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7.23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1.2《内能和热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第1章第2节《内能和热量》。
本节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热量的定义以及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热量的定义:热量是热能的传递方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量。
4. 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内能的变化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掌握热量的定义,理解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内能和热量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热量的定义以及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难点: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冬天用暖水袋取暖,为什么暖水袋里的水变凉后,暖水袋也会变凉?2. 概念讲解:(1)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热量的定义:热量是热能的传递方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量。
(4)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内能的变化量。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质量为0.5kg的铁球,温度为20℃,将其放入温度为100℃的水中,求铁球吸收的热量。
解:铁球吸收的热量=铁球的内能增加量=铁球的质量×比热容×温度变化量铁的比热容为0.46×10^3 J/(kg·℃),温度变化量为80℃,代入公式计算得到铁球吸收的热量为1.84×10^4 J。
4. 随堂练习:练习题1:一个质量为0.2kg的水壶,温度为100℃,将其放在温度为20℃的房间内,求水壶放出的热量。
《内能和热量》讲义一、内能内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它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要理解内能,首先得明白分子的热运动。
咱们生活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在操场上乱跑乱跳。
分子运动的快慢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对应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也就越大。
而分子势能呢,就像是两个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有亲近的时候,也有疏远的时候。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当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时,分子势能也会跟着改变。
比如,压缩气体,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势能可能会增大;而让气体膨胀,分子间距离变大,分子势能可能会减小。
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很多因素有关。
首先是温度,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般较大。
就好像夏天的气温高,大家都感觉热烘烘的,这就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内能比较大。
其次是质量,质量大的物体,包含的分子多,内能通常也会更大。
好比一大块铁块比一小块铁块具有更多的内能。
还有物质的种类和状态也会影响内能。
比如,相同质量的 0℃的水和 0℃的冰,水的内能就比冰大,因为冰融化成水需要吸热,吸收了热量,内能就增加了。
内能和机械能虽然都与能量有关,但它们可有着明显的区别。
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比如一个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机械能。
而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总和,与分子的热运动有关。
一个静止的物体,它的机械能可能为零,但内能却不会为零,因为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
二、热量接下来咱们说说热量。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当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高温物体的内能会向低温物体转移,这个转移的能量就是热量。
就好比热的汤会把热量传递给冷的勺子,让勺子也变热。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需要注意的是,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只在热传递过程中才有意义。
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在某个过程中“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内能和热量教案教科版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和物理意义;2.掌握内能与温度、质量、物质的热容和相变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认识内能转化和热量传递的过程和方式;4.理解内能守恒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1.内能和热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内能与温度、质量、物质的热容和相变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热量传递的方式和内能转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实验装置:热传导棒、测温仪;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与导入(5分钟)二、讲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10分钟)1.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分子在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用符号U表示,单位是焦耳(J)。
2.热量的概念:热量是物体因温度差异而发生能量传递的过程,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焦耳(J)。
三、内能与温度、质量、物质的热容和相变的关系(20分钟)1.内能与温度:内能正比于温度,即U∝T。
2.内能与质量:内能正比于质量,即U∝m。
3.内能与物质的热容:内能正比于物质的热容,即U∝C。
4.内能与相变:在相变过程中,内能发生改变,但温度保持不变。
四、实验演示:热传导的实验(15分钟)1.用热传导棒实验演示热量传递的过程。
2.通过测温仪测量棒的两端温度的变化,观察热量从高温端传递到低温端的过程。
五、内能转化和热量传递的方式(20分钟)1.内能转化的方式:机械能转化、电能转化、化学能转化等。
2.热量传递的方式:热传导、热辐射、对流传热。
六、内能守恒和热力学第一定律(15分钟)1.内能守恒:封闭系统中,内能的增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减去系统所做的功,即ΔU=Q-W。
2.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七、总结与小结(5分钟)通过对内能和热量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关系,了解内能转化和热量传递的过程和方式,认识内能守恒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
课后作业:1.总结内能和热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思考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热量传递和内能转化的例子。
《内能和热量》讲义一、内能内能,这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以及热现象至关重要。
那什么是内能呢?简单来说,内能就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了动能。
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就像被弹簧连接着的小球,它们的相对位置变化会引起势能的改变。
这两种能量加起来,就构成了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
首先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动能就越大,内能也就越大。
比如,一杯热水的内能就比一杯冷水的内能大。
其次是质量。
质量越大,意味着物体内部分子的数量越多,总内能也就越大。
想象一下,一大桶水和一小杯水,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显然大桶水的内能更大。
还有物质的种类和状态。
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不同,内能也会有所差异。
而且,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内能也不同。
比如,冰融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这是因为状态改变时,分子间的势能发生了变化。
内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取决于物体的状态和参考系。
而且,内能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外在的表现和变化来间接推断。
二、热量接下来,咱们说说热量。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当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高温物体的内能会向低温物体转移,这个转移的能量就是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需要注意的是,热量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而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产生的。
比如说,我们不能说一个物体“具有多少热量”,而应该说“在某个过程中传递了多少热量”。
热量的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传导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通过物质直接接触,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比如,我们用金属勺子搅拌热汤,过一会儿勺子就变热了,这就是热传导。
热对流则是依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量。
烧开水时,水的上下翻滚就是热对流的体现。
热辐射是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
太阳向地球传递热量,就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不需要任何介质。
1.2 内能和热量课后反思第6章第2节电功率教学目标:(1)理解电功率概念。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会应用功率的定义公式P=W/t及公式P=UI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电功率的单位。
〔4〕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1〕通过实验探究定性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关系。
〔2〕通过解答与功率有关的计算题,学习应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进行简单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解决电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1.探究电功率与电压电流关系。
2.应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方法: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2.5V 〞、“3.8V 〞小灯泡开关导线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比拟电流做工快慢二、电功率定义:单位时间里电流所作的功。
公式:P=W/t单位:W KW〔1〕提出猜测电风扇、电饭锅、电动机做功相同吗?怎样衡量电流做功的快慢?出示:电功率概念、定义式、单位提示功〔W:work〕与功率单位〔W:watt〕区别。
出示:电视机名牌答案点评“出示〞“220V 100W〞灯泡让学生说出含义假设该灯不是接在220V电路中,还能正常发光吗?功率还是100W吗?“出示〞“220V 25W〞这两站等灯都正常工作时哪个亮?仔细观察灯泡与前者比拟有何区别?由此你认为电功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讨论比拟电流做工快慢的方法回忆力学中的功率说出电功率含义、计算电功。
观察并答复提出猜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三、知识应用1.例题1:P96例12. 例题2:P96例23.讨论交流:P96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接入电路的用电器越多,总功率越大,电路的总电流也就越大?四、小结概括本节知识要点五.布置作业: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参数和学生共同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并得出方案〔控制变量〕指导结论:用电器两端电流相同时,用电器上的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
•••••••••••••••••《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
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二、说教法: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
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人教版选修3《热和内能》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本节课所讲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热和内能》一章,主要介绍热和内能的相关知识,包括热、内能、热力学定律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热和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和内能的基本概念与性质;–理解热力学定律的基本原理;–熟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温度的转换计算;–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热和内能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热和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合理消费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热和内能的定义及性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4.1 热和内能的基本概念热和内能是研究物体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概念。
热能是物体由于温度差而产生的能量,属于宏观概念;内能是物体分子或离子的微观运动能量,是热能的微观原因。
教学方法: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热和内能的差异; - 展示实验视频或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动探究热和内能的概念。
4.2 热力学定律的基本原理热力学定律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推广,它指出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关于热能传递不可逆方向性的定律。
教学方法: - 通过示意图、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热力学定律的思考; -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或模拟实验,观察验证热力学定律。
4.3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的水银温度计和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温度计。
学生需要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掌握摄氏度与开氏度的转换计算。
内能和热量教案教案标题:内能和热量教案一. 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及其在物质中的存在;2. 掌握内能和热量的测量单位和转换关系;3. 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内能与热传递的机制。
二.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白板笔等;2. 教学素材:相关的图表、示意图等;3. 实验器材:热容器、热电偶、温度计、燃烧装置等。
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热能的思考,提问“你们都知道什么是热能吗?”让学生讨论并作答。
2. 激发兴趣:通过呈现一些与热相关的图像或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热与物质的关系。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使用幻灯片或黑板,简单明了地解释内能的概念,包括内能的定义、内能与物质微观粒子运动的关系。
2. 讲解热量的概念:给出热量的定义,与内能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强调热量是内能的一种传递方式。
步骤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实验1:热传导的示例实验。
使用一个热容器,填充不同温度的水,使用热电偶和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热传导现象。
2. 实验2:热辐射的示例实验。
使用燃烧装置,点燃一根蜡烛,照射到一个铁片上,然后使用热电偶和温度计来测量铁片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热辐射现象。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互动:学生围绕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归纳出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共同点和差异,总结两者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2. 知识点总结:对内能和热量的概念、测量和传递方式进行总结,强调内能和热量在物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步骤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以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一些拓展问题,巩固他们对内能和热量教学内容的理解。
2. 布置作业:留下一道练习题作为回家作业,要求学生写出内能和热量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四.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概念讲解和实验演示的理解情况,以及他们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热和内能一、教材分析本节讲述另一类热力学过程——热传递过程以及热传递与改变内能的关系。
首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进而分析系统在单纯的热传递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自然引出热量与系统内能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研究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系统内能上的异同。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一种方式。
3.能区分热量与内能的概念。
4.知道热传递与做功对改变系统的内能是有区别的过程与方法能举例说明热传递能够改变系统内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感受能量的转移,增强我们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传递对内能的改变。
难点:热量与内能的区别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稍简单,易于学生接受。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讲解六、课前准备铁丝、布、酒精灯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基础知识提问:1、焦耳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2、什么是内能?内能于什么有关?(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想一想,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有哪些方法?回答:将铁丝来回多次弯折,用布摩擦,将铁丝放在火上烧,与高温物体接触……教师:可以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今天我们来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热传递。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热传递?(2)热传递有几种方式?举例说明。
(3)热传递过程的实质是什么?1.热传递(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3)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①热传导:不借助于物质的宏观移动,而靠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热运动,使能量由高温物体(或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物体(或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的过程,这种过程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②热对流:流体依靠宏观流动而实现热传递的过程,在对流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分子的定向运动。
《热和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和内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热和内能”是高中物理选修 3-3 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热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为后续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焦耳的实验,通过实验得出了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结论。
接着,阐述了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内能的因素,如温度、体积、物质的量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内能的概念以及热和内能的关系,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此外,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对概念的混淆和运用不当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知道内能的概念,了解内能与温度、体积、物质的量的关系。
(3)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焦耳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学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的等效性。
(2)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1)内能概念的建立。
(2)用内能的概念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焦耳实验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的效果。
(2)讲授法: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采用讲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
2023年《内能热量》说课稿2023年《内能热量》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
(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
2024认识内能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内能》,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认识内能》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热学性质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而且内能在热力学和能量转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内能与温度和能量的关系。
②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内能与温度和能量的关系。
难点是:能够灵活运用内能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理解内能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在物理学习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实验教学法和讨论探究法;学法是合作学习法和问题解决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以及相关的课件和多媒体资料。
通过实验展示和问题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性质。
四、说教学过程1. 实验引入我将准备一个热水瓶和一些热水,让学生观察热水瓶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内能的思考和研究欲望。
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感受内能在物体内部的存在和转化过程。
2. 概念讲解在实验引入的基础上,我将对内能的概念进行讲解。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分子和原子运动状态的量化表现,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 公式推导在概念讲解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公式推导。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逐步理解内能与温度的数学关系,并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我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利用内能的概念和公式解释物体的热膨胀和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体会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内能和热量》讲义一、内能内能,这是一个在物理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
简单来说,内能就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分子的动能,这跟物体的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动能也就越大。
想象一下,一杯热水里的水分子,它们欢快地跑来跑去,速度很快,动能就比较大;而一杯凉水的水分子,就显得比较“安静”,运动速度慢,动能也就小。
分子的势能呢,这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的排列方式有关。
比如说,压缩一个气体,让分子之间靠得更近,这时候分子的势能就会发生变化。
那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都有哪些呢?首先就是温度,刚才咱们说了,温度越高,内能一般越大。
其次是质量,同样的物质,质量越大,包含的分子就越多,内能也就越大。
还有物质的种类和状态。
不同的物质,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不同,内能也不同。
比如,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内能就比冰大。
再来说说内能的改变方式。
主要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比如说摩擦生热,通过摩擦力做功,让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还有打气筒打气,压缩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也会增加。
热传递就更好理解了,一个热的物体和一个冷的物体接触,热量会从热的物体传递到冷的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二、热量接下来咱们讲讲热量。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从而有热量的交换。
要注意的是,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能量,而是在热传递这个过程中才出现的。
比如说,我们不能说一个物体“具有多少热量”,而应该说“在某个过程中,传递了多少热量”。
那怎么计算热量呢?对于一些常见的物质,比如水,我们可以用公式 Q =cmΔt 来计算。
其中,Q 表示热量,c 是比热容,m 是质量,Δt 是温度的变化量。
比热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它表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这也是为什么海边的昼夜温差比沙漠小,因为水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相对较小。
《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
《认识内能与热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
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
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挂图展示各种热机,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这时教师要点拨引申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
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复习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定义。
最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不仅要求学生描述事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
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
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
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