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80.30 KB
- 文档页数:2
氨中毒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能学实验报告氨中毒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摘要:【目的】对实验动物输入氯化氨,观察出现症状所需氯化铵用量及时间,以探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了解降低肠道pH及注射谷氨酸是针对氨中毒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
【方法】将将家兔麻醉后实施腹部手术,结扎家兔肝脏的其中3叶,十二指肠注射氯化铵,观察家兔是否出现行为异常以及出现异常所需的时间。
对出现行为异常的家兔静脉注射复方谷氨酸钠进行救治。
【结果】家兔出现了有节律的抽搐,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现象。
没有进行救治的家兔持续抽搐,死亡。
【结论】肝功能健全可使氨中毒的作用时间延长,即肝有对氨的解毒作用。
当肝功能受损时,肝脏将氨转化为尿素的能力减弱,可导致血氨升高,间尔影响脑的功能。
复方谷氨酸钠溶液有缓解氨中毒的作用。
关键词:氨中毒;肝性脑病;复方氯化氨;复方谷氨酸钠;醋酸引言:病理情况下,当肝功能受损时,或慢性肝硬化等疾病使肠壁吸收肠道内生成的氨过多,或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均可导致血氨升高。
增高的血氨可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通过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等作用,引起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1、实验材料1.1实验材料:1.1.1 实验动物:家兔1.1.2实验仪器:家兔手术器械。
1.1.3实验药品: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醋酸,生理盐水,复方谷氨酸钠溶液2、实验方法:1.2.1麻醉:家兔称重,按5ml/kg体重剂量耳缘静脉缓慢注射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1.2.2急性肝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复制:从胸骨剑突下沿腹正中线行长约8cm的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轻轻向下压肝,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再将肝叶上翻,钝性分离肝胃韧带,使肝叶完全游离,辨明肝脏各叶。
用粗棉线绕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根部一周并结扎,以阻断肝血流。
对照组动物不结扎肝脏。
1.2.3十二指肠插管:找出十二指肠,用线缝一圆圈,在圆圈中心切一小口,插入导管向下推进约4~5cm,切口荷包缝合固定导管,组织钳关闭腹壁切口。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脑组织无特异性形态学改变,仅可见到原浆型星型胶质细胞增生肥大、细胞水肿;脑组织水肿;目前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严重的肝脏疾患造成肝功能衰竭而导致的代谢紊乱、代谢毒物蓄积,从而引起脑组织的代谢和功能障碍;1、氨中毒学说正常的血氨为59μmol/L100μg/dLNH3NH4+,当PH值升高时,血中非离子氨增加,进而弥散入血,脑和脑脊液中的氨也随之升高;因此碱中毒时弥散入脑的氨会增多;认为氨是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根据bibliography文献:①患者常有血氨及脑脊液氨升高;②高蛋白饮食及铵盐可诱发肝性脑病,控制饮食或降低血氨后病情好转;③动物实验给予大剂量铵盐可诱发可逆性昏迷;1血氨升高的原因◆氨的生成增多:1、肝硬化时门脉高压,胃肠道淤血,肠道未经消化的蛋白质成分增多2、严重肝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时,血中尿素大量堆积3、肝性脑病早期,躁动肌肉中腺苷分解增加◆氨的清除不足:1、氨的清除主要在肝内经合成尿素,再由肾排出体外2、生成分子的尿素能清除分子氨,消耗分子的ATP3、鸟氨酸循环障碍,酶系统遭破坏,尿素合成减少◆门-体侧支循环的建立2血氨升高对脑的毒性作用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2、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氨与脑内α-酮戊二酸结合,消耗α-酮戊二酸,使三羧酸循环中断,ATP生成减少;◆谷氨酸形成过程中,消耗NADH,影响细胞呼吸链中氢的传递,导致ATP生成不足;◆氨进一步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这是一种A TP依赖性的氨化作用,又消耗大量ATP;◆氨能抑制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阻碍丙酮酸的氨化脱羧过程,使乙酰辅酸酶A生成不足,乙酰胆碱的合成减少;◆氨与谷氨酸结合成谷氨酰胺,使谷氨酸减少,谷氨酰胺增多;◆谷氨酸能经谷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正常神经递质被假性神经递质所取代,使脑干网状结构中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导致肝性脑病;根据:①部分肝性脑病患者血液生物胺↑,与脑病严重程度平行;②左旋多巴治疗使体内正常神经递质增多,有一定效果;1正常神经递质生成及其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脑干网状结构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的上行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维持觉醒状态;●中脑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原神经纤维投射到纹状体——→维持机体的协调运动;2假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及其毒性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鱆胺●肝功能衰竭时酪胺、苯乙胺的清除发生障碍;而进入脑组织,在脑内经β-羟化酶的作用,转变为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在化学结构上与正常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生物学效应却远不如正常神经递质,称为假性神经递质;3、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根据:①肝昏迷患者血浆芳香族氨基酸苯丙、酪氨酸、色氨酸增多,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减少;②切除肝脏的狗出现类似改变;●结论:肝昏迷发生与血浆氨基酸不平衡有关1血浆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失衡:支链氨基酸减少,芳香族氨基酸增多;2血浆色氨酸代谢异常3γ-氨基丁酸学说●肝功能下降时,胰岛素灭活减少,过高的胰岛素使肌肉、脂肪等组织摄取、利用支链氨基酸增多,导致血浆支链氨基酸减少;同时芳香族氨基酸分解减少,造成血浆、脑组织中芳香族氨基酸增多,进一步形成假性神经递质;●色氨酸浓度升高,入脑组织后,经羟化、脱羧转变为5-羟色胺,为抑制性递质;。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实验目的:
1、采用肝大部分切除术,造成急性肝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2、用十二指肠灌注复方氯化铵溶液,观察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实验设计思想:
因有胃肠道出血、肾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精神性药物的使用、便秘、过高蛋白质饮食、肝功能的急剧恶化等,对于没有明确诱因的自发性肝性脑病也要高度怀疑有无不正常的循环通路的存在;(3)降低肠道氮质负荷,包括灌肠、使用非吸收性双糖和抗生素;(4)长期治疗必要性和疗效的评估,肝硬化病人有发生肝性脑病的高风险,需要对病人的诱因控制情况、肝性脑病发作的可能性,以及是否需要肝移植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长期治疗方案。
结论
结扎肝脏后,注射氯化铵溶液,使血氨升高而引起肝性脑病;肝脏对氨具有清除作用,所以不结扎肝脏不会发生氨中毒。
氨中毒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实验目的】对经处理的实验动物(家兔)输入氯化氨,观察出现相应症状所需氯化氨用量及时间,探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了解降低肠道PH及注射谷氨酸钠的作用。
【摘要】目的:①复制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用十二指肠灌注复方氯化铵法,观察氨中毒对家兔脑功能影响;②用耳缘静脉注射谷氨酸钠法治疗肝性脑病,探讨其治疗机制。
方法:建立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结果:复方氯化铵可使家兔大脑功能受影响,而肝可解氨中毒,复方谷氨酸钠也可缓解其作用。
结论:肝具有解毒作用,氨中毒在肝性脑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肝性脑病,氨中毒【实验对象】健康家兔一只【实验器材和药品】1、试剂: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
2、仪器:1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及针头,手术剪,镊子、止血钳、兔手术台、棉线若干、婴儿秤、缝针、导管。
【实验步骤】1、称重:将家兔放置于婴儿称重。
2、麻醉固定:按1g/kg体重剂量兔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酯。
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3、急性肝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复制:从胸骨剑突下沿腹正中线行长约8cm的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向下压肝,剪断肝与横隔之间的镰状韧带,再将肝叶上翻,钝性分离肝胃韧带,使肝叶完全游离,辨明肝脏各叶。
用粗棉线绕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和方形叶根部一周并结扎,以阻断肝血流。
找出十二指肠,切一小口,插入导管向下推进4~5cm,切口荷包缝合固定导管,组织钳关闭腹壁切口。
4、实验观察:1、观察家兔注射25g/L复方氯化铵溶液后的表现。
2、记录所用复方氯化铵溶液的总量。
3、家兔出现抽搐后,给家兔按20ml/kg体重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5g/L复方谷氨酸钠溶液,并按5ml/kg体重剂量向十二指肠注入10g/L醋酸进行治疗,观察家兔的症状。
【实验结果】1、每隔5min向十二指肠导管中注入25g/L复方氯化铵溶液5ml,当复方氯化铵溶液累积注射到30ml时,家兔开始出现轻微抽动,当注射氯化氨溶液到达35ml时,家兔出现全身性抽搐,角弓反张的现象。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
1、氨中毒学说血氨升高是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1)氨的形成和代谢: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肾脏和骨胳肌产主的氨。
在结肠部位以 NH3弥散人黏膜内而被吸收,游离的NH3有毒性,且能透过血脑屏障;NH4+呈盐类形式存在。
相对无毒,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游离氨NH3与NH4+的互相转化受肠腔pH值的影响。
当结肠中pH>6时,NH3大量弥散入血; pH<6时,则NH4+从血液中转至肠腔,随粪便排出。
此外,肾脏以及骨骼肌活动时也能产氨。
机体清除血氨的途径有:①在肝脏内将有毒的氨合成为无毒的尿素;②体内脑、肾等组织利用和消耗氨;③肾小管排出氨;④血氨过高时少量氨自肺排出。
(2)血氨增高与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患者血氨增加的原因是血氨生成过多和代谢清除过少。
肝功能衰竭时,肝脏利用氨合成尿素的能力减退,而门体分流存在时,肠道的氨未经肝脏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血氨增高。
氨的毒性作用:干扰脑细胞的三羧酸循环,使大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以致不能维持正常功能。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肝功能衰竭时,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在肝内清除发生障碍而进入脑组织,形成异常的酪胺和苯乙醇胺。
它们取代了突触中的正常递质,使神经传导发生障碍而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
正常递质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被假性神经递质取代后,乙酰胆碱占优势,出现扑翼(击)样震颤。
3.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防线钻机酸增多而支链氨基酸减少色氨酸脑中增多的色氨酸衍生更多的5—羟色胺,后者是中枢神经某些神经元的抑制性递质,有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可能与昏迷有关。
4.r-氨基丁酸 / 苯二氮卓复合体学说。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实验原理与目的】肝性脑病是指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一种神经-精神综合征。
氨中毒学说是阐述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之一。
本实验目的是指导学生采用肝大部分切除术复制出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对经不同处理的实验动物输入氯化铵,观察出现相应症状所需氯化铵用量及时间,探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此外,加强学生对实验设计对照原则的理解。
【实验对象】家兔2只,成年,健康,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实验前禁食过夜,自由饮水。
【实验器材与药品】1.器械哺乳类动物急性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方盘,动脉夹,5ml、10ml、50ml注射器及针头,婴儿秤。
2.药品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NH4C1)溶液。
3.其他塑料导管、静脉输液装置、粗、细手术线。
【实验步骤与观察指标】取家兔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
(一)实验组(肝叶大部分切除+注射复方NH4C1溶液)1.将家兔称重后仰卧固定于兔台上,剪去上腹部正中被毛,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2.从剑突下作长6~8 cm的上腹部正中切口,打开腹腔,暴露出肝脏,术者左手食指和中指在镰状韧带两侧将肝脏往下压,右手持剪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图3-6-3-1)。
辨明肝脏各叶,用粗棉线沿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和方形叶之根部围绕一周并结扎(图3-6-3-2),待上述肝叶变成暗褐色后用组织剪逐叶剪除。
保留右外叶及尾状叶(图3-6-3-3)。
3.沿胃幽门向下找出十二指肠,用小圆缝合针作荷包缝合(图3-6~3-4)。
从荷包中央剪小口,将细塑料管插入十二指肠腔内约5 cm,收缩荷包缝合并打结,然后再用缝线在塑料管上另打一个结固定,以防塑料管滑脱。
将肠管回纳腹腔,只留塑料管一端于腹外,用三角缝合针全层缝合腹壁,将动物松绑,放在实验台上观察和进一步实验。
4.每间隔5 min用注射器通过塑料管向肠腔内注入2.5%的复方NH4C1溶液5 ml,直至出现全身性抽搐。
2020.5.8二、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1、肝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病机制是什么?2、PPT的实验步骤中为什么要分别设立甲、乙、丙兔,其目的何在?3、结扎肝门血管以及灌入氯化铵是否能复制肝性脑病的动物模型?为什么?4.这三组家兔的血氨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机制为何?5、肝叶結扎并注射氯化铵組会产生什么症状?其原因是什么?1、肝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生机制是什么?概念:肝性脑病(HE)又称肝性昏迷,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早期表现为可逆性的,主要包括人格改变,智力减弱,意识障碍等,晚期发生不可逆性肝昏迷,甚至死亡。
发生机制:①氨中毒学说:血氨↑,进入脑组织,引起脑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②假性神经递质学说:严重肝病时,假性神经递质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堆积,使神经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不能维持唤醒功能,从而发生昏迷。
③氨基酸失衡学说:严重肝病时,血浆BCAA/AAA比值↓→脑内假神经递质↑,正常递质↓→抑制性神经活动增强,严重可出现昏迷。
④GABA 学说:血氨↑,进入脑组织,增强抑制性递质介导的中枢抑制作用,中枢抑制作用增强。
2、PPT的实验步骤中为什么要分别设立甲、乙、丙兔,其目的何在?影响肝性脑病的发生的因素有血氨浓度和肝脏功能,设置甲乙丙是为了做对照,甲乙对比可以说明肝对氨的解毒作用,甲丙对比可以说明血氨在肝功能障碍时的毒性作用。
3、结扎肝门血管以及灌入氯化铵是否能复制肝性脑病的动物模型?为什么?可以,因为结扎肝门血管可以导致肝功能障碍而导致对氨的解毒作用降低甚至丧失,此时注入氯化铵可以导致血氨浓度升高进而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
4、这三组家兔的血氨变化趋势是什么?机制为何?甲组的血氨浓度明显升高,因为甲组肝功能障碍,解毒能力下降,注入氯化铵会导致血氨明显升高。
乙组血氨浓度略微升高然后恢复正常,乙组肝功能正常,注入氯化铵后血氨升高,一段时间后由于肝脏的解毒功能而恢复正常。
丙组血氨浓度刚开始无明显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升高,丙组的肝功能障碍,没有注入氯化铵,故开始时血氨正常,但随着机体代谢产生氨,而肝脏无法代谢,导致氨在血液中堆积,使血氨逐渐升高。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血氨增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2,验证肝脏对氨具有解毒作用
3,思考血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及酸碱平衡的影响,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试验材料
三,试验步骤
四,试验结果
甲兔乙兔
呼吸(次/分)加深加快(126到140)加深加快(118到137)
角膜反射慢慢减弱消失慢慢减弱消失
用药至抽搐时间(分)3245
复方氯化铵用量(毫升)2536
五、实验分析
(肝脏处理氨的方式,通过哪种酶系统?氨对中枢系统的毒性作用?血氨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影响,最易引起哪种类型酸碱平衡紊乱,该类型酸碱平衡紊乱对机体影响如何?)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1,肝脏的对体内的氨具有解毒作用
氯化铵经肠道水解为氢离子和氨,氨经肠道弥散入血,氨在肝脏可形成尿素,另外氨与谷氨酸钠结合为谷氨酰胺,由于肝脏被结扎,其解毒能力减弱,造成血氨升高,没有结扎肝脏的动物也造成死亡,说明肝脏的解毒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2、氯化铵(NH4Cl)进入肠道后分解成NH3即氨,当大量的氨经肠道吸收进入血,使血氨增高而产生肝性脑病;肝脏大部分结扎后,造成肝脏鸟氨酸循环障碍,肝脏对氨的清除能力下降,高浓度的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肝性脑病。
由于肝脏大部在注射氯化铵前已被结扎,因此肝脏不能对氯化铵进行代谢、清除。
氨的毒性作用:(1)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进入脑内的氨与α-酮戊二酸、谷氨酸结合生成毒性较低的谷氨酰胺,但此过程使脑组织ATP生成减少、消耗增加,导致大脑能量严重不足,难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而昏迷。
(2)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血氨增高使脑内的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兴奋性递质谷氨酸,乙酰胆碱减少,抑制性递质谷氨酰胺,氨基丁酸增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3)对神经元细胞膜的直接抑制作用:氨对神经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可能有干扰;氨可与K+竞争进入细胞内。
这些作用均可影响Na+、K+在神经细胞膜内、外的正常分布,
从而干扰神经兴奋及传导活动。
3、家兔呼吸加深加快变急促,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
抽搐,角弓反张。
这是由于血氨浓度升高,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同时
产生谷氨酰胺为抑制神经的递质,并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并且氨对神经细胞膜也有抑制
作用是神经细胞兴奋性异常,并干扰神经传导活动。
其中乙酰胆碱有扩张血管减慢心率的作用,
从而可见家兔呼吸频率加快的原因。
4注入谷氨酸钠,它可以和血中过多的氨结合成谷氨酰胺,由尿排出,以降低及消除血氨,延长了存活时间,说明谷氨酸钠对肝性脑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从而证实血氨升高与肝性脑病确实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注意事项:
6.1肝脏手术时,动作宜轻柔,以免肝脏破裂出血。
6.2剪断镰状韧带时,注意不要损伤肝脏与膈肌。
6.3十二指肠插管方向要向空肠方向,并防止复方氯化铵溶液溶液溢出漏入腹腔。
六,实验小结
实验中,结扎肝脏后,注射氯化铵溶液,使血氨升高而引起肝性脑病;肝脏对氨具有清除作用,所以不结扎肝脏不会发生氨中毒;谷氨酸钠可以较好的缓解抑制肝性脑病的发生。
本次试验在老师的辛勤讲解和辅导下,通过和其他同学的密切配合,较顺利并成功的完成了试验,并提高了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