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绘画作品欣赏
- 格式:pptx
- 大小:126.16 MB
- 文档页数:249
中国主要作品:概况代表画家及作品早期中国画的基本形态已经确立春秋时代就有表现人物的绘画◆战国楚墓《龙凤仕女图》绢本帛画,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
它是现存两幅最早的帛画作品之一,与“◆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期晚段,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比较,它的笔触显得较为古拙和简劲。
◆敦煌莫高窟笔画《鹿王本生图》(北魏)(佛本生故事画)西汉◆长沙马王堆帛画魏晋中国古典主义的发源基础,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顾恺之《女史箴(zhen)图》(东晋绘画作品。
作者顾恺之。
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西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
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
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洛神赋图》(多为宋代摹本)(以三国时代曹植《洛神赋》为题材,南北朝“秀骨清像”为基本特征的人物形象◆陆探微和◆张僧有,◆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其中六法指的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隋唐五代人物画成熟,花鸟的独立发展,山水画开始形成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北齐至隋之间的一位大画家(青绿山水)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朝:◆阎立本《步辇图》(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墨梅图与向日葵英语本科1104班朱文君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中国画与油画,绘画作品呈现风格丰富多彩,不过从世界绘画两大体系来看,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西文绘画以油画为代表,这两大体系绘画由于受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色。
中国画与油画作品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由于采用毛笔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面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
所谓“笔”,是指钩、勒、点、皴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无穷变化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
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覆盖力强,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在审美倾向上,西方油画更加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中国画则更加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
概括的讲,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对象;中国绘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线。
梵高的《向日葵》与王冕的《墨梅图》是东西方绘画著名作品之一。
梵高与王冕的画风对于当今的画家有愈来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绘画;后印象派;梵高;王冕;向日葵;墨梅图;山水画【正文】(1)梵高—《向日葵》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
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美术作品是艺术is展现,传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中外美术评析和欣赏是提升审美能力的有效方式,既能增加对艺术的理解,也能丰富个人的文化品位。
本文将就中外两个方面的美术作品进行评析和欣赏。
中式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美术的代表作之一。
这种绘画追求表现山川秀丽、亭台楼阁、树木葱郁等丰富多彩的山水风景,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诸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作品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这些作品以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墨表现着天地之美和人的情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山水的气息和文化内涵。
与中式山水画相比,欧式油画以艺术化的手法表达着对现实的诠释和批判。
著名的欧式油画家如李奥纳多·达·芬奇、文森特·梵高和埃德加·德加等人的作品都是欣赏的佳品。
李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文森特·梵高的《星夜》都运用了大胆明亮的色彩和鲜明的笔触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而埃德加·德加的《午后的一条岸边大道》则采用了隐晦的线条描绘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状态。
无论是中式山水画还是欧式油画,它们都是艺术家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悟而作出的艺术品。
欣赏好美术作品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更需要有深入的文化功底和审美修养。
通过欣赏中外美术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传统,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
总之,美术评析和欣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消费方式。
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充实、丰富。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外绘画作品欣赏教案教案标题:中外绘画作品欣赏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绘画的历史和发展。
2. 学习欣赏和分析中外绘画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外绘画的概述和发展历程。
2. 中外绘画的不同风格和流派。
3. 中外著名绘画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中外著名绘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绘画的看法和感受,引导他们思考绘画的重要性和影响。
知识讲解:1. 介绍中外绘画的历史和发展,包括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传统,以及西方绘画的发展流派和风格。
2. 分别讲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代表性绘画作品,如中国山水画、人物画,以及西方的印象派、表现主义等。
作品欣赏: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幅中外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和艺术手法。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创作实践: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种绘画风格进行创作。
2. 提供绘画材料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总结反思:1. 结合学生的作品展示,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绘画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欣赏和分析作品时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中外著名绘画作品的图片或视频。
2. 绘画材料,如画纸、颜料、画笔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绘画作品的书籍和资料,进一步了解绘画的历史和发展。
2. 组织参观艺术展览或艺术家工作室,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氛围。
以上是一份关于中外绘画作品欣赏的教案建议,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进行调整和补充。
中外绘画作品欣赏教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桂美版中外绘画作品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2. 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中外绘画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外绘画作品的分类和特点介绍。
2. 欣赏中国绘画经典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
3. 欣赏外国绘画名作,如《蒙娜丽莎》、《星空夜》等。
4. 分析和比较中外绘画作品的不同之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和示范。
2.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中外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播放介绍中外绘画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2. 概念讲解:介绍中外绘画作品的分类和特点,同时展示一些经典作品的图片。
3. 欣赏中国绘画经典作品:选择一幅中国绘画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绘画技巧和意境。
4. 讨论交流:与学生共同探讨这幅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感受。
第二课时1. 复回顾: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中外绘画作品的分类和特点。
2. 欣赏外国绘画名作:选择一幅外国绘画名作进行分析和欣赏,引导学生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的理解。
3. 比较分析:选取一幅中国绘画作品和一幅外国绘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4.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中外绘画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第三课时1. 欣赏自由选择: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中外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学生展示:让学生将自己选择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同学,大家一起欣赏和评论。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中外绘画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参与情况。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
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
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
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
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扰,曾割掉耳朵,后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时年37岁。
姓名:亨利·马蒂斯生卒:公元1869年12月31日-公元1954年11月3日简介: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姓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生卒: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职业:画家剧作家诗人简介: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姓名:李可染生卒: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职业:画家简介:李可染(1907—1989),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国画家、国画大师、诗人。
江苏徐州人。
自幼习画,早年先后入上海美专、国立西湖艺术院学习。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姓名:李苦禅生卒:1899年1月11日-1983年6月11日职业:画家、美术教育家简介:李苦禅(1899- 1983),男,出身贫寒。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对清明上河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进行鉴赏【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其审美意识、表现手法都有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差异。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而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评论家斯塔索夫评价:“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这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
本文以中西方绘画作为比较研究,包括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画面艺术进行赏析。
通过对二者各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并分析展望中西绘画的发展趋势。
寻找异同的规律性,这样有助于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建立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坚持“和而不同”的正确观点,并努力使其理论落实到艺术实践中。
【关键词】绘画;清明上河图;国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纤夫;农奴制;审美;和而不同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及赏析材料⑴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此画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1、王有政《悄悄话》【赏析】画面作为精神的栖息地,不加整理,不事雕琢,形具神生,以形写神,这使他的人物画显出了原色原味,显出了鲜活的生活气息,由此让人感受到淳厚自然、朴实无华的美学境界。
此作获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郑燮《甘谷菊泉图》【赏析】此幅以南阳甘谷菊花益寿延年之传说入画。
巍峨的高山,峭壁陡立,一股飞泉奔突直泻崖下,悬崖下长着两丛茂菊,叶壮花艳,华滋优秀,构图奇峻,意境高旷清逸。
笔墨放纵,挥洒淋漓,新意独具。
款题:“南阳甘谷家家菊,万古延年一种花。
”郑燮画作多兰竹,写菊甚少,此图殊为难得。
3、黄宾虹《漓江纪游》【赏析】全图运笔飞动,以草篆笔法出之,放逸淋漓。
溪畔江边一段山石,乃破墨渍墨并用,铺水恰到好处,水石俱活。
杂木错落有致,穿插在江岸岩石间,画家用浓墨、宿墨,层层堆积,显得郁郁苍苍,实中透气。
画作苍莽雄伟,却在流泉和溪涧畔留有委蛇曲折的空白,其势婉转流动,显得淡荡空灵。
4、郑板桥 书法作品【赏析】郑板桥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5、陈逸飞《船家》【赏析】陈逸飞以江南水乡中船家为题,以深沉的橄榄绿色为主调,把船布置在中心,细致地把生活痕迹及渔民的劳动表现出来:描绘小船运载竹杆,渔民正在插竹,准备捕鱼,小船前方出现的鸭群侧面地烘托河中的生机。
画家运用了熟练的厚彩磨砂技巧及其深厚的写实功底。
6、元 赵孟頫《窠木竹石图》【赏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赵孟用实践论证他的“书画同源”思想的体现。
画家在画的中下部作一巨石,用“飞白”画出石的轮廓,皴擦之法也以“飞白”成之。
中锋画窠木,线条“如锥划沙”,淡墨写老枝显出苍劲挺拔而圆润,透出力度。
以浓墨间以略淡之墨画竹叶,自然而不做作。
7、李可染《布袋和尚》【赏析】布袋和尚是李可染钟爱的人物题材之一,以流畅自由的笔线,勾画出弥勒并不端正的头部和五官,赋予人物一副活动着的脸部表情,闭着的双眼更赋予人物怡然自得和豁达脱俗的精神面貌,此图笔墨恣肆、行笔迅捷、画风潇洒、活泼自如,表现出作者早期写意人物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