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永久的生命教案一等奖这是永久的生命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永久的生命教案一等奖第1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而,教学本文时,我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来进一步理解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语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2017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散文二篇》中的第一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散文,或写人记事,如朱自清的《背影》;或写景状物,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或议论抒情,如《散文二篇》。
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前面的几篇文章的学习,也为《永久的生命》这篇这里散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以及学情分析虽然本班有尖子生,但是中等生和中等偏下学生依然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的障碍。
上课时,不仅要培养尖子生的,树立榜样作用,还要重视中等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愿意参与课堂,愿意走进文本,愿意探索他们未知的新领域。
四、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感受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及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难点: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六、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七、教学用具:PPT课件、投影仪八、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诗歌简析:《有的人》本诗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生命的永久性。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以及如何珍惜和保护生命。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永久性。
2.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生命。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用于讲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永久性等概念。
3.2 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以及如何珍惜和保护生命。
3.3 阅读理解法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出本课主题《永久的生命》。
4.2 讲解概念讲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永久性等概念,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珍贵和永久性。
4.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以及如何珍惜和保护生命。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以及如何珍惜和保护生命,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5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永久的生命》一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6 总结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观,培养他们珍惜和保护生命的意识。
五、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生命的作文,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对生命永久性的认识程度。
6.2 评估方法学生作文:评估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教案范文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哲理。
3.理清写作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2.要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播放音乐)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二、走进作者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三、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给生字注意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 í)2.解释词语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
又用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四、初读感悟2.选两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悟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师应到学生朗读)明确第一层:(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第【1】篇〗《永久的生命》【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课件设计#【教学计划】2课时第一课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严文井的文章去感悟生命。
自主探究,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
2、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3、速读课文,积累字词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永久的生命(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讲了什么?【点拨】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再划分层次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生命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宝贵,学会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永久的生命》的课程。
一、设计意图我采用了故事分享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感受生命的永久。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并且能够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永久性。
2. 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
3. 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永久性,学会珍惜生命。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永久性,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故事书《永久的生命》,手工制作材料(如彩纸、彩笔、剪刀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本空白的故事书,手工制作材料。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给孩子们分享了故事《永久的生命》,通过故事让孩子们理解生命的永久性。
2. 讨论: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故事中的角色,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以及他们对生命的理解。
3. 手工制作: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手工制作材料,制作出他们心中的“永久的生命”。
4. 分享:我邀请孩子们分享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对生命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故事和手工制作,理解生命的永久性。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讨论和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非常简单而纯粹。
他们通过故事和手工制作,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然而,我也意识到,生命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拓展延伸: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进行生命教育,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活动,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家长们合作,共同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
16*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永久的生命》(八上16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学过的散文,有同学知道这些散文的类型吗?生答,教师明确:写人记事类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
托物言志类散文:《白杨礼赞》。
写景抒情类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春》《紫藤萝瀑布》。
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教师课件展示:哲理散文,一种散文体裁。
披露思想历程,讲述人生感悟,传达着真诚与睿智,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简介作者。
二、自读课文,画出生疏的字词,通过注释或查字典解决生自学后教师打出字词:臼齿:位于颔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兴味:趣味;兴趣;兴致。
洗涤:冲荡;清洗。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牛犊:小牛。
炫耀:特意强调,夸耀自己。
茸毛:指人和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向周围扩展滋生凋谢:草木花叶枯萎脱落。
比喻衰败,死亡。
学写两个易错字:臼、卑三、自读课文,进行读写综合能力训练1.第一次自读活动朗读课文,据文阐释:用课文中的一两个句子,证明自己读懂了课文标题的含义。
学生自读后回答,教师明确: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生命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教师明确:“解说标题"能够让我们把握文意。
2.第二次自读活动朗读课文,美段读背:朗读背诵课文第二段,老师引导大家品析表达之妙。
教师打出课件(课文第二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永久的生命》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生命的思考,掌握写作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1)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生命的“永久”性。
(2)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
2、圈点批注法:圈画出文中富有哲理和表现力的语句,进行批注和赏析。
3、小组讨论法:针对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有人说生命短暂如流星,一闪即逝;有人说生命漫长如江河,奔腾不息。
那么,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去探寻生命的奥秘。
(二)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他的作品以童话和散文为主,风格清新,富有哲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生命的特点?请圈画出来,并进行批注。
示例:“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
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批注:这段话通过列举人到三十岁边头时失去的东西,如臼齿、盲肠、头发等,生动具体地表现出生命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暂。
2、小组交流批注,推选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永久的生命》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永久的生命》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生命观。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生命的短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永久的生命》。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4.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课文内容,思考生命意义。
4.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结果,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观察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6.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深度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学生如何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反思。
七、教学资源7.1 课文文本《永久的生命》原文。
7.2 多媒体资源关于生命的短片、图片、音频、视频等。
7.3 真实案例收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真实故事或案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8.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兴味、蔓延、威势、濒临、震颤、俯瞰”等词语。
2.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学会思考人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学习重、难点】: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思考人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学习目标2和3)【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导入语:1.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到生命的蓬勃。
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板书课题)(一)预习导学,当堂检测1.了解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知识链接】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2.(1)订正字音臼齿( ) 茸毛( ) 蔓延( )凋谢( ) 洗涤( )(2)词语释义臼齿: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颌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
引申为延伸,扩展。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也可以指老年人去世。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性散文,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思考: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赞美那作者又是通过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赞美之情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先抑后扬。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第一章:生命的起源1.1 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认识生命的重要性,珍惜生命;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定义,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宝贵,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
1.3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命意义的理解;3.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
1.4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2.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思考题的回答,评估学生对生命起源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生命的多样性2.1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2.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2.2 教学内容1.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分类体系;2.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3 教学方法1.采用图片、标本等教学资源,展示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2.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3.设置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2.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分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通过学生的讨论题的回答,评估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生命的延续3.1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2.认识生命的延续和生物繁衍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命观念。
3.2 教学内容1.生物的生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定义和过程;2.生物的发育: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生物的生命周期;3.生命的延续:生命的延续的意义,生物繁衍的方式。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永恒与美好。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欲扬先抑、对比等,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领悟生命的永久与短暂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而独特的。
当我们面对生命的诞生、成长和消逝时,总会有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严文井先生的《永久的生命》,去探寻生命的奥秘。
(二)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围绕“生命”主要写了哪些内容?3、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文章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表达了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的观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生命是如何“易逝”的?(1)学生默读课文第 1 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2)明确:“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
”作者通过列举人们在三十岁左右身体上发生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易逝。
2、生命又是如何“永久”的?(1)学生朗读课文第 2、3 自然段,思考生命永久的表现。
(2)明确:“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八年级统编版《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书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严谨的思路和结构。
提高学生对哲理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让学生尝试写简短的哲理散文,锻炼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辩证思考,把握“永久的生命”的内涵。
分析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表达情感和观点上的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蕴含的哲理。
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使学生能将文中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都对生命有着深刻的思考。
有人感叹生命的短暂,有人赞美生命的顽强,有人追寻生命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严文井先生的《永久的生命》,看看他是如何看待生命这一奇妙而又神秘的现象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在战争与苦难中挣扎,但作者依然能从对生命的思考中获得力量和希望,写下了这篇对生命充满热爱和赞美的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如“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要读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之情。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生命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永久的生命》2. 多媒体设备3. 案例材料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哪里?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永久的生命》。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课要探讨的主题。
2.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生命态度。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人物的生命价值观。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2.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计划。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给予鼓励。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反思如何在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结束本课。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展示有关生命意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命的宝贵。
2. 学生观看视频,分享自己的感受。
七、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我心中的生命”为主题,写一篇感悟文章。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哲理散文,了解学习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学习写作手法,品析文章语言。
4、感悟生命真谛,收获人生启示。
二、教学流程
活动一:回顾梳理
(一)复习导入,忆一忆
宗璞曾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样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当代作家严文井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法交流,说一说
1、说体裁
哲理散文是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用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2、说学法
结合已学散文,散文读什么?哲理散文怎么读?
活动二:自主阅读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读课文,你发现,在作者心中,生命是怎样的?
(四)分析思路,理一理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看一看作者对“生命”情感态度的变化,理一理作者写作的思路。
(明确:第一层,谈生命的易逝——感叹;第二层,谈生命的不朽——感动;第三层,高唱生命的凯歌——赞美。
)
(五)写法探究,探一探
1、结构清晰
2、结合全文,作者由“感叹生命易逝”写起,有何妙处?试举一例(先抑后扬)(明确: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
活动三:互动点拨
(六)精读赏析,品一品
1、读出对生命易逝的感叹
2、读出对生命不朽的感动
3、读出对生命奇迹的赞美
4、读出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任选一点,抓住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旁注问题等,从修辞、情感、哲理等角度进行赏析批注)
5、语言特色
活动四:拓展运用
(七)积累拓展,写一写
1、读“生命哲理”的古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2、讲“生命不朽”的故事
(董存瑞炸调堡,刘胡兰赴铡刀,黄继光堵机枪,雷锋做好事……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年纪轻轻就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虽然他们个体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3、你认为生命应该是什么?写一写自己感受。
(八)学法小结,谈一谈
1、把握课文内容(抓对象,巧概括)
2、理清行文思路(抓关键,看变化)
3、学习写作手法(抓联系,多分析)
4、品析文章语言(抓角度,精品味)
5、感悟文章主题(抓情感,深体会)
(九)读写实践,做一做
1、请根据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
2、用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我为什么活着》并批注
板书:
赞美生命 感叹生命的易逝 永 久
的
生 命 感动生命的不朽 赞美生命的奇迹
抑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