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悲壮与悲悯——论历史剧《国难:1898》多重意境的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397.85 KB
- 文档页数:4
《哀江南》(精选15篇)《哀江南》篇1张连生《哀江南》【一】一、学习目的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
二、学习重点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篇曲词。
三、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对南明灭亡后南京城内外景象描写所抒发的感情。
2 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四、学习方法点拨、解析、鉴赏五、学习过程【一】点拨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又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
清代著名戏曲家。
少年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南明兴亡的戏剧。
中年后,因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曾参加疏浚淮河的工作,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遗民,感受了浓重的爱国思想,终于在一六九九年完成了传奇《桃花扇》的写作,演出后很快引起了反响。
戏中明显的反清哀明的思想使康熙皇帝大为不满。
第二年孔尚任被借口罢官回家,此后从事诗文写作。
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等,戏曲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雷》。
《桃花扇》全剧四十出,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巨型历史剧。
作者自称:“《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指南明)新事”,他之所以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目的是为了“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在众多反映历史的剧作中,《桃花扇》创作思想的明确程度可谓首屈一指。
《哀江南》为全剧结尾的一套曲子。
这套曲子先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放声悲歌。
曲词哀切感人,表达了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二】戏曲知识弋阳腔: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盛行民间,源出江西弋阳,至嘉靖间流传南北。
【三】文章结构【四】作业:归纳主题《哀江南》【二】一、学习目的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
二、学习重点1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国家有难冯家有人作者:潘俊锟来源:《歌海》2016年第01期[摘 ; ;要]“长墙一战敌胆慑,龙州拓地贼气竭。
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
”这首诗是对冯子材将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功绩的肯定。
他背负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耻辱,率领冯家萃营扛起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大旗。
“国是我的国,我命是国命”,一句句扣人心弦的话语,一幕幕悲壮惨烈的画面,无不令人心潮澎湃。
[关键词]国难;冯子材;人物分析如果说“长墙一战敌胆慑,龙州拓地贼气竭。
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是对冯子材将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功绩的一种肯定,那么“国家有难,冯家有人”就是冯家一门忠烈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一种英雄气节。
壮剧《冯子材》以清末抗法英雄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的英雄事迹为主线,讲述了镇南关战役前后一段段悲壮感人的故事,再现了一代爱国名将大气磅礴的英雄壮举和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操。
“国是我的国,我命是国命”,一句句扣人心弦的话语,一幕幕悲壮惨烈的画面,无不令人心潮澎湃。
该剧情以清末光绪年间,清廷无能以至国弱民穷、内忧外患,西方列强对华夏大地虎视眈眈的史实为背景。
1885年,法国侵略军在主帅尼格里指挥下,对广西镇南关发动攻击。
清军不战而退,致使镇南关被法军炮火炸毁,并被插上“中国广西南大门不复存在矣”的木牌。
清廷此时已无计可施,只得任命早已解甲归田的原提督冯子材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前敌元帅。
年近七旬的冯子材本应可以安享晚年,但是他毅然决然的重新披挂上阵。
即使豁出全家性命也要跟法国侵略者决一死战,这样的行为和精神值得人们尊重与敬佩。
因为这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非常明白战争给人民带来的那种痛苦,也深知外国势力的侵略对整个民族造成的那种难以磨灭的伤痛,而冯子材将军所背负的是反抗多年来外国侵略者对中华民族践踏和侮辱的使命。
所以他必须要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为国家和民族做一些事情,来挽回国人的尊严。
冯子材本应该是一个有勇有谋、大智若愚的人,而壮剧《冯子材》中所描述冯子材却“勇猛”有余“谋略”不足。
篇一:《戊戌变法》说课稿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说课稿一、说教材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
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说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新教学法理念,对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分组活动、创设情景、设疑辩论及创编歌谣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内容提要价值意义的危机始终贯穿着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悲剧意识是现代作家对这种危机的审美转译的体现。
本文从忧虑感受与悲剧意识、宗教情怀与悲剧意识、精英立场与悲剧意识等三个层面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中的悲剧意识予以阐释,以求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新的价值认证的尝试。
忧虑感受与悲剧意识20世纪中国文化首先面对的是世纪初的转型时代的严重而深刻的危机:儒家思想空置后所导致的道德、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和封建王权崩溃后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层面的秩序危机。
“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两大主张,启蒙者们坚信,西方的科学理性应该也可以解决信仰的问题,科学理性可以成为最可靠的人生观,在中国重建一种包括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在内的新的信仰体系和意义世界。
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建立一个符合自由和平等理想的、现代性的正义秩序,西方式的民主理念是唯一的选择。
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式的科学和民主原本只是“工具理性”范畴(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或认知方式,民主是一种社会制度实践形态或政治运作方式),当20世纪初作为宗教替代物的儒家思想崩溃而出现价值理性领域的“真空”之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将科学和民主神圣化、宗教化,工具理性层面的东西被无限地提升为价值理性层面,正因为这种提升已越过了科学和民主自身的“合理性”界限(一种“合理性危机”),所以它们无法也不可能解决诸如自由、平等的理想、人类终极关怀意义上的精神信仰等价值理性的危机,反过来以另一种方式加剧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在工具理性的逻辑轨迹中总是滑向激进型的意识形态革命和政治革命。
随着世纪末信仰世界的重新真空化、价值秩序规范的再次脱序以及工具理性的前所未有的高扬,“现代性”的危机意识宿命般地困扰着世纪末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末有关“人文精神”的大论战绝对是历史的必然。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号称启蒙运动,但其实际功能却是合文艺复兴、新教改革、启蒙运动三者为一”,“总而言之,民主与科学既是知识的对象,也是信仰的对象,又是审美的对象,集真善美于一体。
乱世悲歌中的无奈之音——元曲作家命运观念探微2000年9月第13卷第3期十堰职业技术学院JournalofShiyanTechnicalInstituteSept.,2000v01.13No.3乱世悲歌中的无奈之音——元曲作家命运观念探微陆力(锦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锦州121000)[擒要]本文对部分元杂剧所表现的命运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撂析,认为,元由作謇的令运观念是元代特定环境中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意识..无奈是其圭旋律.令运观念的产生是元由作家对社套,对人生的荐悟,其审美蠢趣与平民大众砖为一体而奏出了.无奈之音.[美t诩]元由作家}令运现念}无奈}审美意趣}思想意识[中圈分类号J120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磐号J1008—4738(2000)03—0013—05 生活在13世纪乱世中的元曲作家.以饱蘸血泪之笔谱就了一曲曲悲歌.其中,表现命运观念的杂剧占有相当的比重.历经沧桑之变的元曲作家并非象古希腊人那样礼赞人神冲突的悲壮之举,而是和着乱世悲歌的琴弦奏响了无奈之音.笔者认为.元曲作家的命运观念是元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意识,反映了元曲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有元一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与混乱的朝代.尽管元蒙统治集团入主中原仅130余年,统一中国不足90年,但百姓困厄之甚,遭戮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在纷飞的战火中颠沛流离,在暴政的迫害下蒙冤受屈,在恶霸的肆虐下殒命丧生……~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给元曲作家带来了心灵上的巨大震撼.怀着为下层人民代言的社会使命感的元曲作家将笔触伸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反映人间苦难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的识见.恶人当道,好人蒙难,这是元代司空见惯的现实.对此,元曲作家试图以艺术创作再现无以昭雪的冤案,揭开导致人们不幸命运的面纱.除学术界认定的《魔合罗》, 《盆儿鬼》,《石朱砂担)几部命运悲剧外,在其他杂剧中也有反映.翻开这些作品,我们看到元曲作家往往借剧中人物之口表达对命运的看法.关汉卿的《窦娥冤》堪称悲剧之典范,主人公窦娥的反抗精神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但是在刻画窦娥形象时,作者却透过主人公的喟叹,将人物的坎坷踬蹇与上天的冥冥主宰绾连起来:"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第一折)在其另一部着名的公案剧《鲁斋郎》中, 当叙写郑州六案都孔目张琏在鲁斋郎的威逼下挥泪"送妻"时,也表露出同样的态度:[收稿日期J2000?05—26[作者简介]陆力(1947--).女.锦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一13—乱世悲歌中的无奈之音——元曲作家命运观念探微"这都是我缘分薄,思爱尽,受这等死临逼."一个"谁人不让一分"的六案都孔目在妻离子散之后做了道士,即使包公智斩鲁斋郎之后仍不肯还俗,对现实生活的绝望表明了一个弱者在命运面前是何等的心灰意冷!张国宾的《合汗衫》则以张文秀一家的离合悲欢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某一特定的侧面.流氓泼皮陈虎恩将仇报设奸计杀人霸妻,张文秀之子张孝友虽大难不死却削发为僧,身遭如此厄运,他竟理解为"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第四折),而老员外张文秀因此遭到灭顶之灾沦为乞丐后,也只能呼天抢地:"天那!天那!也是俺注定的合受这饥寒债."(第三折)这就表明,元曲作家在艺术再现人间悲剧时也较多地流露出对命运认可的情绪.对婚姻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元曲作家倾注了较大的热情,创造出数十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描写女性的婚恋波折,其中仍不乏对命运认可的倾向.石君宝的《秋胡戏妻》中,罗梅英新婚3天丈夫就从军远行,她与婆母厮守整10年,除被生活所困之外,还承受着恶人的威摄和爹娘的逼迫.为此,罗梅英将郁积心中的怨恨倾吐:"下车来冲着岁君,拜先灵背了影神"(第一折),"莫不我五行中合见这鳏寡孤独,受饥寒挨冻馁,又被我爷娘家欺负."(第三折)怨恨中宣泻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女性被命运捉弄的无奈.杨显之的《潇湘夜雨》中张翠鸾则更为凄惨.她与父亲双双落水而离散,获救后被崔文远收为义女,并由崔做主嫁给其侄崔通.崔通高中后再婚试官女,翠鸾寻夫竟被崔拒之门外, 还丧心病狂地将她发配沙门岛并欲置于死地.濒临绝境的张翠鸾不禁仰天悲泣:"想天公难道不悲慈?"(第二折)类似罗梅英,张翠鸾的心理在其他杂剧中也能看到,这些女性在无力扞卫自身幸福,自身尊严时一】4一一般都相信命运的力量,认为婚姻乃"天缘注定"(《救风尘》第一折),"可须因缘数定, 则这人命关天"(《拜月亭》第四折),"是那些劣儆,痛伤嗟,也时乖运蹇遭磨灭,冰清玉洁肯随邪."(《墙头马上》第三折)这些女性皆因婚恋波折陷进命运的迷宫,这其实反映了元曲作家对命运的认可.作为元代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元曲作家地位近似乞丐,失却了靠科举而出仕的晋身之阶,成为"世弃"的群体.对其自身的境遇,他们也同样借助杂剧发抒内心的感触,或报怨"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窦娥冤》), 或讥刺当朝"便有那汉相如献赋难求进,贾长沙痛哭谁锹问,董仲舒对策无公论"(《范张鸡黍》).求仕无门而痛感命运崎岖是元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心态,马致远的《荐福碑》和郑光祖的《王粲登楼》则如实地揭示了这种心态.《荐福碑》中穷书生张镐虽学得经纶满腹,怀揣万言长策,可在现实中竟"这壁拦了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第一折),全无立足之地.《王粲登楼》中的王粲自信有补天之才,却穷困潦倒,饥寒难度,困顿中,他大声呼号:"命矣时兮,可知道枉了我顶天立地居人世."(第三折)后来,走投无路的王粲竟险些坠楼自尽.这两部剧虽然出自元代前后期, 但思想倾向却如出一辙,两位作家都是用自己杰出的艺术创造为地位卑下的"九儒"唱响了命运的悲歌.司马迁说过:"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13 人之疾痛惨怛必然导致对命运的寻绎,形诸咏叹,发为浩歌.元曲作家正是通过刻写人之疾痛惨怛来表达对命运的认可的.在现实生活的强烈刺激下,元曲作家以其"有用之材,一寓于声歌之末,以抒其抑郁感慨之怀.,,E23(P2)而他们对命运的认C(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第3期第13卷第3期可,又使其感慨平添了几分无奈,无奈则是元曲作家咏叹命运的主旋律.首先,我们看到面对弱者的不幸,元曲作家的无奈多是伴随着困惑和怀疑而表露出来.《窦娥冤》中窦娥7岁被卖身成了蔡家的童养媳,17岁成婚不久后便丧夫守寡,只得与早就寡居的蔡婆相依为命.窦娥自被卖之日起就失去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生活如一潭死水,窦娥在无奈之中困惑迭生:"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窦娥从个人遭际中确乎感受到命运主宰下人生的莫测,然而她却连用"莫不是"表白心中的揣度和疑问.同样,《秋胡戏妻》中的罗梅英也曾用相同的口吻探寻为何命运多舛:"莫不我五行中合见这鳏寡孤独?"这种揣测的口气则透露出女主人公的困惑不解.这样,元曲作家在难以识破历史真相的时候,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在生活熬煎中由无奈而生发出对命运的困惑和怀疑,这在《盆儿鬼》,《魔合罗》等几部命运悲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些主人公在大灾将至时不约而同采取了躲避的方式,可当灾祸接踵而至时,他们因难以挣脱命运的枷锁而深感无奈,继而困惑不已.如《魔合罗》中李德昌抛妻别子躲避那百日"血光之灾",几经周折仍未逃离命运的陷阱,最后,竟被堂弟李文道毒死.临死前,李德昌对这一切百思不得其解,悲怆地喊道: "天啊!莫不是今年灾祸招?"(第二折)上述几位受害的主人公都用一种揣测的口吻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由无奈而生发出对命运的困惑和怀疑,元曲作家准确地刻写了他们感受命运的复杂情感,也袒露了自己对命运的独特认识.如前所述,元曲作家以抒写人之疾痛惨怛表达了对命运的认可,承认了命运的不可思议,但其作品和古希腊悲剧作家那种表现人和超现实力量的冲突不尽相同.他们虽然承认命运的存在,但就作品中通过困惑和怀疑来表达无奈的情绪而言,元曲作家较古希腊作家少了些唯心主义的成分.这是因为,元曲作家生活在距古希腊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虽然他们的眼界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命运观念,但人类所积累的丰富斗争经验与生活实践,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动摇了他们世界观中的唯心主义.其次,元曲作家的命运观念还呈现出抵牾的状况,这种祗牾突现了他们在现世激烈的矛盾冲撞中的无奈,给人们留下了难以解脱的沉重感.元曲作家不甘于笔下的主人公误人命运的歧途,不同程度地为主人公的性格注入反抗的因素,然而,这些人物大都缺乏古希腊悲剧那种高蹈激越的精神,反抗的力度较弱.如我们熟悉的几部命运悲剧的主人公外出避祸的行为,不能不视为同命运抗争之举,但这种被动式的抗争却显得消极软弱.《魔合罗》,《盆儿鬼》,《石朱砂担》等剧的主人公李德昌,杨国用,王文用不仅自己未能躲避杀身之祸,反而株连了亲人.其虽然抗争但又软弱的性格是作家以其矛盾的心理向人们昭示:在那豺狼当道的社会中,人民连最起码的生存权力都不能保障,即或反抗也无济于事.当然,我们不否认元杂剧中的一些性格刚强的女性开始反抗力度较强,但遗憾的是她们迫于各种社会压力最终都走向了屈从妥协.那位在命运中挣扎了十年的罗梅英,当认出桑园中调戏自己的官人竟是丈夫秋胡时,毅然了却情缘,索休书以"整顿我妻纲",其挑战命运的勇气委实可贵.可惜,这种勇气终于在婆婆"以死劝解"中消失殆尽.《潇湘夜雨》中张翠鸾的行为就愈加令人费解了,在崔文远的苦求声中她居然和禽兽不如的崔通和好.这些女主人公既反抗命运又屈从命运的矛盾性格艺术地反映一15—乱世悲歌中的无奈之音一元曲作家命运观念探徽了元曲作家对命运的认识,也给人们带来耐人寻味的思考.因为,这些女性反抗命运的失败无可辩驳地证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论她们的性格多么刚烈,都改变不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夫权"如无形的巨手主宰她们的一切,即便反抗也不过是漫漫长夜中燃起的几点火花,当这几点火花熄灭后,她们仍旧要依附男人而痛苦地活着.这种挑战命运后的失败尤其令人痛感女性的时乖命蹇.杂剧是元曲作家反恩人生,穷究命运的精神寄托.经过深沉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索之后,元曲作家为了克服命运观念上的矛盾,常常是"曲终奏雅".他们或者如《生金阁》,《石束砂担》那样借助阴司之力平反冤狱,或者象《秋胡戏妻》,《潇湘夜雨》那样依靠社会力量夫妻团聚.光明结局的设置,虽然从主观上是为了摆脱命运观念上的矛盾,但实际上却是元曲作家找不到医治罪恶社会良药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其无奈心理的延伸和深化.因为,这种光明的结局,极少地体现个人的抗争力量,或者是以承认阴司系统的存在为前提,或者是以牺牲女性人格的尊严为代价.对其前者,我们深感阳问对罪孽,邪恶的束手无策;对其后者,我们更为女性所进行的徒劳反抗而痛惜.因此,人为的光明结局或许令部分观众解颐,但积淀下来的却是沉重感,这种沉重感让我们倍觉历史进程的曲折,人生道路的坎坷.这样,艺术地再现历史与人生的元曲作家虽然在主观上试图以团圆结局来摆脱命运观念上的抵牾状况,却在客观上为其"无奈"的心理作注脚.在表现命运观念的杂剧中,描写文人困厄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类作品的主人公与下层人民一样体昧着被命运折磨的痛楚,其语言的直露,情绪的惆伥,是历~16一代文人所未有的.王粲大声疾呼"命矣时兮",张镐愤怒抱怨"命里穷,只是穷,拾着黄金会变铜."陷入苦境的文人士子与下层人民同唱一调,这种现象唯元代所特有.剧中的主人公实乃杂剧创作主体——元曲作家的化身,从这个角度审视之,元曲作家在文人困厄剧中所感喟的是元代知识分子群体遭遇"世弃"的无奈,表现了与世俗大众融为一体的审美情趣.剖析《荐福碑,《范张鸡黍',《王粲登楼》等作品,我们看到这些主人公所遭遇的挫折,无不是元代知识分子群体现世中仕途受阻的写照.与前代同题材作品不同的是,元曲作家带着与平民百姓相同的体验来刻写文人的喜怒哀乐.显而易见,当元代知识分子整个群体被贬至社会底层时,"世弃"已带有普遍性,与平民阶层为伍的元曲作家对"世弃"的感受也更加敏锐,深刻.于是,他们笔下的文人便喊出了与平民相同的愤懑,文人的命运也染上了平民的色彩, 众所周知,文学史上感怀个人仕途险恶的知识分子不乏其人.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在没有门阀制度下宦海沉浮所遭逢的也是"世弃",这种"世弃"虽然也饱含着一种政治悲剧的意识,但都和元代知识分子群体遭遇的"世弃"有着质的区别,李白的"长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在元代文人中已荡然无存.这是因为,在元代这个特殊的朝代中,汉民族传统的封建儒家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崛起的草原文化同悠久的农业文化的撞击中,社会上许多秩序都被打乱,知识分子群体千百年来的信仰和希望都象肥皂泡般地破灭了.元蒙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元初中断科举达77年之久,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被排斥在仕途之外,成为"世弃"的一群,尽管后来恢复了科举也仍受到不公的待遇.身居"九儒"地位的元曲作家较前代文人对现世.eLl■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第3期第l3卷第3期有着更清醒的认识,他们怀着对社会对人生的严肃思考而奔波于市井平民中间,与之同呼吸,共命运,除却"知识"之外已与平民没有差别了.这样,元曲作家已把自己汇人了世俗大众之中,他们的审美意趣已超出本阶层的狭隘范围而与平民大众融为一体.审美意趣的变化使他们在情感上贴近了平民大众,下层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发出的"无奈"之声与他们胸中的"无奈"之情便自然和谐地融合一起了.这种融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找到了感情得以宣泄的契机,终于在命运观念的琴弦上奏响了"无奈"之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学不能不是某一种思想倾向的体现者.,,[.](¨'元曲作家通过杂剧艺术对命运观念进行了阐释, 既有对现实社会中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又有对自身仕进无望的切肤伤痛. 当他们怀着被社会排斥的心态去刻写下层人民的悲苦时,他们便真正成为了下层人民的代言人,这样的作品也自然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意义.正如恩格斯指出悲剧作品所表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一样,这类作品表现的是处于弱小被动地位的人们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苦难与毁灭时所进发出来的生存欲望,情感要求以及同命运抗争的勇气,窳败衰朽的黑暗现实扼杀了人们起码的生存权力和情感要求,美的,正义的力量被摧毁了,但美的光彩依然耀眼夺目.灾难深重的人们面对自己的毁灭虽然发出的是无可奈何的叹息,但作品中所体现的我们民族的悲剧精神是不能泯灭的.综上所述,元曲作家的命运观念是元代特定环境中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它的出现使元杂剧创作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局面,我们今天探究它,不但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元曲作家的创作心态,也有利于了解我们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所做的艰辛努力.[参考文献][1]司马迁.屈原列传.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3胡仔.真珠船.元人散曲选F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0.[3]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4]恩格斯.致斐?拉萨尔[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72. Ahopelessvoicefromelegiesintroubledtimes—AprobeintothepredestinateideaofquwritersinYuandynastyLULi(Dept.ofChineseLanguage,JinzhouTeachers'College.Jinzhou?1210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hasmade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predestinateideaof quwritersinYuandynastyafterstudyingsometypicalplaysof口".Thisauthorholds thatthepredestinateideaofthezajuwriterswasborninthespecificsocialenvironment inYuandynasty.Hopelessnessandadversefatewasthemaincharacterofthewriters' thought.Theevolutionofpredestinationwasbasedontherealizationofthesocietyand humanlirebythewriters.Suchdeepemotionwasreflectionofthehardlireofthegeat massesandthehelplessvoiceintheplayswasaechoofthecriesofanguishofthepeo—pleinYuandynasty.Keywords:quwriters;predestinationidea;hopelessvoice;aestheticinterest一17~。
篇一: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说课稿范文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各位评委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
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
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
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
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
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
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
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梁启超的古典情怀:对古人的哀悯与同情佚名2015-01-28 10:28梁启超(1873-1929),在近现代政坛与文坛上,他的影响可以说超过了章太炎。
章太炎早年一直依于梁启超,但后来分道扬镳,梁启超辛亥革命前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改良,与章太炎主编的《民报》鼓吹革命展开论战。
梁启超与章太炎的学术观点也有很大不同,他主张在传承国学的基础之上,大幅度地引进西方的新学,改革国民性,使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之路。
梁启超晚年也退出政坛,回到书斋,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首。
不过,梁启超与章太炎晚年殊途同归,离开政治,回归学术,这二人都表现出近代仁人志士的共同特点,即历经沧桑,学贯中西,充满着国学情怀。
梁启超梁任公在百日维新中,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亡命日本,继续宣传他的新民说。
他深有感触地说:“求文明而从形质入,如行死巷,处处遇窒碍,而更无他路可以别通,其势必不能达其目的,至尽弃其前功而后已。
求文明而入精神,如导大川,一清其源,则千里直泻,沛然莫之能御也。
”如何从精神改造入手,提高国人素质呢?梁启超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他倡导“小说革命”与“诗界革命”。
梁任公有一种深层的古典情怀,具体说来,便是对于古人的哀悯与同情。
1922年11月3日,他发表了两次讲演。
在《屈原研究》的讲演中,他以满怀情感的讲演向听者介绍了屈原的作品,娓娓道来,深入浅出。
他赞叹:“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
从前并不是没有文学,但没有文学的专家。
如《三百篇》及其他古籍所传诗歌之类,好的固不少;但大半不得作者主名,而且篇幅也很短。
我们读这类作品,顶多不过可以看出时代背景或时代思潮的一部分。
欲求表现个性的作品,头一位就是研究屈原。
”梁任公充分肯定了屈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从精神人格到艺术形态、审美风格上的影响作用。
最后他将屈原的作品与哥德相比较,赞叹:“这类作品,读起来,能令自然之美,和我们心灵相触逗,如此,才算是有生命的文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作者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精选9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问答法预习要求查找生字词,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当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讨与练习一题做好旁注。
教学过程1、导入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创办中国近代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
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
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
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
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
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2、文本解读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
悲哀、悲壮与悲悯作者:胡叠来源:《艺海》2009年第11期“历史剧”作为中国话剧中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别,由来已久。
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可供剧作家选择的具有丰富戏剧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另一方面,“以史鉴今”、“古为今用”的传统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是众多剧作家创作历史剧的心理动机。
虽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后者被过分强调,使得历史剧创作陷入“题材决定论”和“庸俗社会学”的泥潭里,但近年来,随着戏剧本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剧也逐渐摆脱了以往观念上的束缚,由重视历史事件的社会意义转向了重视历史事件中的人,重视挖掘事件背后人物的动机,以及表现人物的深层情感。
正如谭霈生先生所言,历史剧的题材,“也并非指历史事件的进程,还应包含着人物行为动机。
前者只能是剧作的素材,剧作家对历史生活的创造性建构,主要也在于对历史事件参与者的个性生命的创造,赋予事件以灵魂——行动的动机,把素材加工改造为题材。
”(谭霈生:《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史剧观》,《戏剧》1995年第2期,第10页)从戏剧本体而言,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一般戏剧并无二致,不同的是,在选用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进行戏剧诠释时,历史剧往往面临着更多困难,如在无法以情节的新奇取胜的情况下,如何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戏剧悬念?在著名的历史人物已有定论之时,如何塑造出观众“熟悉的陌生人”?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贺文键的新编历史剧《国难:1898》(刊于《艺海》2009年第5期)自然也面临着这些困难,他选取百余年前的戊戌变法为背景,以六君子之首谭嗣同为主人公。
一般说来,描写这一时期的戏剧,总是以感天动地的悲剧或千秋凛然的正剧为多,但该剧却另辟蹊径,以史诗剧的方式,描写了谭嗣同短暂生命中“起承转合”的四个关键点,从情节细节的撷取,到人物情状的描摹,从矛盾冲突的营造,到戏剧悬念的构建,均可见出剧作者的匠心独具,闹剧、喜剧、正剧和悲剧的因素有机地熔铸于一体,使得全剧呈现出悲喜交织、传统手法与现代视野融合的多重意境,既塑造出谭嗣同这一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独特的悲剧英雄形象,又由此展现了剧作者个人视野中的那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并试图挖掘悲剧酿成的更深层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