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常见合并症与并发症
- 格式:ppt
- 大小:7.40 MB
- 文档页数:46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一、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4、 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1、脑脊液检查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
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Logistic回归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发病在7d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其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入选病例516例,存活出院428例,院内死亡88例,院内死亡率为17.0%。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体温(OR = 26.091,P = 0.003)、入院时脑疝(OR = 18.313,P = 0.005)、Glasgow评分(OR = 4.055,P = 0.040)、肺部感染(OR = 8.632,P = 0.015)、消化道出血(OR = 3.028,P = 0.043)、脑心综合征(OR = 20.123,P = 0.004)、卒中类型(OR = 13.174,P = 0.010)与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密切相关。
结论入院时出现高热或脑疝、Glasgow评分在3-5分、院内并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以及出血型脑卒中是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为神经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40%-50%的患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病死率在人类疾病中排前三[1],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自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此类患者的病死率逐年下降,而我国却成倍增长,尽管目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监护及治疗技术已得到显著提高,但每年死于此病的人数仍居高不下,约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9%[2],本研究通过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进行提前干预提供参考依据,以期降低其病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发病在7d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51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脑卒中的康复诊疗指南一、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不再恶化;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4、无严重影响生命或康复治疗的并发症;5、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常规检查1、血尿便常规。
2、肝肾功、血脂、血糖、离子。
3、心电图检查、胸透或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4、如入院前半月内未复查头颅CT或MRI,入院后检查,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复查。
(二)选择性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可以选择以下检查:1、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试验,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梅毒、艾滋病等)、心肌酶谱;2、下肢动静脉彩超;颈动脉、脑血管超声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3、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4、心脏彩超、心、肺功能检查。
三、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2、II级预防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3、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神经、对症支持治疗等;4、改善语言、认知、心理、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5、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感染的治疗;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神经阻滞治疗、矫形器应用治疗。
3、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4、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5、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四、医疗康复规范(一)功能评估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估,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估,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估。
脑卒中的分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脑卒中的危害极大,常常导致患者的残疾甚至死亡。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脑卒中的分级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级标准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出适当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当前,脑卒中的分级标准主要分为NIHSS评分、ASPECTS评分、GCS评分、IMS I-II-III等级、TOAST分类等几种。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介绍这几种脑卒中的分级标准。
一、NIHSS评分NIHSS全称是国家卫生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它是一种评估中风严重程度的量表。
NIHSS评分范围是0-42分,一般来说,分数越高,说明中风越严重。
NIHSS评分项目包括意识水平、眼运动、上肢运动、下肢运动、面部瘫痪、偏瘫、感觉、运动、言语等9项内容。
医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这几个项目的检查,然后评分,最后将各项分数加总得到总分,进而判断脑卒中的严重程度。
通常情况下,NIHSS评分在0-6分的患者为轻度脑卒中患者,7-15分的患者为中度脑卒中患者,16-20分的患者为重度脑卒中患者,21-42分的患者为危重脑卒中患者。
二、ASPECTS评分ASPECTS全称是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它是通过头部CT检查来评估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缺血程度的量表。
ASPECTS 评分范围是0-10分,分数越高表示脑卒中患者的缺血程度越轻。
ASPECTS评分主要评估患者脑卒中部位和程度,具体来说就是通过CT图像排列10个特定的脑区域,然后看这些脑区域是否发生缺血性损伤,根据损伤情况给予相应分数。
ASPECTS评分在0-4分的患者为重度脑卒中患者,5-7分的患者为中度脑卒中患者,8-10分的患者为轻度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和降低其致残和死亡的风险,三级预防措施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管理和治疗中。
三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已经发生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其后续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和死亡风险。
下面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措施。
一、治疗和康复阶段的三级预防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脑卒中的类型和病情,合理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以预防再次发生脑卒中。
2. 康复训练:脑卒中后,患者常常出现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旨在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心理支持:脑卒中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恢复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社区管理阶段的三级预防1. 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2. 管理高危人群: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人群,需要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管理,控制危险因素的发展,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3. 建立脑卒中康复中心:在社区建立脑卒中康复中心,提供脑卒中的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和健康管理等服务,方便患者接受及时的治疗和康复。
三、个体阶段的三级预防1.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个体应积极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定期锻炼等,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2. 定期体检:个体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3. 积极治疗合并症: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的个体,应积极治疗和控制这些疾病,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总结起来,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措施包括治疗和康复阶段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社区管理阶段的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管理和脑卒中康复中心建立;个体阶段的危险因素控制、定期体检和积极治疗合并症。
浅谈脑卒中的护理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的脑血管疾病,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良好的护理,对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脑卒中的护理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加强病房管理应严格控制人流,加强对家属探视时间的管理,防止交叉感染,避免噪音,防止声、光刺激,保证患者充足睡眠,注意窗户的开、关,防止空气污染和注意室温、湿度的变化。
2心理护理大部分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可出现恐惧、焦虑和依赖心理,严重影响其运动和认知功能的恢复,因此,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要避免刺激患者,耐心开导,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关爱体贴,谈论有趣的话题,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予细心照顾,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宣传资料,介绍脑卒中的一般知识,讲解脑卒中肢体瘫痪的特点,使患者及家属对肢体功能障碍有一个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3生活护理引起脑卒中的常见原因高血压病人血压不稳定、不按时服药、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理想、饮食控制不理想,要帮助患者合理饮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4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口腔黏膜过分干燥,促进食欲,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及呕吐物。
5变换体位脑卒中患者应合理使用软硬适中的床垫,床太硬易发生压疮,太软身体下陷不易变换体位,且必须2h翻身1次,以刺激患肢,利于功能恢复,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给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头部尽量避免转到。
6输液管道的护理输液原则是维持体液的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同时输入治疗药物和营养物质。
考虑应用输液治疗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常采用留置针穿刺方法,这可避免因反复静脉穿刺而破坏静脉,输液前应细心检查药液,输液中应加强巡夜,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对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特别是可疑有心力衰竭时滴注速度不可太快。
7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护理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往往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疾病,而发病后又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压疮、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这些因素有往往是导致疾病加重甚至死亡的原因,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是非常必要的,通常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维持血压、血糖的稳定,要勤翻身,勤为患肢按摩,加强语言和吞咽功能的训练,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要注意无菌原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各种并发症,以利患者尽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