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35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其胞浆内含有许多嗜酸性的颗粒。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通常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6%。
然而,某些疾病和状况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身体暴露在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食物等)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IgE的抗体,刺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颗粒中的组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症状。
这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
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炎症引起了气道收缩和高度敏感性,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病人的气道内大量增加。
这些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会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造成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3.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例如,人体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毒包括蛔虫、钩虫和血吸虫。
当寄生虫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以尝试清除寄生虫。
4. 特定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反应。
这类药物包括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
这种情况下,停止使用药物通常可以使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5. 血液病:某些血液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伴随其他症状,例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提示某种疾病或炎症的存在,但不能确定具体的诊断。
如果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液病学、过敏测试等,以确定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综合评估,才能确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其主要特点是支气管黏膜和黏液腺细胞浸润和增生,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EB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支气管镜检查和痰液分析。
首先,EB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慢性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
这些症状与其他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相似,但EB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的咳嗽,尤其是夜间或清晨咳嗽,伴有少量白色或黄色粘液痰。
此外,EB患者在发作期间可能伴有轻度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其次,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EB的重要手段之一。
EB患者的支气管黏膜通常呈红、肿、充血状态,可见黏膜下血管扩张、水肿和渗出。
此外,支气管镜检查还可发现支气管黏膜上有黏液腺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这些都是EB的典型表现。
最后,痰液分析是诊断EB的重要依据之一。
EB患者的痰液中通常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其比例可达20%以上。
此外,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活性也较高,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导致支气管黏膜炎症反应加剧。
综上所述,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支气管镜检查和痰液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这三方面的指标,可以准确诊断EB,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类白细胞,通常占据血液中的一小部分。
它们的名称源于其细胞内酸性颗粒的存在。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首先,嗜酸性粒细胞在抵抗寄生虫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机体受到寄生虫的侵袭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迅速聚集到受感染部位,并通过释放颗粒内的抗寄生虫物质,如嗜酸性蛋白、主要嗜酸性蛋白以及嗜碱粒体蛋白等物质来杀灭寄生虫。
这些物质能够破坏寄生虫的外壳或细胞膜,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参与抵抗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其次,嗜酸性粒细胞也参与过敏反应。
当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物质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并释放大量的组胺。
组胺能够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和瘙痒等过敏症状。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够释放其他炎性介质,如白三烯等,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与某些肿瘤有关。
研究发现,在某些癌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在某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加可能与肿瘤的发展和预后有关。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来调节肿瘤的免疫反应。
总的来说,嗜酸性粒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它们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
袭。
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释放含有抗寄生虫物质的颗粒来杀灭寄生虫,参与过敏反应,并可能与某些肿瘤有关。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嗜酸性粒细胞性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是一类白细胞,也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白细胞之一,通常占总白细胞的1-3%。
嗜酸性粒细胞的名称来源于其细胞质含有嗜酸性染色剂(如嗜酸性碱性带的染色剂——伊苏琥珀和象牙黑),这也是它们和其他粒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主要区别之一。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包括细胞形态、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脾脏和淋巴结等组织中,而在周围血液中的数量较少。
嗜酸性粒细胞的寿命相对较短,仅为数小时至数天,并且主要通过骨髓的产生和释放来维持其相对稳定的数量。
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是其胞质包围一个或几个嗜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碱性蛋白和碱性多肽,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的核呈连击形、双叶形或分叶形,核周围有明显的环状母细胞骨显示。
虽然嗜酸性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具体作用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它们在许多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嗜酸性粒细胞是原虫和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
它们可以通过释放嗜酸性颗粒中含有的抗菌蛋白(如肥大细胞酸性蛋白、嗜酸素和生长因子)来直接杀伤病原体,或者通过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来参与免疫应答。
其次,嗜酸性粒细胞还参与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炎症的发生。
当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时,它们会释放大量的组胺和其他炎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等过敏症状。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与过敏反应相关的免疫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进行直接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调节和加剧过敏炎症反应。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参与调节免疫耐受和免疫平衡等过程。
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如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和IL-10(白细胞介素-10),来抑制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阻止过度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此外,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其细胞质含有颜色鲜明的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阳性染色物质,使得它们在染色后显得呈酸性(eosinophilic)。
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所占的白细胞比例很小,通常不超过5%。
当外周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超过相应的正常范围时,就被认为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在成年人中,一般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定义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和释放主要受到一些特定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例如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5(IL-5)和肥大细胞生长因子(MGF)。
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对抗寄生虫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感染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迁移到感染部位,并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肥大细胞碱性蛋白(MBP),通过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来消灭寄生虫。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它可能与其他病理状态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没有明显的病因可发现的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般来说,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属于良性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一般血液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
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其他疾病的结果,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如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
这些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相应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
对于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需要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理状态,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我们经常会关注到嗜酸性粒细胞这一指标。
当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担忧,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那么,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它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其数量可能会增加。
过敏反应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某些食物等,免疫系统会做出反应,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对抗过敏原。
这种情况下,除了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患者往往还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症状。
寄生虫感染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常见的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绦虫等,在人体寄生时,会刺激免疫系统,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以帮助清除寄生虫。
如果怀疑是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偏高,通常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粪便检查等相关检测来明确诊断。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在这些疾病中,免疫系统异常活跃,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也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改变。
当皮肤出现炎症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参与其中,导致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
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
这类疾病往往还会伴有其他血液指标的异常以及相应的临床症状。
另外,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等,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情况。
药物反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上述疾病因素外,一些生理情况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暂时偏高。
比如,在剧烈运动后、怀孕后期等,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且不会伴随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标准值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通常在人体的骨髓和外周血液中可以找到。
它们
的主要功能是在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中发挥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标准值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应该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这个范围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确定,通常以每升血液中的细胞数来表示。
在成人的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标准值通常在每升血液中为0.05-0.5×
10^9/L。
这个范围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室和测试方法而有所不同,但大致在这个范
围内。
而在儿童和婴儿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标准值可能会有所不同,通常在0.0-
0.7×10^9/L之间。
当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提示一些疾病的存在。
例如,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某些白血病和其他炎症性疾病有关。
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则可能与应激、感染、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药物有关。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还可以受到一些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剧
烈运动、饮食、季节变化等都可能会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嗜酸性粒细胞检查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结果。
总之,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的标准值对于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血
液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异常变化,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生活中可能影响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在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嗜酸性粒细胞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有时候,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偏低。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嗜酸性粒细胞到底是什么。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它在我们身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会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应激状态。
比如,当我们经历了严重的创伤、手术或者突然的精神压力时,身体会进入一种应激模式,为了应对这些紧急情况,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暂时降低。
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某些严重的细菌感染,特别是在感染的急性期,身体会调动各种免疫细胞来对抗感染,这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相对减少。
另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低。
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会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和分布。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不能忽视。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由于免疫系统的紊乱,可能会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还有,患有大手术后的恢复期、烧伤等情况时,身体的代谢和免疫状态发生改变,也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偏低。
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其他检查结果以及病史来综合判断。
如果您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先不要过于紧张。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同时还伴有发热、乏力、感染等症状,或者其他血常规指标也有异常,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但最终的诊断和治疗,还是需要依靠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和建议。
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罕见的、表现多样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受影响的胃肠道以及受累的程度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迄今已有百余篇文献报道,大部分是以单个病例或者病例系列的形式报道,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李延青教授等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了系统综述,在线发表于近期的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杂志上。
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为大家总结如下。
流行病学已有的病例报道认为EG 可见于从婴儿到老年人的任何年龄段,以 30~40 岁男性最为多见。
Guajardo 等报道在美国EG 的发病率为2.5/10 万,男女比例为1.2:1。
Kinoshita 等报道日本EG 的发病率是美国的5.5 倍,男女比例为1.2:1。
然而准确的发病率尚不明确。
病理生理学嗜酸性粒细胞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盲肠和阑尾,并参与了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见于多种炎症过程,包括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神经毒素(EDN),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和主要碱性蛋白(MBP),进一步参与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建议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可诊断为「组织学嗜酸性胃炎」:1. 胃活检显示平均密度>127 个嗜酸性粒细胞/mm2(或>30 个嗜酸性粒细胞/ 高倍视野),至少5 个独立高倍视野;2. 没有已知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克罗恩病、寄生虫感染、血液或淋巴系统疾病)。
分类及临床表现EG 根据累及位置及累及深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胃和十二指肠,也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
许多患者曾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或者食物/ 花粉过敏等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