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导学案课件教案课后反思]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 格式:docx
- 大小:37.64 KB
- 文档页数:1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宛敏渭【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记住瘟神、蜀东、花卉、相得益彰、羌笛、譬如、涪的读音及意义。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能力目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情感目标:学习本节课物候现象及其变化,激发我们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我争取突破的重难点】1.理解唐宋诗词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2.理解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法导航】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可按照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1.有关作者竺可桢,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2.有关物候的概念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3.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横比和纵比)4.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列数字: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可以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预习导航】一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重点掌握下列字词(下面是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和重点的词语,你一定要掌握哦!)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瘟.神()蜀.东()花huì( ) 相得益zhāng( )羌.笛()譬.如()涪.()2.你认为还有哪些字词也很重要,请积累在下面,与大家交流。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认识物候变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创作背景及生平简介。
2. 诗歌中所表现的物候现象及其与诗歌情感的关联。
3. 分析诗中的物候描写,体会诗人对自然界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创作背景,诗歌中的物候现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物候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简介,诗歌创作背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物候描写,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物候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宋时期及其著名诗人,引发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诗人的生平简介,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3. 分析:分析诗中的物候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对自然界的感悟。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物候现象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总结诗中的物候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联,强调物候变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6. 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宋诗人诗歌,分析诗中的物候现象,体会诗人情感,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中物候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资料,包括诗文、注释和背景介绍。
2. 准备相关的物候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分析。
3.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人和诗歌信息。
八、教学资源1. 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文本。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读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着重放在引起学生兴趣上。
特设置两组竞争回答问题以及男女生合作回答问题等环节,让学生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地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二)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素材准备关于物候的知识素材以及一些诗人描写物候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
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
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
《唐宋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与课后思考一、教学设计[研究问题]科技作品阅读教学如何既体现文体特征又上出语文味?[问题提出]初中阶段的科技作品大多数都是文艺性的说明文,兼有科学与文学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生活中,阅读科技小品和科普作品显得越来越必要,越来越重要。
但是,当前的说明文教学常常容易走两个极端,不是上成科学课,就是上成文学课。
前者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后者忽略了科技作品自身的特点:似乎都不妥当。
那么如何在科技作品阅读教学中处理好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实施策略]1.重在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与运用的能力。
3.根据文章特点,充分利用好作品中部分文学色彩浓厚的资源,关注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1.掌握物候的相关知识,领会课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
3.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体会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积累一些古诗。
[教学安排]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物候知识的资料。
2.布置学生积累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
[教学步骤]一、联系第一课时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唐宋诗中的物候》。
(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画面,每幅图上各出现一首唐诗:《春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行》《江雪》)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诗句大家熟悉吗?它们跟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有什么联系呢?(都是唐宋诗,都反映了物候现象)大自然的四季景色本已美不胜收,再经唐宋诗人的深情吟咏,就更令人沉醉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发现诗人们在给了我们一种心境的寄托和心情的沉醉的同时,于无意间让作为有心人的物候学家竺可桢从中发掘出了新的价值,那就是――利用唐宋诗歌来研究和解说物候。
现在让我们来一齐重温一遍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感受其中反映的物候,体会一下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通过诗句分析,掌握诗人如何通过描绘物候来表达情感。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中的物候现象。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3)学会从物候角度解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领略唐宋诗人的风采,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通过诗句分析,掌握诗人如何通过描绘物候来表达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物候现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联。
(2)如何从物候角度解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
(2)整理与物候相关的诗歌素材。
(3)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物候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画像。
(2)引导学生回顾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3)提问:同学们认为诗人在诗歌中如何描绘物候?2. 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首诗,分析诗句中的物候现象。
(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物候相关的诗歌素材。
(2)引导学生从物候角度解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4.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以物候为主题的诗歌。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本周所学诗歌。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宋诗人诗歌,分析其中的物候现象,并结合诗人情感进行解读。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唐宋多诗人诗中的物候,该文是为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以下是整理的唐宋多诗人诗中的物候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参照与参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2、摘抄课文中出现明显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请几位同学背诵行草上节课草书。
鸟语花香都是大奇异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唐宋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三、题目解析:“唐宋小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自然风光的四季景色。
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四、正音、识字:卉(huì) 勰(xié) 瀛(yíng) 滹沱(hū tuó)蕃(fān) 瀼(ràng) 涪(fú)五、解析课文:1、欣赏课这段话出现的几首诗:(听诗歌的朗读及解析)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板书。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诗人诗文物候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2、循环随物候转变。
李白王安石“东风已绿瀛州草…”《扶风豪士歌》“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李益刘禹锡王之涣毛泽东《临滹沱见蕃使》《竹枝词》《出塞》《送瘟神》杨柳是夏末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杜甫“西川有杜鹃…”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陆游《鸟啼》侯鸟与农事的关系六、拓展延伸:请你搜索自己积累的诗词,表述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9、《唐宋诗中的物候》导学案一、学习目的:1. 了解什么是物候现象。
理解唐宋诗中能反映物候现象的原因2. 认识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规律,体会换一个角度解读古诗的兴味。
3. 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二、预习课1、课文导读本文主要内容是介绍物候的有关知识,只是选取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就是唐宋诗中的物候。
借唐宋诗歌中的一些诗句,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内容比较单一。
介绍了物候的一些知识,说明了唐宋诗中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最正确,正有价值的话。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3、为什么说“鸟语花香是大自然的语言”?桃花开了,好象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好象在说割麦插禾,大自然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预告农事,从这一角度来看,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4、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反映出大量的物候现象?唐宋诗人能敏锐的感知风、雨、花、云、鸟、树等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反映物候现象。
5、作者认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指出了物候学上的哪些规律?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种循环随气候转移。
6、春天来临的标志是什么?杨柳抽青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7、从物候学的角度说说王安石诗句的两个妙处。
(从文中找答案)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不仅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8、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的指标呢?为什么?杨柳。
因为杨柳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广。
9、《鸟啼》中描写的候鸟活动分别与哪些农时活动有关?揭示了什么自然规律?二月布谷鸟叫,预告开始春耕,三月黄鹂鸣叫,养蚕的农妇苦于缺少桑叶;四月布谷鸟叫,蚕上架,五月鸦叫农民忙于除草。
鸟可以预告农时。
10、作者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可以揭示什么物候规律?物候是因地、因时而异的。
三、反馈课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我国唐宋的一些诗人,一方面关心民声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导学案课件教案课后反思]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摘要:北师版七年级语下册《唐宋诗人诗物候》导学案课件教案课反思《唐宋诗人诗物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重词,正音、识卉(ì)勰(xé)瀛(íg)滹沱(ūó)蕃(ā)</
北师版七年级语下册《唐宋诗人诗物候》导学案课件教案课反思《唐宋诗人诗物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重词;、摘课出现诗句并熟成诵
程与方法通品味了物候现象变化情感态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己学修养教学重积累词语、诗句了物候变化教学难品味了物候现象变化课安排课教学方法主、探究、合作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复习前导入新课请几位学背诵上节课诗词
鸟语花香都是然语言今天让我们看看唐宋诗人诗物候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890年至97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科学、教育
三、题目析“唐宋诗人诗物候”说就是唐宋诗歌吟咏四季景色
借唐宋诗些诗句介绍相关物候知识
四、正音、识卉(ì)勰(xé)瀛(íg)滹沱(ūó)蕃(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