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伏安法和极谱法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56
第十章极谱和伏安分析法1、极谱法和电解法有哪些方面的差异?答:极谱过程是一特殊的电解过程,主要表现在电极和电解条件的特殊性。
①电极:一个电极是极化电极,另一个是去极化电极;②电解:被分析物质的浓度一般较小,电流很小,且只是扩散电流与被测物浓度有定量关系,必须消除迁移电流和对流电流。
2、直流极谱波呈台阶锯齿形的原因是什么?答:据尤考维奇公式,扩散电流随时间t1/6增加,是扩散层厚度和滴汞面积随时间变化的总结果。
在每一滴汞生长最初时刻电流迅速增加,随后变慢,汞滴下落时电流下降,即汞滴周期性下滴使扩散电流发生周期性变化,极谱波呈锯齿形。
3、进行极谱测定时,为什么一份溶液进行多次测定而浓度不发生显著变化?答:因为极谱测定是一种特殊的电解方法,极谱波的产生是由于在极化电极上出现浓差极化引起的。
由于被分析物的浓度一般较小,通过的电流很小(<100μA),故试样的浓度基本没变化,因此同一溶液可反复测定。
4、什么是极谱分析的底液?它的组成是什么?答:底液:为了改善波形,极谱分析的试液中加入一些辅助试剂,这种含有各种适当试剂的溶液称为极谱分析的底液。
底液含有支持电解质、极大抑制剂、除氧剂及其他有关试剂,如消除前波或叠波干扰的配位剂,控制酸度、改善波形、防止水解的缓冲剂等。
在选择底液时,应尽量选择使极谱波波形良好,干扰小,实验操作简单的底液。
5、在被测离子浓度相同时,平行催化波产生的电流为什么比扩散电流大得多?答:平行催化波原理:电活性物质的氧化态A在电极上还原,生成还原态B,这是电极反应,还原产物B与溶液中存在的另一物质C(氧化剂)作用,被氧化生成原来的电活性物质A。
此再生出来的A 在电极上又一次地被还原如此反复进行,使电流大大增加。
在整个反应中,物质A的浓度实际上没有变化,消耗的是物质C。
6、解释单扫描极谱波呈平滑峰形的原因?答:极化电压变化的速度快,当达到可还原物质的分解电压时,该物质在电极上迅速还原,产生很大的电流,极化电流急剧上升,产生瞬时极谱电流,由于还原物质在电极上还原,使它在电极表面附近的浓度急剧降低,本体溶液中的还原物质来不及扩散至电极表面,当电压进一步增加时,导致极谱电流反而降低,形成峰形电流。
第十章伏安与极谱分析单选题1. 极谱法使用的工作电极是:(1)饱和甘汞电极;(2)铂微电极;(3)玻璃碳电极;(4)滴汞电极;(5)Ag-AgCl电极。
2. 下面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1)极谱法是由海洛夫斯基创立的;(2)极谱法的定量关系式是尤考维奇公式;(3)极谱法是借助于物质的还原来进行分析的方法;(4)极谱法是一种特殊的电解分析法;(5)极谱法是根据纪录电流-电压极化曲线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3. 极谱波的产生是由于在电极反应过程中出现何种现象而引起的?(1)电化学极化;(2)对流;(3)浓差极化;(4)迁移;(5)充电。
4. 在经典极谱分析中,一般不搅拌溶液,这是为了:(1)消除迁移电流;(2)减少充电电流的影响;(3)加速达到平衡;(4)有利于形成浓差极化;(5)使汞滴的滴下时间保持恒定。
5. 极谱分析中,在加入支持电解质、极大抑制剂和除氧剂后,极谱分析中的极限电流是指(1)迁移电流和扩散电流;(2)残余电流、迁移电流和扩散电流;(3)残余电流和扩散电流;(4)残余电流和迁移电流;(5)迁移电流。
6. 严重限制经典极谱分析检测限的因素是:(1)电解电流;(2)迁移电流;(3)扩散电流;(4)充电电流;(5)极限电流。
7. 迁移电流来源于:(1)滴汞电极与溶液界面上双电层的充电过程;(2)溶液中微量的易在滴汞电极上还原的杂质;(3)扩散作用,被测离子向电极表面附近扩散;(4)电解池的正负极对分析离子的库仑力;(5)溶解于溶液中的微量氧。
8. 阴极波极谱方程式φ=φ1/2+(RT/nF)ln((i d-i)/i)适用于:(1)不可逆过程;(2)可逆过程;(3)不可逆过程与可逆过程;(4)部分可逆过程;(5)不可逆过程与部分可逆过程。
9. 单扫描极谱所施加的极化电压的特点是:(1)与经典极谱一致;(2)在一滴汞上连续施加多个锯齿波扫描电压;(3)在一滴汞上连续施加多个三角波扫描电压;(4)在一滴汞上只加一个锯齿波扫描电压;(5)在一滴汞上只加一个三角波扫描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