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53
总结/概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但是国际公认的是从殷商开始算,因为有器物(甲骨,青铜器),文字(甲骨文,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周朝把青铜器叫金,所以叫金文。
)和古城遗址(殷虚)的明证,也就是公元前17世纪,这样算起来也就是3700多年,而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如二里头,被认为是夏朝都城的遗址。
在国家的推动下,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甲骨文中有在位国君与关于特殊天象记载的描述,把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到夏朝的开端(禹的时代),大概公元前两千年。
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发表夏商周年表,确定周朝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
这样,就有了中国历史四千年的答案。
再加上估算的尧,舜两朝年代,还往上数帝喾,颛顼,黄帝三代,这么加起来,才够五千年)。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何为华夏?《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可见,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
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
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由有服章之美开始(传统服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先正衣冠,后学做人,始于衣冠,大于博远)。
问孩子们怎么理解古装和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御寒、遮羞、审美),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中国文化史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1、人猿之間的臘瑪古猿:臘瑪古猿,曾經被認為是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的化石標本最早於1932年在尼泊爾發現。
經過生物化學研究發現,臘瑪古猿並非人類的祖先,而是介於人類與猿類之間的一個物種。
1980及1990年代,相似的化石在中國雲南省元謀縣被發現,顯示類似臘瑪古猿的猿類曾經在中國西南地區生活過。
2、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中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到目前已發現200多處。
中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分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個階段,以打製石器為生產工具,靠採集和狩獵生活。
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文化是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
藍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發現,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等。
3、北京猿人:生活在50-20萬年之前的北京猿人,是舊石器時代典型的直立人,懂得取火技術、打製簡單的石器、骨器。
研究顯示,北京猿人男性平均身高約156公分,女性平均身高約144公分。
身體特徵方面,北京猿人嘴部前突,下顎有巨大的牙齒,頸部肌肉發達,骨頭的厚度為現代人的2倍,腦容量小,平均比現代人少300立方公分,因此他們的智力可能不如現代人。
4、河套人:河套人的體質已接近現代人,牙齒的大小也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骨和股骨骨壁則較厚。
河套人生活的時代距今大約5萬至3.7萬年。
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屬晚期智人。
河套人使用的石器只經過簡單的捶擊法加工,體積極小,這類石器在考古學上被稱為「細石器」,他們的時代已經非常接近新石器時代。
5、新石器時代文明: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大約始於公元前6000多年,以磨製石器、製陶和紡織以及農業的出現為基本特徵。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大致可以區分為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以及黑陶文化三個部分。
6、從古代傳說看中華文明的形成: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之後,繼而起之的是有巢、燧人、伏羲、神農四位聖人。
在傳說中有巢氏的功業是教導人民「構木為巢」,避免遭受蟲蛇猛獸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