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姓名比较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从审美角度看中英姓名文化的异同本文根据中英文语言的特点,从审美角度对中英姓名的音、形、意三方面做了分析和比较,归纳出中英姓名的审美特征,同时指出姓名中所折射出的语言与文化的特点。
标签:姓名审美音形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为了区分个体,发明了特定的文字符号——姓名。
从纵向来看,姓名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从横向来看,姓名的特点体现出了一个特定区域的文化、宗教、历史、语言等特点。
每个时代,每个区域独特鲜明的韵味风格渗透在风格迥异的姓名文化中,体现出美感。
中英文作为世界上两大语言,有着各自的审美特点。
本文从审美角度,对现代中英文姓名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一、中英姓名研究概述近几十年,姓名一直是人类文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及成熟,姓名更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中西姓名文化的差异被许多学者和专家拿来分析并讨论过,甚至延伸到姓名的翻译理论这一角度。
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曾举例说明姓名是开端,同时又是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成员价值观念的窗口(Scollon & Scollon,S.W.,2000:122)。
美国商人、作家兼社会观察家Robert L.Shook(1977)曾做过一个实验,分别向他的20位男性朋友询问是否愿意与一个新调来的叫“Harriett Finkelstein”的女秘书约会,他们中18个人说没时间。
一个月后,他询问这20个人,是否愿意与一个叫Jill Connors的女秘书约会,16个人表示愿意做进一步了解。
可怜的Finkelstein小姐仅仅因为姓名不讨人喜欢而失去了机会。
显然,她们的名字与实际长相、能力等并无关系,但是由于姓名包含着浓烈的审美文化和宗教文化,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情况下,姓名以其刺激受众听觉的首因效应给人们以强烈的情感反应,促使人们做出喜欢与否的表态。
李玉燕(2008)也曾通过研究不同的文化及其起源,分析了中西姓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技巧。
中英人名的文化内涵与差异人名是用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或者一个人群与其他人群的符号。
要接触、了解一个社会往往是从接触、了解这一社会的成员开始的。
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就会获得一个姓名,从此,姓名就会与我们生死相伴,荣辱与共,有的人用姓名表达愿望,有的人赋予它某种精神,有的人用姓名象征某种事物。
因此,姓名必然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
古今中外,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宗教、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英姓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显著差异,对两国姓名文化加以比较,饶有趣味,使人深思。
一、英汉语人名在结构方面的差异英汉人名拥有两民族的共同特征,即有名有姓。
但其结构有别。
英语国家人的姓名由两部分或三部分组成:名+姓,或名+中名+姓。
其排列次序恰好与中国人的姓+名相反,比如:Linda Jones, Kerome J.Kerome,有的人只有一个名字,比如-Christina,Lorenzo。
也有人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名字。
当然取三个以上名字的人是少数。
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只用一个名字,即首名(first name )[又称与名(given name )或教名(Christian name),或洗礼名(baptismal name),总之与姓氏相对的名]。
只有在办理公务或签署文件时才使用中名(middle name)或第三个名字。
平时可省略或以首字母代替,在书写时按教名+中名+姓的次序排列。
汉语人名系统中没有中名,中名是英语人名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名往往采用母姓,也有借用其他亲属,或所仰慕的名人的姓或名为自己的中名。
例如:英国文艺批评家Frank Raymon Leavis的中名Raymon取自他的老师的姓。
英汉姓名完全相反的排列是英汉姓名最明显的差异,是不同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中国人的姓代表宗族、血缘关系,姓必然在前,因为它代表宗族;英语国家的人普遍强调个性、个体,这种观念反映在姓名上是名在前姓在后。
二、英汉语人名文化内涵的差异中国人(主要指汉族人)的姓仅为百家姓,而名可谓五花八门,十分复杂,但深刻地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特征,反映了父母对儿女的不同期望。
从中英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姓名是一个人的名字,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文化的媒介。
中文姓名和英文姓名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接下来从中英姓名的构成、命名方式、命名意义和特殊情况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英姓名的构成中文姓名通常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氏通常放在名字的前面。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姓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姓氏不仅代表一个人的祖宗,还体现了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而名字则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父母的意愿命名的。
二、中英姓名的命名方式在中文文化中,姓名的命名通常是非常重视的。
中文姓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祖辈传承:有些家族会将祖先的名字嫁接在新生儿的名字上,这种命名方式代表了对家族传统和古代文化的尊重。
2. 字取偏旁:许多传统的中国家族将其不同的姓氏和不同的字取偏旁结合,以便更容易记忆和识别。
3. 取格律:某些家族或宗族会使用特殊的格律或规则来命名其后代,这种格律通常反映了祖先的姓名、家族成员的重要性和家族的荣誉。
1. 宗教意义:许多基督徒和穆斯林家族经常是按照圣经或古典古籍进行命名的。
2. 职业或地点:很多英国和爱尔兰的姓氏都源于职业或地名,比如Smith、Baker、Cook,以及London、York等。
3. 传统和家族:英语文化也有许多使用传统和家族的命名方法。
一些家族和宗族经常使用较明显的文字和音节组合来表示特定的家族名,例如,Rutledge、Kennedy、Kennicott等。
中文姓名中,名字通常与其含义相关联。
特定的名称通常传递着特定的意义,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意义与名字的音乐相一致。
例如,名字“嘉禧”意为好的品德和幸福,而名字“家乐”意为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在英文名字中,名字的含义通常没有特定的规则。
许多英文名字源于古老的传说或圣经,它们的含义可能与名字的发音无关。
例如,名字John源于希伯来语Johanan,即“上帝仁慈”,但与发音没有太大联系。
浅谈中西方姓名的异同摘要:姓名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
中西方的姓名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文化上都有着无可否认的相同之处,当然也不乏不同之处,且各具特色。
本文仅以中西方姓氏起源、中西方姓名结构等,从语言及文化方面来对中西方姓名的异同做简要对比分析。
在了解本国姓名文化的同时也认识西方国家姓名文化,有助于两种语言国家的互相理解,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与学习。
关键词:姓名语言文化英文姓名异同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频繁。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占了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大国,一个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的面积大国,理所当然的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加深,外语的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打交道。
与人结识的第一步往往是打招呼、互相介绍姓名称谓,此为相互了解的初始,与此同时,姓名文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正确的恰当的称呼对方的姓名是做好人际交往的首要任务。
一、姓名的含义及来源1、中国姓名来源姓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
姓名,即为一个个体的姓氏和名字。
中西方姓名究竟从何而生?我国在汉代之前既有姓也有氏,姓与氏是分开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的概念。
《通鉴外纪》里刘恕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的这么一种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郭维森 2007:90)。
姓作为一种族号,是不属于个人的或者家族的,而是属于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称号。
姓的由来源远流长,古老的姓有姚、姬、姜等,它们都带有“女”字,可见,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姓的分别。
随着子孙的繁衍及人民迁徙,同姓的氏族分为若干的支部分散于各地生活,而每一个支部又有自己的称号来与其他支部区别开来,这就形成了氏。
例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姬姓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氏是齐国祖先的姓,姜姓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等。
从中英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其中姓名文化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方面。
中国和英国的姓名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比较中英姓名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英姓名文化的差异在于命名的顺序。
在中国,人们的姓名一般是“姓+名”的顺序,姓氏放在前面,名字放在后面。
而在英国,首先是名字,然后是姓氏。
这一差异反映了两国对于个体和家族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中国,姓氏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所以姓氏放在名字的前面,凸显了家族的地位和重要性。
而在英国,名字是更重要的,它代表了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所以名字放在姓氏的前面,更加突出了个体的特征和独特性。
中英姓名文化的差异在于命名的方式和含义。
在中国,取名是非常讲究的,名字的含义非常重要,常常取寓意吉祥的名字,如“瑞”、“宇”、“美”等。
而在英国,名字的含义并不是那么重要,许多名字没有明显的含义,只是因为音韵或者传统而取。
这一差异反映了两国人们对于名字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
在中国,名字是有着特定的含义和象征的,取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关乎人的一生的吉凶祸福;而在英国,名字更多地是一种标识和符号,不一定要有着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中英姓名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称呼和尊敬的表达上。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称呼非常讲究顺序和尊卑,比如长辈要用“老”来尊敬,朋友之间要用“小”来亲昵。
而在英国,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更多地是用名字,没有那么多的修饰和尊卑之分。
这一差异反映了两国人们对于社会关系和尊重的表达方式不同。
在中国,我们非常重视对长辈和上司的尊敬和尊重,称呼很有讲究;而在英国,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称呼更多地是用名字,不那么讲究尊卑。
中英姓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角度来看。
在中国,女性通常在婚后会改用丈夫的姓氏,表示对丈夫家族的尊重和依附。
中西人名文化一、中西人名文化差异1.1 从姓与名排列的先后顺序看中西人名文化差异有姓有名是东西方人的共同特征,然而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却是相反的:中国人(李四)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姓在先,名在后;而西方人(George Bush)的姓名排列顺序则恰恰相反,名在先,姓在后。
这种姓与名不同的排列顺序是东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
姓体现家族的代号,而名则是个人的代号。
中西人名中姓与名这种排列顺序正是东西方人在“共性与个性”关系上所持不同观念的反映。
在强调共性至上,“三纲五常”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必然是代表祖宗,家族的“姓”在先,而代表个体、人性的符号——“名”在后。
与此相反,西方人则强调个性,尊重个人独立的人格与主体意识,因此代表个性观念的“名”被放在前面,而代表共性观念的“姓”被后置。
1.2 中西姓氏来源比较1.2.1 中国人姓氏主要来源(1) 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为姓,以“女”为旁。
如:姬、姒、姜等。
(2) 以古国名为姓。
商朝有个阮国,其后代以阮为姓。
(3) 以官职为姓。
如司马、马徒等。
(4) 帝王赐姓。
唐为李家天下,李为国姓。
(5) 以祖先的字为姓。
鲁孝公的儿子弓区,字子臧,其后代以臧为姓。
(6) 以居住地为姓。
春秋齐国公族大夫分别居住东郭、南郭等地,便以东郭、南郭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7) 以神话传说为姓。
如龙等。
(8) 以职位为姓。
如石、陶、巫等。
(9) 以动物为姓。
如马、牛、熊等。
这些动物都是古代宗教自然崇拜观念的产物,一般不用凶狠的动物为姓。
中国姓氏多用雅训的字眼,这是中国人心目中“姓”代表祖宗的缘故。
1.2.2 英、美、法等国人姓氏主要来源(1) 从父姓,如Macarthur(麦克阿瑟,前缀Mac表示父子关系)、Fitzgerald(菲茨杰拉德,前缀Fitz表示父名)、Dickson(迪克森,后缀-son为…之子),等。
(2) 以地名为姓,如Scott(斯科特)、English(英格利希)、Ford(福特)、Everest(埃弗里斯特),等。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例如在中美两国,逐渐出现了一些取名相似的新生儿,这也反映出了中西方姓氏文化趋同的趋势。
本文将从中西方姓氏文化的不同点以及中美新生儿取名的现状和趋势入手,探讨其中存在的趋同性。
一、中西方姓氏文化的不同点中西方的姓氏文化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命名方式不同在中西方,姓名的排列方式不同。
在中国,常常是姓在前,名在后。
在西方则是相反的,常常是名字在前,姓在后。
2、姓氏数量不同中西方的人口差异巨大,因此,中西方的姓氏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姓氏相对较少,有逐渐趋同的现象。
而西方则有较多的姓氏。
在中国,姓氏通常是有历史渊源和寓意的,往往与家族有关。
而在西方,姓氏则更多是指人们的职业或地理来源。
二、中美新生儿取名的现状和趋势在中美两国,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很多新生儿的命名也逐渐趋同。
例如,中文名在美国也越来越常见,而且很多新生儿的姓氏也开始逐渐趋同。
在中国,取名的方式早已有了成熟的文化习惯。
取名的主要特点是亲和易读、寓意吉祥。
而在美国,取名通常比较个性化,从父母个人背景、喜好、婚姻纪念日等方面选名,姓氏通常与父亲姓氏一致。
然而,随着两种文化的交流,中美新生儿取名的趋势也逐渐趋同。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为自己的孩子取中文名,同时,孩子的姓氏也有可能由母亲的姓氏或其他姓氏来命名。
在中国,则有一些父母为了引入西方文化元素,在名字中加入英文单词或相应的拉丁文字母。
1、文化交流的加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
很多中国人去美国留学,多年生活经验也影响着他们的命名和观念。
2、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让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娱乐等各方面的交流多了起来,也让文化传承和融合变得更加自然和平稳。
3、开放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开放。
从姓名的涵义来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姓名的涵义来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摘要:文章从多方面比较了中西方姓名的差异性,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历史变迁、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也简单地论述了中西方姓名的相似性。
通过上述对比,xxxx加强中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关键词:姓名涵义中西方文化差异相似之处一名字,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只是一种符号,代表的只是一个人的称谓,然而,起名字却不是随意的,其代表的往往是每个人的愿望,爱好,以及名字本身所折射出来的一种文化。
从狭义上理解,名字反映的仅仅是起名字的人本身的教育背景,性格,以及世界观等综合因素,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背景之下的,因此个人的文化,政治等背景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由此,我们可以从人们的名字中看出其寄予的涵义。
同样,从广义上来研究中西方人的名字涵义的差异,就不难发现,名字背后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中国是一个几乎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因此,名字里面很少出现宗教中的人物的名字,而西方人有宗教信仰,名字中会出现很多传说中神灵的名字。
譬如,佛教很早就传入了中国,但是,我们且不说有多少中国人真正信奉佛教,就说说名字里,又有多少人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以佛教中神灵的名字来命名呢?也许你会认为,在中国人眼里,以神灵的名字来命名是对神的亵渎,那么,传说或小说中的人物呢?比如,《西游记》是一部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古代小说,是与佛教有关的名著,但是,你听说过有人给孩子起名为唐僧、孙悟空或者猪八戒吗?然而,西方人的名字中很多都是沿用的了宗教传说中的人物的名字,很多名字都似乎和上帝有关,有的涵义代表是上帝的恩赐,有的代表的是上帝誓约,如Ann(安妮)--希伯来语,代表优雅的和仁慈的上帝;Athena(阿西娜)--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及战争的女神,雅典的保护神;Lisa(莉萨)--希伯来语,意思是对神奉献;Aurora(奥劳拉)--来自拉丁语,意思是黎明女神;Christine(克里斯汀)--古希腊语,意指基督的追随者或门徒;Dominic(多明尼卡)--拉丁语,意思是属于上帝的;Phoebe(菲碧)--古希腊语,意思是会发亮之物,显赫的人,月之女神。
浅谈中西姓名文化080122007027名字大概是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第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独特意义的标识。
姓名不仅代表了父母对我们的期盼与爱,它也是识别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反映了每个人自己生活下的文化背景显然,姓名的起源、组合方式、含义、使用习惯等在中西国家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与各民族的不同的历史演进和不同的文化传统等有很大的关系。
一、首先看看一看姓中国:数量上,中国的姓氏是非常多的,但究竟有多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准确的统计数字。
宋朝人编写的《百家姓》收入常见姓484个。
严扬帆先生编辑的《新编千家姓》收姓3107个。
台湾出版的《中华姓符》收姓5363个。
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记编》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复姓2085个,三字复姓163个,四字复姓9个,五宇复姓3个。
这些数字也许不够准确,但大致可以说中国现有的姓氏至多也不会超过此数,如加上少数民族的姓氏,充其量也不会逾万。
(这和英美比是个很小的一部分,和整个印欧语系的西方各民族的姓氏相比就更小。
)形成阶段,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中国先民为了明世系、别婚姻就有了姓的使用。
现在我们见到的许多古姓,如姬、姜、妊、姒、妫、姞、妘、等等都从女字旁,就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姓氏更加发展。
如姬姓分61属地,有432氏,己姓分3个属地,有12个氏;妊姓分10个属地,有13个氏;嬴姓分出14个氏,等等。
三代“胙土命氏”达到了高潮,为“别贵贱”的姓氏也发展到了—个新高度,现存的绝大部分姓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祖先的图腾为姓,即以所崇拜的动、植物名称为姓。
如,牛、马、龙、熊、杨、李、林等。
以封地为姓,即以朝代名或国名为姓。
如,赵、宋、秦、韩、齐、陈、管、曹、蔡、魏等。
以居住地为姓,即以祖先居住的地方为姓。
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分别居住在都城的四隅,东郭、西郭、南郭、北郭,由此便以东郭、南郭为姓。
郑大夫住在西门,由此便以西门为姓。
传说中的伏羲居住在东方,他的后代便以东方为姓。
以官职为姓,即以祖先担任的官名为姓。
如,“司徒”是古代掌管教育和文化的官职,“司马”是掌管军事的官职,他们的后代就以这些官名为姓。
以职业为姓,即以祖先的职业为姓。
如,石匠姓石、制陶人姓陶、巫术者姓巫、屠夫姓屠、乐手姓乐等。
以颜色名称为姓,即以自然界的颜色作为姓。
如,白、黄、蓝、青等。
西方:数量上,现在,西方国家使用的姓有多少没有精确统计。
在法国,据说在5300万人口中,就有25万个姓氏。
在英美国家大约有35000个姓氏。
1870年《伦敦指南》中按字母顺序头5个字母的姓,以地名为姓的11360个,以教名为姓的8203个,以官职为姓的4388个,以绰号为姓的有3096个,外来的1584个,存疑的1695,总数为30326个,如加上其余21个字母的姓,约为15.6万个。
这些数字和中国汉族人姓氏比较起来确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形成阶段,欧美姓氏一般出现于中世纪的中晚期,普遍使用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
这个时期,欧洲的城市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广泛发展,宗法大家族越来越被小家庭所代替。
征兵纳税以及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口频繁迁徒等等因素使个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于是作为解决财产所有权和承担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姓也就必然成为广泛的社会问题,迫使各国政府下令每人都必须有姓。
在这种个体小家庭广泛存在的社会条件下,姓氏数量就自然地要比中国人为多。
西方的姓氏是在宗教和国家法令推动下普及到每个人的,如1563年,天主教特兰托会议规定每个教区对每次洗礼都要进行登记,并注明孩子及其父母和祖父母的姓名。
新教国家也仿效这一规定,普及姓的使用。
持别是西方人使用重姓名的人很多,给国家管理带来许多不便。
有些国家和政府为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求改变重复的姓,还允许创造新姓。
如法国户籍专家就认为,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在—二个世纪以后,现有25万个姓将只剩下7000个姓,因为要保持姓的多样化,必须在法律上准许女姓保留娘家姓,并准许修改旧性,创造新姓。
在瑞典,据报载,1962年,瑞典政府也曾专门提出号召,要求全国进行一次大规模改姓。
原因是瑞典境内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姓安德森(Andersson),另外约有50万人姓约翰森(Johansson),还有好几万人姓莫洛森、吴永森,而其他的姓则很少。
这种大量的同姓现象在只有700多万人口的社会里引起了极大麻烦。
因此,政府不得不为此下令叫人改姓,并还提出近10万个姓氏供人们选择。
自此以后,瑞典每年有5千户人家的15000人到2万人改换姓氏。
西方人这种姓氏个别化的趋向在中国是看不到的。
来源上,英语国家的姓氏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
英语姓氏主要始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随着侣世纪英帝国的殖民开拓的兴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英语国家的姓氏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以职业名称为姓。
英语中以职业名称为姓氏的情况同汉语情况相似,但职业范围要广得多,以职业名称为姓的人名比中国要多得多。
如,常见的Smith姓。
是英语国家中一个十分普通的姓,因为在早期的英国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工匠。
如金匠 GOldsmith、铜匠Coppe rsmith、铁匠 Blacksmith等。
其它还有面包师Baker、理发师Barber、渔民Fisher、裁缝Tailor、猎人 Hunter、屠夫Butcher、海员Sailor、木匠Carpenter等都是常见的姓氏。
以居住地的地形、地貌为姓。
如,Field 田野、Hill小山、Brook/J、河、Lane小巷、Shore海岸、Lake湖泊、Bush丛林等。
以自然现象为姓。
如,雪Snow、雨Rain、雷Thunder、霜 Frost、云Cloud、夏天Summer、冬天Winter、五月May等。
(汉语中没有此类姓氏。
)以动物名称为姓。
(汉语中也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但由于审美情趣不同,所选动物也不同。
)相比之下,英语国家以动物名称为姓的要多得多,而且有的确实还有点滑稽。
如,有姓鸟的Bird、有姓鱼的Fish、有姓狗的Dog、有姓马的Horse、有姓羊的Lame、有姓公牛的Bull、还有姓鹅的Goose、姓夜莺的Nightingale、姓狮子的Lion、姓狐狸的Fox等等。
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以表示人的外貌和体形的词为姓。
如,Longman表示高个子、Small指身体瘦小Bunch 驼背、Fatt胖子、Strong指身强壮者、Armstrong指手臂有力量的人等。
(汉语中没有此类姓。
)此外,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是一个世界民族的大熔炉,人们求新求异的价值观非常突出,凡事都追求标新立异,别具一格,他们的名字也是如此。
如,有姓苹果Apple桔子Orange、水稻Rice、小麦Wheat、玉米Corn之类粮食水果之外,还有姓熏肉Bacon、火腿 Ham、咳嗽Cough、毒药Poison、骨灰Ash的,真是有些稀奇古怪。
当然,我们在翻译英语人名时都是采用音译的办法,即读什么音,译什么宇。
如,MrsBird伯德夫人、Miss Fish费斯小姐、MrFox福克斯先生、Mr Strong斯特朗先生。
二、再来看看名英语和汉语一样每个名字都表达了一种愿望,一种向往,一个祝愿,一种期望。
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名字的选择依据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我们能从人名中窥视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及社会文化。
中国在汉代国强民富。
那个时期的人们企盼能够长寿,能继续过着国泰民安的日子。
所以,当时人们经常会给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安国”、“延年”、“去病”。
在西汉晚期,社会兴起复古潮流。
由于中国古代人们通常用一个单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因此当时西汉的统治者王莽发令禁止人们起带有两个字的名字。
而到了东汉时期,单字的名字仍然很流行。
这就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名字多是一个字,即单字名字。
唐宋时期,人们常用赞美性的词汇作为自己的名字,如“卿”、“子”。
这是因为佛教当时受汉族文化影响很深,后来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那个时期带有明显佛教特征的名字逐渐减少。
中国人取名的方式方法很多,历朝历各有特点,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寄托和抱负为名。
如,建国、治国、安国、定国、建华永清、永康、永发、长生、超尘、招弟、志坚、志强、志高等。
以出生时的季节或天气为名。
如,春生、秋生、冬生、雨生、雪生等。
以出生地点为名。
如。
衡 (阳 )生京 (北京 )生、沪 (上海 )生、黄河、长江湘 (湖南 )生等。
以植物、花卉为名。
常用于女子名。
如梅、桃、菊、荷、莉、兰、花等。
以生辰八字为名。
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的取名习俗,以生辰八字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对照排算,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名。
如缺水,名字中就要有水字或带“木”的字;如缺木,名字中就要有木字或带“木”旁的字。
以孩子出生的顺序为名。
我国周代称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老四为“季”。
伯、仲、叔、季这四字此后常用于人名。
以历史事件为名。
这主要盛行于当代。
如,解放、新生、卫国、卫东、向东、跃进、振华等。
名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也许是中国人名字的最大特点。
中国古代“名”和“宇”是分开的。
一个人生下来是取名,等到成年之后再命字。
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是有名有字,如孔丘字仲尼。
孔子在家排行第二,所以命字时用了“伸”字。
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意思相近。
一般平民百姓往往有名无字。
社交活动中,尊敬别人时称字不称名。
自称时称名不称字。
一些文人学者除了名、字外,还有自己给自己取的“号”。
大家在学习语文或历史时一定深有体会吧。
西方:西方人取名的方式与中国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父母亲朋的名字为己名。
如,科学家达尔文的名字 Charles Robert Darwin,他的父亲叫Robert Darwin,他父亲的哥哥叫Charles Darwin,在父亲的名字前面加上伯父的名字,即Charles Robert Darwin就是他的名字。
又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石油大王洛克非勒都为儿子取了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
为了便于区别,就在儿子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Junior(小 )。
通常缩写成Jr.如.Franklin Roosevelt Jr./John DRockefeller J r.。
以名人、神话传说中的神名为名。
如Washington(华盛顿,美国开国之父 )Lincoln(林肯,美国第 16任总统 )、Apollo(太阳神 )、Diana(月亮女神 )和 MarryDavid。
Joseph,Peter,John等均直接选取自《圣经》英语国家的教名有呢称或爱称。
如William的昵称是Bill,Richard的昵称是Dick.Elizabeth的昵称是 Bes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