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神经鞘瘤的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4.62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颈椎管内神经鞘瘤临床表现
导语:疾病是很多人不陌生的,对疾病治疗不能盲目的选择治疗方法,否则对疾病改善没有任何帮助,治疗疾病要先对表现、病因、症状进行了解,这样治
疾病是很多人不陌生的,对疾病治疗不能盲目的选择治疗方法,否则对疾病改善没有任何帮助,治疗疾病要先对表现、病因、症状进行了解,这样治疗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最佳,而且疾病不同,治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对颈椎管内神经鞘瘤临床表现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颈椎管内神经鞘瘤:
临床表现
椎管内神经鞘瘤病程大多较长,胸段者病史最短,颈段和腰段者较长,有时病程可超过5年以上。
肿瘤发生囊变或出血时呈急性过程。
椎管神经鞘瘤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和括约肌功能紊乱。
感觉异常的发生率达85%左右,疼痛的发生率近80%。
首发症状最常见者为神经根痛,其次为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
上颈段肿瘤的疼痛主要在颈项部,偶向肩部及上臂放射;颈胸段的肿瘤疼痛多位于颈后或上背部,并向一侧或双侧肩部、上肢及胸部放射;上胸段的肿瘤常表现为背痛,放射到肩或胸部;胸段肿瘤的疼痛多位于胸腰部,可放射到腹部、腹股沟及下肢。
胸腰段肿瘤的疼痛位于腰部,可放射至腹股沟、臂部、大腿及小腿部。
腰骶段肿瘤的疼痛位于腰骶部、臀部、会阴部和下肢。
以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者占20%,其可分感觉过敏和减退两类。
前者表现为蚁行感、发麻、发冷、酸胀感、灼热;后者大多为痛、温及触。
神经鞘瘤的病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神经鞘瘤的病理介绍
导语:神经鞘瘤的患者多发于30-40的中年人,没有性别的差异。
神经鞘瘤一般为良性肿瘤,一般患者皮肤上有咖啡色素斑沉着及多发性小结节肿瘤,患者
神经鞘瘤的患者多发于30-40的中年人,没有性别的差异。
神经鞘瘤一般为良性肿瘤,一般患者皮肤上有咖啡色素斑沉着及多发性小结节肿瘤,患者一般会出现走路不稳,动作不协调等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早期症状一般表现为眩晕伴有耳鸣或者耳聋,耳聋症状一般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发病机理:普遍认为此种肿瘤是一种神经鞘的肿瘤,但究竟是起源于Schwann细胞,还是起源于神经鞘的成纤维细胞,尚有争论。
可以自然发生,也可能为外伤或其它刺激的结果。
本病也可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伴发。
病理变化:此肿瘤经常有包膜,柔软或可有波动感,在刚切除的肿瘤具有完整包膜者呈淡红、黄或珍珠样灰白色,切面常可见变性所引起的囊肿,其中有液体或血性液体。
极少数肿瘤为纤维性,故质地较硬。
镜检可见包膜内肿瘤组织表现有明显变异,通常分为Antoni甲型及乙型两种。
甲型者有下列特点:①Schwann细胞通常排列成窦状或脑回状的束条,伴有细结缔组织纤维;②核有排列成栅栏状的倾向,同时与无核的区域相间。
此点颇有特征性。
此处肿瘤细胞核及纤维的排列形式表现为器官样结构,提示其组织来源可能为聚集的触觉小体,故有时称为Verocay小体。
乙型组织则为疏松的Schwann细胞,排列紊乱,结缔组织呈细网状。
此型组织可变性而形成小囊肿,融合可成大囊腔,其中充满液体。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读片专栏】第57期:神经鞘瘤(颈部)
神经鞘瘤 057
【医学影像园】
沙漠之狼整理
2016年2月20日
病史
男,49岁,发现右侧颈部肿物
术后病理
1.右颈部神经鞘瘤
2.左叶甲状腺腺瘤
讨论
神经源性肿瘤中的神经鞘瘤多发生于迷走神经,位于颈前三角,一般位于颈动脉鞘内;少数发生于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前者位于颈后三角胸锁乳突肌下方,后者多位于舌下神经管区。
发生于其他神经丛者,部位可无特殊性。
CT表现
①肿块多位于颈动脉间隙上部而极少位于下颈部。
常压迫颈动脉及颈内静脉,将其推移或分离移位。
由于喉返神经沿气管、食管之间上行,紧贴甲状腺侧叶后,故迷走神经起源的肿瘤可推挤甲状腺向前移位;发生于舌下神经者,可引起舌下神经管扩大及周围骨质破坏;
②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等低密度肿块。
病灶小时密度均匀,较大时肿瘤内可见坏死及囊变的低密度区;
③增强扫描,肿块呈中等或轻度强化,这与肿瘤的血供多少有关。
囊变区不强化。
鉴别诊断
①颈部血管瘤:多见于鼻咽部和咀嚼肌间隙,增强CT扫描显著强化,浸润性生长,边缘模糊;
②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多数表现为颈动脉鞘外侧的淋巴结肿大,可单发或多发。
当多个淋巴结肿大相互融合成大块时,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间隙分界不明显。
此外,淋巴瘤的治疗前很少发生中心坏死。
诊断困难时须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
微信投稿信箱
****************
总编:花亭湖审稿:春晓编辑:小静。
神经鞘瘤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神经鞘瘤所属部位:头部就诊科室:肿瘤科,口腔科,外科,五官科,神经内科病症体征:单发性坚实性结节,感觉障碍,面肌抽搐,声音嘶哑,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介绍: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瘤,来源于神经鞘,头颈部神经鞘瘤主要发生于颅神经,如听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其次可发生于头面部,舌部的周围神经,发生于交感神经的最为少见症状体征:1.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物。
2.圆形或卵圆形,质地坚韧,如过大者由于瘤体内发生液化可呈囊性,也可穿刺抽出红褐色液体。
3.肿物能随神经轴向两则摆动而不能上下移动,源于感觉神经者可有压痛和放射痛;源于面神经者会出现面肌抽搐;源于迷走神经者可有声音嘶哑;源于交感神经者可出现霍诺(HORNER)综合症等。
化验检查:1.对于临床表现较典型,术前诊断已较明确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2.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鉴别诊断较困难,肿物较大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或疑有恶变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和C。
鉴别诊断:1.听神经瘤早期出现眩晕应与内耳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及各种药物性前庭神经损害相鉴别。
前者有进行性耳聋并伴面神经功能障碍。
2.耳聋应与内耳硬化症、药物性耳聋相鉴别。
听神经瘤都有前庭神经功能障碍。
3.与脑桥小脑角其他肿瘤相鉴别:①上皮样囊肿:首发症状多为三叉神经根刺激症状,听力下降多不明显,前庭功能多属正常。
CT,MRI可协助鉴别。
②脑膜瘤:耳鸣与听力下降不明显,内耳道不扩大。
有10%发生在鞍上,平扫呈均匀稍高密度,可有钙化,囊变少见,肿瘤常位鞍上偏前的位置,鞍结节骨质增生。
③脑干或小脑半球胶质瘤:病程短、脑干或小脑症状出现的较早,早期出现锥体束征。
④转移瘤、起病急,病程短,其他部位可能找到原发癌。
④星形细胞瘤:第三脑室上方的星形细胞瘤常表现为鞍上实性肿块,一般不伸延到鞍内,钙化率较颅咽管瘤低。
但与鞍上实质型的颅咽管瘤有时较难给别。
⑤动脉瘤:巨大动脉瘤壁上可有钙化,增强扫描时瘤壁因有机化组织而强化,但动脉瘤腔内有血液的地方强化非常显著,与颅内动脉强化一致,偶尔强化均匀的动脉与实质型的颅咽管瘤鉴别较为困难,要仔细分析瘤体与大脑动脉环诸血管的关系。
颈部神经鞘瘤的介绍可能很多朋友在生活中对于颈部神经鞘瘤这种疾病的发生原因是不太了解的,而且你们还不知道颈部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当你们在生活中出现颈部肿大时,就有可能是因为颈部神经鞘瘤导致的,这时候你们应该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或者药物治疗的方法去治疗颈部神经鞘瘤。
常见的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良性肿瘤,为周围神经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诊断和处理一般并不困难,但常易误诊和手术中误将肿瘤连同神经干一起切下,造成医源性神经损伤。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手术范围较大、肿瘤部位深在者则一般采用联合用药。
是利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有效手段来减少癌症病人的死亡在平时生活中除加强体育锻炼还应注意身体的些不适变化和定期体检如拍照胸片支气管镜检查可以发现早期肺癌;做B型超声波扫描甲胎蛋白测定可揭示肝癌;做常规阴道细胞学检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癌。
对这种病的治疗就是首先手术,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的肿瘤,这种肿瘤是属于良性的病变,术前不容易确诊,最好还需要术后的病理来确定,术后复发的机率低,是可以手术治愈的疾病,肿块都那么大了,还是主张早日手术。
建议你用传统中药虫草、猪苓、明党参、桑寄生、青阳参、香菇、红豆蔻、桑白皮、杜仲、降香、茯苓、白术、八月札、知母、片姜黄、南星、山萸肉、木瓜、仙茅、制半夏、补骨脂、独活、石菖蒲、仙鹤草、大蓟、山奈、枸杞子、薏苡仁、地榆、白前、丹皮、射干、当归、土鳖虫、青黛、肉桂、苦参、金精粉、葫芦巴、白癣皮、赤芍、山豆根、远志、泽泻、金银花、乌术粉、制鳖甲、连翘、紫草、桃仁、三七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对神经鞘瘤效果非常好,其功效能在短期内缩小肿块,控制转移、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甚至达到临床治愈。
关于文章介绍的颈部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我们建议患者在生活中应该要引起重视,因为这对于你们治疗颈部神经瘤是有很大帮助的。
颈静脉孔神经鞘瘤诊治进展肖立崇【摘要】@@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 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JFS)为生长缓慢的良性颅内肿瘤.JFS起源于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神经鞘膜许旺细胞.这些神经纤维从脑干延髓发出,集结在颈静脉孔而后出颅,神经鞘瘤多在颈静脉孔区域发生和发展,由于颈静脉孔解剖结构复杂,很难分辨肿瘤的神经来源,因而统称为JFS.JFS 占颅内肿瘤的0.2%,颅内神经鞘瘤的2.2%~4.0%,颈静脉孔区肿瘤的50%~59%;病程平均2.7~5.0年;患者发病年龄37~43岁,女性略多于男性.2001年Sen等[1]报道总例数约200例.随着病例的不断积累以及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技术的提高,世界各地的报道逐渐增加.【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1(040)018【总页数】3页(P1852-1854)【关键词】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颈静脉孔解剖;手术入路【作者】肖立崇【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400080【正文语种】中文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ugu lar foramen schwannoma,JFS)为生长缓慢的良性颅内肿瘤。
JFS起源于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神经鞘膜许旺细胞。
这些神经纤维从脑干延髓发出,集结在颈静脉孔而后出颅,神经鞘瘤多在颈静脉孔区域发生和发展,由于颈静脉孔解剖结构复杂,很难分辨肿瘤的神经来源,因而统称为JFS。
JFS占颅内肿瘤的0.2%,颅内神经鞘瘤的2.2%~4.0%,颈静脉孔区肿瘤的 50%~59%;病程平均2.7~5.0年;患者发病年龄37~43岁,女性略多于男性。
2001年Sen等[1]报道总例数约200例。
随着病例的不断积累以及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技术的提高,世界各地的报道逐渐增加。
但是,近期报道总例数也不超过250例[2-3]。
JFS多为单发,肿瘤直径在1~5 cm,平均3.5 cm。
肿瘤最大径可达12.5 cm[4-5]。
神经鞘瘤最常见,约占椎管内良性肿瘤的⼀半。
其起源于神经根鞘膜,⼤部分位于髓外硬脊膜下间隙,少数位于硬脊膜外或跨居硬脊膜内外。
因髓内⽆神经鞘膜组织,故髓内神经鞘瘤罕见。
神经鞘瘤在椎管各节段均有发⽣,以胸段最常见。
⼤部分起源脊神经后根,受累神经呈幼锤状,⼀般单发,如系多发,可能是全⾝性神经纤维瘤病的⼀部分,有恶变可能。
肿瘤呈实刷性,质地软,包膜薄,瘤体体积悬殊⼤,⼩者如⽶粒,⼤者呈腊肠状,可长达⼗余厘⽶。
本病发展缓慢,呈急性发病者多有瘤内囊变或出⾎。
60%以上病⼈以明显的神经根疼痛为⾸发症状;还可出现从远端开始的肢体运动障碍;肿瘤⽔平附近有⽪肤过敏区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柱X线平⽚可见椎⼸破坏,椎⼸根间距离加宽,椎间孔扩⼤。
CT可显⽰瘤内钙化影;增强扫描瘤体强化。
MRI显⽰肿瘤呈长T.、长T:信号,T,加权像肿瘤呈低信号,Tz加权像肿瘤呈⾼信号,瘤体与脊髓分界清楚(图30-2,A)。
⼀旦确诊均应⼿术治疗,效果较好。
肿瘤较⼤或位于脊髓腹侧时,先作瘤内分块切除,待瘤体缩⼩后再全部切除肿瘤。
肿瘤起源的神经根多与瘤体粘连紧密,可将其与肿瘤⼀并切除,切除两⾄三根脊神经后根不会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
其它位于肿瘤表⾯的神经需⼩⼼分离保留,凇其颈膨⼤和腰膨⼤部位的神经根,不宜过多切断,以免造成上肢和下肢的功能障碍。
向椎间孔|⽣长的肿瘤应牵拉游离后切除。
颈动脉鞘区神经鞘瘤1神经鞘瘤又称施万细胞瘤,起源于周围神经Schwann 细胞的良性肿瘤23概述25-45%的颅外神经鞘瘤发生在颈部颈部周围神经:第9-12对脑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交感神经、颈丛、臂丛4颈部神经鞘瘤最常起源于迷走神经、交感神经颈部神经鞘瘤最常起源于迷走神经、交感神经 二者均位于颈动脉鞘区颈动脉鞘区:亦称神经血管隙、茎突后隙◆咽旁隙以茎突及其附着肌为界分前隙(肌隙或茎突前隙)和后隙(神经血管隙或茎突后隙);前隙较小,内有颈外动脉及静脉丛通过◆后隙内含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交感神经干,淋巴结等颈动脉鞘:由颈筋膜中层包裹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形成,上至颅底,下续纵膈颈交感干从颈根向颅底行进时,先位于椎前筋膜深面,颈总动脉后方稍偏内,随后逐渐穿过椎前筋膜至其浅面,位于颈动脉鞘外甚至鞘内,并位于颈内动脉的内侧稍偏后,直至内侧偏前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颈部肿物:无痛性、缓慢增大、纵向椭圆形常见、质地中等偏硬、可侧向移动。
少数可有肿物压迫引起的局部不适感神经症状:罕见,声音嘶哑、Horner综合征、轻度感觉、运动障碍好发年龄20-40岁临床表现:Atoni B区病理特点Atoni A区瘤细胞排列紧密,呈栅栏状或旋涡状瘤细胞排列疏松,富含脂质、黏液样基质、粘多糖伴囊变、坏死病理特点影像表现◆形态:椭圆形多见,长轴与神经走形方向一致◆境界:清楚,包膜多完整◆密度/信号:低于肌肉,可均匀或不均匀T1WI: 等信号 T2WI:混杂高信号(Antoni A 区稍高信号,Antoni B区富含黏液基质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渐进性强化,“斑驳状”强化,Antoni A 区明显强化,Antoni B 区轻度强化,囊变区无强化◆CTA:MIP 图瘤体不显影CT/MRI影像表现与血管关系:推移血管,连接面<180°◆迷走神经:将颈总(或颈内)动脉与颈内静脉撑开,动脉位于肿瘤的外半周,静脉位于肿瘤的内半周,二者在弧形线上呈90-180°◆交感神经:动、静脉皆移位于肿瘤的外半周M,44岁,发现右颈部渐大肿物9月余F,67岁,发现右颈部肿物1年余M,39Y,发现右颈肿大半年余M,39Y,发现右颈肿大半年余F,49Y,右颈上部肿块渐大4年余M,28岁,发现左耳下颈上部区域肿物1月余鉴别诊断颈动脉体瘤Castleman病、淋巴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鉴别诊断颈动脉体瘤☐双侧性(5%)☐CT/MRI: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减低,更趋向于均匀;T1WI及T2WI可见椒-盐征☐推移、包绕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呈“高脚杯征”或“抱球征”☐CTA:MIP图瘤体显影F 53岁发现左颈部肿物18年鉴别诊断Castleman病 F 46岁发现右颈肿物四年◆圆形、类圆形、分叶状,大小不一,边界清或不清◆软组织密度/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灶状或条状低密度灶◆点状、分支状钙化◆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扫描:渐进性强化、延迟强化的特点鉴别诊断淋巴结转移癌☐原发肿瘤病史,常多发,大小标准不同☐最大纵径与横径之比小于2,球形或不规则,边界不清(结外侵犯)☐鳞癌转移:淋巴结边缘强化伴中心低密度☐甲状腺癌转移:无论大小均可出现囊变、钙化、明显强化F 61岁 左甲状腺癌术后6年,左颈部淋巴结肿大8月鉴别诊断淋巴瘤●双侧多见(不局限在某一淋巴引流区域内)●圆形、卵圆形,大小不一,边界清楚●密度/信号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DWI高信号、ADC 低信号M 61岁发现右颈上部肿物40余天小结☐颈部神经鞘瘤最常起源于迷走神经、交感神经☐椭圆形多见,长轴与神经走形方向一致☐T1WI: 等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增强:渐进性强化, Antoni A区明显强化,Antoni B区轻度强化☐推移血管(不包绕血管)☐CTA:MIP图瘤体不显影谢谢。
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末梢神经肿瘤,起源于神经鞘中雪旺细胞,故又称雪旺氏细胞瘤。
头颈部神经鞘瘤主要发生于颅神经,如听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其次可发生于头面部、舌部的周围神经,发生于交感神经的最为少见。
多见于成年人
症状表现:
1.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物。
2.圆形或卵圆形,质地坚韧,如过大者由于瘤体内发生液化可呈囊性,也可穿刺抽出红褐色液体。
3.肿物能随神经轴向两则摆动而不能上下移动,源于感觉神经者可有压痛和放射痛;源于面神经者会出现面肌抽搐;源于迷走神经者可有声音嘶哑;源于交感神经者可出现霍诺(Hor ner)综合症等。
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肿瘤,因其包膜完整,手术从包膜上剥离即可,不必切除邻近的正常组织。
彻底切除,预后良好。
术后护理
手术后治疗给予多簇维生素类制剂,加大维生素C用量,禁食粗、硬,过热刺激强的食物2~3周
术后的病人,由于吞咽困难,常规应禁食水三天,且要注意三天后,根据病人情况由医生喂第一口水,饮食由流食逐渐改半流食。
术后常出现咳嗽反射消失,而呼吸道分泌物过多不易咳出,为防止呼吸道梗塞,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颈部神经鞘瘤的介绍
导语:可能很多朋友在生活中对于颈部神经鞘瘤这种疾病的发生原因是不太了解的,而且你们还不知道颈部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当你们在生活中出
可能很多朋友在生活中对于颈部神经鞘瘤这种疾病的发生原因是不太了解的,而且你们还不知道颈部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当你们在生活中出现颈部肿大时,就有可能是因为颈部神经鞘瘤导致的,这时候你们应该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或者药物治疗的方法去治疗颈部神经鞘瘤。
常见的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良性肿瘤,为周围神经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诊断和处理一般并不困难,但常易误诊和手术中误将肿瘤连同神经干一起切下,造成医源性神经损伤。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手术范围较大、肿瘤部位深在者则一般采用联合用药。
是利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有效手段来减少癌症病人的死亡在平时生活中除加强体育锻炼还应注意身体的些不适变化和定期体检如拍照胸片支气管镜检查可以发现早期肺癌;做B型超声波扫描甲胎蛋白测定可揭示肝癌;做常规阴道细胞学检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癌。
对这种病的治疗就是首先手术,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的肿瘤,这种肿瘤是属于良性的病变,术前不容易确诊,最好还需要术后的病理来确定,术后复发的机率低,是可以手术治愈的疾病,肿块都那么大了,还是主张早日手术。
建议你用传统中药虫草、猪苓、明党参、桑寄生、青阳参、香菇、红豆蔻、桑白皮、杜仲、降香、茯苓、白术、八月札、知母、片姜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