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 格式:docx
- 大小:20.33 KB
- 文档页数:9
10 道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一、《论语》十二章选段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不逾矩(越过,超过)
(4)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 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3. 请你谈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答: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在学习中,我们要边学习边思考,
将所学知识理解透彻,才能不断进步。
二、《陋室铭》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2)斯是陋室(这)
(3)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谈笑有鸿儒(大)
2. 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 本文作者通过描写陋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通过描写陋室,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爱莲说》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3)不蔓不枝(生藤蔓)(生枝茎)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2. 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3. 作者借莲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答:作者借莲花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追求,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三峡》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
(2)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4)属引凄异(连接)
2. 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 文章最后引用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渔者歌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答谢中书书》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2. 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六、《记承天寺夜游》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门)
(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院子里)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2. 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 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闲人”一词,表现了作者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贬谪的悲凉,还有漫步的悠闲,以及人生的感慨等复杂情感。
七、《与朱元思书》阅读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从流飘荡(跟、随)
(2)负势竞上(凭借)
(3)互相轩邈(高,这里作动词用,向高处伸展)(远,这里作动词用,向远处伸展)
(4)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
2. 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以及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归隐山林的愿望。
八、《狼》阅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止有剩骨(仅,只)
(2)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弛担持刀(解除,卸下)
(4)意暇甚(从容,悠闲)
2. 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九、《穿井得一人》阅读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
(2)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3)国人道之(讲述)
(4)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2. 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十、《杞人忧天》阅读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