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3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828.50 KB
- 文档页数:6
1.列宁《论粮食税》指出,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这一论述表明,粮食税的实施( )A.促使农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B.有利于通过市场积累工业化资金C.揭开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巩固了工农联盟,活跃了商品市场【答案】D【解析】“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并没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A项错误;材料针对粮食税,推动农业发展,“有利于通过市场积累工业化资金”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并不意味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活跃了商品市场,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2.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答案】B3.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施新经济政策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答案】A【解析】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成就的取得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4.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专题13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33 “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考纲考情考点33 “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一、“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b)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力极大;来势迅猛。
二、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时间和目的——(b)(1)时间:1933~1935~1939年。
(2)直接目的: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况,摆脱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b)(1)整顿银行业: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通过《紧急银行法》,加强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
(2)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和全国工业复兴署干预调节工农业生产。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4)保护劳工权利: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以缓和劳资矛盾。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c)(1)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全面干预。
(2)采取了一些改善中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3)行政和立法手段相结合(700多个法令和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
(4)控制生产和扩大市场相结合。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c)(1)从实质看,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是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2)从现实影响看,使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转;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3)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欧美各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十单元⎪⎪[时序要清][线索要明]进入现代以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对破坏力极强的经济危机日益无能为力,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机制,二战后得到了更为灵活地发展;与此同时,苏联则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道路上留下了经验教训。
线索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线索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第19讲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一、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
②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①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②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考点34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
1.原因
(1)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2)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目标,采取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赤字问题。
(3)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
(4)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2.特点
(1)“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新”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3)“新”在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
微点拨“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是背景,知识经济是基础,信息技术是主导。
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
二、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
(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内容
(1)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2)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4.成就: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三、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日本主要的经济模式: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调整“统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2.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于市场调节。
3.成就:经济快速发展,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四、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加试——(b)
1.表现
(1)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2)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实质: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五、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加试——(b)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凯恩斯主义特征(二战后):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货币主义(80年代):撒切尔夫人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放弃凯恩斯主义。
(3)经济自由主义(90年代):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2)经济模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主题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曲折发展
史料实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曲线图
解读图中曲线表明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明显阶段: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高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主要原因包括:二战后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美国大发战争财;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保驾护航。
世纪70年代——发展停滞,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
,原因包括:石油危机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苏争霸,越南战争消耗了国力;西欧、日本崛起的竞争影响。
世纪80年代经济好转并持续发展。
原因包括:里根采取供给学、货币学经济理论对国家经济的调整。
世纪90年代进入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原因包括:克林顿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
史论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生产关系的变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协调是美国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科技飞速进步,知识经济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3)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凭借经济、军事、政治等综合优势输出资本、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商品出口,是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利用先进的军工科技,靠出售军火,甚至靠战争来推动经济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
主题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变化
史料实证
史论总结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特点与评价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大力干预。
②企业经营改革:经营者革命和“人民资本主义”。
③社会改革:建立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④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形成“新经济”。
⑤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比重不断提高。
(2)评价
①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与完善,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缓和。
②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1.(2016·4月浙江选考)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说,自1995年以来,其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2.8%,比1973~1975年间的1.4%提高了一倍。
到2001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120个月。
取得上述成效的原因之一是,美国政府( )
A.实行大规模减税政策
B.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C.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
D.推行赤字财政政策
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新经济”时代,通过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该政策是适当增税,A项错误;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C项错误;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解决了长期困扰的赤字问题,D项错误。
故选B项。
2.(2016·嘉兴联考)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示意图,其中从“复苏”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
解析从“复苏”到“繁荣”所处的时间段是1990~2000年,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被称为“新经济的胜利”。
3.(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至今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交革。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
A.通常是被动进行的、滞后的
B.极端化倾向明显
C.经常走在世界大国前列
D.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题中涉及的经济思想和理论都是英国根据当时的形势主动推行的,其结果是推动了当时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错误;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思想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出现衰退的现象,故C项错误;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突出市场的作用,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将前两种思想结合起来,故D项正确。
4.(2016·浙江高考联盟学考命题交流)二战后50至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的平均周期越来越长,与此同时,危机持续的时间却越来越短,所造成的破坏力也大大下降。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B.第三产业的兴起
C.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
D.知识经济的兴起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现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因此应对危机的能力有所增强,故A项正确;第三产业兴起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缓解危机的措施,故B项错误;福利制度普遍建立主要是有利于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知识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6·温州查缺补漏)美国过去是建立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又是取消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
美国取消规章制度是为了( )
A.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
B.取消政府对经济干预
C.实行杀富济贫的政策
D.完善“福利国家”的制度
答案 A
解析美国取消规章制度反映了美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故A项正确;美国取消规章制度反映了美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取消政府对经济干预,故B项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不是杀富济贫,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减少福利开支,故D项错误。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建立欧洲共同体
C.掀起信息技术革命浪潮
D.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答案 D
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组织,是修正民族国家,与材料中“修补这个社会”不尽相符,故A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是经济区域集团,是修正民族国家,故B项错误;信息技术革命是生产力飞跃,与材料中“修补这个社会”不符,故C项错误;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进行了政策的调整,“福利国家”发展起来,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材料中“不平衡的发展”“修补资本主义”相符,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