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AASLDEASL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979.50 KB
- 文档页数:21
2014年欧洲肝病学会丙型肝炎治疗指南解读北京医学2014-12-31发表评论分享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靶向治疗药物研发的成功显而易见。
2014年上半年有3个新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在欧洲上市,为此,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新的丙型肝炎指南。
在引入DAAs之前,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作为间接抗病毒药物是长期以来治疗CHC的标准方案。
而DAAs在设计上直接靶向丙型肝炎病毒(HCV)蛋白,部分为非结构蛋白,目前己经或预期批准的药物包括:①索非布韦(Sofosbuvir,SOF):HCV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核苷酸类似物抑制剂,是首个获批的泛基因抗病毒药物,被誉为丙肝治疗的“超级重磅炸弹”。
②Simeprevir(SMV):第2代非结构蛋白(NS)3/4A抑制剂用于治疗HCV基因分型(GT)I 和4型HCV感染。
NS3Q80K多态型在GT1a型感染中常见,其在体外对SMV耐药,因而应答下降。
推荐GT1型HCV感染患者筛查Q80K,如果存在即考虑其他药物。
③Daclatasvir(DCV):NS5A抑的剂,对GTI、GT2和GT3型HCV感染有效,更有可能用于无干扰素(IFN)方案。
一、CHC治疗方案的选择2014年EASL指南基于目前DAAs药物临床实验研宄数据,为所有初治及经治CHC 患者提供了众多治疗方案选择,主要分为以IFN/RBV为基础的方案和无IFN方案两类。
其方案选择基于HCV基因分型/亚型、肝纤维化程度、既往治疗应答情况以及是否存在DAAs 相关氨基酸多态性。
另外,IFN及RBV耐受与否也是方案选择考虑的因素。
1.GT1、4型:一般来说,GTI、4型为难治型CHC,我国常见GTI型多为1b亚型,GT4型常见于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其疗效同GT1型CHC,故治疗方案、注意事项及监测均大致相同。
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有6种(表1):前3种以IFN/RBV为基础,分别在IFN/RBV基础上加用SOF、SMV及DCV的三联治疗方案;另3种是无IFN方案,即为两种DAAs药物联合或不联合RBV治疗。
AASLDEASL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讲义一、肝性脑病的分类和病因:1. 急性肝性脑病(acute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HE)2. 慢性肝性脑病(chronic hepatic encephalopathy, CHE)3. 门静脉高压性肝性脑病(portal-systemic encephalopathy, PSE)4. 肝糖原累积病相关脑病(hepatic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related encephalopathy, HGSD-re)特发性肝性脑病(idiopathic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HE)以及肝脏移植术后的肝性脑病,均属于此种分类。
二、诊断和评估:1.肝性脑病的诊断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2. West Haven肝性脑病分级标准是评估脑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
3.评估各种潜在的触发因素,如感染、药物和食管胃漏等。
三、治疗目标:1.减轻或缓解症状2.改善认知功能3.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四、治疗方法:1.对于急性肝性脑病,建议停用引发因素,给予支持性治疗和解毒治疗,如激素、胶体液体和维生素等。
2.对于慢性肝性脑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控制引发因素,如低蛋白饮食、乳果糖和庆大霉素等。
3.对于门静脉高压性肝性脑病,通过解除门静脉高压和预防肝性脑病发作来进行治疗,如手术分流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等。
4.对于肝性脑病的特定病因,如肝糖原累积病相关脑病,需要进行特定的治疗。
五、预防和管理措施:1.饮食控制:低蛋白饮食,限制氨基酸摄入。
2.支持性措施:定期监测肝功能、电解质和血氨水平。
3.防止感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药物治疗:侧重于抗氨毒性和改善脑功能的治疗。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断和治疗指南肝性脑病(hepaticencephalopathy,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一体循环分流(以下简称门一体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
三、病理生理学与发病机制目前,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其次是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e)在临床上也逐渐增多。
在长江流域,血吸虫病也曾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MHE的发生与病因无明显相关性,但其发生率随着肝硬化失代偿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即使Child-PughA级肝硬化患者中,MHE的发生率也可高达24.8%o(一)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学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肝细胞功能障碍对氨等毒性物质的解毒功能降低,同时门一体循环分流(即门静脉与腔静脉间侧支循环形成),使大量肠道吸收入血的氨等有毒性物质经门静脉,绕过肝脏直接流人体循环并进入脑组织,这是肝硬化HE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H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以氨中毒学说为核心,同时炎症介质学说及其他毒性物质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1.氨中毒学说:氨中毒学说是HE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饮食中的蛋白质在肠道经细菌分解产氨增加,以及肠壁通透性增加可导致氨进入门静脉增多,肝功能不全导致血氨不能经鸟氨酸循环有效解毒;同时门一体分流致含有血氨的门静脉血流直接进入体循环。
血氨进入脑组织使星状胶质细胞合成谷氨酰胺增加,导致细胞变性、肿胀及退行性变,引发急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
氨还可直接导致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比例失调,产生临床症状,并损害颅内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
2.炎症反应损伤:目前认为,高氨血症与炎症介质相互作用促进HE的发生发展。
炎症可导致血脑屏障破坏,从而使氨等有毒物质及炎性细胞因子进入脑组织,引起脑实质改变和脑功能障碍。
同时,高血氨能够诱导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释放活性氧,促进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造成恶性循环。
肝性脑病诊断和治疗指南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肝硬化终未期常见的并发症,北京友谊医院统计1369例住院肝硬化病例中发生率为14.8%。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已有许多研究,但尚未完全解决。
约100年前提出的至今仍占重要地位的是氨中毒学说,研究认为肝硬化时对胃肠道形成的氨不能在肝内正常地经鸟氨酸循环而合成尿素。
氨通过血脑屏障后,在神经系统内干扰了三羧循环ATP生成不足影响了能量代谢,氨中毒同时也往往存在硫醇、短链脂肪酸等的协同毒性作用。
根据1998年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专家组取得的共识(维也纳),建议将肝性脑病分为三型:命名A型:急性肝功衰竭时合并的脑病B型:由门体分流引起而无肝细胞内在疾病C型:肝硬化、门脉高压或门体分流所引起的脑病①发作性肝性脑病有诱因引发的自发性的反复发生的②持续性肝性脑病轻型重型依赖治疗的③轻微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常发展缓慢,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以及行为异常,依轻重不等可分为4级(New Haven标准)。
第1级:轻微的认事不清,欣快感或焦虑,注意力集中时间缩短,加减法失灵。
第2级:嗜睡或无欲状,定向力和计时力轻度失常,难于捉模的人格改变,不当的行为。
第3级:嗜睡至半昏迷,但能对问话应答,头脑混乱,明显失去定向力。
第4级:昏迷,对语言刺激或强烈刺激无反应。
轻微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从其开始发生至临床显现症状,应有一个发展过程,曾有一些神经精神分析方法以测试认知方面的或运动方面的细微改变。
主要有4种测试方法:数字连接试验NCT-A及NCT-B,数字—符号(digit-symbol),方块设计(block-design),这些也均在试验研究之中,P-300听觉诱发电位或P-300视觉诱发电位等可能更有用。
发作性肝性脑病,据国际疾病分类学规定为:没有业已存在的“痴呆”而突发的意识不清,并伴有认知障碍。
诱发因素有:胃肠道出血、尿毒症、利尿剂之能增加肾脏释放氨者、饮食过量摄入蛋白、便秘、感染尤其有脱水者、高血钾或低血钾、低血钠、应用精神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