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5.95 KB
- 文档页数:2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心源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常常由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者心肌炎等引起。
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是常用的药物,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对休克患者的血压和心功能进行支持,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本文旨在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强有力的升压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收缩血管,提高心脏收缩力和心率,促进血液回流,从而增加心脏的灌注压和心排血量。
多巴酚丁胺则是一种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灌注,减轻心脏负荷,从而增加心排血量。
综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协同作用,有效地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排血量,调节循环系统,有利于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情。
一般来说,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的治疗起效较快,通常几分钟之内就可以看到血压和心率的上升,以及患者精神状态和皮肤灌注的改善。
由于这两种药物具有较强的升压作用,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
对于心功能不全或者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还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和心肌功能,确保患者的安全。
从临床的实际情况来看,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在治疗心源性休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方面,这两种药物可以快速提高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从而迅速纠正休克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这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除了对临床效果的研究之外,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在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机制。
研究发现,这两种药物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排血量,改善心肌灌注和血管张力,有利于纠正休克状态。
这两种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肾上腺素能受体、儿茶酚胺代谢和一氧化氮合成等途径,对心血管系统和肾脏功能产生影响,有助于维持机体的循环平衡和器官功能。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区别和临床作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们在人体内起着不可或缺的生理作用。
尽管两者在结构上非常相似,但它们有着一些重要的区别,同时也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
首先,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中的肾上腺素细胞合成和释放的。
肾上腺素也被称为正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而去甲肾上腺素也被称为间接肾上腺素。
它们都属于儿茶酚胺,但它们的合成和作用机制略有不同。
肾上腺素的合成过程较为简单,它是由酪氨酸通过苯丙酮酸途径合成的。
首先,酪氨酸经过酪氨酸羟化酶的催化作用转化为多巴胺,然后多巴胺再通过多巴酚氧化酶的作用转化为肾上腺素。
相比之下,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则稍微复杂。
多巴胺由多巴酚氧化酶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
其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作用机制上也有所不同。
肾上腺素主要通过与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引起广泛的生理反应。
它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同时扩张冠状动脉和支气管,从而提高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
此外,肾上腺素还可以促进脂肪分解,释放葡萄糖和提高血糖水平,以增加身体的能量。
相反,去甲肾上腺素主要通过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
它可以收缩广泛的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血压的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还能降低消化系统的活动水平,通过抑制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来减少胃肠蠕动。
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还能诱发肝糖原的分解,增加血糖水平。
在临床应用方面,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有着不同的作用和适应症。
肾上腺素通常用于心脏骤停、心动过速和严重低血压等紧急情况下的呼吸衰竭,因为它可以迅速提高心脏收缩力和血压。
与此相比,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低血压状态。
它可以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收缩血管来提高血压,并且对心脏的影响相对较小。
总的来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结构、合成、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肾上腺素主要通过与α和β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通过与α受体结合。
SICU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出现压疮的护理体会去甲肾上腺素(缩写NE或NA)。
它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
去甲肾上腺素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使除冠状动脉以外的小动脉强烈收缩,引起外周阻力明显增大而血压升高,故临床常作为升压药应用。
较大剂量时,因血管强烈收缩而使外周阻力明显增高,故收缩压升高的同时舒张压也明显升高,脉压变小。
SICU应用普遍主要利用它的升压作用,救治于各种休克,以提高血压,保证对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但使用时间长时,可引起血管持续强烈收缩,使组织缺氧情况加重,末梢循环障碍,皮肤出现紫绀,加大临床皮肤护理难度。
一、病例介绍1患者女 66岁诊断:脑疝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吸入性肺炎高血压三期患者于2014-11-18 16:35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20:15术毕返SICU,NBP90/54mmHg。
术后昏迷状,左侧瞳孔1.0mm 右侧瞳孔2.0mm,对光反射均消失。
Degaer呼吸机辅助呼吸,医嘱给予抗生素、脱水、祛痰、补液、升压药物应用。
当日20:45NBP51/39mmHg,给予多巴胺20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以10ml/h 静脉泵入。
21:35NBP87/56mmHg,医嘱给予去甲肾上腺素6mg加生理盐水至50ml/h以10ml/h静脉泵入。
11-19 05:00去甲肾上腺素调至12mg加生理盐水至50ml/h以15/ml/h静脉泵入,11-20 08:00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均调至15ml/h静脉泵入。
11-25 11:15 呼吸、心跳骤停,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经抢救无效,12:00宣布死亡。
救治期间11-22 患者出现双下肢足端,双上肢末梢皮肤紫绀;11-24 该患者皮肤青紫面积不断扩大,继而出现指、趾坏死。
骶尾部也相继出现皮肤紫红色瘀斑,该患者共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时间为一周左右。
病例介绍2:患者男 80岁诊断:左侧腹股沟嵌顿疝复位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于2015-05-04 10:00术毕返SICU,全麻未醒,呼吸机辅助呼吸。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心源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等情况下。
心源性休克的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和组织灌注不足,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的应用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案之一。
本文将从临床效果的角度,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强效的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够显著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同时扩张冠状动脉和增加冠脉血流。
多巴酚丁胺是一种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选择性激动剂,能够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而不影响外周血管阻力,有利于改善心脏功能。
两者联合应用能够通过不同途径协同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改善心肌灌注,提高心输出量,从而改善心源性休克的症状。
在临床治疗中,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常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和治疗。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总有效率达到85%,其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心排血量增加,血压稳定,组织灌注改善。
在心源性休克的复杂情况下,如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也呈现出明显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作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常用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一项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显示,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中,只有少数患者出现了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其他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
对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的剂量、用药方式和联合应用的其他药物等方面也有详细的临床指南和规范,有助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心源性休克外,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在其他心血管急症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心源性休克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控制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症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是一种常用的神经递质,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并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低血压、心脏骤停等。
然而,尽管它的疗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禁忌症需要我们关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交感神经递质,主要通过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发挥作用。
具体而言,它通过α1受体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高血压;通过β1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同时,还能通过α2受体调节神经传递,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等。
在临床应用中,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用于治疗低血压。
由于其收缩血管的作用,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血压。
临床上最常见的应用情况是休克的治疗,其中包括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
去甲肾上腺素还可以用于心脏骤停的复苏,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提高心输出量,能够增加患者的存活率。
然而,随着应用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也变得越来越多。
首先,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容易引起高血压。
如果应用过量或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过高,进而引发心脏和脑血管的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其次,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刺激作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室上速等。
此外,报道还指出,去甲肾上腺素的应用可能导致肾功能障碍和组织坏死等。
除了不良反应外,去甲肾上腺素还存在一些禁忌症。
首先,对于存在冠心病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去甲肾上腺素。
由于其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的作用,可能加重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其次,在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危象以及肾上腺髓质瘤等病情中,应禁用去甲肾上腺素。
这些疾病本身就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增高有关,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可能加剧病情或引起严重的反应。
综上所述,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收缩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等多种药理作用,能够有效治疗低血压、心脏骤停等疾病。
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理及应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简称NE)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荷尔蒙,属于儿茶酚胺类物质。
它在机体内起到调节交感神经活动、维持血压和心脏功能、调节身体应激反应等重要作用。
在药物上,去甲肾上腺素被用于治疗低血压、心衰及休克等疾病。
先来了解一下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细胞内。
首先,酪氨酸(Tyrosine)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的作用下被转化为多巴胺(Dopamine)。
然后,多巴胺进一步被多巴胺羟化酶(Dopamine β-hydroxylase)催化,生成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结合发挥。
它主要影响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导致各种效应。
第一,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1受体,其效应主要包括:血管收缩、升高周围血管阻力、升高动脉血压、收缩尿道括约肌、增加内括约肌张力等。
第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β1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导致:心率增加、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脏输出量。
第三,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如下效应:舒张平滑肌、扩张支气管、增加血浆葡萄糖水平。
至于应用方面,去甲肾上腺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 治疗低血压: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具有血管收缩和升压作用,它被广泛应用于救治低血压和休克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增加体循环阻力并提高血压。
2. 治疗心衰和心肌梗塞:心衰和心肌梗塞患者通常存在心输出量不足的问题,去甲肾上腺素能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脏输出量,从而改善心功能。
3. 治疗严重哮喘: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作为一种支气管扩张药物,用于治疗严重哮喘发作。
4. 治疗心脏停搏:在急救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可用于复苏心搏骤停患者,其通过作用于心脏β1受体增加心率和心脏收缩力,以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5. 用于神经紊乱疾病的辅助治疗: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药理作用:主要激动α受体,(对α1,α2受体无选择性)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乎无作用。
收缩血管:1)血管:激动血管的α1受体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作用强度依次为皮肤黏膜血管>肾,肠系膜,脑和肝血管>骨骼肌血管。
冠状血管扩张。
兴奋心脏:2)心脏:较弱激动心脏的β1受体,使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加快,由于兴奋心脏,传导加快。
升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3)血压:小剂量NA 时,心脏兴奋,使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增大。
大剂量NA时,血管强烈收缩使外周阻力增高,使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脉压差减少。
4)其他(考研):大剂量时出现血糖升高。
临床应用:1)早期神经元性休克2)中毒性低血压或嗜铬细胞瘤切除后的低血压3)上消化道出血和局部止血
不良反应:1)局部组织缺血坏死2)急性肾功能衰竭
禁忌症:1)高血压2)动脉硬化症3)器质性心脏病及少尿,无尿,严重微循环障碍的病人及孕妇禁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心源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病情,通常由于心脏功能严重受损而导致血流量不足,从而引发全身器官缺血缺氧。
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是两种常用的药物。
在临床实践中,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从治疗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进行综述。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强效的肾上腺素类药物,通过刺激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从而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多巴酚丁胺则是一种强效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以扩张血管,增加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组织灌注。
这两种药物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联合应用,可以互补彼此的作用,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
在一项针对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研究组采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升压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心排出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的器官功能和预后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预后。
除了治疗效果显著外,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由于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作用,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用量,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不良反应率较低,且多数患者能够耐受该治疗方案。
这种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以为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和较好的安全性,可以显著提高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预后。
去甲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1. 药理:强烈的肾上腺素a受体激动药,同时也激动β受体,通过a受体激动,可引起血管极度收缩,使血压升高,冠状动脉血流增加;通过β受体的激动,使心肌收缩加强,心排血量增加,用量按每分钟0.4ug/kg时,β受体激动为主;用较大剂量时,以a受体激动为主。
2. 药代动力学: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临床一般采用静脉滴注,静脉给药后起效迅速,停止滴注后作用时效维持1~2min。
3. 适应症: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体外循环等引起的低血压;感染性休克早中期(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时),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的低血压,也可用于心跳骤停复苏后血压维持等。
4. 用量用法:5%Glucose或生理盐水稀释后静滴。
在使用多巴胺和阿拉明无效时即可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注意血容量要补充足够)。
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可以以0.02~0.1ug/kg/min速度滴注,按需要调节滴速(最好是用注射泵滴注,按体重乘以0.03mg或0.3mg的总去甲肾上腺素剂量配于50ml液体中,以1ml/h的速度滴注,其给药量即为0.01ug/kg/min或
0.1ug/kg/min,2ml/h速度滴注给药量即为0.02ug/kg/min或0.2ug/kg/min,依次类推。
临床为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其去甲肾上腺素的实际含量为约1/2)。
临床上目前多主张最好与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合用(但分别配药用不同一个注射泵滴注,这样速度可以不同调节,因为多巴胺剂量一般固定在5~10ug/kg/min较好),特别是对于脓毒症热休克(高排低阻型)病人的治疗,而对于冷休克(低排高阻型:CO低而外周阻力高者)病人主张缩扩血管药并用,且以扩血管为主(大剂量乙酰胆碱阻滞剂可有效改善微循环),如山莨菪碱(10~40mg/次iv,10~15min1次,或1~3mg/kg/次)、阿托品(0.03~0.05mg/kg/次iv,酌情于5min、15min、30min各用1次,直至面色潮红,瞳孔散大,四肢温暖,待血压上升可逐渐延长间隔时间或减量)、东莨菪碱(0.01~0.1mg/kg/次,10~20min1次,稀释于5%Glucose200ml中静滴,一般总量达0.9~1.8mg/kg时才有效)。
国外文献有报道去甲肾上腺素可用至2ug/kg/min,但国人最好不超过1ug/kg/min,有报道认为超过1~2ug/kg/min剂量连续24h以上预后多为不好。
对于心源性休克主张联合使用缩扩血管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之一加硝普钠。
当PAWP(肺毛细血管嵌压)>18mmHg时可单独使用硝普钠。
对于内脏血管的血流是否减少目前仍有争论,有认为可引起内脏血管收缩减少血流对内脏器官不利,但同时也有许多文献报道认为对于脓毒症休克病人持续的低血压不利于内脏器官的血供,但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可以收缩皮肤、肌肉等血管而升高血压有利于消化道、肾脏等器官的血流供应;同时有文章报道去甲肾上腺素对肾脏血管的收缩主要是作用于肾出球小动脉,从而有利于提高肾灌注。
对于内脏器官的血流影响等利弊需要综合考虑,文献报道的结论不同可能与使用的剂量以及个体差异有关,确切的作用有待更多的研究证实。
5. 不良反应:a. 药液外漏可致局部组织坏死;
b.大剂量或持久(特别是没有合用扩血管药的情况下)使用可引起肾血流锐减尿
量减少;
c. 有少见的过敏反应如皮疹、面部水肿;
d.大剂量或缺氧等情况下可出现心律失常;
e.可升高血糖、可引起头痛、呕吐、焦虑不安等。
6. 禁忌症:禁忌与含卤素的麻醉剂合用,可卡因中毒及心动过速患者禁用,动脉硬化、甲亢、糖尿病、闭塞性脉管炎、血栓病患者慎用。
7. 药物相互作用:a. 与全麻药****等同用,可使心肌对拟交感胺类药反应更敏感,易致心律失常,不宜同用;
b. 与β受体阻滞药同用,各自疗效降低,β受体阻滞后a受体作用突出,可发生高血压,心动过缓;
c. 与洋地黄类同用,易致心律失常,需注意ECG监测;
d. 与其他拟交感胺类同用,心血管作用增强;
e. 与麦角制剂如缩宫素、麦角胺同用,促使血管收缩作用加强,引起严重高血压,心动过缓;
f. 与甲状腺素同用使二者作用加强;
g. 与三环类药抗抑郁药合用易引起心律失常、心动过速、高血压或高热,入必须合用,则小剂量开始,加强心血管作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