困境来减轻心理压力,避免面对现实。
5. 幽默:个体借助笑话、幽默话语等来减轻压力和调节情绪,以保持心理稳定。
二、应激反应与心理压力的关系应激反应是指个体面对压力刺激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个体往往会经历一段应激反应的过程,而这种应激反应与心理压力息息相关。
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各种不同的应激反应,如情绪激动、焦虑、恐慌、失眠等。
这些反应是个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产生的正常反应,但如果无法有效应对和处理,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压力的建议1. 接受现实:面对突发事件,首先需要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否认和逃避只会加重心理压力,而积极的认知和接受能够更好地应对问题。
2.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包括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等,他们可以给予你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缓解你的心理压力。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感到压力过大或无法自行应对,不要犹豫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广西中等卫生学校教案课题:第五章心理应激与心理防御课时: 4 课型:理论授课日期:第十三、十四周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1、解释应激的概念2、说出应激原的类型3、能够叙述应激会导致个体哪些反应4、简述应激的中介机制5、能够客观评价应激对健康的影响6、说出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的区别和联系7、能说出常用的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的方式8、努力培养自己积极的应对策略9、解释挫折的概念10、分析挫折的原因11、讨论影响挫折的因素教具:小结:1、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应激会导致心理、生理、行为反应。
3、应激的中介机制包括心理中介机制和生理中介机制。
心理中介机制包括认知评价、人格差异、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等;而生理中介机制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和免疫机制的参与。
4、应激对身心健康有双重影响。
5、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都是应付应激的方法,有消积和积极之分。
6、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挫折的产生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挫折的感受受个体的抱负水平和容忍力影响。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1、你是怎样理解心理应激理论的?2、分析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
3、分析自己抵抗挫折的能力,并指出将来的努力方向。
课后记录:本次课时间安排合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课堂气氛较活动,能较好地配合教学,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反应较好。
第1节心理应激一、应激的概念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压力称为应激。
公认的定义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球状物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分三个阶段:警戒期:体重减轻,肾上腺皮质增大,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心、脑、肌肉血流增加,血糖升高。
唤起机体的防御能力,使机体处在最好的态势。
含义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
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在面临挫折时,个体常常会调动自身的适应机制(适应策略)。
它包括心理防御机制(防御策略)和心理调节机制(应付策略)两种。
心理防御机制力图减少焦虑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是个体自我保护的心理需要,具有某种自发性。
这如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保持生理、生化活动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内稳能力是一样的。
心理防御机制更大的价值在于为个体寻找解决挫折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提供时机。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①任何与个人的愿望相冲突的刺激,都可能自发地唤起防御机制;②防御机制并不改变事实,而只是简单地改变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或处理方式;③防御机制总是不同程度与歪曲现实、自我欺骗相联系;④防御机制主要是无意识的;⑤大多数防御机制虽可暂时地免除或减轻痛苦和不安,但现实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能起到一种回避现实的作用,有时反而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中。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1.压抑作用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常将自己那些不能被意识接受的欲望和行动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式。
由于压抑作用,某些欲望、冲动或威胁、痛苦似乎被遗忘了,人在意识层面上不感到焦虑和痛苦。
但实际上被抑制的东西没有消失,常常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日常心理和行为。
压抑虽然可以暂时减轻焦虑,但问题并没有真的解决。
如果经常对挫折进行压抑,痛苦的经验大大地超过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2.投射作用投射作用就是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加诸于他人或其他事物,以保护自己,并以此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第二章主要理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合理化:是常见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又称文饰作用。
(1分)指人遭受挫折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或做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时时,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及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
(2分)示范作用: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②班杜拉提出的③它强调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第三章人的心理社会化: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的解释、分析和整合。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感觉记忆: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也称知觉前记忆或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称之为感觉记忆选择题: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
只有在感官层面,如不注意,转瞬即逝,直接以信息材料的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形象性,信息存储时间极短,仅0.25~2秒,储存容量很大,它的信息原始。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创克,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大,没有限度,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及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保有时间长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对遗忘规律所作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绘制的,揭示记忆材料的保存数量(或遗忘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曲线,该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数量的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对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