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称呼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中西礼貌用语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本文中,将通过对中文和西班牙语的礼貌用语进行比较分析来了解其中的差异。
一、称呼方式在中文中,称呼方式十分丰富。
在不同场合、地位和关系中,人们会使用不同的称呼方式来表达敬意和尊重。
例如,在公共场合中,一般使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称呼;在亲友之间,一般采用亲昵的称呼方式,如“老婆”、“老公”、“爷爷”、“奶奶”等;在学术讲座或会议中,会使用“教授”、“博士”等学位称呼。
而在西班牙语中,则有着更为简洁、实用的称呼方式。
一般来说,男性使用“Señor”(先生),女性使用“Señora”(夫人),年轻女性使用“Señorita”(小姐),不需要考虑对方的职称或地位。
在特定场合中,例如商业会议或公共演讲,才会使用如“Doctor”(博士)或“Profesor”(教授)等标题称呼。
二、问候语中文中的问候语非常多样,可以根据场合和关系进行划分。
例如“你好”、“早上好”、“晚上好”、“敬祝安好”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特定的问候语,如“祝您生日快乐”、“祝您好运”等。
这些问候语在表达敬意和尊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西班牙语中,则有着更为简单、常见的问候语。
一般来说,人们使用“Buenosdías”(早上好)、“Buenas tardes”(下午好)或“Buenas noches”(晚上好)等通用的问候语。
在特殊的场合中,如会议或公共演讲,人们会使用“Buenas tardes,señoras y señores”(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这样的形式的问候。
三、感谢语中文中的感谢语也非常丰富。
一般来说,人们用“谢谢”、“多谢”、“非常感谢”等来表达谢意。
此外,还有一些长篇的感谢语,这些感谢语在商业和正式场合非常常见。
而在西班牙语中,则有着更为常见、简洁的感谢语。
常见的感谢语包括“Gracias”(谢谢)、“Muchas gracias”(非常感谢)等。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是人们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礼貌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这两种文化对礼貌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下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称呼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称呼方式,这种称呼方式较为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Mary”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对待他人称呼方面的不同习惯和文化观念。
第二,问候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你好”、“您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并表示尊重。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Hello”、“Hi”等简短的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随意,不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问候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道歉和感谢。
在中文中,道歉和感谢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人们常用“对不起”、“谢谢”等表达自己的道歉和感谢之情。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Thank you”等。
但西方社会对于道歉和感谢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中文社会。
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台风的不同态度有关。
第四,告别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再见”、“回头见”等告别语来表示离开和期待再次见面。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Goodbye”、“See you”等简短的告别语。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待离别和见面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礼貌用语在称呼方式、问候语、道歉和感谢以及告别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礼貌习惯、人际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信电08-3班姚远04081444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
,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
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二、中西文化差异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标题: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称呼方式和礼貌用语。
无论是中文还是西方语言,人们在称呼他人时都有一定的规范和习惯。
本文将从中西人际称谓的背景、方式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称谓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尤其是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以亲属关系、年龄、社会地位等作为称呼的依据。
例如,在称呼长辈时,中国人往往使用“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词语来表示尊敬和亲近。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名字或姓氏来称呼他人,无论他们的关系如何。
此外,中西方在称呼上也存在一些特殊规定。
在中国,称呼师傅、先生、小姐等词汇具有一定的礼貌和敬意,而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使用Mr.、Mrs.、Miss等称谓来表示尊重。
此外,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还注重使用职业称谓,如Doctor、Professor等,以显示对专业能力和学术地位的尊重。
尽管中西人际称谓存在差异,但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加深,中西方的称呼方式也渐渐趋向一致。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普遍通用的称谓,如先生、女士、小姐等。
这样的称谓不仅能避免文化误解,还能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之,中西人际称谓系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不同文化的称谓方式,对于促进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称呼方式,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摘要: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对比中西文化中词语的不同用法,阐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词语意义;文化差异1 由于社会礼仪的不同,导致风俗习惯上的差异1.1在语言表达方式上1.1.1称呼方面的差异。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
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
1.1.2问候方面的差异。
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
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
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
然而在英语中,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1.1.3闲谈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可以会问这样的话: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甚至会问: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How much is your coat?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这类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感兴趣的事,这些都是英美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
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
称呼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不同的人或者事物,使用的
称呼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一、亲属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亲属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
父母的称呼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子女会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在西方文化中,子女对待父母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称呼为
父亲、母亲,也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二、职业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职业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
职业的称呼比较正式,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医生为医生先生/女士、老师为老师先生/女士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职业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三、年龄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年长的人为长辈、叔叔、阿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年龄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四、性别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性别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总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这些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中西称呼的差异中西称呼的差异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中外称呼差异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活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莱佛(1981)姓氏一、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书写时连在一起;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正式场合应把姓和名分开写。
一般而言,英、美人士姓名,以名·名·姓为序排列纠l成的。
第一名是本人的正式名字,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
中间名通常刚缩写表示,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宁,中间名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外人一般不称呼中间名,也不得究其详,甚至法院也不承认中间名是法定姓名的一部分。
最后一节为姓,姓氏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
例如,约翰·斯图亚特·史密斯(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中间是英国历史上赫的斯亚特家族的姓氏。
在不同文化中称呼对方国家人士的姓名时应注意,否则就会出现"一国的恭敬礼仪,在另一国是行为失检"的窘困。
二、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同点是有关妇女的。
中国妇女结婚后,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有了。
在西方,妇女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
例如,一个叫Many Jones的姑娘,嫁给了John Smith先生,那么她就改姓Smith了。
她被称作Mrs.Many Smith,对于¨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Mrs.John Smith。
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
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
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姓的例外。
三、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与长辈的不要相重,清朝以前(包括清朝)平民百姓甚至不能在自己的姓名中有与皇上名和称相同或谐音的字,否则就犯戒,会遭来杀身之祸。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外语系一一级语言三班马梓洲(1140501336)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方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称呼语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中西称呼语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称谓,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称呼语差异的几个方面:(一)家人之间:家人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人群,所以我们先看看家人称呼上的不同点。
如果我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不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呢?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所以中国的小孩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会叫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是更加尊敬的叫法“父亲”“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国外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Mom”“Dad”,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与此相通的还有“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姑妈”“姨夫”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在国外,比如美国,你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
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
中西称呼的差异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应该指出,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
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郝团长”、“梁排长”等。
在英语中则用姓加军衔,不用另加职务,如可以说Captain Johnson (约翰逊上尉),却不说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约翰逊连长);可以说Admiral Benjamin(本杰明海军上将),却不说Fleet Commander Benjamin(本杰明舰队司令官)。
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常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Grandpa,“姑姑”译成Annti,“嫂子”译成Sister-in-law,讲英语的人听起来不顺耳,实际上也不完全对应。
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
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
例如,如何称呼教师,就一直是个问题,是直接叫Teacher 老师),还是叫Teacher Zhang(张老师)?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
称老师为Comrade(同志)或Comrade Li(李同志),合适吗?Comrade一词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大用。
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Mr Wang(王先生)Mrs Yang(杨太太)或Miss Fei(费小姐),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
再有就是“师傅”、“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等称呼。
把师傅”译成master,就带有“主仆关系”的味道,不是目前汉语“师傅”二字所表达的意思。
更难办的是,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
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称“师傅”。
把“解放军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译成Uncle Policeman 都不妥。
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象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趣。
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
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现在更时髦的是叫“师傅”。
碰到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按英语习惯,有时可以说Excuse me,Pardon me,I say there(英国英语)等用语,显得比较客气。
有时说Hey;或Here;或you,there等用语,但不大客气。
实际上,人们常常不用任何称呼,不用任何语言,就靠清清嗓子,或随便哼一声,或做个手势,以引起对方注意英美人的姓名不同于中国人的姓名,虽然主要也是由两部分组成,但其排列顺序刚好与中国人的相反,即: 名+ ( 中间名) +姓。
如Carlos Solis 和Ann Read,其中Carlos 和Ann 是名,Solis 和Read 为姓。
还有些人的名是“双名”,即在教名和姓之间还有一个名,这第二个名字英语叫做middle name,一般是以和孩子关系密切的父系或母系的人名字命名的,如英国博物学家Charles Robert Darwin. 注意: 英语姓与名均必须大写首字母。
英语国家人们的名称为first name 或Christian name 或givenname,指的是“首名”“教名”—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婴孩在受洗入教时所起的名字,通常是不可以与Mr、Mrs、Miss 等称呼语连用的。
英语姓名也是有男女之分的,如Susan( 苏珊) 、Gabby( 盖比) 等均为女名; Carl( 卡尔) 、Mike( 迈克) 等均为男名。
英美人的姓,英语叫family name,surname,或last name,当然也是用来表明所属家族的。
他们的姓来源广泛,可以取自地名,职业名,颜色词,动植物词语等。
按英语国家的习惯,妇女结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
一个已婚妇女( 包括寡妇) 的全名是由自己的名加上丈夫的姓组成的。
比如说Mary Alice 和Paul Young 结婚后,她便改称为Mary Young,在法律文件上签名时也必须写Mrs Mary Young。
她在未婚时被称为Miss Alice,结婚以后就被称为Mrs Young。
假如Mary Alice与Paul Young 离了婚,但还未和别人结婚时,她仍可被叫做MrsYoung。
Mr 和Mrs Young 是指Young 先生和Young 夫人。
在古代,中国妇女结婚后,要随夫姓。
如戚秦氏,戚是夫姓,秦是娘家姓。
现代的中国妇女结婚后仍然保留自已的姓名。
当然也可以被称为张太太或李夫人。
在更随意的场合也可以称为张三的媳妇或李四的老婆。
英汉亲属称谓中对长辈称呼也是有差异的。
汉亲属称谓中不可对长辈直呼其名,英语可以。
汉语亲属称谓注重辈分,英语中则辈分淡化,血亲传统分为“九族”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亲疏有别、长幼有序。
汉语的亲属称谓中有明显的尊卑、长幼、亲疏之分。
在社会和家庭中,语言称谓必须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地位。
在汉语中不仅父母的姓名是绝对避讳的,对于长辈或地位高者要用尊称,即使是同辈,也有固定的称谓,不可直呼其名。
如要称呼三哥、四嫂、表兄、姨姐。
耶稣主张,家庭中的成员平等,他自己就以名字称呼母亲,而且认为子女可以与其父母相争,可以与他们为敌。
因此在英语亲属称谓中没有尊卑之别,同辈之间不论年龄大小,均可直呼其名,以表示亲切友好。
”西方社会组织结构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
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用自己的名字给孩子命名,为了表示区别,常在姓名后分别加上一个Senior( 常缩写成Sr. ) 或Junior( 常用缩写Jr. ) 。
在家人和亲友之间为了称呼方便,英美人也通常把名字缩略为小名( 昵称) 。
这种爱称通常是有规律地从教名缩写、简化而来的,还常可以在其后而加y 或ie( 一般用来称呼孩子) 。
例如,男子名: Thomas—Tom—Tommy ( Tommie ) ; 女子名: Margaret—Mag—Maggie。
像在中国,一般都有个小名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一般在家里或亲朋好友之间。
小孩子称呼自己的父母时,一般用Daddy、Mummy,稍大一些,改称Dad 和Mum,再大一点,可能就会改口叫Father、Mother。
另外非正式用语pa,ma 也用得很经常。
这一点也和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处。
爸、妈咪; 爸爸、妈妈; 父亲、母亲。
当然在西方国家,现在也有不少人直接用名字的爱称来称呼自己的父母亲的。
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孩子称呼别的孩子的父母或父母的朋友等长辈时,一般客气地称为Mr. . . ,Mrs. . . 等,如Mr Solis,Mrs Mayer. 如果很熟悉时,也可直呼其名,一般不把uncle( 叔叔、伯伯) 、aunt( 阿姨、伯母) 接上姓作称呼用。
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要他人特别尊敬他。
这样会叫他们觉得不自在,觉得互相的距离过于分开拉大。
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Mr、Mrs、Miss、Ms、Ma’am 的称呼也太一本正经,所以,他们倾向于直呼名字。
美国人认为,直呼其名,往往更容易表示友善和喜爱。
而在中国直呼姓名,尤其是对长辈,是极其不礼貌的。
在中国对长辈及其对上司的称呼都是及其严格的。
因此在汉语中人们与具有某种特定身份( 或职衔) 的人讲话,通常都可以冠以其相应职衔相称,如张爷爷、马阿姨、张部长、吴书记等。
由此可见,了解中西方姓名和称呼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有利于英语学习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