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鞘瘤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神经鞘瘤的病理
肉眼观,神经鞘瘤有完整的包膜,大小不一,质实,呈圆形或结节状,常压迫邻近组织,但不发生浸润,与其所发生的神经粘连在一起。
切面为灰白或灰黄色略透明,切面可见旋涡状结构,有时还有出血和囊性变。
AntoniB型结构区。
瘤组织明显水肿,并见囊性变,小血管如血窦
听神经瘤,示AntoniA型结构,瘤细胞形成束状及编织状结构,核长梭形,呈栅栏状排列。
镜下,肿瘤有二种组织形态。
一型为束状型(Antoni A型),细胞细长,梭形,境界不清,核长椭圆形,互相紧密平行排列呈栅状或不完全的旋涡状,称Verocay小体。
另一型为网状型(Antoni B型),
细胞稀少,排列成稀疏的网状结构,细胞间有较多的液体,常有小囊腔形成。
以上两型结构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肿瘤中,其间有过渡形式,但多数以其中一型为主。
约10%病程较长的肿瘤,表现为细胞少,胶原纤维多,形成纤维瘢痕并发生玻璃样变,只在部分区域可见少量典型的神经鞘瘤的结构。
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发表时间:2015-03-09T14:10:45.1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底29期供稿作者:左丹[导读] 神经鞘瘤良性肿瘤,来源于神经细胞的变性,学者普遍认为神经鞘瘤是因为神经外胚层的雪旺细胞增生,所以也雪旺瘤。
左丹(中航工业363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意义。
方法我们调查分析了临床病例中颈部神经鞘瘤5例和颈动脉体瘤6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
结果神经鞘瘤均为单发的实质性低回声囊肿物,囊肿呈类圆形,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有线状血流信号,动脉血流频谱属于高阻型;颈动脉体瘤病例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出现单或双发性肿块,瘤体内血流丰富,颈外动脉被瘤体挤压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动脉血流频谱属于低阻型。
结论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均有明确的影像学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实用价值。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神经鞘瘤颈动脉体瘤【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207-011 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颈部神经鞘瘤病人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在17-55岁,右侧1例,左侧4例。
患者颈部通常有无痛性肿块,多位于颈上1/3处、边界较为清楚,触诊时可感受到颈动脉搏动。
颈动脉体瘤病人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8-54岁,右侧3例,左侧3例,早期为上颈部无痛性肿块,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
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中等硬度,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黏连,肿瘤大时易发生囊性变,压迫肿物,患者可出现反射性咳嗽。
1.2检查方法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Acusson128XP/10),探头频率5-7MHz,二维超声观察肿块大小、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块供血情况及颈动脉系的血流情况,频谱多普勒检测肿块内部及周围血流频谱特点。
椎管神经鞘瘤的MRI特点及病理表现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以下简称MRI)检查对椎管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16例有完整磁共振检查病例资料确诊为椎管神经鞘瘤的患者,整理该病例的磁共振特点及病理表现。
结果16例椎管神经鞘瘤的MRI对脊柱神经鞘肿瘤的诊断中,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信号高于脊髓、增强为均匀强化8个肿瘤,病理证实为实质性肿瘤;T1、T2WI整个信号强度与CSF相似、增强为环状强化3个肿瘤,病理为囊性肿瘤;T1、T2信号强度不均匀、增强呈环状和肿块状强化5个肿瘤,病理为囊、实性肿瘤。
结论椎管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分为3型能客观地反映其病理特征,更有助于与很少囊变、多数表现为与脊髓呈等信号的脊膜瘤鉴别。
MRI对脊柱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标签:椎管神经鞘瘤;磁共振技术;诊断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好发于四肢,也可见于其他少见部位。
当神经鞘瘤发生于脊柱椎管,或表现不典型时,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神经鞘瘤以神经鞘膜细胞成分为主,通常是孤立病灶,不包绕邻近的神经根。
在一般人群中,神经鞘瘤是脊椎内较常见的病灶,占所有脊柱内肿块的16%~30%[1]。
发病部位按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颈椎、磁共振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特点,以进一步认识本病,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本院及武汉同济医院2009年3月~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为椎管神经鞘瘤的16例患者完整磁共振检查资料及病理资料。
男12例,女4例,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39.5岁。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GE公司的光纤1.5T optima MR360超导MR扫描机检查。
16例均作了常规矢状位T1WI和T2WI、横轴位T1WI、冠状位STIR 压脂扫描。
16例作了Gd-DTPA增强后的矢状、横轴和冠状位T1WI扫描。
2 结果颈段神经鞘瘤6个(图1A、B),胸段7个、腰段2个,骶椎1个。
13个位于髓外硬膜下呈椭圆形或短棒状的肿块(图1C、D、E),3个位于硬膜内外呈哑铃状。
颈动脉鞘区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神经鞘瘤又称施万细胞瘤,起源于周围神经Schwann细胞的良性肿瘤。
•25-45%的颅外神经鞘瘤发生在颈部。
•颈部周围神经:第9-12对脑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交感神经、颈丛、臂丛。
•颈部神经鞘瘤最常起源于迷走神经、交感神经。
颈部神经鞘瘤最常起源于迷走神经、交感神经。
二者均位于颈动脉鞘区。
◆亦称神经血管隙、茎突后隙。
◆咽旁隙以茎突及其附着肌为界分前隙(肌隙或茎突前隙)和后隙(神经血管隙或茎突后隙);前隙较小,内有颈外动脉及静脉丛通过。
◆后隙内含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交感神经干,淋巴结等。
由颈筋膜中层包裹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形成,上至颅底,下续纵膈。
颈交感干从颈根向颅底行进时, 先位于椎前筋膜深面,颈总动脉后方稍偏内,随后逐渐穿过椎前筋膜至其浅面,位于颈动脉鞘外甚至鞘内,并位于颈内动脉的内侧稍偏后, 直至内侧偏前。
•颈部肿物:无痛性、缓慢增大、纵向椭圆形常见、质地中等偏硬、可侧向移动。
•少数可有肿物压迫引起的局部不适感。
•神经症状:罕见,声音嘶哑、Horner综合征、轻度感觉、运动障碍。
•好发年龄20-40岁。
◆形态:椭圆形多见,长轴与神经走形方向一致。
◆境界:清楚,包膜多完整 。
◆密度/信号:低于肌肉,可均匀或不均匀,T1WI: 等信号 T2WI:混杂高信号(Antoni A区稍高信号,Antoni B区富含黏液基质呈明显高信号)。
◆增强:渐进性强化,“斑驳状”强化,Antoni A区明显强化,Antoni B区轻度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CTA:MIP图瘤体不显影。
与血管关系:推移血管,连接面<180°。
◆迷走神经:将颈总(或颈内)动脉与颈内静脉撑开,动脉位于肿瘤的外半周,静脉位于肿瘤的内半周,二者在弧形线上呈90-180°◆交感神经:动、静脉皆移位于肿瘤的外半周。
神经纤维瘤诊断标准
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是一种神经鞘瘤,通常是良性的。
其诊断通常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以下是一般性的神经纤维瘤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神经纤维瘤的诊断通常依赖于患者的临床症状。
常
见症状包括:
•皮肤上出现的软组织肿块或肿瘤。
•可能有疼痛或不适感。
•触摸肿块时可能感到柔软和有弹性。
2.体格检查:医生进行体格检查,以评估肿块的性质、大小、形
状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神经纤维瘤通常是可触及的软组织肿块,有时表面光滑。
3.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以帮助确
认诊断和评估肿块的位置。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
•超声检查:可以提供肿块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信息。
•磁共振成像(MRI):对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提供更详细的组织结构图像。
4.组织活检:确定神经纤维瘤的最可靠方法是通过组织活检。
通
过取得肿块的一小部分组织样本,进行镜下检查,可以确认是否为神经纤维瘤。
综合上述标准,神经纤维瘤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估。
神经纤维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问题。
如果怀疑患有神经纤维瘤,请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确诊。
胃神经鞘瘤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病理特点、诊断要点、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及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启东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例胃神经鞘瘤,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
结果2例均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良性,术后随访3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肿瘤大体上境界清楚,但无明显包膜,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排列成索条状、束带状结构,局灶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栅行间为无核区,其余细胞形态各异,呈短梭形、星形或多边形,排列稀疏,细胞间间隙较大,呈水肿样或黏液样。
免疫组化S-100阳性,Vimentin阳性,CD117阴性,CD34阴性,Desmin阴性,SMA阴性,AE1/AE3陰性。
结论胃神经鞘瘤是良性梭形细胞肿瘤,诊断需结合大体表现、镜下特点及免疫组化,S-100阳性是确诊的有力依据,同时应作好鉴别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diagnostic key points,immunohistochemistry,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schwannoma. Methods Two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gastric schwannoma by pathology who were treated in Qido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5 were collected and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pathological features,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Both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postoperative pathology with benign tumor.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6 months and no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occurred. The tumor borders were clear in general,without obvious envelop. The tumors were mainly constituted by fusiform cells under microscope,which arranged as strip-like and band-like structures. Focal cell nuclei presented paliform-like arrange and between the bars was nuclear-free zone. The other cells were in various shapes,presenting short spindle,star or polygon shape,sparse arrange,large intercellular interval,and edema-like or mucoid.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S-100 positive,Vimentin positive,CD117-negative,CD34-negative,Desmin negative,SMA negative and AE1/AE3 negative. Conclusion Gastric schwannoma is a benign spindle cell tumor,the diagnosis of which needs combining general manifestations,microscopic feature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100 positive is a powerful evidence of definite diagnosis,and meanwhile,differential diagnosis should be done.[Key words] Gastric schwannoma;Pathology;Immunohistochemistry;Differential diagnosis;Prognosis胃神经鞘瘤是较少见的良性梭形细胞肿瘤,在消化系统中,胃是该肿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1]。
神经外科相关疾病鉴别诊断胶质瘤1.胶质瘤:为脑内病灶,有占位效应,有多种类型,影像学表现不一。
低级别胶质瘤多为强化不明显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占位。
高级别的多为强化不均匀的混杂信号,水肿明显。
2.转移癌:患者常有原发性肿瘤史,但有时原发灶尚未发现。
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皮白质交界处占位,强化不一边界清,周围水肿明显。
3.淋巴瘤:多见于中线部位,如侧脑室,胼胝体等处,多强化明显,似棉花团状。
CT多为等或略高密度,T2多为等或低信号。
DWI为高信号。
MRS可见脂质峰。
脑膜瘤1.脑膜瘤:为脑外病灶,有占位效应,多表现为均匀密度或均匀信号的病灶,强化多明显,可见有脑膜尾征。
因肿瘤位置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局部压迫症状与体征。
2.血管外皮瘤:表现类似脑膜瘤,但血管流空影多见,血供异常丰富。
该患者不排除。
2.胶质瘤:为脑内病灶,有占位效应,有多种类型,影像学表现不一。
低级别胶质瘤多为强化不明显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占位。
高级别的多为强化不均匀的混杂信号,水肿明显。
3.脑脓肿:多有感染病史,表现为颅内囊性占位,囊壁环形强化,多无结节强化。
血象常增高。
DWI为高信号。
该患者不支持。
3.炎症:多数占位效应不明显,强化不均匀,MRS有助于鉴别,鉴别困难时可行活检证实。
胶质瘤复发1.胶质瘤复发:患者既往手术病理证实,现磁共振显示局部有结节状强化,首先考虑复发。
需病理证实。
2.放射性坏死:多发生在放疗后1年左右,一般无明显结节强化。
有时与胶质瘤复发难以鉴别,MRS可辅助鉴别,见坏死的乳酸峰,但有时仍难以鉴别,需活检证实。
血管外皮瘤1。
血管外皮瘤:表现类似脑膜瘤,但血管流空影多见,血供异常丰富,该患者不排除。
2..囊虫病:为猪肉绦虫的虫卵引起。
可颅内多发或单发,常见表现为癫痫,有时可见头节。
多为小的环形强化灶伴灶周水肿,有时可见钙化。
该患者需要考虑。
23脑包虫病:多见于青少年,可有单个或多个颅内囊性占位,囊内头节为特征性改变,但有时仅为单个囊性变,囊壁可以钙化与强化,囊液在flair可被抑制成低信号。
腹膜后外周神经肿瘤的分型比较
腹膜后良性外周神经肿瘤相对纵隔部位少见,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均可发生于腹膜后。
该部位恶性外周神经肿瘤相对多见,它们可以直接累及骨或发生广泛转移。
腹膜后一些恶性外周神经肿瘤可以在节细胞神经瘤的基础上发生。
神经鞘瘤:细胞呈短梭形,核常常表现出波浪形弯曲,两端尖。
肿瘤部分区域排列可见栅栏状排列。
腹膜后及后纵隔神经鞘瘤常伴有明显的透明或黏液样变性,有时还出现明显的囊性变。
神经纤维瘤:腹膜后神经纤维瘤组织学形态与软组织神经纤维瘤相同,由神经纤维、胶原纤维和少量雪旺细胞组成。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具有异型性。
核分裂像多见。
有时可见坏死。
恶性神经鞘瘤有时可出现上皮样分化,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染色科淡染。
有时甚至形成腺腔样结构。
另外,恶性神经鞘瘤偶尔伴横纹肌样分化,又称恶性蝾螈瘤。
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为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单向滑膜肉瘤等。
神经鞘瘤鉴别诊断
1.神经鞘瘤是神经鞘膜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
来自末梢神经主要表现为肿块,来自感觉神经可有持续顽固性疼痛或麻木或辐射样疼痛,来自交感神经可出现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来自迷走神经可伴有声音嘶哑等。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60岁多见,无性别差异。
肿瘤生长缓慢,表面光滑,体积较小,大者可呈分叶状,质地柔软,包膜完整。
肿瘤可沿着神经轴侧向移动,但不能沿神经长轴活动。
肿瘤囊性变,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性液体。
2.皮样及表皮样囊肿为胚胎发育时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而形成的囊肿。
皮样囊肿囊壁较厚,由皮肤和皮肤附属附件所构成,囊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腺、汗腺和毛发等结构。
表皮样囊肿也可能由于外伤、手术等原因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囊壁中无皮肤附件。
皮样即表皮样囊肿多见于儿童即青年。
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未予口底肌群上方的囊肿多向口内生长,当囊肿增大时,将舌体抬高,病人出现语音不清的症状,甚至有吞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多单发呈球形,界限清,表面光滑,挤压肿块是坚韧有弹性,似面团样,与皮肤即粘膜无粘连。
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3.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常侵犯周围组织,患者局部麻木、张口受限、出血等不适,常发生转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