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第21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昌邑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孙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20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的通报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20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的通报(鲁政字〔2009〕328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由我省承派的第20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圆满完成为期2年的国家援外医疗任务,已于2009年8月回国。
援外医疗队全体队员在坦桑尼亚工作期间,在我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卫生部的领导下,发扬国际主义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受援国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增进我国同坦桑尼亚的友谊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祖国、为山东赢得了荣誉。
在援外的2年时间里,他们共完成门诊99720余人次,处理急诊病人2970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863人次,开展各类手术7760余次,B超检查560余次,心电图检查3030余次,放射检查10630余人次,化验检查12970余人次。
为表彰先进,进一步做好我省援外医疗工作,省政府决定,对第20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第20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及全体队员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
全省各行各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经验,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同心同德,不断进取,为积极推进全省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山东省人民政府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结束——。
去年11月,由山东医生孙占国编写的《塞舌尔放射病例——影像解析及诊断要点》(英文版)在印度洋岛国塞舌尔正式出版,终结了该国历史上无医学影像学专著的历史。
这是山东援外医疗队援外史上又一个坚实脚印。
从第一支山东援外医疗队走进坦桑尼亚到去年首次援助汤加,从送医送药到为受援国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50多年来,山东省不断适应受援国人民健康新需求,创新医疗援外模式,切实增进受援国医疗卫生水平。
50多年援外路1967年11月,坦桑尼亚政府卫生代表团访华,提出希望中国派遣医疗队援坦的请求。
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中国派遣医疗队赴坦桑尼亚工作的议定书》,决定由山东省承担组派援坦医疗队的任务。
1968年3月,山东省开始执行国家援外任务。
50多年来,山东连续派出援外医疗队44批1173人次,共诊治受援国当地患者1600多万人次,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
医疗队员无私地挥洒着中国的医者大爱,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信赖和赞誉,成为中外友谊之桥不可替代的建设者。
1986年,山东省首次向塞舌尔派遣医疗队,一度被卫生部誉为中国医疗援外历史上第一支不带翻译、不带厨师、不带司机的“三不带”医疗队。
2018年,山东援外再出“重拳”,第一次向太平洋岛国汤加派遣医疗队。
“承派援外医疗队已成为山东省历“Foreign-Aid Medical Teams of Shandong” Never Leave带不走的“山东援外医疗队”文/伊宁 图/车彦松○内科医生朱建波为坦桑尼亚当地教职工做健康体检。
Physician Zhu Jianbo conducts a health checkup for local faculty members in Tanzania.○眼科医生王明全在做眼科疾病检查。
The oculist Wang Mingquan is performing an ophthalmic examination.agnificent 70 Years|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M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对外援助工作,开创山东省同第三世界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合作的先河。
援外医生孙爽:“一带一路”建设的护卫者进入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深化国际卫生合作交流。
文|华 南2021年3月30日,“中医药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论坛”在北京和线上同步举行。
在津巴布韦卫生与儿童福利部的远程会议室内,来自第18批中国(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唯一的中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孙爽,作为中国—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中心主要负责人,获得了津巴布韦自然疗法医师委员会对外颁发的第一张中医执业证书。
作为两次援非的中国(湖南)第18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孙爽见证了中医药在非洲大地上得到的理解和信任。
1963年,中国派遣第一支援外医疗队。
58年来,援外医疗队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受援国政府和人民赞誉,为增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友谊作出历史性贡献。
进入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深化国际卫生合作交流。
中西医药互补协同抗疫2020年5月11日,孙爽作为中国(湖南)赴津巴布韦、赤道几内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抵达津巴布韦。
彼时新冠肺炎疫情已扩散至非洲所有国家,防控形势严峻。
非洲整体医疗卫生水平不足,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曾在2020年5月7日预测,一旦非洲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失败,疫情可能在第一年就导致非洲高达19万人死亡、4400万人感染。
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支援的抗疫物资跨越重洋,运抵非洲多国。
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津巴布韦也同样面临疫情津巴布韦当地时间2021年1月26日晚,孙爽(右)和医疗队员、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柳威,到哈拉雷某医院对新冠肺炎病人进行救治危机,在津中资机构和企业、侨团组织,以及援津医疗队此前已纷纷伸出援手。
专家组共有12名队员,来自包括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内的湖南省内多家医疗卫生单位。
孙爽是唯一一名中医队员。
除了换洗衣物,她特意把中药香囊、穴位敷贴片、艾条等中药带上,为方便指导当地民众进行取穴、认穴,她把一个穴位人体模型也放到行李中。
首批援桑医疗队员的深情回忆作者:戴传孝来源:《祝您健康》2016年第07期回首五十年前的往事,我仿佛又回到了丁香花盛开的桑给巴尔岛,当年援助桑给巴尔人民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些埋藏在记忆深处最有光彩的事和物,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的。
※应征出发1964年8月,我被荣幸地选中参加江苏省首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
我当时只有31岁,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外事无小事,尤其是向国外派出人员除经过严格政审外,首先,必须无海外关系,而且在出国前已经结婚;其次,应具有执行任务的相应专业条件。
因此,第一批医疗队仅仅只有十几位成员。
我们都是第一次接受援外任务的医务人员,既兴奋又有些措手不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当地气候、地理环境以及风土人情,匆匆告别亲人,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远涉重洋,抵达桑给巴尔。
※艰苦闯关中国医疗队抵达异国他乡的第二天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我们首先开始了闯三关,即生活关、语言关、风土人情关。
西餐面包,吃久了就干巴巴地咽不下去。
放射科医生夏启宇人高体壮,在国内又是一位马拉松长跑运动员,吃惯了三顿大米饭,平时工作抢着干,但到了就餐的时候就发愁,无精打采,眼看着他渐渐消瘦下来,大家也没办法,我们都太想吃大米饭了。
每到周末,领馆会招待我们吃一顿大米饭,那种感觉比在国内吃一顿山珍海味还香甜。
我们到达列宁医院后,必须与先抵达的东德、保加利亚、古巴等国家的医生以及殖民统治时期留下来的医生朝夕相处,工作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所不同的是他们索取高薪,大都携带妻儿,住的是别墅,经常进出酒吧等娱乐场所,而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入乡随俗,先住旅馆,以后被当地政府安排住在距医院不远的一所二层楼房里。
后来,国内派来了医疗队自己的厨师,看到厨师的到来,大家高兴地要跳起来,都说这下可以吃到中国饭了。
为了克服语言关,除了强化英语训练,每天还挤出一定时间短期突击、苦练当地斯瓦希里语,以便于和当地人民交流打成一片。
当时,我们虽然都较年轻,但已懂得在国外复杂的环境下必须紧紧依靠我国驻外领馆的领导,遇到大事坚持原则,不卑不亢,一心一意为桑给巴尔人民服务。
龙源期刊网 中国援非医疗惠及非洲民众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25期1963年1月,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开创了共和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
56年来,中国共向非洲48个国家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约2.5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6亿人次。
“我是中国人!”每当遇见中国朋友,坦桑尼亚青年苏莱曼都会这么说。
因为40多年前,苏莱曼的母亲哈桑女士生产时遭遇难产。
在第九批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妇产科医生杨伟文的帮助下,苏莱曼顺利出生、母子平安。
2013年3月,位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中心的一幢16层的在建楼房倒塌,中国援坦医疗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治伤员,并且连续坚守4天;2016年9月,坦桑尼亚西北部卡盖拉省发生5.7级地震,中国医疗队员作为第一批抵达现场的外国救援队员,同当地医生一起,共诊治超过500例次病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容丽媚参加了中国第九批援助科摩罗医疗队。
在援非的日子里,容丽媚最难忘的是一次半夜值班,急诊来了一名因妊娠期高血压昏迷的患者,她的孩子被卡在产道内情况非常危急。
经过容丽媚与同事们的全力抢救,母子转危为安。
“等我一走出产房门口,一群非洲女性就围着我,跳非洲舞,当时我很惊讶,不知道是干什么。
护士告诉我,她们是以当地最好的方式来表示对我的感谢。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后,中国立即行动派遣近1200名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支持疫情防控。
36岁的塞莱斯廷·金因为感染埃博拉病毒走进中国援利比里亚埃博拉诊疗中心。
当她康复出院时,她用中文向在场的医务人员说:“谢谢,中国!”时任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说,在利比里亚人民遭遇埃博拉疫情时,中国率先伸出援手,为最终战胜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中国医疗队尽自己所能,携带大量的医用器械和物资,帮助受援国改善医疗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能力。
“非洲行医”镌印医者情怀
——访中国第21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昌邑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孙建文
记者张化德
在形容枯槁、命如鸿毛的非洲艾滋病患者面前,在罹患虐疾、几度昏迷的同胞面前,在撒手异域、埋骨他乡的69名援坦中国专家的墓碑面前,感喟生命价值与医者使命的情怀,若翻江倒海般激荡着孙建文的内心世界。
两年的非洲行医经历,横亘在这位年轻医生的人生之路上,砥砺着他,攀越职业生涯的一座座山峰,追寻着“生命尊贵”的从医理念。
历经甄选,从容启程
时光回转到2009年8月,作为中国第21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之一的昌邑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孙建文,踏上了被联合国宣布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非洲国家坦桑尼亚。
此前的一段时间,这一批医疗队员均接受了卫生部严格的综合素质考核。
到异国他乡就医,语言交流是第一障碍,英语水平不过关,便无法与坦桑尼亚患者交流,更谈不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其次,对坦桑尼亚医疗事业的援助,也代表中国医生的水准,丰富的经验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水平必不可少;再次,地处非洲的坦桑尼亚,常年湿热的自然环境以及不时爆发的传染病,也在挑战着中国医生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
经过层层甄选后,中国第21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25名队员名单最终敲定,孙建文名列其中。
得益于他平日不断地学习积累以及昌邑市人民医院良好的医术传承,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医疗技术,孙建文顺利通过了英语水平、医术水平考核。
而对于身体素质这一关,他显得更加轻松。
“很多优秀的医生无缘援坦,是因为在身体素质这一关上卡了壳。
”孙建文说,他平时注重锻炼身体,工作之余他喜欢打篮球,并且每次都保持运动适度,所以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有着十足的把握。
“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来服务更多患者。
”在此后为坦桑尼亚人民提供医疗援助的日子里,孙建文深刻认识了国家制定选拔医疗队员标准的初衷。
艾滋病患者:“china,lafeike!”
踏上飞往坦桑尼亚的飞机,告别祖国的怀抱,2009年8月7日,孙建文作为援坦第21批医疗队队员,抵达了他工作的医院——“坦桑尼亚姆西比利国家医院”,这是该国家最大的一家综合性国家医院。
在简要了解了坦桑尼亚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41年来我国援坦医疗合作发展史后,孙建文深感责任重大,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
他暗下决心,参加这次医疗援助行动,一定要倾尽自己所能,同时积极与其他国家医生交流学习,博众家医术之长,服务坦桑尼亚朋友,维护好“中国大夫”形象。
还没来得及对这里的环境作进一步地适应,孙建文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而他接手的第一位患者便有着棘手的情况。
当时,办公室里坐满了来自美国、印度等国家的援助医生,他们泰然自若,却毫无行动。
这是一位肠梗阻的老太太,她被多年的疾病已经折磨得骨瘦如柴,如一尊忧伤的木炭雕塑矗立在面前,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她吹走,一丝火苗就能燃烧掉她的生命。
然而,这些因素并不是阻止医生们对她实施治疗的原因。
克服语言障碍,经过全面细致地了解后,孙建文终于明白了让其他国家医生无动于衷的原因——这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在贫穷落后的国度里,为这样的患者治疗或许是徒劳无功。
看着病人无助的眼神,想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孙建文按捺不住内心感伤,决定挺身而出,
不能让眼前的生命任由病魔无情地吞噬。
在为这名患者做完麻醉后,手术最终成功开展。
手术结束后,这名女性艾滋病患者紧紧地握住了孙建文的手,用当地语言无比感激地说道:“china,lafeike!”
初来乍到的孙建文,并不知道那名患者的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才明白,这是非洲人民对中国援助者最尊敬的称谓——“中国,我的朋友!”这种称谓可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中国为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那段时间里,非洲人民亲切地把中国人称为“拉菲克”。
触景生情,砥砺奋进
非洲有着辽阔的大草原,有着热带独有的风景,但只有长时间住在那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飞机上看起来荒芜一片的国家,少有的绿色显得很扎眼。
在坦桑尼亚两年的时间,孙建文感到,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有时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密密麻麻的蚊子将行人头部团团包围住;蚊子之多,令人震惊,远远看去,就如在头上戴了一顶“蚊子编织的草帽”。
如此多的蚊子让国人看来,或许有些夸张;而在当地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虐疾,即是由蚊子来传播。
疟疾是目前威胁坦桑尼亚人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
坦桑尼亚疟疾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许多贫困人口无钱购买防治疟疾药物,甚至无钱购买蚊帐等防止蚊子叮咬的物品;二是导致疟疾发病的疟原虫对目前市场出售的许多药品产生了抗药性,致使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间歇性地发冷和发热,严重的可出现神智不清,抽筋等症状,并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
为此,当地政府每年要从紧缩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钱用于防治疟疾。
与孙建文一同到坦桑尼亚的一名中国医生便遭遇了虐疾的袭击,连续半月时间高烧不退。
当医护人员取来他的血样检查时发现,大量的虐原虫病菌寄生在他的血液内,病情危急。
所幸的是,经过当地医院及各国医生的全力治疗,这名同胞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当地的人们的生活非常贫穷,医疗健康保障也同样落后。
一次,一名女性乳腺癌患者来到孙建文所工作的医院治疗,在检查时发现,其体内有一颗巨大的恶性肿瘤,并且肿瘤已经破裂。
可想而之,这名患者忍受过多大的痛苦。
而这种情况甚至还可心称为是幸运的,许多患者甚至没有条件接受治疗,生命就这样凋零了。
一种“悲悯”的感伤涌上心头,这样的感触,让他更加深了对于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便更加珍惜这次行医的机会。
在坦桑尼亚姆西比利国家医院行医的日子里,孙建文每天穿梭于各项手术之中,期间也参与治疗了许多国内不难以遇见、病情难以想象的疾病。
在与其他国家医生一起合作过程中,他还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有一位来自爱尔兰的麻醉师,是被邀请来做一个肝脏手术,他也有幸观领略欧洲人的麻醉技术。
客观的说,欧洲的医疗水平确实高超。
看到这一切,他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医者情怀,镌印异国
在中国第21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抵达坦桑尼亚不久,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便率团访问坦桑尼亚,看望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
这一天是全体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员无比振奋的日子,在那次欢迎会上,孙建文作为代表做了“国家·集体·个人”的演讲。
在那场演讲里,他把对国家的爱,对集体的爱,以及对自己的爱融合在了一起;同时他又提出怎样把这些爱更明显地体现出来,他说,作为一名医生,必须维护生命价值的尊贵;作为一名医院的职工,应该珍惜这份充满爱的工作,热爱他的神圣,让爱洒满人间……
在坦桑尼亚,有座中国援坦专家公墓。
“清明思故人,他乡祭忠魂。
”每年的清明节,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工作人员和中资机构、华人华侨、留学生代表以及坦桑尼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来到中国援坦专家公墓,凭吊为促进中非、中坦友谊和坦桑尼亚经济社会发展献身的烈士们。
这一天,孙建文在这个公墓里看到,有69位援坦的中国专家和技术工程人员的忠魂埋葬在了这里。
他再次感喟生命的意义与医者的追求。
在工作中,孙建文结识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朋友,使他们了解了中国,了解了潍坊,加深了友谊。
他们科有一位50多岁的女医生,会讲简单的汉语。
这位女大夫告诉他,她去过中国三次,每次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初到北京,街上人们都穿着蓝色的衣服,人们都用奇怪的眼光打量着她;等到80年代再去北京,就觉着和坦桑尼亚的经济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近几年又去广州做了一次学术交流,她说她的感受是“震惊”!当听到这一切时,孙建文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不负使命,凯旋归来
2011年12月1日,山东省卫生厅在济南召开了中国第21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总结表彰大会,此次会议全面总结了医疗队两年的工作,表彰了做出突出贡献的援外医疗队员,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包文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第21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由25名队员组成,分别来自青岛、枣庄、潍坊、威海、日照、临沂6个市所属医疗机构,以及省千佛山医院和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坦桑尼亚执行国家援外医疗任务。
医疗队全体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服务,开创了援外医疗工作的新局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坦桑尼亚政府、人民和中国驻坦大使馆的高度赞扬。
在这次总结表彰大会上,昌邑市人民医院孙建文作为第21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之一,被授予“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记三等功奖励。
2012年6月26日下午,当记者见到孙建文时,他刚刚从医院手术室里走出来,为一名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成功实施了椎间隙麻醉手术。
再次回到熟悉的岗位,孙建文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医疗工作之中。
而这段弥足珍贵的援坦经历,无时无刻不在砥砺着他,让他担当使命,攀越职业生涯的一座座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