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视觉备课要点--华师大版
- 格式:pdf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17
第二十四讲光与视觉一、竞赛要点和热点1、形成视觉的条件光的反射(1)形成视觉的条件形成视觉的条件是物体上发出的光或反射光必须传播到我们眼里,被眼接收。
上述条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光的反射①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返回原介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光投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反射,只不过反射强弱有别,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②关于光的反射定律,应抓住: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共面(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异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三层意思。
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等现象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2、光的折射①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产生的偏折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折射的特点是:光从空气斜向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光只有斜射入界面时才发生折射。
光垂直界面入射时,光线沿着该方向进入另一物质,不发生方向偏折,此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是0°,反射角也是0°。
3、凸透镜成像(1)透镜的有关特征光心、主光轴、(虚、实)焦点、焦距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常见的有放大镜、老花眼镜等。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常见的有近视眼镜等。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在光屏上显示出来,还可以在照相机底片上感光显现。
虚像: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不能在光屏上显示出来,也不能使照相机的底片感光,它只能通过人的眼镜观察到。
理解两点:①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的像一定是实像。
②实像与虚像都可由光的反射或折射形成。
(3)两种光具成像规律对比种类成因物距u 像距v像性质应用平面镜如图所示,S为一发光点,由S发出的光被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的延长线必交于一点S′这一点即为S的(虚)像。
初二自然科学第二章光与视觉第一节、第二节华东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光与视觉第一节形成视觉的条件光的反射第二节光的折射【教学目的】(1)了解人看到周围物体的条件。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能解释简单的反射现象。
(5)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6)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7)能运用折射知识解释有关光学现象。
二. 重点、难点:1. 重点:(1)光的反射规律(2)光的折射规律2. 难点:运用反射和折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 重点知识:1. 人看到周围物体的条件:(1)人看到物体的过程:光源:发出光线传播眼:接受光线转处理脑:处理信物体:反射光线化为神经信号息形成视觉(2)要看到周围物体必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a. 物体必须会发光或反射光。
b. 眼睛必须在光的传播方向上。
c. 光信息必须被眼睛所接受。
d. 大脑必须处理眼睛传来的神经信号形成视觉。
(1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被反射回去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如图中的AO入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的交点,如图中的O法线:经过入射点和反射面垂直的虚线,如图中的ON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照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回去,如图中OB。
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如图中的∠i。
反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如图中的∠r。
(2)反射定律内容a.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二侧。
c.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注意点a. 平面镜和平静的湖面,发生的反射一般是镜面反射。
一般的在纸面、桌面、黑板等物体表面上发生的都是漫反射。
b. 黑板反光现象如下图:b处进来的入射光线射到黑板上的粉笔字处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b处和c处的同学都能看到粉笔字。
如果粉笔字处的黑板很光滑,b处进来的光在细布做,可能会发生镜面反射,使反射光线射向一个方向,从而使其它方向的观众看不清银幕上的图象。
初二自然科学复习第一章声与听觉第二章光与视觉华东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1. 范围:复习第一章声与听觉和第二章光与视觉2. 概述:(1)第一章声与听觉本章的内容围绕对声音的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信息以及噪声污染及其防治这四节展开,共设计了与之相关的17个活动。
通过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培养他们利用耳进行观察的能力,体验声音世界带给我们的快乐、美妙和烦恼,初步学习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环境的情感和保护生活环境的意识。
(2)第二章光与视觉本章以光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为主线,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光的反射及其规律,光的折射及其规律,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了解透镜和面镜的应用,并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探究视觉的形成,视觉的延伸等问题。
二. 教学目标分析:1. 声与听觉(1)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2)培养学生利用耳仔细倾听、辨别各种声音的观察能力,即辨别声音的大小和方位、音调的高低和音色的不同。
(3)知道利用测量声音大小的工具测量声音要比耳准确。
(4)知道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5)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6)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了解声音的传播是有一定速度的,声音具有能量。
(8)初步了解声音的三要素,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9)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2. 光与视觉(1)能正确描述光的反射规律,并知道这种认识是如何得到的。
(2)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不同特点,并了解人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存在漫反射的结果。
(3)能正确描述光的折射特点,并知道这种认识是如何得到的。
(4)能用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解释常见的简单现象。
(5)能描述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它的原理在照相机、幻灯机中的应用。
(6)能将眼与照相机的光学结构进行比较,说明眼的成像原理,了解视觉形成的机理。
(7)了解近视眼缺陷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养成用眼卫生习惯。
光线与视觉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知道眼睛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光线与视觉的关系。
3. 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2. 眼睛的工作原理3. 光线与视觉的关系4. 实验:光的传播和反射5. 实践活动:保护视力,从我做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眼睛的工作原理,光线与视觉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实验的操作与理解,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光线与视觉的关系。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3.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光线演示仪、眼睛模型等。
3. 实践活动材料:视力表、眼保健操图等。
4. 教学反思记录表。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光线与视觉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1. 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教师讲解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线是如何传播和反射的。
2. 眼睛的工作原理教师介绍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眼睛是如何感知光线的。
【课堂实践】1. 实验:光的传播和反射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实践活动:保护视力,从我做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视力,制定保护视力计划,并进行实践活动。
2. 学生填写教学反思记录表,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光的传播和反射示意图,加深对光线传播和反射原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光线与视觉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线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2. 使学生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线和视觉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线传播、反射原理,视觉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光线传播、反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视觉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线与视觉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光线与视觉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光源、镜子、眼睛模型等。
2. 收集与光线和视觉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准备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光线传播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线与视觉的兴趣。
2. 探究光线传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总结光线传播的规律。
3. 学习视觉的形成:讲解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视觉是如何产生的。
4. 光线与视觉的应用:分析光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明、摄影等,引导学生发现视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光线与视觉的主题,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巩固知识点。
教案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
对于难点内容,要适当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光线与视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光学原理,如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探讨光的传播在其他行星上的情况,如火星、木星等。
3. 介绍光的传播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光与视觉第3节、第4节、第5节教案华东师大版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光与视觉第3节凸透镜成像第4节视觉第5节视觉的延伸[教学目标]1.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 能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3. 了解眼球结构。
4. 知道视觉的形成过程。
5. 知道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和矫正原理。
6. 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
7. 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8. 初步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原理。
二. 重点、难点:1. 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2)平面镜成像规律(3)近视、远视的纠正2. 难点: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三. 重点知识;1. 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可成实像也可成虚像;可成倒立像也可成正立的像。
凸透镜成怎样的像取决于物距和焦距的相对关系,具体情况如下表:凸透镜成像特点用图表示如下图所示:凸透镜成像特点可归纳如下:(1)2F点是凸透镜成放大像还是缩小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2F点以外,成缩小像。
物体在2F点以内,成放大像。
物体刚好在2F点,成等大的像。
(2)F点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F点以外,成实像。
物体在F点以内,成虚像。
物体在F点时,不会成像。
(3)凸透镜成像中正立的是虚像倒立的是实像(4)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2. 实像和虚像实像和虚像都是人眼看见的物体的“影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实像可由光屏呈现得到,虚像虽然可以用眼看到,却不能在光屏上显现出来。
3. 眼的结构如下图所示,眼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晶状体,它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能把进入眼的光线会聚到视网膜上。
晶状体前的虹膜中间有孔,叫瞳孔。
瞳孔的大小可随外界光线强弱变化而自动调节,光线强时,虹膜舒展,瞳孔变小,使进入眼睛的光线不会太强。
反之,光线弱时,虹膜收缩,瞳孔变大,进入眼睛的光线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