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教学重难点】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2、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头脑转转转。
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 2(月) =1季度? 8小时 +16小时 =1天?还可以举例。
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走进作者: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三、检测预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言而喻:锲而不舍:汲取:推敲: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2、文章开头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了什么观点?原因是什么?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4、本文为了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两个事例,请简要概括。
初中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设计学习者分析1、学生初次真正意义上接触议论文,有好多文体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2、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议论文,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并不完全陌生;3、议论文语言风格与学生以前经常接触的记叙文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有些学生不太喜欢这种风格,这需要通过一定的语文活动与方法让学生真正走进议论文。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情境设计,着力提高思维品质。
2.对话讨论。
通过对话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3.语文活动。
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异想天开”等活动,使创造性思维的命题不落空。
三、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2.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芝加哥公牛队经纪人杰里.克劳斯说:“如果你有两个思想一致的人,就解雇一个。
你要一个副本做什么?”他为什么这样说?“思想一致”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副本”,于创新不利。
而创新是一个球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立足不败的保证。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心神沉浸在字里行间。
请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
为进一步对话讨论作准备。
A、字词积累汲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B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
问题设计:我的收获:文中的()句子,我的理解是()学生自由交流,并齐声朗读这些句子,让它们留在学生的让忆中。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9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下面是整理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9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以供参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1一、导入新课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主学习1、你了解作者吗?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汲取( ) 不言而喻( ) 持之以恒( )驾驭( ) 渊博( )3、解释下列词语汲取: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轻而易举:一事无成: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心智。
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
为进一步对话、讨论做好准备。
问题设计:文中句子,我的理解是。
引导: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发?你有没有疑难问题?围绕这些语句大家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可能出现的问题大致如下: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明白生活中的这些道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关键在于“不满足”的心态和“不放弃”的精神。
3、“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偶尔的灵机一动并不能完成创造性的伟大事业,更不能因此请示知识积累,不肯耐心学习,他们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流于浅薄,甚至是胡思乱想。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第
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过程:
环节一:复习,听写课后生字词。
(10分钟)(每
组抽一位同学上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互
批互改,以准确率计分,满分为10分。
然后订正错误字词后朗读记忆。
)
环节二:探究质疑(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
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环节三: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3、初步感知引用论证法和举例论证法的运用。
4、体会本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5、理解设问句的作用。
【学习重点】:初步感知引用论证法和举例论证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严谨的特点【课前自学、课中交流】一、资料助读1、议论文的定义:议论文,就是就某一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的文章。
2、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常见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法: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2)引用论证法:引用权威的观点、名言警句、公理定理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比喻论证法:将人们熟悉易懂的事物用生动的比喻来证明抽象的道理的方法。
(4)对比论证法:通过将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或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对比证明论点的方法。
4、论证的方式:(1)立论:就某一现象或问题直接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
(2)驳论:通过反驳错误的观点,从而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
5、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周密性、生动性等。
二、积累字词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根据加点的字写拼音(1)根深蒂.固()(2)zīzī()不倦(3)jí()取(4)锲.而不舍()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言而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行之有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理清结构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二年级班级姓名学习小组学习目标 1.会运用议论文的知识点来分析本文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并能较准确地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重难点)2.学会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努力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学习方法导学过程学习内容自主探究【读一读】1.课文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与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文中的那句话?这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呢?2.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运用的论证方法来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贴士:可以先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再结合具体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来总结。
)【品一品】同学们,学语文就是要学会品味语言,在字里行间体悟文章的情感,领会深刻的道理,那就运用你的聪明才智来仔细品读这些句子的含义吧!见课文“探究练习”第二题。
巩固训练【写一写】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
对于这种观点你怎么看?为什么?请写下你的思考。
(100字左右)美文赏读用自己的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创造性思维对思维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创造性思维的天赋就是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他就像卓越的探矿者,善于发现并开掘深深地掩埋在地下的矿藏。
再者,思维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应有浓厚的兴趣,一个研究者对他们研究的对象缺乏兴趣,他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当然,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天分,也不管他对自己思维的对象怀着多么强烈的兴趣,要是他是浮躁的、缺乏意志力的,他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的思维对象上,要做出创造性思维是很困难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预设案二年级班级姓名学习小组课型新授课课时数第二课时授课教师主备赵高英审阅授课时间学习目标 1.会运用议论文的知识点来分析本文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并能较准确地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四单元十三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学习目标】1、能找出文中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2、能分辨多种论证方法及作用。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论据及论证方法。
新知探究 探究一:找出文中的论据,在文中做好批注,并分析其作用。
探究二:根据方法指导,分析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究,这一点非常重要。
2、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3、另一个例子是罗兰 布歇内尔。
4力。
综合提升③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④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⑤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⑥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⑦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 古登堡。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 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七年级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培养创造性思维,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努力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难点(1)培养创造性思维,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2)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 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文体知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四、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2、解释下列词语。
(1)根深蒂固:(2)孜孜不倦:(3)不言而喻:(4)锲而不舍:3、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五、课堂研讨1、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围绕中心论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2、精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3、深入探究(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是什么?4、拓展延伸(1)你能举出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例子吗?(2)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因创造性思维而获得成功的经历?请与同学们分享。
六、课堂小结1、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七、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模式(mú)渊博(yuān)孜孜不倦(zī)B 汲取(jí)压榨(zhà)持之以恒(héng)C 机械(jiè)探求(tàn)锲而不舍(qiè)D 恭喜(gōng)对称(chèng)根深蒂固(dì)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B 素材持之以恒行之有效C 创意自言自语一事无成D 关键光晖灿烂锲而不舍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2议论文定义: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
(正确、鲜明)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
(真实可信)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比喻、道理、对比、引用、类比论证)议论的方式: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
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议论文语言特征: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感知背景: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有发明创造的能力,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这种能力。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一、本文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段):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
第三部分(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 9-12)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13)阅读开头部分四、本文怎样开头?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
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好处: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从这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并说明理由。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一、学习目标【点亮航标灯】
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二、课前热身【扬帆起航踏征程】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三、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
1.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课文中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4.第11—12段中,“大多数情况”“往往”“主要……之一”这些词能否去掉?
5.写作特色欣赏
(1)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2)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3)课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四、牛刀小试【收获成功与快乐】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
”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 ___;同样,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 ____占领它。
1、给下列加粗词语注音
①旷野()②奥妙()
2、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每处4个字以内)
3、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弟子们的回答为什么都不正确?
4、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5、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
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
地”的?
6、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7、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