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辩证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张觉人教授辨证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经验探讨张觉人教授辨证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经验探讨老年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慢性疾病,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张觉人教授是一位在中医内科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
他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证施治,通过对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找到了一套有效的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经验。
本文将对张觉人教授的治疗经验进行探讨。
首先,张觉人教授强调了正确的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老年性高血压病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辨证施治。
张觉人教授强调望、闻、问、切的辨证方法,并注重细致入微的观察病人的舌苔、脉搏等细节。
通过这些综合辨证,张觉人教授能够判断出病人的病情特点以及体质差异,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其次,张觉人教授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时,注重中西医结合。
他既使用了传统的中药治疗,也综合了西药疗法。
张觉人教授认为,中药能够在调补人体阴阳平衡的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同时,他对西药的应用也进行了精确的调配,慎重选用与病情相适应的药物,并注意调整剂量,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张觉人教授还注重了养生保健的指导。
他认为,老年性高血压病的治疗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了巩固疗效,他建议病人有规律地进行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保持心情愉悦等,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延缓疾病的进展。
需要强调的是,张觉人教授的辨证施治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他非常注重病人的体验和反馈,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使得病人能够更好地接受治疗并取得有效的疗效。
总之,张觉人教授的辨证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经验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内科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如果能够结合传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更好地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通过更加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探索,我们相信能够为更多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带来好消息张觉人教授通过综合运用传统中医和西医疗法,成功地治疗了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
风眩,高血压,中医辨证高血压的中医辩证分型:1.肝阳上亢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目胀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尿黄便秘。
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石室秘录,偏治法: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
若止治风,则痛更甚。
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
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山药三钱,北五味二钱,麦冬二钱,元参三钱,川芎三钱,当归三钱,葳蕤一两,二剂即愈。
(〔批〕定风去晕丹)。
此方妙在治肾而不治风,尤妙在治肾而兼治肝也。
肝木不平,则肺金失化源之令,而肾水愈衰。
今补肝又补肾,子母相资,自然上清头目。
况又入麦冬、五味,以滋肺金之清肃乎,所以下喉即安然也。
张公曰∶头痛余传一方∶用川芎一两,蔓荆子二钱。
水煎服,立愈。
(〔批〕芎荆散)。
盖川芎补血,蔓荆子去风也。
2.肝肾阴虚头晕目眩,双目干涩,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口干欲饮,失眠或入睡易醒,尿黄,便干。
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3.阴阳两虚头昏目花视糊,心悸气短,间有面部烘热,腰酸腿软,四肢清冷,便溏纳差,夜尿频数,遗精,阳痿。
舌淡红或淡白,质胖,脉沉细或弦细。
4.痰湿中阻头晕头重,胸脘满闷,恶心欲呕,心悸时作,肢体麻木,胃纳不振,尿黄,便溏不爽,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
5.气虚血瘀头晕肢麻,倦怠乏力,活动欠灵,胃纳呆滞,动则气短,日轻夜重,甚至半身麻木,小便失禁。
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弦涩。
眩晕集,高血压头为精明之府,神明之主,又藏脑髓,而为髓海。
机体诸精,上聚于头,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上注于脑,以滋养脑髓,活耀神机,维持机体平衡。
头晕部位在头,涉及脾肝肾等脏腑,其原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其中尤以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主要因素,脉络闭阻,神机受累,清窍不利为病机。
眩晕分外感眩晕和内伤眩晕两大类。
外感眩晕多猝发而暂时属实证,但较少。
内伤眩晕多缀而缠绵,属虚,但较多见。
头痛眩晕,病位在清窍,病虽属肝经,但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
传统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其中辨证治疗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九种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一、虚实辨证法1.虚证:血压不高而头晕、头痛、眼花,精神不佳,容易疲劳,红舌少苔,脉细弱。
以益气、养血为主。
可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山药、枸杞等中药。
2.实证:血压高而头晕、头痛、胸闷、口干、口渴、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以清热利水、降压为主。
可用黄芩、龙胆、金银花、夏枯草、丹参、薏苡仁等中药。
二、阳虚阴盛法高血压病多属阳虚阴盛证。
表现为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耳鸣心悸、夜尿增多。
应首先治疗阴液亏虚,用沙参、麦冬、天冬、银翘、黄芪、当归等中药以养阴液、滋阴清热。
三、肝肾阴虚法高血压常常在肝肾阴精亏损而出现。
表现为头晕、伴有耳鸣、紧张、易怒、失眠、潮热、眼花等。
可选用麦冬、枸杞子、熟地黄等中药。
四、肝阳上亢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肝阳上亢所致。
表现为眼目赤红、头晕、头痛、易怒、失眠等症状。
以清肝泻火、降血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龙胆、黄连、黄芩、丹参等中药。
五、攻下清热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发热证。
表现为急躁失眠、口干、舌苔黄厚、尿量减少等症状。
以清热解毒、凉血平肝、攻下降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连翘、秦皮、黄连等中药。
六、病机紊乱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病机紊乱所致。
表现为五脏气机不畅,导致失眠、烦躁、情绪不稳。
以益气、健脾、和胃、疏肝、止泻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人参、枸杞、泽泻、陈皮、半夏等中药。
七、菌毒积聚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菌毒积聚所致。
表现为口苦口臭、恶心、呕吐、便秘等。
以利肠,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大黄、甘草、黄连、三七粉等中药。
八、风寒湿毒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风寒湿毒所致。
表现为身体沉重、关节疼痛、乏力、面色浮肿、鼻塞等。
以驱风散寒、祛湿除瘀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威灵仙、薤白、羌活、红花等中药。
辨证论治高血压性心脏病1.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胸闷心悸,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进无制而上冒清空,故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母病及子,气机郁滞,则胸闷心悸。
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安神宁心,宽胸理气,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丹参各30g,杜仲、益母草、茯神、夜交藤各12g,天麻、桑寄生、山栀、黄芩各10g,代赭石、龙骨、牡蛎各20g。
兼肝气郁结者加柴胡10g;火热亢盛者加用龙胆草、夏枯草、丹皮各10g。
2.痰浊阻滞 眩晕头痛,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心悸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脾失健运,痰浊内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痰浊阻滞,气机不利,升降失常,故胸闷恶心。
治当化痰降浊,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白术各15g,茯苓、陈皮各12g,天麻18g,桂枝、薤白各10g,甘草6g。
眩晕较甚且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15g,生姜3片;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12g,砂仁9g;痰阻气郁化火者去桂枝,加黄芩、竹茹、枳实各12g。
3.瘀血内停 胸闷钝痛,痛如针刺,头晕头痛,唇舌青紫或舌有瘀点瘀班,脉细涩或细。
久病入络,瘀血内停,脉络不畅,血脉瘀滞,故胸闷钝痛,痛如针刺;唇舌青紫,脉涩为瘀血内停之候。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通窍活血汤化裁: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郁金、菖蒲、白芷各10g,丹参30g,细辛6g,老葱3根,生姜3片,红枣5枚,麝香0.3g(冲服)。
久病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当归各12g;胸痛甚者加降香、郁金、延胡索各10g。
4.心肝阴虚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两目干涩,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弦细数。
心肝阴虚,不能滋养头目,则眩晕耳鸣。
两目干涩;心阴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治当养肝平肝,滋阴安神,方以建瓴汤合酸枣仁汤加减:生地、柏子仁、山药、枣仁各12g,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各18g。
眩晕较甚者加天麻12g,菊花18g;虚热内盛者加知母12g,熟地10g。
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护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病因多样,影响全身多个器官。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因为肝肾阴虚、气滞、痰湿内扰,导致气机不畅、精微流失,从而引发的。
中医针对高血压患者的辨证施护,分别从辨证分型、治疗方案和调理生活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辨证分型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痰湿壅滞型、阳盛阴虚型。
其中,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舌红少津,脉细数;气滞血瘀型高血压患者则常伴有胸闷、心痛、乏力、口苦、舌暗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有力;痰湿壅滞型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头昏、口苦、纳差、身重、舌苔厚腻,脉濡;阳盛阴虚型高血压患者则多伴有面颊红肿、头亮心烦、夜间多汗、口渴喜饮,舌质红,脉洪大。
了解患者的辨证分型后,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肝肾阴虚型治疗这种类型的高血压,需要补益肝肾阴,养血生津。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白芍、枸杞子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多食用易于消化的清淡食品,如山药、木耳、芹菜等,同时少吃辛辣、高脂食品和烟酒。
2. 气滞血瘀型治疗气滞血瘀型高血压,需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以采用柴胡、川芎、红花、桃仁等经络活血药,同时加强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疏通经络,减轻精神压力。
此外,还应避免对心态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如过度焦虑、抑郁等。
3. 痰湿壅滞型治疗痰湿壅滞型高血压,可采用化痰利水、祛湿化浊的中药,如茯苓、泽泻、半夏、陈皮等。
此外,还需要控制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油腻、生冷、甜食等易于积湿的食品。
4. 阳盛阴虚型治疗阳盛阴虚型高血压,需要平补阴阳,疏利气血。
建议患者多食用绿叶蔬菜、水果,少摄入脂肪。
中药方面,可以使用黄芪、参、山药、熟地等补气养阴的药物,同时也可以运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加速血液循环,调节体内平衡。
三、调理生活除了中药治疗外,高血压患者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调理,以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高血压,即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中医药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阴阳失衡、气机不畅所致。
下面将介绍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的过程。
对于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一般可以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蕴、气阴两虚等几个类型。
1. 肝阳上亢型特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耳鸣、情绪烦躁、易怒、睡眠差、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疏肝、降逆平肝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真武丹、龙胆泻肝丸等。
2. 肝肾阴虚型特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心悸失眠、舌红少津、尿量多而短赤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滋养肝肾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左归饮、六味地黄丸等。
3. 痰湿内蕴型特征:头昏沉重、胸闷、气短、舌苔厚腻、体形肥胖、腰腹部肥胖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祛痰利湿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茯苓五苓散、脱脂茶等。
4. 气阴两虚型特征:头晕、心悸、口干、咽干、气短、尿量少、舌红少津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益气养阴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人参党参麦冬汤等。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合理选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可缓解症状、调节血压、改善体质。
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胃肠道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2. 饮食调理高血压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低盐、低脂的食物。
可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的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并且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
3. 运动疗法适量的有氧运动对于控制高血压病情有积极作用。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节奏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4. 心理调节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问题。
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论,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调养。
中医药辨证治疗高血压病在心脏收缩时,心室的血液泵入全身时血液对动脉壁产生压力,这就是血压,血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血压,血液跟本就不能流动。
心脏驱使血液流动,当血液向循环系统施加持续异常的高压力时,就会发生高血压。
心室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形成的压力称之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血管回缩、压力下降,这是测得的压力为舒张压。
如果非同一天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持续≥140mmHg或舒张压持续≥90mmHg就属于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约有5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在进行体检或因检查其他疾病时才会发现,而另一部分人会因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而就诊,测量血压时发现高血压。
还有一些患者由于无症状而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而未接受药物治疗,检查时发现已经存在心、脑、肾的损伤。
有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通常的症状为头晕、头部发麻、颈部僵直和胸闷症状。
高血压出现急症或亚急症时一般都有急性症状,患者血压通常≥200/120mmHg,常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胸闷、心悸等症状。
高血压患者大多数都没有确切病因,多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小部分高血压可能是由于其他疾病和药物所引起的。
高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或卒中等严重后果,也可能导致眼睛、肝脏、肾脏等多个器官受到损伤,血压越高风险越大。
患上高血压后通常无法完全治愈,但可以控制,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况以及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制定合理降压目标。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点之一,通过望闻问切,分证论治,四诊和参。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三因制宜”的方法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采取汤药、丸药、膏药等不同剂型以达到燮理阴阳之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诊,中药汤剂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①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以血压升高兼眩晕,并伴有头目胀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高血压病的辩证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异常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疾病。
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大多数人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膳食因素、肥胖、精神过度紧张、虚损内伤、久病、高龄、高血脂、内分泌功能失调、中枢神经、交感神经等因素有关。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硬化,各脏器发生继发性病理改变,以心、脑、肝、肾最为主要。
高血压分为三期:一、轻度高血压。
无器官损害客观表现。
二、中度高血压。
至少有一项器官损害的表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左心室肥厚等。
三、重度高血压。
出现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心梗、心衰、心绞痛、脑缺血暂短发作、脑卒中、视网膜出血、肾衰竭等。
随着血压明显的不断升高会出现头晕、头疼、眼花、耳鸣、失眠等症状,危险因素、器官损害程度越来越高。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疼”、“肝风”等范畴。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肝肾阴阳失调,肝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肾阴不足也可引起阴虚阳亢,肝或肾阴虚常互相影响,形成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导致阳虚,会出现阴阳两虚。
“怒伤肝”、“恐伤肾”长期恼怒、惊恐、情绪紧张也可损伤肝、肾。
临床表现可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症型。
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口服西药、限制钠盐摄入、减轻体重、适当运动、戒烟戒酒、提高应急能力、保持乐观心态。
中药治疗必须仔细辩证施治。
证治
一、肝阳上亢型(心肝阳盛)
主证:头晕头疼、目眩面赤、心悸、眼花、烦躁易怒、睡不安宁、失眠多梦、口苦咽干、或安静时无症状,每因精神紧张或恼怒而使血压升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养心安神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藤12克、石决明25克、野菊花15克、黄芩10克、牛膝10克、杜仲12克、益母草30克、夜交藤15克、白芍10克、茯神10克、栀子10克、桑寄生10克。
二、肝肾阴虚型
主证:头晕头疼、视物模糊、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酸腿软、手足心热、两颧有红晕、口燥咽干、烦躁易怒、甚至四肢麻木、肌肉跳动、或耳鸣遗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佐以镇静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枸杞10克、野菊花15克、生地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石决明30克、夏枯草15克。
三、阴阳两虚型
主证:眩晕头疼、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视物模糊、耳鸣、腰酸腿软、畏寒肢冷、肢体麻木、夜尿频多、遗精阳痿、重者头痛剧而持久、舌质暗苔少、脉沉细。
治法:补阳益阴
方药:济生肾气丸
熟地15克、山药30克、山萸肉3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
肉桂3克、熟附子10克、车前子10克、牛膝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