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4.53 KB
- 文档页数:1
霍斯曼社会交换论
罗伯特·霍斯曼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人际关系理论。
该理论提出,为了获取有关报酬,人们在一个交换关系中会提供不同的资源或服务。
它是基于理性人性论与社会意义社会学的观点。
理论也被称为“分工理论”,认为每个人只投入他们能够做的资源,以便从另一方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以换取市场价值。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以劳动成本作为交换的基础,最好从总体收益中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种社会交换的定价是根据两个因素来的:一是交换的占有者需要得到的“报酬”,二是交换的另一方“支出”的代价,以及如何从中提高价值。
该理论考虑了各方的满意度来评估交换。
此外,霍斯曼认识到对于一个成功的社会交换,社会主义和利己主义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社会主义是指关注社会问题和表达共同利益,而利己主义是指关注个人利益。
它们在社会交换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它们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均衡关系。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已经成为事实认识的一部分,在商业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理论为理解和确定生产者、消费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在一段时间段内,通过使用利己的想法来促进特定的利益,同时也可以维护公共利益,让个人收获他们所想要的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本章授课要点: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着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
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着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着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介绍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它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
利益交换的。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会根据对
方能提供的利益来决定是否建立关系,同时也会考虑自己能提供的
利益。
当人们感到在交换中所获得的利益比较高时,他们就会更愿
意维持这种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还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包括互惠、比例公平和依赖。
互惠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系时会期望获得相应的回报,即“你给我,
我给你”。
比例公平指的是在关系中交换的利益应该基于各方的投入
程度,即投入多得到多,投入少得到少。
依赖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
系后会产生对对方的依赖需求,这种依赖会影响他们对关系的维持
和留住。
1
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时需要考虑互惠和比例公平的原则,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依赖的存在。
在实际应用中,社会交换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离婚、为什么某些人会成为亲密友人等等。
2。
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人际关系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是两个经典的理论,用来解释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理论,并分析它们的应用和局限性。
一、互惠理论互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布兹巴德(Philip Blau)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时,往往会倾向于以相互的利益交换为基础。
互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互惠性”,即个体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公平和平衡的。
1.1 互惠理论的原则互惠理论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互利原则:人们倾向于与那些给予他们利益的人建立关系,并回报他们的好处。
- 成本-收益比较:人们会对自己投入到人际关系中的成本和获得的好处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进行交换。
- 礼尚往来:人们会期望他们给予他人的好处能够得到回报,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公平。
1.2 互惠理论的应用互惠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社交互动中,人们会倾向于回应他人的善意,以确保关系的良好发展。
此外,商业领域中的合作和交易也经常依赖于互惠关系,双方通过给予和回报获得彼此的利益。
然而,互惠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人们可能会对互惠关系过度依赖,忽视其他重要的因素,如友情和爱情。
其次,某些人可能会滥用互惠关系,仅仅出于个人利益而对他人施加压力。
因此,互惠理论并不是解释所有人际关系的绝对标准。
二、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由社会学家乔治·霍默(George Homans)和彼得·布兰斯达(Peter Blau)共同发展的。
该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一种交换系统,其中个体通过给予和接受利益来满足彼此的需求。
2.1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 成本和收益:人们参与人际关系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权衡投入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
评述部分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迨。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诵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向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一一满足命题。
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一一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应用例子
社会交换论案例
1、社会交换理论的例子战略联盟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还涉及联盟伙伴的社会关系,如伙伴间的社会、思想、文化素质关系等。
2、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理论所强调的是战略联盟与社会因素而不是交易费用,所重视的是企业的特征(例如企业战略、企业文化、高级管理等)而不是交易本身。
3、社会交换论所关注的焦点是需求与机会的理论逻辑。
而不是效率。
4、主导人际或组织间的互动形式,除了强调成本观点的经济因素之外,还应重视联盟双方内在满足的社会交换形式,社会交换论这种社会交换形式属于非经济因家。
当企业处于优势社会地位时。
5、企业规模庞大、社会关系良好、拥有社会地位祟高的高层管理者等,凭借其丰沛的社会资源与值得信任,社会交换论容易创造战略联盟的机会,这一点和交易费用理论注重经济利益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着重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互动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回报或利益,而不同的社会交换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社会交换理论的起源和主要概念,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自1958年George C. Homans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以来,该理论已成为社会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是理性的行动者,在互动中寻求一定的回报或收益。
这些回报可以是物质的,如货币、物品或服务,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社会认可、亲密关系或感情投资。
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会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和利益。
成本是指为了达成某项交换而必须承受的代价,而利益则是个体可获得的收益,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回报。
个体在做出决策之前会对成本和利益进行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交换方式。
在社会交换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正义感。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正义感来判断交换是否公正。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承担的成本过大,而收益却很小,那么他们可能会拒绝交换;而如果交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那么交换就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一对一的关系、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的关系。
在个人层面,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互换照顾、分摊家务和支付账单等。
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专业技能、合作项目和城市管理等。
在国家层面,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换关系可以是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援助等。
社会交换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关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互动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组织和结构。
此外,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激发人们思考正义和公平的概念,促进社会合作和和谐。
然而,社会交换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假定个体之间都是理性的行动者,而人类行为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文化、心理、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因素的制约。
社会交换理论案例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互惠性和平衡性。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会不断进行成本与回报的权衡,以确保自己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交换。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交换理论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比如家庭关系、友谊、职场关系等等。
下面将通过一些案例来具体分析社会交换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家庭关系的案例。
在家庭中,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交换。
比如,丈夫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妻子则在家中负责照顾孩子和家务。
这种互惠性的关系可以被视为社会交换理论的体现,夫妻双方在交换中都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回报,从而保持了关系的平衡。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友谊关系的案例。
在朋友之间,经常会出现互相帮助的情况。
比如,A和B两个朋友在生活中都会互相帮忙,无论是情感上的支持还是物质上的帮助。
他们之间的这种互惠性关系也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体现,他们都在交换中获得了一定的回报,从而保持了友谊的平衡。
再次,我们来看一个职场关系的案例。
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经常会相互合作,互相帮助。
比如,A和B两个同事在工作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了一个项目。
他们之间的互惠性关系也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体现,他们在合作中都能够获得一定的回报,从而保持了职场关系的平衡。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交换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无论是家庭关系、友谊还是职场关系,人们在交往中都会不断进行成本与回报的权衡,以确保自己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交换。
这种互惠性的关系有助于保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平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交换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互惠性和平衡性。
通过不断进行成本与回报的权衡,人们能够在交往中获得相对公平的回报,从而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希望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交换理论,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社会交换理论百科名片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目录[隐藏]理论基础社会环境两难困境交换分化辩证变化理论比较理论评价理论基础社会环境两难困境交换分化辩证变化理论比较理论评价[编辑本段]理论基础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对社会交换的定义、条件、特征、原则、过程、社会交换与权力、社会交换与宏观结构及社会交换中出现的不平等与异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向宏观的过渡。
布劳的理论明显受到霍曼斯和马克思的影响:一方面,布劳在结构交换论中吸收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命题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布劳又通过汲取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精髓,运用“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进行了对社会交换中宏观结构的研究,并用不对等交换的原则揭示了权力产生、反抗及变迁的基本规律。
社会交换理论什么是社会交换?布劳接受了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而由霍曼斯进一步讨论的社会交换的基本心理原则。
他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于社会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这样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使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间接的联系与亲密依恋关系等的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这个理论对社会交往中的报酬和代价进行分析。
提出那些能够给我们提供最多报酬的人是对我们吸引力最大的人。
而且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已的社会交往给自已提供最大报酬。
为了得到报酬,我们也要付出报酬。
因为人类社会的原则是互相帮助,别人给了你好处你要回报,社会交往过程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交换过程。
中文名社会交换理论外文名social change适用学科心理学适用范围社会心理学1定义对社会交往的研究中最具有影响的理论。
2具体思想报酬和代价的定义报酬,一个人从社会交往中得到的任何有益的东西。
报酬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一件东西对某人是报酬而对另一个人则可能毫无价值。
报酬可以分为6类:爱、钱、地位、信息、物、服务。
这6 类报酬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特别性和具体性。
一个报酬是谁提供的决定着报酬的价值。
这就是报酬的特别性。
爱的价值与提供的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爱是一个特别性很高的报酬。
而比较起来,钱不论是谁提供的都是有用的,因而钱是一种特别性很低的报酬。
当我们说与某一个人的友谊是非同寻常的友谊时,意思就是说这种友谊关系可以给我们提供特别的,别人无法给予的报酬。
报酬的第二个方面,具体性将具体的和抽象的报酬区分开了。
具体的报酬是可见的、可闻的和可以摸到的东西,抽象的报酬则是看不见的,但同样可以对人有用,如建议、社会肯定等。
代价是社会交往引引起的消极后果。
某一种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或者总是产生矛盾,或者受到其他人的反对等等。
从事某一种社会交往还可能会妨碍我们进行其他报酬更大的活动,这也是一种代价。
经济学上把这称为“机会成本”。
对交往关系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
尽管人们并不特别去计算这些报酬和代价,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某个关系的总结果,即总的来看,这种关系是使自己得到的多(报酬多于代价),还是使自己失去的多(代价多于报酬)。
听黄先生讲课有一大乐趣,在于可以听到许多从未了解过的领域的知识。
然后就会去查阅并试图在日常中去考证它。
平时被忽视的事情也突然就与之产生关联,会有一种“哦,原来如此”的心情。
“社会交换理论”发生于社会互动,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互利时,人际关系和谐,而且只有在相对平衡的条件下,互动得以长久维持。
黄先生将这种交换过程描述为“信用账户”,即给予我们精神支持或是物质帮助的这个人,其实是在我们这儿往他的账户里“存款”,而你会很自然的为此适时作出回报性的反应,于是互动继续。
“社会交换理论”目前被量化为六类,X1—爱、X2—时间、X3—物、X4—社会地位(彼此之间的稀缺性)、X5—服务、X6—信息。
他还给出了一个公式,更加准确直观。
Y=K1*X1+K2*X2+K3*X3+K4*X4+K5*X5+K6*X6 其中,Y是“信用账户”的总和,K值代表权重(黄先生称之为“情感放大系数”),我们看重的东西各不相同,六类事物在我们心中占据的分量不同。
且面对不同的个体,衡量标准可能不会是唯一的。
上个周末,去看了心心念念的La La Land,电影很好看。
被电影的拍摄和结局感怀之余,不由自主的就试图开始套用之前提及的理论,从一个一点儿也不浪漫的角度去分析它。
Sebastian和Mia偶遇多次,Seb热爱爵士乐,梦想是开一家爵士乐俱乐部,可以纯粹创作,不受约束。
女主Mia努力试镜,想要成为一名演员。
两个坚持梦想的人(“社会地位”),相爱了。
Mia满足了Seb对于“爱”的需求,他太需要一个对他的执着感同身受的聆听者(服务、时间)。
而试镜并不顺利的Mia同样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服务),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她的人(爱)。
这个阶段大家都在往“信用账户”存款,信用状态良好。
由于一个契机,Seb加入了乐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与Mia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也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
争吵随着这种失衡而来,Mia责备Seb背叛自己的梦想,Seb则认为当初是为了给Mia稳定的生活,不得已选择了乐队,而现在Mia却指责自己辛苦获得的成功事业。
此时双方的付出与各自收到的并不相同,两者试图满足对方的,都恰恰不是对方最需要的。
双方互耗“信用”,社会交换的良性循环被打破。
Mia也迎来了转机,在一次重要的试镜之后,她问Seb,"Where are we?",这句话,代表着在这个时候,Seb的爱对于Mia来说,已经没有梦想照进现实更加重要。
在梦想面前,她将“爱”相应K值变小。
交换停滞,社会互动中止。
结局很美,很伤感。
他们试图圆满了所有过去,并祝福各自的当下。
在现实面前,能做的就是,将相遇之歌作为离别的礼物。
我会永远爱你,但是我尊重我们的选择与错过,相视一笑,就是最大的默契。
从某个层面看,用这个理论解释亲子关系,也是说得通的。
子女对父母总有一种无法拒绝的心情,不正是因为他们在子女心里的“信用账户”,早已经让作为孩子的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完成真正与之匹配的回应。
也想到,当我们对一个人抱有期待或是要求时,是否应该掂量一下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信用状态,不该贸贸然的一味索取。
诚然,这个理论有点过于凉薄,或许你一点也不认同。
我也始终相信,有不存在所谓“信用账户”的两个人,我相信,大千世界,许多情感,无法简单用理论言明。
当我们无法面对某一个人时(即社会互动中Y值失衡),暂时放下一颗敏感脆弱的心,用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来安抚你的不平衡、挫败、受伤。
我但愿,但愿它在你很难的时刻,对你有一点点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