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典故
- 格式:docx
- 大小:24.76 KB
- 文档页数:2
陈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的意思是指学生恭敬求教,比喻尊师重教,诚心求学。
这个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宋朝时期,杨时拜程颐为师,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杨时不敢懈怠。
有一次杨时醒后,见老师程颐在打坐,不敢惊动老师,就站在老师身旁,等待老师醒来。
当时下着大雪,但杨时站在门外,没有丝毫感觉到。
后来,杨时成为了一代著名学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描述了他们为了求学而来到洛阳,投师于周易名家伊川先生门下。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们特意在伊川先生门前站了许久,直到伊川先生发现他们为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学习某项技能或者解决难题,我们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要学会向他人请教,学习他人的经验和知识。
“程门立雪”不仅是一个成语,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启示。
无论我们想要学习什么,都需要有像程颐和程颢那样的决心和毅力,同时也要学会谦虚和请教。
让我们一起在评论区分享你遇到的问题时如何解决的经验,以及你学习某项技能时有哪些困难和挑战吧!。
程门立雪典故
程门立雪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十二》。
这个成语描述的是学生恭敬求教的故事,比喻尊师重教,虔诚求学。
在具体内容上,这个成语源于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两个学生去拜访程颐,但适逢程颐打坐养神。
为了不打扰老师,两个学生就静静地站在门口等待,直到程颐醒来。
另一个版本则是两个学生去请教程颐问题,虽然他们已经站在门外等待了很久,但为了不打扰老师,他们并没有进入房间,而是在门外继续等待。
总的来说,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虔诚求学的态度。
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关于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导语:程门立雪的意思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的故事。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1、程门立雪的典故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相关人物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
《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
”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
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
程门立雪背后的故事
"程门立雪"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宋史·程颢传》。
这个成语的典故背后是北宋时期两位著名学者程颢和程颐的故事。
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是兄弟,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人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尤其是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故事发生在程颐担任国子监祭酒的时候。
有一天,下起了大雪,程颐在讲学时,门外有一位学生名叫杨时,他是程颐的学生,也是后来的理学家。
杨时因为大雪无法离开,但又不想错过程颐的讲学,于是他就站在门外,在大雪中聆听程颐的教诲。
等到讲学结束后,杨时的身上已经积满了厚厚的雪,但他仍然恭敬地站在那里,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程颐看到杨时的情景,非常感动,于是就说:“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程门立雪”的成语,用来形容学生恭敬师长,不畏艰难,求学心切。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杨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师长的尊敬,也体现了程颐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诲。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佳话,被后人传颂不衰。
1。
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含义有哪些程门立雪,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礼节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现。
它的故事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让人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也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含义。
一、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相传起源于唐朝时期的一位名叫程颢的学者。
程颢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经在唐太宗的宫廷里当过官员,同时还很注重礼仪和人伦道德。
他在一次讲学前,听说他的学生朋友林彪要来得很晚,就在下着大雪的寒冷天气里等着他。
当林彪到达时,程颢的衣服已经被雪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色,他冻得不可开交。
然而,程颢却热情地欢迎林彪,强烈表示他的关心和好意。
这种温暖的举动,打动了林彪,他感到非常惭愧和感激。
于是,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程颢穿上,自己就在雪地里站了很久。
这件事情深深地打动了程颢,他认为林彪的举动非常感人,非常不易,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和人伦道德。
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林彪这种行为的崇敬和感激。
这首诗就是程门立雪这个词的典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和人伦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一种文化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即使是在严寒的天气里,缺少食物和穿着,也不应该忘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怀。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的优秀品行和规范。
二、程门立雪的含义程门立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非常深刻,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方面,下面我们将会逐一讲解。
1. 代表着对人伦道德的尊敬程门立雪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尊敬和礼让的表现,代表着对人伦道德的尊重。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们有七种亲属关系,分别是父母、兄弟、子女、夫妻、堂党、族亲和姻亲。
这些亲属关系是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基础。
程门立雪就是为了表达这种基础之上的关爱和尊重。
2. 代表着对师长和学术文化的崇敬程门立雪的行为还代表着对师长和学术文化的崇敬和尊重。
唐代的程颢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他的思想和文化水平都很高。
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含义简单概括程门立雪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它源自于《史记》中的陈涉举义的故事。
据说当时陈涉在程门口等待一位官员,因为天气寒冷而不得不站立在外面,忍受着寒风凛冽。
终于有一位官员到来,但它并没有还以礼,而是迅速地走过了陈涉。
在亲友旁听的情况下,陈涉立即脱下外衣,跪倒在雪地上,以表示他对官员的敬意和谦卑。
这个故事的含义非常深远,它代表着中华文明传统中的许多美德和价值观。
以下是本文对程门立雪故事及其含义的简单概括:一、尊重他人,具备谦虚谨慎的品格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怀着敬畏之心迎接来访的客人。
当官员来到陈涉的面前时,他没有选择寒暄或者谈论政治问题,而是去尊重他人。
同时,他还表现出了谦虚谨慎的品格,因为这位陌生人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官员,可以对他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程门立雪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不管他们的地位或者来自哪里。
二、勇毅若拔的精神状态和自我完善程门立雪的故事也表现了勇毅若拔的精神状态,也即是,一个人即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刻也要敢于直面现实和面对困难。
陈涉作为一个义举英雄,他面对的并不是寒冬和酷寒,而是他信仰和道德的考验。
他坚决地认为,他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他必须行动起来。
这种精神状态很重要,因为它表现了一个人的自我完善的潜力。
三、传承民族的优秀美德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范畴之一。
对于中国人而言,礼仪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它包含了尊敬、恭顺、规范、和谐等多方面的传统美德。
通过程门立雪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礼仪的非常重视。
在陈涉跪倒雪地的时候,他顿时成为了国家荣耀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了身体力行传承民族优秀美德的先驱。
四、尊重人的价值身为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敬意。
陈涉即便在寒冬季节等待官员的时候,也不曾有人对他表示过无礼或者轻蔑的态度。
然而,这并不会妨碍陈涉对自己和他人的价值的尊重。
我们学习陈涉的例子,尽可能地尊重每个人的活动和思想,无论是谁,货色如何,也无论我们是否认同他的想法。
成语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的典故来源于《宋史·杨时传》。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程颢死后,他仍然立志求学,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次,他和朋友游酢一起去向老师程颐请教问题,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闭目养神。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这时,外面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但他们仍旧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程颐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尽心尽力指导杨时。
后来,杨时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世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旧时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也用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其本身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一般含褒义。
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它的含义程门立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
它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范增的人,因为友情和道义的原因,在朋友门前等待了三天三夜,直到朋友回来。
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所推崇的“义”、“道”、“仁”的精神。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它的含义。
故事发生在西汉,这时候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已经去世多年。
范增是韩非子的弟子,他很早就离开了韩家,自己单独一人在江南做生意。
范增到了某个小城镇的时候,遇见了一位老朋友,这位朋友说他准备回家乡,范增听了就想要去同行,因为他想去看看韩非子的老家。
于是,他们相约一起前往,但离开的时候,范增遇到了一个问题:他的车子坏了。
于是,他就让他的朋友先走,自己留在当地,等修车好了再前往。
问题来了,范增在当地并没有什么朋友,可是他还是决定留下来等待朋友回来。
他想:好的朋友是很难遇见的,如果我的朋友在我需要他的时候需要我在家门前等他,我一定会放下手中的事情,来与他一同品着酒,看着花,说着话。
等到修好车子,范增就向家乡出发,来到了韩非子的老家。
范增望见韩家门口有几个人,上前一问才知道:“这几位都是等人的,等的有的是熟人,有的是生人,有的等见面,有的等拜会,还有的为了某个事项而来,但没有一人像范生一样细心周到,三天了,没有间断。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等待,范增终于见到了他的朋友,他非常高兴。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是有很多含义的。
首先,它传递了一种忠诚和奉献的精神。
范增在友情和道义的原则下,为了等待他的朋友,冒着风雪在门前三天三夜,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就被称为“忠诚”,即对朋友、对道义的忠贞不渝,对情谊不懈的坚持。
其次,这个故事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关怀。
范增在门前三天三夜的等待,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对待人的关怀。
在中国古代,人们被教育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玉石,这种精神一直流传至今。
最后,这个故事还传递了对伦理和道德的高度追求。
关于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程门立雪的故事原文《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典故,它讲述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两个道学家的故事。
称兄道友的程颢与弟子程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二人都非常尊重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道德、伦理、宇宙的道理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宋代文化精神的体现。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时代。
据载,梁武帝一次想要去拜访著名的道士庐山况法师,于是他派了一位大臣去通知况法师,此时正值大雪天气。
但是况法师却让大臣告诉梁武帝,道家弟子不必奉献礼节,不必来迎接他。
从此以后,程颢、程颐二人就把门各自钉上了,立起了旗帜,以避免受到尊敬的人们的打扰。
后来,当范仲淹闻名于世,成为了宋代官场的最高权威人物,他曾向程颢、程颐请教思想问题。
这时,程颢、程颐二人很善意地为范仲淹讲解了儒家的理论。
范仲淹心感感激,提出要拜访程颢、程颐二人求取教诲,但是他们却特意钉上门匙,以避免被打扰。
这个故事之所以被后人传颂至今,就是因为这个细节所表示的高尚道德追求。
程门立雪的故事所表达的,是道家的逍遥思想,以及无私无欲的乐道心态。
它的精髓在于道家源于一种自得自由的心态,而不在于世俗的功名和利益。
当时的世界,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各有千秋,但是程门立雪的典故,却是一种互相尊重和平衡,以及对内心自由和平的追求。
这种思想和精神,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心灵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程门立雪的故事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目前的社会中,个人利益和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职场、家庭、社会等各种关系的处理,需要有一种和谐、尊重、坦诚的态度。
程颢、程颐二人的示范,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如何做到心态清净,欲望自纯,以自由自尊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总之,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它表达了道家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内心安宁、人际和谐的追求。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影响重大,现在仍然有它存在的弥足珍贵的价值。
程门立雪的典故
导读:程门立雪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语法】: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历史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程门立雪的典故
1.历史典故:程门立雪
2.程门立雪的典故推荐
3.关于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
4.2016成语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精选
5.程门立雪寓言故事
6.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7.程门立雪作文范文
8.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上文是关于程门立雪的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