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理论模型与体力活动行为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4.37 KB
- 文档页数:2
33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的社会生态学解读*柳太波 赵 珊 咸东进(1.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2.常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Social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Plan in American Comprehensive SchoolLIU Taibo, etal.(Nantong Shipping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tong 226010 , Jiangsu, China)摘要:对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CSPAP 的概念性框架及其发展进行解读。
研究认为:CSPAP 是在现有科学研究及相关建议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态学知识而提出的一个多层次概念性系统;该系统呈现了微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四个层面对总体目标及CSPAP 概念性框架中心“每日的体力活动行为”的影响。
建议: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构建我国学校体力活动促进计划;通过家庭、社会、学校多层面的协同,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多层级因素的紧密联系,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生态学;CSPAP;概念性框架;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社会生态学视域下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促进的实施机制及其启示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T-b/2020/07;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8SJA1763)。
作者简介:柳太波(198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在过去30年中,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 )的促进已成为公共健康及学校教育的热点,相关研究亦表明体力活动同儿童青少年健康及学业成绩的取得密切相关[1, 2]。
为了获取健康益处,2008年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机构USDHH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指出,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达到每日所推荐的60分钟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标准,但达到这一标准的学生人数较少,且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 4]。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第一节西方社会生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理论的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源自于生物学、生态学对社会学中系统理论的影响,它使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
该理论把人类社会生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和社区等)看做一种社会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强调这一系统的生态学属性以及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早起传统可以追溯到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
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配合,特别是“适者生存”的概念。
以斯宾赛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进化论理论,英国19世纪后期的社会调查研究和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中的生态学派均可看做其思想渊源。
然而,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最终形成,则是在生态学领域。
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受丹麦植物学家叶夫根·尼温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首次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的”正题。
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
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包括各种大小和种类。
20世纪初,瑞奇蒙的提出了“人在情境中”这一论述。
这一时期,社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暗示性的元素介入到社会工作领域。
环境因素被认为至少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
戈登在1940年提出社会工作应双重聚焦,即同时关注个人和环境。
20世纪60年代,本特兰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的共同点在于: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平衡。
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心理学家勒温首先采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心理的问题,提出了人的行为公式:B=f(P,E),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其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了勒温的这一观点,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成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
其中,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成为了公共卫生、城市规划、交通设计等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首先介绍建成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体力活动影响的理论基础,然后重点分析不同建成环境特征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最后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为构建更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建成环境,即人类建设活动所塑造的物理空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设施、公共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对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健康促进和城市规划的紧密结合,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
城市规划的布局结构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
例如,紧凑的城市形态和混合的土地利用能够减少长距离出行,增加步行和骑行的机会。
相比之下,蔓延式的城市扩张会导致交通拥堵和出行距离增加,降低人们进行体力活动的意愿。
交通设施的设计也会影响体力活动的水平。
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覆盖范围决定了人们是否愿意选择步行或骑行至公交站,而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完善程度则直接影响步行和骑行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公共空间的质量对体力活动也有显著影响。
良好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吸引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如公园、广场和步行街等。
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了进行体力活动的场所,还能促进社交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复杂多样,不仅涉及物质空间的布局和设计,还与政策导向、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提出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策略,以促进人们的体力活动水平,改善健康状况。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交通设施和公共空间等方面,可以创造更加宜居和健康的城市环境,促进人们的体力活动,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体力活动的社会生态模型研究进展钟涛;徐伟;胡亮【摘要】在促进体力活动的研究中,传统理论过于强调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而相对忽视了宏观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 社会生态模型作为一个全面的、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为体力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综合考虑个体及环境的各层次影响因素:个体内层次、人际层次、组织层次、社区层次和政策层次.本文对该模型在体力活动领域的应用演进以及各个层次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未来应用该模型的相关干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期刊名称】《体育科研》【年(卷),期】2014(035)002【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体力活动;社会生态模型;锻炼干预;心理【作者】钟涛;徐伟;胡亮【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7;杭州市十五中学浙江杭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80 引言有规律的体力活动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们的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们的体适能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降低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Warburton,2006)。
另外,从体力活动的心理收益来说,体力活动能够减轻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发生 (Miles,2007)。
尽管体力活动可以带来显著的身心健康收益,在世界范围仍普遍存在体力活动水平不高、久坐不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大行其道的问题。
例如,Bourdeaudhuij (2005)对247名葡萄牙人和279名比利时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有高达38%的比利时人和42%葡萄牙人并未达到推荐的每天至少30 min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标准。
Marquez(2006)对671名生活在北加州的年龄在20到50岁的女性拉丁移民后裔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7%的被调查对象达到了推荐的中等到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强度,有42%的被调查对象体力活动不充分,21%的被调查对象则完全不参与体力活动。
如何促进人们更多地参与有规律的体力活动,从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摘要社会生态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得到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关注。
随着它的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已成开始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
本文尝试对社会生态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提出社会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实际运用中利与弊。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利弊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①。
该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其主要观点是: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
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
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一个人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响(如图1),由主到次分别是:微系统①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査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2005.4(16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3](microsystem )指个人在面对情境中,所经历到一种关于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模式(比如说,家庭);中系统(mesosystem )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锻炼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钟涛; 胡亮; 刘献国【期刊名称】《《体育科研》》【年(卷),期】2019(040)006【总页数】6页(P42-47)【关键词】锻炼; 社会支持; 信效度检验【作者】钟涛; 胡亮; 刘献国【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浙江大学体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6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带来诸多身心健康的收益[1-2],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当今社会,缺乏锻炼的情况普遍存在,并已成为严重的大众健康隐患。
要有效地解决人们在锻炼方面知而不行的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锻炼行为的相关因素,尤其是可调节的社会心理因素,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锻炼行为干预和促进[3]。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他人,特别是重要他人的影响,锻炼行为也不例外。
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可调节的社会心理指标,在锻炼行为促进领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国内[4-6]还是国外[7-9]的大量研究都发现社会支持和锻炼行为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关锻炼和健康行为理论例如社会认知理论[10]和社会生态模型[11]等都将社会支持作为重要一环。
就社会支持的测量工具而言,社会支持的测量需要根据研究的情境领域和问题进行专门设计[12],而在我国已经开展的相关研究多数采用一般性社会支持测量工具,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
要准确研究包括社会支持在内的社会心理变量在锻炼行为预测和改变中发挥的作用,前提是要能够准确地测量该社会心理指标。
因此,编制针对中国人群的锻炼社会支持量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也是目前亟待研究的一个基础性课题。
就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测量锻炼社会支持的只有Sallis于1987年编制的锻炼行为社会支持量表[13]。
尽管该量表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研究也发现,该量表的朋友支持因子无法聚集到一个因子上[14]。
因此,该量表的结构效度存在一定问题。
人类行为生态学解读社会行为模式人类行为生态学(Human Behavioral Ecology,简称HBE)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行为模式的演化原因。
它融合了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提供了对社会行为模式的科学解释。
社会行为模式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规律。
它们可能包括合作、竞争、亲属关系、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
人类行为生态学从演化的角度出发,通过适应性原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解读这些模式。
首先,人类行为生态学强调人类行为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遗传变异对环境选择的结果,它决定了特定行为的演化。
社会行为模式的存在意味着它们对人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具有一定的优势。
例如,合作行为被广泛认为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特征,因为合作有助于提高资源获取、风险分担和社会资本积累等方面的效果,从而增加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机会。
其次,人类行为生态学关注生态环境对社会行为模式的影响。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人类面临不同的资源分配和竞争条件,从而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
例如,若资源匮乏,个体往往会更倾向于竞争和自利行为,以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在资源丰富的环境中,则更容易发展合作与分享的行为模式。
生态环境的变化会促使社会行为模式的调整和演化。
同时,人类行为生态学还关注个体间的亲属关系对社会行为模式的影响。
亲属关系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个体为了与亲属的遗传利益保持一致,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
亲属间的合作与互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一。
通过亲属间的互助和支持,个体能够增加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机会。
此外,人类行为生态学还关注社会地位对社会行为模式的影响。
社会地位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影响着个体的资源获取、生存机会和繁衍成功。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层次,从而导致了对社会行为模式的差异响应。
例如,社会地位较高的个体往往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资源和社会支持,从而表现出更加合作和温顺的行为模式。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摘要社会生态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得到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关注。
随着它的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已成开始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
本文尝试对社会生态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提出社会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实际运用中利与弊。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利弊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①。
该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其主要观点是: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
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
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一个人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响(如图1),由主到次分别是:微系统①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査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2005.4(16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3](microsystem )指个人在面对情境中,所经历到一种关于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模式(比如说,家庭);中系统(mesosystem )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西方国家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研究述评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的分析一、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普遍下降,这一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体力活动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预防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对西方国家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研究的综述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对西方国家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述评。
社会生态学视角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受到多层次的社会生态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观层面的社区和家庭环境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体因素三个层面,对西方国家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在宏观层面,本文将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价值观、教育政策、媒体宣传等方面。
这些宏观因素如何塑造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习惯,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在中观层面,本文将分析社区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促进作用,包括社区体育设施、家庭支持、亲子互动等方面。
这些中观因素如何为青少年提供体力活动的机会和资源,以及如何激发他们参与体力活动的兴趣和动力,将是本文关注的核心。
在微观层面,本文将关注个体因素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包括个人兴趣、动机、自我效能等方面。
这些微观因素如何影响青少年的体力活动选择和坚持性,将是本文深入探讨的内容。
通过对西方国家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研究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关键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推动西方国家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1. 青少年体力活动的重要性及现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体力活动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促进个人健康成长上,更对预防慢性疾病、塑造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长远影响。
体力活动对于青少年的骨骼、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减少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
人类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人类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涉及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心理和文化等方面。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人类行为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具有理论性,同时也具有实践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方法。
一、人类行为的定义和分类人类行为是指人类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其表现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
根据人类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方式,我们可以将人类行为分为三类:1.躯体行为:躯体行为是人类身体的各种运动和姿态以及身体的各种反应。
躯体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包括运动、姿势、面部表情等。
2.心理行为:心理行为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感知、思考、情感、意志等方面。
这种行为一般更加复杂,通常并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3.文化行为:文化行为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遵循其所在社会经验和文化传统的行为。
文化行为通常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的。
二、人类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人类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具体来说,人类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 观察法:观察法是人类行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语言、躯体语言等方面的观察,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和数据。
观察法主要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2. 实验法:实验法是人类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常是通过控制研究变量来推断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实验法主要分为场外实验和场内实验两种形式。
3. 工具法:工具法主要是利用各种测量设备和测试工具来检测和评估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
常见的工具包括问卷调查、测验和心理测试等。
4. 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个特定的个体或事件,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三、人类行为学的应用人类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如心理治疗和咨询、企业管理与组织开发等,以下简单介绍其中两个方面:1.心理治疗和咨询:人类行为学的研究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SEM模型与TTM模型整合的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研究作者:陈昱全左群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28期摘要:当前,TTM模型是锻炼行为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阶段理论,但其忽视了环境因素对行为改变的作用。
而SEM模型关注了社会生态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其对于个体具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与跨理论模型相比并不完善。
为此,本研究通过对TTM和SEM模型进行总结,并将两者整合,以期建立一个能够有效的对锻炼行为进行解释、预测及干预的整合理论模型。
关键词:TTM模型;SEM模型目前,健康行为改变与促进方面的学者已经将社会行为的理论模型应用于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中,创建了具有较高预测与解释价值的体育锻炼行为理论模型,如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柏林锻炼阶段模型、跨理论模型等,用来解释影响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在研究中发现,这些理论都有各自的缺陷与不足,没有哪一个理论能够全面地对人们的锻炼行为做出解释、预测,并能够有效地采取干预。
另外,学者们也发现,影响人们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因素不仅有心理方面,而且还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如社会文化、经济水平、锻炼器材等等。
在当前,跨理论模型(TTM)已经成为锻炼行为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阶段理论,可为在每个不同阶段如何进行干预提供了详尽具体的策略,但其忽视了环境因素对行为改变的作用。
而目前国外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社会生态学模型(SEM)关注了社会生态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其对于个体具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与跨理论模型相比并不完善。
为此,本研究对TTM和SEM模型进行特点比较,尝试在理论层面将社会生态学模型嵌入到跨理论模型的每一阶段中,吸取各自理论的优点,以期建立一个能够有效的对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解释、预测及干预的整合理论模型。
TTM的综合性、渐进性、复杂性及动态循环表现在变化阶段上,而变化过程是促进动态行为转变的重要方法,是阶段之间改变的自变量。
变化过程可归属于两大类: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
认知过程主要通过个体行为获取相应信息,而行为过程则是通过环境事件来得到信息。
社会生态学视角下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探析张俊凯【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对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个人因素、物理环境因素与社会因素进行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四个生态体系的归类.为强化青少年持续参与身体活动,提出加强社会支持程度与网络关系,创造支持性环境和推动走路上学等环保体育锻炼策略.【期刊名称】《体育研究与教育》【年(卷),期】2017(032)002【总页数】5页(P46-50)【关键词】社会生态学;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动态通学【作者】张俊凯【作者单位】晋中学院体育学院,山西榆次0306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随着人们对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关注,如何有效促进身体活动参与,减少静态生活方式成为目前健康促进与体育领域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议题。
规律性的身体活动对于青少年生长发育、成年后身心健康与慢性疾病预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身体活动涵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身体活动行为改变的每个过程,涉及众多复杂的制约因素,会受到个人特质、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
以生态学取向整合环境与社会心理的综合影响,梳理影响身体活动行为的复杂脉络,对个体行为影响因素提供完整的解释架构,提出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策略,旨在为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1 理论基础1.1 身体活动研究的相关理论目前关于身体活动研究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健康信念模型,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来解释与预测人们如何采取健康行为的一种理论模式,其要素包括:知觉罹患性、知觉行动效益和障碍、行动策略。
(2)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个人知觉行动的能力,核心在于探讨个人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自我效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影响个人选择参与活动的类别、强度、频率、时间及为参与活动所付出的努力。
自我效能愈高,参与行为的意愿愈高。
(3)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变量彼此相互影响,且意图对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方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
以下是常用的研究方法:
1. 实地观察: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2. 问卷调查:研究者设计和分发调查问卷,收集参与者对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意见、观点和经验。
3. 访谈:研究者与参与者进行深入的面对面或电话交流,以获取参与者的看法、感受和经验。
4.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文章、报告等已有的研究资料,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
5.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来观察和分析人类行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变化。
研究者可以设置实验条件,然后观察参与者的行为反应。
6. 计算模拟:利用计算机模型和仿真技术,模拟人类行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演化和影响。
这些方法可以互相结合使用,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社会生态学模型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综述苏传令【摘要】The current influential social-ecological model of exercise psychology are introduced,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youth physical activity,and describ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odel using in research of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and social-ecological model using in our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domestic related research.%对目前锻炼心理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生态学模型进行介绍,探索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参与的因素,并描述该模型在国内外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中运用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同时就社会生态学模型在我国青少年体力活动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期刊名称】《浙江体育科学》【年(卷),期】2012(034)002【总页数】6页(P94-98,124)【关键词】社会生态学模型;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趋势【作者】苏传令【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85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着许多益处已得到大量的研究证实,然而体力活动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依然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体力活动不足不仅使得个体的身体素质出现下降,加大各种疾病的发生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1,3,4],数据显示,每年美国近19 100人以及全世界190万死于体力活动不足,其中60%的人口达不到体力活动建议的标准;最近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2007-2008)数据显示,美国2至19岁的青少年中31.7%的人超重,另外16.9%的青少年肥胖[2];2005年加拿大以学校儿童为调查对象,数据显示,学校儿童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分别为8.0%和17.9%[4]。
中国成年人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HAP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整合沈梦英;毛志雄;张一民【摘要】久坐和缺乏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有规律的积极的体力活动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益处已经得到大量实验研究的证实,但是人们却停留在知之不行的行为阶段.采用理论综述的方法对现有的锻炼行为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对连续模型TPB与阶段模型HAPA理论进行整合,以建立一个既能够包括宏观环境与微观心理因素,且又能够对锻炼行为进行解释、预测及干预的理论模型.理论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理论模型对行为意向变量的预测上及纳入影响锻炼行为的社会因素,即将在对TPB及其相关的研究中已经证实对行为意向有价值的预测变量如态度、主观规范与社会支持等变量整合到HAPA理论中去.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这个整合模型的结构及阶段划分的假设进行验证,并应用其对成年人群的锻炼行为进行干预.【期刊名称】《体育科学》【年(卷),期】2010(030)012【总页数】8页(P48-54,63)【关键词】中国;成年人;锻炼行为;计划行为理论(TPB);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理论整合【作者】沈梦英;毛志雄;张一民【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8久坐和缺乏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体力活动可以使人们获得良好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效应。
有规律的积极的体力活动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益处已经得到大量的实验研究的证实[18,58],但是人们却停留在知之不行的行为阶段。
目前,健康行为改变领域的专家已经提出了众多的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等,用来解释人们不参与体育锻炼或退出锻炼的原因,如计划行为理论、跨理论模型等。
在研究中发现,这些理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1,4,17,54],没有哪一个理论能够全面而便于操作地对人们的锻炼行为做出解释、预测,并能够有效地采取干预。
“社会生态模型”视角下对弱势群体肥胖因素的分析发表时间:2018-07-30T11:21:59.16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作者:刘大媚[导读] 身体活动不足所引发的各种慢性疾病成为21世纪面临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中肥胖率更是居高不下。
面临我国肥胖率逐年增加的现状,本文从社会生态模型的个体水平、个体间水平、组织水平、社区水平、政策水平五个层次研究分析弱势群体肥胖诱因,为肥胖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肥胖防控提供依据。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市 410000)摘要:身体活动不足所引发的各种慢性疾病成为21世纪面临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中肥胖率更是居高不下。
面临我国肥胖率逐年增加的现状,本文从社会生态模型的个体水平、个体间水平、组织水平、社区水平、政策水平五个层次研究分析弱势群体肥胖诱因,为肥胖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肥胖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社会生态模型;弱势群体;肥胖;1前言肥胖症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之一。
为关注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改善国民体质健康。
本文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理论视角,通过对造成弱势群体肥胖率上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弱势群体中超重人群普及肥胖诱因,寻找健康管理干预策略。
2相关概念界定2.1“社会生态模型”理论“社会生态模型”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克服早期体力活动相关理论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不同时期的探索,最终发展出了相对完善的社会生态模型,分为个体、个体间、组织、社区、政策五个层次。
此外还将远端环境因素做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分为物理、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四个方面的环境。
2.2“弱势群体”概念弱势群体在社会学中定义为: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由于自身存在某些障碍而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
可分为生理性、自然性、社会性弱势群体。
3“社会生态模型”的在肥胖领域的研究应用 “社会生态模型”解释了个体与他们自身和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本文从“社会生态模型”的个体、个体间、环境、政策水平分析,对弱势群体肥胖影响因素来进行具体的论述。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 Zastrow)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探索其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全新探讨。
扎斯特罗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者,他的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将概述扎斯特罗的理论框架,阐述其核心观点,并探讨该理论在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本文将介绍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包括其基本概念、理论构成和主要特点。
该理论强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塑造的。
扎斯特罗将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每个层次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独特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扎斯特罗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是动态的、双向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扎斯特罗强调,要全面理解人类行为,必须关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该理论为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该理论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体的社会环境问题。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将对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深入解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概念在于理解个体如何在其所处的多层社会环境中发展、适应并产生影响。
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 Zastrow)在该理论中强调,人类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这些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