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酮对脂多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01.07 KB
- 文档页数:4
葛根素对热休克蛋白60特异性免疫致小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李大主;胡英锋;杨克平;吴伟;周游;曾秋棠【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06(0)S1【摘要】目的探讨负载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的树突状细胞(DC)接种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null)小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葛根素的作用。
方法制备ApoE-null小鼠骨髓DC,用HSP60处理DC,获得负载HSP60 DC(DChsp),体外检测DC的功能及葛根素的作用。
体内实验,分别用DChsp和生理盐水经静脉接种高脂饲养ApoE-null小鼠,共两次;每组又分为葛根素治疗组和非治疗组,于接种开始至其后3周分别经腹腔注射葛根素和生理盐水;另设C57BL/6小鼠未接种正常对照组。
末次接种后两周检测各组T细胞对HSP60的反应和主动脉环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结果体外HSP60可促进DC表达CD86及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而葛根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接种小鼠后,DChsp促进在体炎性反应,加重内皮舒张功能障碍;葛根素明显抑制DChsp所致炎性反应,改善内皮舒张功能。
结论HSP60体内体外均可激活DC,葛根素可抑制HSP60特异性免疫反应,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热休克蛋白;树突状细胞;葛根素;内皮功能【作者】李大主;胡英锋;杨克平;吴伟;周游;曾秋棠【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相关文献】1.Vaspin通过PI3K/Akt通路发挥抗炎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减轻脂多糖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鼠肺损伤 [J], 李雯;戚迪;陈兰;赵燕;邓旺;唐旭毛;王导新2.葛根素抗内毒素血症小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J], 王莎;李练;谢飞;曾紫微;张文欣;邓华菲3.葛根素对钴60-γ射线致小鼠睾丸支持细胞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J], 王瑞;王磊;张卫星;秦俊昌;张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23第13卷 第9期 2011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9 Sep . ,201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老年疾病的患病率中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作用王酉鹤,张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摘 要: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该病已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为突出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类型,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比血管性痴呆有所增高,因其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尚缺乏根治的办法。
关于痴呆的病变特征,在中医典籍中早有论述,当代临床各家采用不同治法分型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
以单味中药及其有效化学成分、历代经典方剂或自拟方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为单纯西医西药治疗该病的瓶颈突破发挥了不可或缺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阿尔茨海默病;干预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9- 0123- 03收稿日期:2011-03-15作者简介:王酉鹤(1981-),女,天津人,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张玥(1981-),女,天津人,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Alzheimer's DiseaseWANG You-he,ZHANG Yu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Abstract:Senile dementia has become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recently years,and Alzheimer's disease(AD)is the main type of dementia. With the increasing of aging population,AD has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shows,the AD patients are increase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VD patients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etiology is not entirely clear,there has no good treatments up to now. Dementia in TCM is discussed very early and cured well,so it is a great help to cure AD now.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lzheimer's disease;effect 7 小 结综上所述,中药复方在防治妇科感染的基础研究方面呈现明显抗炎、抑菌、解热镇痛、止痒、活血化瘀、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体现了多层次、多环节及多靶点发挥作用的优势。
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009:54:30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230308.1809.030.html连翘脂素对脂多糖联合正常人血浆诱导的A549细胞炎症损伤的作用郭 静1,2,3,张启云2,4,靳 翔1,薛焕焕1,路青瑜2,4,郭 丽2,4,孙黔云2,4,张立伟1(1.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2.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14;3.贵州茅台医院,贵州仁怀 564500;4.贵州医科大学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14)收稿日期:2022-09-24,修回日期:2022-1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U1812403);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603D3114010);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No.2014ZD0402);贵州省科技计划及平台人才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9]5702号)作者简介:郭 静(1988-),女,博士生,研究方向:本草生物及中药药理,E mail:gjing21@sina.com;孙黔云(1968-),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与新药发现,通信作者,E mail:sunqy@hotmail.com;张立伟(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和天然产物化学,通信作者,E mail:lwzhang@sxu.edu.cndoi:10.12360/CPB2022040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03-0503-09中国图书分类号:R284 1;R364 5;R345 57;R563 8;R734 202 2摘要:目的 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正常人血浆(NHP)刺激A549细胞,探究连翘脂素(phillygenin,PHI)对A549细胞炎症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
七、缺氧1、缺氧的概念:组织氧供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2、常用的血氧指标(1)血氧分压(PO2):为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又称血氧张力(2)血氧容量(CO2max):是指氧分压在150mmHg,二氧化碳分压为40mmHg,温度为38摄氏度时,在体外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氧量,即Hb充分氧合后的最大携氧量,取决于血液中Hb的含量及其与O2结合的能力;正常人为20ml/dL(3)血氧含量(CO2):为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可忽略不计)和化学结合的氧量,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动-静脉氧含量差反映组织的摄氧能力,正常时约为5ml/dL(4)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O2):简称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SO2主要取决于PO2,两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形,称为氧合Hb解离曲线,简称氧离曲线;Hb与氧的亲和力可用P50来反映,它是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正常为26-27mmHg;P50增大表示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3、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1)原因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体内供氧的多少,受限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2)外呼吸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障碍引起肺泡气氧分压降低,肺换气功能障碍引起PaO2和血氧含量降低;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缺氧又称为呼吸性缺氧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多见于存在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血氧变化的特点:(注意理解!!!)1)PaO2降低2)CaO2降低3)SaO2降低:当PaO2降至60mmHg以下时,SaO2显著降低4)CaO2max正常或增高:急性低张性缺氧时,因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故CaO2max在正常范围;但慢性缺氧者可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多而使CaO2max增加5)CaO2-CvO2降低或正常:因PaO2降低,血液向组织弥散的氧量减少,所以CaO2-CvO2降低;但在慢性缺氧时,由于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代偿性增强,则CaO2-CvO2的变化可不明显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①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可降至5g/dL以下,出现严重缺氧,但不会出现发绀②红细胞增多者,血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L,出现发绀,但可无缺氧症状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又称为等张性缺氧(1)原因1)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严重贫血2)一氧化碳中毒:CO与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①CO与Hb结合使得Hb失去携氧能力②CO与Hb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使得氧不易释放,氧离曲线左移③CO还可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当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等食物后,硝酸盐经肠道细菌作用还原为亚硝酸盐,吸收入血后使大量血红蛋白被氧化,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皮肤、黏膜可出现青紫色,称为肠源性发绀①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后失去结合氧的能力②当Fe2+一部分被氧化成Fe3+后,剩余的Fe2+虽能结合氧,但不易解离,导致氧离曲线左移4)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高①输入大量库存血,血中2,3-DPG含量低②输入大量碱性液体,血液PH升高③血红蛋白病(2)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注意理解!!!)1)PaO2正常:外呼吸功能正常2)SaO2正常或降低:贫血以及Hb与O2亲和力增强引起缺氧时,SaO2正常;CO中毒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引起缺氧时,SaO2降低3)CaO2正常或降低:Hb与O2亲和力增强引起的缺氧,CaO2正常;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CO中毒、高铁血红蛋白形成),CaO2降低4)CaO2max正常或降低:Hb与O2亲和力增强引起的缺氧,或者CO中毒时在体外测得的时候,CaO2max正常;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CO中毒、高铁血红蛋白形成),CaO2max降低5)CaO2-CvO2降低:毛细血管的平均血氧分压较低,血管-组织内的氧分压差小贫血患者——皮肤、黏膜呈苍白色CO中毒患者——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Hb与O2的亲和力异常增高——皮肤、黏膜呈鲜红色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皮肤、黏膜呈棕褐色(咖啡色)或类似发绀的颜色5、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血流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因动脉血灌流不足引起的缺氧称为缺血性缺氧,因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缺氧称为淤血性缺氧(1)原因1)全身性循环障碍:见于心力衰竭和休克2)局部性循环障碍:见于动脉硬化、血管炎、血栓形成和栓塞等(2)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1)PaO2正常:外呼吸功能正常,氧的摄入和弥散正常2)SaO2正常:同上3)CaO2正常:血红蛋白的质和量没有改变4)CaO2max正常:同上5)CaO2-CvO2增大:血液流经组织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细胞从单位容量血液中摄取的氧量增多,同时由于血流淤滞,CO2含量增加,氧离曲线右移,释氧增加缺血性缺氧——组织器官苍白淤血性缺氧——组织器官呈暗红色6、组织性缺氧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组织、细胞氧利用障碍,引起ATP生成减少,该现象称为组织性缺氧或氧利用障碍性缺氧(1)原因1)药物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抑制:任何影响线粒体电子传递或氧化磷酸化的因素都可引起组织性缺氧①呼吸链受抑制:氰化物中毒,呼吸链中断,生物氧化受阻②氧化磷酸化解耦联:2,4-二硝基苯酚等解耦联剂的使用2)呼吸酶合成减少:各种维生素的严重缺乏3)线粒体损伤:高温、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和细菌毒素等可以损伤线粒体(2)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1)PaO2正常2)SaO2正常3)CaO2正常4)CaO2max正常5)CaO2-CvO2降低: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静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都高于正常细胞用氧障碍,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较正常时多,患者皮肤可呈红色或玫瑰红色7、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1)呼吸系统的变化1)肺通气量增大:低氧通气反应——PaO2降低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肺泡通气量增加,这是对急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意义在于:1、呼吸加深加快可以增大呼吸面积,提高氧的弥散能力2、使胸腔负压增加,促进静脉回流2)高原性水肿:少数人从平原快速进入2500m以上高原时,可因低压缺氧而发生的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可能的机制:1、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2、缺氧引起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3、缺氧时外周血管收缩,肺血流量增多4、肺水清除障碍3)中枢性呼吸衰竭:当PaO2<30mmHg时,可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导致肺通气量减少①潮式呼吸(陈-施呼吸):特点是呼吸逐渐增强、增快,再逐渐减弱、减慢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②间停呼吸(比-奥呼吸):特点是在一次或多次强呼吸后继以长时间呼吸停止之后再次出现数次强的呼吸(2)循环系统的变化1)心脏功能和结构变化1、心率:急性轻度或中度缺氧时,心率加快;严重缺氧时直接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率减慢2、心肌收缩力:缺氧初期,心肌收缩力增强;以后由于心肌细胞本身发生了缺氧,心肌收缩力减弱;极严重的缺氧可直接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肌收缩力减弱3、心输出量:急性缺氧初期心输出量可增加,极严重的缺氧可因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及回心血量减少,使心输出量降低4、心律:严重缺氧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甚至发生心室颤动5、心脏结构改变:持续的肺动脉高压和血液粘滞度增加可导致右心室肥大,严重时发生心衰2)血流分布改变缺氧时,全身各器官的血流分布发生改变,心和脑的血流量增多,而皮肤、内脏、骨骼肌和肾的组织血流量减少机制:1、皮肤、内脏和肾脏的血管a-肾上腺素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2、局部代谢产物对血管的调节3、不同器官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不同3)肺循环的变化1、缺氧性肺血管收缩:肺泡气PO2降低可引起该部位肺小动脉收缩,称为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生理学意义在于减少缺氧肺泡周围的血流,使这部分血流转向通气充分的肺泡,有利于维持肺泡通气与血流的适当比例,从而维持较高的PaO22、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慢性缺氧不仅使肺小动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还可引起肺血管结构改建,表现为无肌型微动脉肌化,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增厚,管腔狭窄,同时肺血管壁中胶原和弹性纤维沉积,血管硬化,顺应性降低,形成持续的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结果会导致右心室的肥大以致衰竭;HPH是肺心病和高原心脏病发生的中心环节4)组织毛细血管增生慢性缺氧可引起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尤其是心脏和脑的毛细血管增生更为明显(3)血液系统的变化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机制在于缺氧引起肾小管旁间质细胞内HIF-1表达增多,活性增高,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表达,使EPO合成释放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多可增加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增加组织的供氧量,是机体对慢性缺氧的一种重要代偿性反应;但如果红细胞过度增多,反而会因血液粘滞度和血流阻力的显著增加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加重组织细胞的缺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2)红细胞内2,3-DPG增多、红细胞释氧能力增强:2,3-DPG的功能主要是调节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①2,3-DPG与脱氧血红蛋白结合,使其空间结构稳定,结合氧的能力降低②2,3-DPG本身是酸性,2,3-DPG增多会使得PH降低,氧离曲线右移2,3-DPG含量的多少取决于糖酵解速度、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DPGM)和2,3-DPG磷酸酶(DPGP)的活性,DPGM催化它的合成,DPGP促进它的分解(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5)组织、细胞的变化1)代偿适应性变化1、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慢性缺氧可使线粒体数量增多,表面积增大,从而有利于氧的弥散和利用;此外,线粒体呼吸链中的酶的含量也会增多,活性增强,提高细胞对氧的利用能力2、糖酵解增强:缺氧时,ATP生成减少,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增强,糖酵解过程加强3、载氧蛋白表达增加:慢性缺氧时载氧蛋白含量增多,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储存能力增强(肌红蛋白)4、低代谢状态: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2)损伤性变化1、细胞膜损伤2、线粒体损伤3、溶酶体损伤八、发热1、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2、体温升高可分为生理性体温升高和病理性体温升高,而病理性体温升高又可可分为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和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3、发热:是指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的0.5摄氏度4、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时,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发生中暑)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亢)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的体温升高5、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能够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再经一些后续环节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6、外致热原(1)细菌1)革兰氏阳性细菌:此类细菌感染是常见的发热原因;这类细菌全菌体、菌体碎片及释放的外毒素均是重要的致热物质;还有细胞壁中的肽聚糖也具有致热性2)革兰氏阴性细菌:这类菌群的致热性除了全菌体和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外,其胞壁中所含的内毒素(ET)是主要的致热成分,ET的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具有高度水溶性,是效应很强的发热激活物;LPS包含3个基本亚单位,其中脂质A是引起发热的主要成分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3)分支杆菌(2)病毒:病毒是以其全病毒体和其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致热(3)真菌:真菌的致热因素是全菌体及菌体内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4)螺旋体(5)疟原虫:红细胞破裂后大量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释放入血,引起发热8、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EP细胞有激活作用(2)类固醇:睾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其典型代表(3)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大手术后、严重的心脏病急性发作、X线或核辐射等导致机体组织大量破坏,均可引起发热9、内生致热原(EP):是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10、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3)干扰素(IFN)(4)白细胞介素-6(IL-6)(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11、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所有能够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都称之为产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1)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细胞活化(2)T细胞受体(TCR)介导的T淋巴细胞活化途径12、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1)体温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主要包括POAH等负调节中枢——主要包括腹中隔(VSA)、中杏仁核(MAN)和弓状核等(2)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2)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终板血管器(OVLT)位于视上隐窝上方,紧靠POAH,是血脑屏障的薄弱部位(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进入脑内的EP不是引起调定点上升的最终物质,EP可能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从而使调定点改变1)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PGE)2、环磷酸腺苷(cAMP)3、Na+/Ca2+比值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5、一氧化氮(NO)热限:由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很少超过41摄氏度,因此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2)负调节介质1、精氨酸加压素(AVP):即抗利尿激素(ADH)2、黑素细胞刺激素(a-MSH)3、膜联蛋白A1:又称脂皮质蛋白-14、白细胞介素-10(IL-10)(4)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调定点的正常设定值在37摄氏度左右1)体温上升期发热的开始阶段,由于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此期机体会出现寒战,寒战是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是由寒战中枢的兴奋引起的热代谢特点:机体一方面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增加产热,结果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因而升高临床表现:由于皮肤温度的下降,患者感觉到发冷或恶寒(此时中心温度已经开始上升);另外因立毛肌收缩,皮肤可出现“鸡皮疙瘩”2)高温持续期(高峰期)当体温升高到调定点的新水平时,便不再继续上升,而是在这个与新调定点相适应的高水平上波动;由于此期中心体温已与调定点相适应,所以寒战停止并开始出现散热反应热代谢特点: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临床表现:患者有酷热感,因散热的反应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温高于正常,患者不再感到寒冷,皮肤”鸡皮疙瘩“消失;此外皮肤温度升高加强了皮肤水分的蒸发,因而皮肤和口唇比较干燥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由于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的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热代谢特点: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临床表现:大量出汗、严重者可致脱水,此期由于高血温及皮肤温度感受器传来的热信息对发汗中枢的刺激,汗腺分泌增加13、代谢与功能的改变(1)物质代谢的改变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基础代谢率提高13%1)糖代谢:发热时由于产热的需要,能量消耗大大增加,因而对糖的需求增多,糖的分解代谢加强,糖原储备减少;因为寒战的发生,机体对氧的需求增加,超过了供氧能力便会产生氧债,此时肌肉活动所需能力大部分要依赖无氧代谢供给,因而产生大量的乳酸2)脂肪代谢:发热时因能量消耗的需要,脂肪分解也明显加强3)蛋白质代谢:发热时由于高体温和EP的作用,患者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尿氮比正常人增加约2-3倍(负氮平衡)4)水、盐及维生素代谢(2)生理功能的改变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发热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小儿高热比较容易引起抽搐(热惊厥),可能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有关2)循环系统功能改变: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1摄氏度,心率约增加18次/分;心率加快主要是由于热血对窦房结的刺激所致;在一定限度内心率增加可增加心输出量,但如果超过此限度,心输出量反而下降3)呼吸功能改变:发热时血温升高可刺激呼吸中枢并提高中枢对CO2的敏感性4)消化功能改变: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因而产生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等临床征象(3)防御功能的改变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有利——有些致病微生物对热比较敏感,一定高温可将其灭活;许多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铁,EP可使循环内铁的水平降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除此之外,发热也可以增强某些免疫细胞功能不利——持续发热可降低免疫细胞功能和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肿瘤本身会引起发热(瘤热);发热时产EP细胞所产生的大量EP 除了引起发热以外,大多数具有一定程度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肿瘤细胞因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对高温比正常细胞敏感)3)急性期反应:是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1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治疗原发病: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2)一般性发热的处理:对于不过高的发热(体温<38.5摄氏度)又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过早给予解热反而会掩盖病情,耽误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对于一般发热的病例,主要应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3)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1)x高热(>40摄氏度)病例:高热会使中枢神经细胞和心脏受到严重影响2)心脏病患者:心率过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还会增加心脏负担,在心肌劳损或心脏有潜在性病灶的人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应特别注意3)妊娠期妇女:理由如下1、存在致畸胎的危险2、诱发心力衰竭4)小儿高热(4)解热措施1)药物解热:化学药物(水杨酸盐类)、类固醇类(糖皮质激素)、清热解毒中药2)物理降温:冰帽冰袋冷敷头部、用酒精擦四肢等九、应激1、应激:是指机体在感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强烈刺激时,为满足其应对需求,内环境稳态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和重建(非特异性适应性变化)2、应激原: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3、应激反应的种类(1)躯体性应激:指由体外各种理化、生物学因素和机体内环境紊乱等躯体性应激原导致的应激反应(2)心理性应激:由心理性应激原引起,是机体在遭遇不良事件或者主观感觉到压力和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伴有生理、情绪和行为改变的心理紧张状态(3)急性应激:指机体受到突然刺激(如突发的天灾人祸、意外受伤等)所致的应激(4)慢性应激:是由应激原长时间的作用所致,如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学习和工作状态(5)生理性应激:指适度、持续时间不长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可促进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调动器官的储备功能,增加人的活力,提高机体的认知、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也称为良性应激(6)病理性应激:指由强烈或作用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原(如大面积烧伤或严重的精神创伤)导致的应激反应,可造成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疾病,故也称为劣性应激4、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及机制(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LSAM)的变化1)结构基础:蓝斑是LSAM系统的主要中枢整合部位①上行纤维主要投射至杏仁体、海马和新皮质,是应激时情绪、认知和行为变化的结构基础②下行纤维主要投射至脊髓侧角,调节交感神经的活性和肾上腺髓质中儿茶酚胺的释放③此外,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还与下丘脑室旁核有直接的纤维联系2)中枢效应:①主要表现为兴奋、警觉、专注和紧张②过度激活则会产生焦虑、害怕等情绪;这主要与蓝斑上行纤维投射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升高有关3)外周效应1、增强心脏功能:交感兴奋和儿茶酚胺的释放2、调节血流灌流:在儿茶酚胺的作用下,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发生血流的重新分布,保证了应激时心脏、脑和骨骼肌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以缓救急)3、改善呼吸功能:儿茶酚胺引起支气管扩张,改善肺泡通气4、促进能量代谢:儿茶酚胺兴奋a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兴奋b受体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导致血糖升高;同时还促进脂肪动员和分解,以满足应激时机体能量代谢增加的需求不利的影响:①腹腔内脏血管的持续收缩可导致相应器官的缺血缺氧坏死②儿茶酚胺可使血小板数目增加和黏附聚集性增强,升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③心率加快和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可导致心肌缺血,严重诱发致死性心律失常(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C)的变化1)结构基础:下丘脑室旁核(PVN)是HPAC系统的中枢位点①上行纤维主要投射至杏仁体、海马②下行纤维通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调控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从而调节肾上腺皮质合成与分泌糖皮质激素(GC);CRH分泌是HPAC系统激活的关键环节2)中枢效应:主要是导致情绪行为的变化①适量的CRH分泌增加可以使机体保持兴奋或愉快感,是有利的适应反应②CRH过度分泌,特别是慢性应激时的持续分泌,则会导致适应机制障碍,出现焦虑、抑郁、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食欲和性欲减退等3)外周效应:应激时HPAC系统激活的外周效应主要由GC介导1、有利于维持血压:GC本身对心血管没有直接的调节作用,但是儿茶酚胺发挥心血管调节活性需要GC的存在,这被称为GC的允许作用2、有利于维持血糖:促进蛋白质分解、葡萄糖异生,有利于升高血糖3、有利于脂动员:对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的脂动员具有允许作用4、对抗细胞损伤:GC的诱导产物脂调蛋白对磷脂酶A2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磷脂的降解,增强细胞膜稳定性5、抑制炎症反应: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的促炎介质的产生,促进抗炎介质的产生不利的影响:①抑制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②抑制甲状腺和性腺功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和性功能减退等等③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和血脂升高5、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1)急性期反应(APR):是感染、烧伤、大手术、创伤等强烈应激原诱发机体产生的一种快速防御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血糖升高、分解代谢增强、血浆蛋白含量的急剧变化;相关的血浆蛋白多肽统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APP)(2)正常情况下,血浆APP含量较低,并保持相对稳定;大多数血浆蛋白在急性期反应时含量是增高的,少数血浆蛋白在APR时反而降低,如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负急性期反应蛋白)(3)APP属于分泌型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此外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可以产生少量APP(4)APP的生物学功能1)抗感染:CRP可以结合细菌的细胞壁,发挥抗体样调理作用,还可以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增强吞噬细胞功能;血浆CRP水平常与炎症、急性期反应程度成正相关,因此临床上常将其作为炎症和疾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2)抗损伤:APP中的多种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相应蛋白酶的活性;铜蓝蛋白可活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促进氧自由基的清除,从而减轻组织细胞损伤3)调节凝血与纤溶:组织损伤早期,增加的凝血因子可以促进凝血,有利于阻止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的扩散,凝血后期,纤溶酶原增加可以促进纤溶系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凝块的溶解,有利于组织修复4)结合运输功能:APP可以作为载体蛋白,避免过多的游离Cu2+、血红素等对机体造成危害。
脂多糖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姚磊;孙宇;任成山;张征【期刊名称】《中国医师杂志》【年(卷),期】2001(003)005【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rectly injury effects of lipopolysaccharide(LPS) on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HVEC).Methods Lipopolysaccharide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dded into cultur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of human umbilical vein,at different phase after lipopolysaccharide being added,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ic oxide(NO),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 were measured,and the adhesion of HVEC to 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s(PMN) were observed,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HVEC were detected by phase-contrast microscope.Results The NO content,LDH activity were obviously elevated with increase of LPS concentration(P<0.01),the adhesion of HVEC to PMN was distinctly increased too(P<0.01),and the cytopathiceffects(CPE) of HVEC were found.Conclusion LPS can stimulate and injure the HVEC,this injure could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shock of infection.%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对人血管内皮细胞(HVEC)直接损伤作用。
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血糖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状况。
在高血糖状态下,患者会出现许多并发症,其中最突出且最普遍的就是心脑血管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与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一、高血糖导致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加剧内皮细胞损伤1. 高血糖诱导氧化应激高浓度的葡萄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起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包括线粒体呼吸链功能障碍、NAD(P)H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强以及G6PD缺陷等。
这些氧自由基可以与机体内的抗氧化物质结合形成有毒物质,如羟基自由基和氢过氧化物等,导致细胞内氧化应激加剧。
2. 高血糖引起线粒体功能异常高血糖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葡萄糖代谢会出现异常,导致ATP合成减少并增加乳酸生成。
这些改变会干扰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并引起细胞内能量代谢紊乱。
此外,过量的葡萄糖也会导致线粒体DNA损伤和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活化。
3. 高血糖促进内皮细胞凋亡高血糖通过多种途径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其中一个关键机制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来影响细胞生存与死亡。
高血糖可下调Bcl-2和Bcl-xl基因表达,而上调Bax、Bim等基因表达,从而增强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二、高血糖促进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1. 高血糖损伤内皮屏障功能高血糖会导致内皮细胞屏障通透性增加,从而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部位的血浆成分排出,进一步影响微循环功能。
在高血糖状态下,外界环境或炎症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更为明显,加重了损伤程度。
2. 高血糖引发炎症反应高血糖可促使内皮细胞释放过量的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吸引白细胞黏附至血管壁,并进一步诱导细胞因子和介质的释放。
这些因素共同参与形成一个由白细胞、缺氧、内皮功能障碍和自由基生成等组成的恶性循环。
三、高血糖对NO信号通路造成抑制1. 高血糖抑制NO合酶活性一旦遭受到高浓度葡萄糖的暴露,NO合酶活性会明显减弱。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病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年来,学者们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发病机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多:高血糖可与血液循环中游离氨基酸和组织中的蛋白质非酶性结合,形成AGEs,被AGEs前体修饰的细胞内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外蛋白质糖基化可干扰基质与基质的相互作用,影响多种基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AGEs与细胞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向细胞外分泌基质,抑制基质分子清除降解,基底膜增厚,与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还诱导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产生,参与炎性反应,AGEs还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导致血管的动脉硬化。
多元醇通路活性增高:高血糖使细胞内葡萄糖水平升高,激活醛糖还原酶,导致葡萄糖大量转换为山梨醇,造成细胞内髙渗状态,细胞结构破坏,细胞内山梨醇集聚还抑制了肌醇转运系统,使细胞内肌醇储备耗竭,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降低,使得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山梨醇被山梨醇脱氢酶氧化为果糖,果糖及其产物3磷酸果糖激发非酶糖基化,AGEs生成增加。
蛋白激酶C(PKC)通路的激活:高血糖使细胞内二酯酰甘油显著升高,导致蛋白激酶活性升高,PKC的活化可使细胞外的基质合成增加,还可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一氧化氮产生减少,促使血管强烈收缩,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血管瘤形成;PKC能够调节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与分泌功能,促进高凝、低纤溶和高血黏度的形成,血管内容易出现微血栓。
己糖胺通路:高血糖激发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转氨酶活性,从而激活己糖胺通路,促进生长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血管的新生和炎性损伤。
氧化应激: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过氧化物产生过量是高血糖诱导氧化应激的主要来源,并且是高血糖增加多元醇通路、AGE形成、PKC活性和己糖胺通路的共同机制。
睾酮对血管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赵锐;李艳【摘要】血清睾酮浓度降低与男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睾酮能够调节血清胆固醇代谢、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炎症等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还可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睾酮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睾酮的缺乏会促使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本文就睾酮对血管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睾酮作为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或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4页(P533-536)【关键词】睾酮;血管;功能;动脉粥样硬化;综述【作者】赵锐;李艳【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武汉市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武汉市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睾酮由睾丸间质细胞及肾上腺皮质合成并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的负反馈系统所调控,血液循环中高达80%的睾酮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结合,游离睾酮占2%。
睾酮主要在肝脏代谢生成17-酮类衍生物,从尿液中排出。
睾酮在人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1)促进精子的生成和成熟;(2)刺激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3)维持男性正常性功能;(4)促进骨骼、肌肉生长和蛋白质合成。
研究发现,睾酮可调节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物质代谢,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作用,其水平与男性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密切相关[1]。
有研究认为,血清睾酮水平降低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
雄激素阻断疗法治疗前列腺癌,增加了患者因糖尿病以及CHD等心血管相关疾病死亡的风险[3]。
动物实验发现,切除睾丸的雄性动物模型AS斑块形成增多,及时补充睾酮后AS斑块明显减少,表明睾酮具有抗AS功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