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张荫桓的外交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梁诚:留美出身的外交良才作者:刘琳琳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7期【摘要】梁诚一生,长于外交,忠于职守。
这位留学生出身的外交官,在处理外交事务时,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观念和方式,勇于开创近代外交的新局面,树立了近代中国新一代外交官的形象。
笔者主要从外交素质的形成,主要的外交实践,以及充满智慧的外交风格等几个方面对外交官粱诚进行了研究探析,以便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这位历史名人。
【关键词】粱诚;外交家;爱国一、粱诚极其外交素质的形成梁诚,1864年—1917年,原名丕旭,字义衷,号震东,或振东、镇东,广东番禺人,富商家庭出身。
祖父梁韬,与广州十三行之一的天宝行掌门梁经国为宗族兄弟,曾经赴美经商,最早引进美国牛痘种苗;父亲梁毓芳在广州经营福生布铺。
梁诚祖辈虽以经商谋生,但是父母“平日极重视家庭教育”,因而,梁诚自幼勤奋向学,读书不倦,具有扎实的中学根底。
光绪元年(1875年),梁诚未满十二,经时任顺天府府尹的族兄梁肇煌保荐成为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
到美之后,梁诚寄居马萨诸塞州美国友人家庭,就读菲利普斯学校,同时在阿默斯特学院补习希腊文。
光绪七年(1881年),迫于保守派的压力,清廷下令悉数遣返留美幼童,梁诚尚未考取大学就被迫中断学业提前回国。
归国伊始,梁诚因为非正途出身而由父亲出钱报捐入仕,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事翻译工作,初步涉足外交领域,后来在同为粤籍的外交前辈张荫桓引领、提携之下逐渐崛起。
二、主要的外交实践张荫桓庚子年遇害后,梁诚因精通西方语文、谙练交涉之道,并未遭当局弃用,反而在清末推行新政、朝廷用人方殷之际备受重用,外交仕途开始登上顶峰。
梁诚经过十几年的外事历练,外交素养大为提高,外交才干显露无遗,深受国人瞩目。
光绪卅三年(1907年),梁诚使美三年期满,清帝谕命直隶津海关道梁敦彦继任,旋因敦彦留署外务部右丞而另派刑部右侍郎伍廷芳接篆。
返归国内,梁诚积极参与清末新政,并于宣统元年(1909年),随同海军考察团出洋考察。
76公共外交理论版1903年,英国趁日俄战争之际,以西藏地方拒不执行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中英会议藏印续约》为借口,再次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并于1904年6月占领拉萨,以“强权即是公理”的帝国主义逻辑,以战争相威胁,对驻藏大臣有泰和西藏地方政府施加压力,逼迫西藏地方政府于1904年9月7日与其签订了《拉萨条约》。
《拉萨条约》共计十款,其中诸多条款严重侵犯了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因此,不仅遭到了国内舆论的反对,也遭到了俄国的公开抗议。
清政府深切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经反复筹商,决定任命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唐绍仪为议约大臣,张荫棠、梁士诒为参赞,亨德森、冯元鼎、席庆恩、王文波等为随员,赴印度加尔各答进行谈判。
在最初的谈判过程中,唐绍仪坚持认为,西藏主权属于中国,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无权与英国订立条约。
此外,唐绍仪还就《拉萨条约》的条款与英方进行了以“力争主权”为核心的艰苦卓绝的谈判,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致使谈判陷入僵局。
在这种情况下,唐绍仪变换谈判策略,要求清政府在下述条件下召回自己:“意识到我方政府绝不会在主权方面做出妥协,而没有主旨的谈判似乎只能是恳请,我应请求及时被召回,这也是为了符合外交准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此既能避免当时谈判的僵局,又能给将来谈判成功增加可能性。
”正是由于张荫棠在印度谈判期间饱尝“弱国无外交”的苦楚,使得其在“查办藏事”过程中,将对外交涉与增强实力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思想。
一、把“捍卫主权”作为对外交涉的核心为了与英国周旋,1905年9月,唐绍仪以有病为由返回北京。
10月2日,随唐绍仪赴印度与英国进行《拉萨条约》谈判的张荫棠,被清政府任命为全权谈判代表,就《拉萨条约》相关事宜继续与英印政府进行谈判。
张荫棠秉承了唐绍仪的外交理念,以维护国家主权核心,抱着“延宕不认而不能作罢”的原则,一边继续与英印政府进行周旋, 一边期待谈判能够出现新的转机。
张荫桓:戊戌变法真正的幕后推手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1期他靠买官走上仕途,被外国公使称为北京唯一懂得洋务的政治家;他靠办外交成中央大员,也因此被同僚和百姓视为“汉奸”;他是戊戌变法的幕后推手,差点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他遭慈禧怨恨被处斩,外国人施压清廷为他平反……他就是张荫桓。
为光绪讲解“西法新政”张荫桓(1837-1900),广东南海县人,参加科举考试一无所获,21岁时花钱买了知县官衔。
他从幕僚做起,由于勇于任事、才大心细,获得保举任实缺。
1884年,张荫桓获慈禧拔擢,授三品卿衔,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次年,被任命为特派出使美国、秘鲁、西班牙三国大臣,居留华盛顿三年。
在此期间,恰逢美国掀起排华高潮,张积极交涉,帮助华侨争取权益。
美国自由女神像举行落成典礼之日寸,各国政要云集,张荫桓是唯一受邀的中国人。
甲午战争中,张荫桓两度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日本谈判求和。
1897年,张荫桓代表清政府赴伦敦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庆典,被授予“圣迈克尔和圣乔治大十字勋章”。
1898年3月,张荫桓协助李鸿章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
此外,他还经手了多笔对外重大贷款。
张办理外交过程中“谤书盈匣”,不断被参劾“擅权跋扈”“中饱私囊”,但慈禧对他说:“尔办事勤能,未免遭忌,国家赖尔等辅佐,决不为浮言所动”。
除了才能卓著,八面玲珑、善于逢迎也是他步步高升的重要保证。
翁同稣与李鸿章本是势同水火的政敌,但张荫桓却能脚踏两只船,同时与两人共事,且受两人赏识。
每次从国外回来,他也不忘斥巨资购买稀世珍宝孝敬慈禧和光绪帝。
张荫桓长期从事外交与洋务活动,是晚清少数精通世界形势的官员之一,有“绝域使才”之称。
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评价他是“目下北京唯一懂得洋务的政治家”。
张荫桓了解欧美各国政治经济运作,每次出使外洋归来,或面陈或上书,为光绪帝讲述富国强兵之道。
这对年轻、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帝而言,不啻为久旱逢甘霖。
张荫桓与甲午中日战争谈判探微作者:王莲英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摘要〕张荫桓是近代著名外交家。
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议和谈判中,张荫桓积极参与议和方针的策划,并被选派为议和大臣到日本谈判,日本方面以中国议和使臣“全权不足”为由拒绝谈判,文章从中日两方面剖析张荫桓赴日谈判被拒的原因。
回国后,张荫桓继续协助李鸿章对日议和,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张荫桓;甲午中日战争;议和;李鸿章〔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2-0148-06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号樵野,晚清著名外交家。
张荫桓有丰富的外交经验,擅长与外国人打交道,在总理衙门任职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甲午至戊戌间之幕后大人物”。
[1](464)本文拟对张荫桓在甲午战争过程中以及之后的谈判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细致分析,揭示张荫桓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键。
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议和活动中,从开始的议和方针的策划到被派往日本作为议和大臣,再到谈判被拒回后国继续协助李鸿章议和,张荫桓一直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积极参与议和方针的策划光绪二十年十月十二日(1894年11月9日),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奉旨前往天津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商量议和问题。
经过磋商以后,张荫桓在天津致电督办军务处:“闻敌有不愿局外居间之语,各国心志亦未齐。
津(按:李鸿章)拟遣谍迳达伊藤,较联横说合为捷,仍与署办并行不悖。
惟敌欲太奢,未易凑泊。
巴兰德前议宜速行以助力。
”[2](204)即李鸿章认为一方面不拒绝列强的调停,另一方面派员与伊藤博文进行联络。
李鸿章于同日致恭亲王的信函中说道:“六七月间,曾闻日人之意非不愿款,但欲中国自与商办,而不愿西人干预。
目下彼方志得气盈,若遽由我特派大员往商,转虑为彼轻视。
鸿章与樵野等再三斟酌,惟有拣择洋员之忠实可信者,既易得彼中情伪,又无形迹之疑。
”[3](201)很显然,这次派出德璀琳是经过李鸿章与张荫桓的商量,具有明显的试验性,想通过这次议和之行探听出日本到底要提出怎样的条件。
简论张荫桓的外交思想殷莲子摘要:张荫桓作为晚清末年一位重要的外交家,参与了许多重大内政外交活动。
他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交观念及外交原则。
对于他的思想特别是外交思想的研究,对我们了解晚清外交的发展状况甚至未来外交的发展走向,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张荫桓外交思想评论The Estimate To Zhang Yinhuan’s Diplomatic IdeaYin LiangziAbstract:As an important diplomatic agent in the last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Zhang Yinghuan participated in a lot of important interior and diplomatic affairs. In his long period of diplomatic activities,he had been formed his own diplomatic idea and principle. Studing his idea in particular diplomatic idea is so significant for us to lear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st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even and the tend towards of diplomatism in the future.Keywords: Zhang Yinhuan, Diplomatic idea,Estimate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县佛山镇人,与康有为同乡,时称张南海,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官至户部尚书衔左侍郎,是戊戌变法的幕后策划人之一。
张荫桓的外交生涯是在内忧外患的严酷环境中度过的:入值总理衙门伊始,便面临中法战争,并因坚持议和而遭革职;出使美利坚,即遇排华浪潮;第二次进入总理衙门后不久,又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战场失利的情况下东渡扶桑议和,却因日方刁难而被遣返。
然而这一切都成为促进他成长为一名出色外交家的催化剂,经过种种磨砺,他最终成长为晚清举足轻重的外交家之一。
《清史稿·张荫桓传》称:“荫桓精敏,号知外务。
”①军机大臣廖寿恒曾赞曰:“总理衙门所称能办事者,惟张荫桓一人,(总署)实亦非伊不可。
”〕②由此可见其在晚清外交界的重要影响力。
张荫桓的一生的主要活动与晚清外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他的思想特别是外交思想的研究,对我们了解晚清外交的发展状况甚至未来外交的发展走向,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张荫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交观念及外交原则,并以此作为自己外交活动的指导思想。
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全力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外交活动的根本准则自《南京条约》起,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不断地丧失大量利权;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下降,广大的海外华侨的地位也日益低下,遭人歧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张荫桓在各项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总是时刻警惕列强是否有危害国家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举动,并用尽种种手段加以抵制。
一方面,在国家利益上,以维护利权为终极目标。
纵然在战败求和后不得不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张荫桓依然竭力周旋,力争将利权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甲午战争战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约定两国将在此基础上订立通商行船条约。
1895年9月30日两国开议,中方最初由李鸿章为代表,与日本新任驻华公使林董会谈。
然而“聚议多日,未能删改一字,势不相下,且不能再迟,”③于是从1896年2月10日开始由张荫桓接任代表。
他以全力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外交活动的根本准则,据理力争,将林董提出的40条原稿逐一辩驳,“力争优待利益、征收税则二事,成《改定条款文稿》二十九款,”④为国家财政、海关税收争回了大量利权。
1896年7月21日正式签订的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即以此《改定条款文稿》为基础,几乎一字未改。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第四十一册,列传二二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435页。
②王保庆等《驿舍探幽录》,《戊戌变法》资料(一),上海神州国光社,1957年版,第494页。
③王保庆等《驿舍探幽录》,《戊戌变法》资料(一),第503页。
④戚其章主编《中日战争》(续编)(3),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81-686页。
另一方面,在民族尊严上,张荫桓坚持在外交活动中与列强平等交往,坚决反对一切有损民族尊严之行为。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数起排华浪潮,部分美国人极端轻视甚至仇视华人,即使中国驻美使节亦不能幸免。
张荫桓作为中国驻美公使,初抵旧金山时,即遇“税司黑假以索阅国书为词,阻碍登岸。
”①惯例,新任使节应交国书于所驻国元首,海关官员绝无索阅之理,黑假之行为无疑表现出对中国的不尊重。
张荫桓对此断然拒绝,在黑假仍不予放行的情况下,“复告以迟迟不登岸,或原船回华,未尝不可,国书则断难给阅”。
②黑假无奈,只能放行,并被迫于三日后亲往张处解释、道歉。
在这次小摩擦中,张荫桓并未屈服于美国官员的嚣张气焰,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后,张荫桓在走访美外交部时再次发难,“诘问金山税司阻碍登岸事”,③并要求美方不再发生此类针对华人的不礼貌行为。
二、灵活运用多种外交手段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必须善于灵活运用多种外交手段,这样才能在外交活动中实现本国的各种目的。
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张荫桓一直以此作为自己外交实践的指导思想,并随时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从而在许多外交领域都获得了成功。
首先,在任驻外公使时,张注意熟悉和掌握所驻国的基本情况,以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名驻外使节如果对所驻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风俗民情、生活习惯等不甚了解,则很难实现其作为两国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所应发挥的作用。
因此,作为驻外公使,张荫桓十分在意对所驻国进行考察,以使自己融入此国,加强沟通和交流。
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奉命出使西班牙、美国和秘鲁,并常驻美国。
下车伊始,他便开始了对美国全方位的考察。
5月3日,张遍访美中央各部,对其议院、最高法院和总统的三权分立加以分析④;11日,考察美国征兵制,并与中国作比较⑤;20日,“课黑人治园畦”⑥;①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②《日记》第9页。
③《日记》第18页。
④《日记》第17页。
⑤《日记》第19页。
⑥《日记》第21页。
21日,乘电车,见“男客满而女客后至,则男客起立让之,未及马头而女客欲下,既车行之倾女客欲上,司车人须均听命”①,认识到在欧美国家妇女受到的尊崇;6月6日,考察美国历史及地理,对各州地理位置、人口及议员情况有了大致了解②。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张对于美国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使得他在日后对美交涉中,可以把握美国人的心理、运用美国人最能接受的方式处理问题。
其次,在具体的外交谈判中,张荫桓主张讲求外交技巧。
在外交场合里,双方往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有时伪装自己的意图和假拟实际上没有的意图;有时直截了当地提出己方的要求;有时先进后退,逐步退让;有时反客为主,步步进逼。
张荫桓对这一点非常注意,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会根据对方的国家情况及个人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
1886年3月20日,张在出使美、西、秘三国时途经日本,并与日本外务卿井上馨会晤。
时值美国排华高潮,张荫桓使美之第一大要务即为解决此问题,而日人于美亦遭此劫,张便欲探日方态度。
他先以与日方持相同态度的内地通商之事相告,拉近双方距离。
然后方“扣以华人被害各案,美应赔偿否”③,诱使日方承认其对美国的不满。
由于日方与我有相同的态度却不愿承认,张方用此法使日方就范。
三、外交与内政相辅相成外交利于内政,内政决定外交,外交上的得失取决于国力的强弱。
张荫桓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外交家,参与了晚清末年许多重大内政外交活动,深知内政与外交的有机关系。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看法∶首先,弱国无外交。
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实力,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外交战线上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很难想象一个弱国可以在和强国打交道时拥有彼此相等的发言权,尤其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之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只能唯宗主国之命是从。
张荫桓深知这一点,他充分地认识到中国外交工作所处的不利环境,主张通过提高综合国力来改变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其次,以和为贵。
张荫桓在其外交生涯中长期坚持保全和局,并因此于中法①《日记》第21页。
②《日记》第24-28页。
③《日记》第6页。
战争前夕惨遭罢官,这也是其外交思想中的一大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强大,也使一部分人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卑心理,认为西方列强不可战胜,从而在对外交涉中委曲求全。
在张荫桓看来,中国的国力远不及泰西诸国,战则必败,败则必割地赔款。
中国原本已经陷入危机之中,割地赔款之后则更加不能自拔,是故力保和局为晚清外交界的第一要务。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张荫桓在列强的武力威吓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力保和局并无可厚非,主和并不意味着卖国,主战也不等同于爱国,战和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国内外全面情况详加研究方能决定。
但张一味主和则显得过于懦弱,这也是其最引起非议之处。
综上所述,张荫桓的外交思想是在长期的外交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体现出一位爱国志士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与决心。
他提出的外交活动的根本原则、外交实践的具体策略,都具有其合理性,并对后来的外交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史稿》中“号知外务”的评价并不为过。
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其外交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方面。
他对和局的追求过于执著,以致在法国侵略之心路人皆知的情况下仍力主议和;他在具体的外交谈判中讲求外交之道,却长期被人认定在旅大租借交涉中收受贿赂,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张荫桓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我们应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借鉴其经验,总结其教训,为中国的外交事业服务。
①见马忠文《旅大租借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的“受贿”问题》,《学术界》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