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姓名文化的差异共2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20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姓氏的源流由起源来看,中国的姓始于人类的原始部落,开始于上古的母系社会。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女从生。
」不同的母系后代不能通婚,为了明确区分血缘关系,便产生了姓。
而中国古代除了姓之外,还有氏,氏产生于姓之后,由于人口数增加,同姓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又再分化为若干氏,姓与氏除了产生先后有别,另外,氏还表示社会地位、封地、职业等,但从秦代以后,姓和氏合二为一。
中国姓氏来源有四:源于所封的国号或所封的地名,如:「周、夏、殷、齐、鲁、赵、楚、屈、解」;源于先人爵号或谥号,如:「王、侯、武、文、闵、穆」;源于职业,如:「屠、陶、卜、巫、贾」;源于居住地,如:「郭(东郭、南郭)、西门、柳(柳下)、李」;源于原始部落的动、植物图腾,如:「马、熊、牛、羊(杨)、凤、龙、山、花、水(举常见的姓为例)、叶」。
日本人的姓来源有五1:以居住地为姓,如:「山下、山本、田边、西村、森村」;以动物为姓,如:「白鸟、小熊」;以植物为姓,如:「若松、高杉」;以建筑物为姓,如:「高桥、鸟居」;以宗教信仰为姓,如:「小野寺、西园寺」等。
命名方式或原则中国人命名的方式很多,名字来源纷杂,大至可归类以下几个方面2:以生辰八字命名:数千年来我国的五行和八卦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往往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确定命中缺少哪一样,然后由名字补上,使缺少的一行发达、昌盛。
如缺土叫润土,缺金叫鑫,缺木叫森等。
以出生时间命名:诞生的时间往往成为取名的素材,如将孩子取名为端午、国庆、冬生、春生、夏生、秋生等。
以出生地点命名:如鲁迅先生给孩子取名「海婴」,是取出生于上海的意思。
如:京生,是指生于北京;汉生,意指生于武汉。
以排行顺序命名:以数字排行,如长子取名大宝、次子取二宝、三宝,另一个用伯、仲、叔、季来命名诸兄弟。
以事件、事情名命名:如文革、卫东、卫红、学军、学农等。
从植物命名:如琼花、紫荆、杏花、梨花、松柏、冬青等。
中西人名文化一、中西人名文化差异1.1 从姓与名排列的先后顺序看中西人名文化差异有姓有名是东西方人的共同特征,然而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却是相反的:中国人(李四)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姓在先,名在后;而西方人(George Bush)的姓名排列顺序则恰恰相反,名在先,姓在后。
这种姓与名不同的排列顺序是东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
姓体现家族的代号,而名则是个人的代号。
中西人名中姓与名这种排列顺序正是东西方人在“共性与个性”关系上所持不同观念的反映。
在强调共性至上,“三纲五常”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必然是代表祖宗,家族的“姓”在先,而代表个体、人性的符号——“名”在后。
与此相反,西方人则强调个性,尊重个人独立的人格与主体意识,因此代表个性观念的“名”被放在前面,而代表共性观念的“姓”被后置。
1.2 中西姓氏来源比较1.2.1 中国人姓氏主要来源(1) 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为姓,以“女”为旁。
如:姬、姒、姜等。
(2) 以古国名为姓。
商朝有个阮国,其后代以阮为姓。
(3) 以官职为姓。
如司马、马徒等。
(4) 帝王赐姓。
唐为李家天下,李为国姓。
(5) 以祖先的字为姓。
鲁孝公的儿子弓区,字子臧,其后代以臧为姓。
(6) 以居住地为姓。
春秋齐国公族大夫分别居住东郭、南郭等地,便以东郭、南郭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7) 以神话传说为姓。
如龙等。
(8) 以职位为姓。
如石、陶、巫等。
(9) 以动物为姓。
如马、牛、熊等。
这些动物都是古代宗教自然崇拜观念的产物,一般不用凶狠的动物为姓。
中国姓氏多用雅训的字眼,这是中国人心目中“姓”代表祖宗的缘故。
1.2.2 英、美、法等国人姓氏主要来源(1) 从父姓,如Macarthur(麦克阿瑟,前缀Mac表示父子关系)、Fitzgerald(菲茨杰拉德,前缀Fitz表示父名)、Dickson(迪克森,后缀-son为…之子),等。
(2) 以地名为姓,如Scott(斯科特)、English(英格利希)、Ford(福特)、Everest(埃弗里斯特),等。
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比较[精选5篇]第一篇: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比较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比较内容摘要: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
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之间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姓名体系。
本文拟从中西方姓名的起源、取名的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姓名文化的差异。
这对于我们有效地进行商务活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姓名传统文化跨文化交际姓名历来都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个人识别标志。
在交际活动中,人们通常以互通姓名开始。
姓名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民族衍复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姓名文化。
姓名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也是形形色色的。
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如汉民族的“重姓轻名”、“男女各姓”,英语国家的“重名轻姓”、“妇随夫姓”等,都反映了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反映了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
在跨文化的国际商务活动中,了解中西方姓名文化,对于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进行,建立企业及个人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提高我们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在对外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减少误会与磨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姓名习俗不尽相同,这里主要是将汉族的姓名文化与英语国家的姓名文化进行比较,因为英语国家的姓名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姓氏的来源1、汉族的姓氏来源中国的姓氏是非常多的,但究竟有多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准确的统计数字。
宋朝人编写的《百家姓》收入常见姓484个。
严扬帆先生编辑的《新编千家姓》收姓3107个。
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收入5730个。
台湾出版的《中华姓符》收姓6363个。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姓数量相当大,但现在常用的姓也就100个左右。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差异(写写帮整理)第一篇: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差异(写写帮整理)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差异〔摘要〕姓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本文从形式、起源、功能等方面对中英(讲英语国家)姓名文化进行比较,总结了中西方姓名几方面的特点,反映出两国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差异。
〔关键词〕中英文;姓名;文化差异;讲英语国家;姓名是一种符号,它是社会上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
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就会获得一个姓名,从此,姓名就会与我们生死相伴,荣辱与共,有的人用姓名表达愿望,有的人赋予它某种精神,有的人用姓名象征某种事物。
因此,姓名必然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
古今中外,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宗教、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英姓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显著差异,对两国姓名文化加以比较,饶有趣味,使人深思。
一、中、英姓名在形式上的差异中国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英语国家姓名,名在前,姓在后。
比如,中国人的姓名:王健(姓+ 名);英国人的姓名:LindaJones(名+ 姓,林达·琼斯)。
其实,这种差异有它本质原因;在中国,姓氏的起源先于名字的产生;而在英国名字的产生则先于姓。
二、中国的姓与英语国家的姓在词义、起源、来源等方面的比较(一)姓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许慎《说文解字》载:姓“, 人所生也。
⋯⋯从女,从生。
”〔1〕由此可见“, 姓”的起源跟女子生育有关,同一母亲所生的后代有相同的姓。
据说,在中国从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那时,姓是一个部族的族号或标记,代表的是母氏血统,它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比如,尧、舜、禹等。
从上古时代,部族或人都以姓为标志符号,此时没有名字。
姓在英语中的意义,英语中的“姓”为“surname ”即“名字之上的(名字)”。
在法语、德语、罗马语、拉丁语等西方语言中,姓均表示“家的名字”,从这些词义我们可以看出,“姓”或者从它与家族的关系出发来定义;或者描述它同名字的关系,并不强调家族血缘关系。
浅谈中西方姓名的异同第一篇:浅谈中西方姓名的异同浅谈中西方姓名的异同摘要:姓名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
中西方的姓名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文化上都有着无可否认的相同之处,当然也不乏不同之处,且各具特色。
本文仅以中西方姓氏起源、中西方姓名结构等,从语言及文化方面来对中西方姓名的异同做简要对比分析。
在了解本国姓名文化的同时也认识西方国家姓名文化,有助于两种语言国家的互相理解,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与学习。
关键词:姓名语言文化英文姓名异同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频繁。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占了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大国,一个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的面积大国,理所当然的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加深,外语的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打交道。
与人结识的第一步往往是打招呼、互相介绍姓名称谓,此为相互了解的初始,与此同时,姓名文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正确的恰当的称呼对方的姓名是做好人际交往的首要任务。
一、姓名的含义及来源1、中国姓名来源姓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
姓名,即为一个个体的姓氏和名字。
中西方姓名究竟从何而生?我国在汉代之前既有姓也有氏,姓与氏是分开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的概念。
《通鉴外纪》里刘恕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的这么一种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郭维森 2007:90)。
姓作为一种族号,是不属于个人的或者家族的,而是属于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称号。
姓的由来源远流长,古老的姓有姚、姬、姜等,它们都带有“女”字,可见,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姓的分别。
随着子孙的繁衍及人民迁徙,同姓的氏族分为若干的支部分散于各地生活,而每一个支部又有自己的称号来与其他支部区别开来,这就形成了氏。
例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姬姓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氏是齐国祖先的姓,姜姓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等。
从中英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1. 引言1.1 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意义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意义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方文化来源于不同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丰富了世界的多样性,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对于姓名风俗这一方面来说,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意义表现在人们对姓名的理解和使用上。
在中西方文化中,姓名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标识符号,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中西方人对姓名的认知与运用方式截然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中对于个体与群体身份认同的不同看法。
通过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对姓名风俗的影响,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习俗,促进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
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意义在于提醒人们,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美好的一部分,应该珍惜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共同促进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1.2 中英姓名风俗的区别在中英姓名风俗的区别方面,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姓名这一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名一般由姓氏和名字组成,姓氏通常放在名字之前,表示个人家族的归属。
而在英语文化中,人名通常只包含一个名字,没有姓氏的概念,名字直接表示个人的身份。
这种不同构成方式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家族和个人身份的不同看法。
在中西方文化中,姓名的顺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姓名的排列顺序通常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而在英语文化中,名字通常放在姓氏之后。
这种顺序倒置的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姓名认知上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对于姓氏和名字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姓氏通常被认为十分重要,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血脉。
而在英语文化中,名字更多地被用来表示个人的身份,姓氏并不像在中国文化中那样受到特别重视。
在中英姓名风俗的区别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对家族和个人身份的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了两种文化对于姓名这一符号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