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李商隐诗人情感赏析doc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4
李商隐《贾生》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经典名言、经典日志、经典美文、经典说说、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古诗大全、成语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lassic famous quotes, classic journ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classic sayings, after reading, experiences, essays, ancient poems, idiom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商隐《贾生》赏析七绝·贾生作者: 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贾生(李商隐)原文及赏析贾生原文及赏析贾生,作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精湛的诗艺,广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以下是贾生的原文及赏析。
贾生原文:贾生嘉宾赴阙文敬亭入国弥渥泽兮,登坛日又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贾生赏析:这首诗以贾生为主题,以形容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和思考。
下面展开两个方面的解读。
1. 嘉宾赴阙文敬亭:这句描述了贾生是作为一位嘉宾,被邀请到皇帝居所的大殿上进行文化交流。
这也是贾生在官场上受到重视和荣耀的体现。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强调了贾生的身份地位和他为人处世所展现的优秀品质。
2. 入国弥渥泽兮,登坛日又尊。
这两句是诗人对贾生境遇的描绘。
贾生为国家付出了很多,国家也对他厚待有加,使他深受国家恩泽。
他的声名也因此在国内外闻名,与此同时,他还被称为文坛上的高手,深受尊敬。
通过这样的表述,诗人展现了贾生的才华和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他在文坛上的成功。
接下来切换到形式和语言等方面的赏析。
1. 诗歌形式:这首诗是杂言体,结构短小精悍,用字简洁大气,符合唐代诗歌的特点。
同时,以贾生为题材更使得整首诗紧凑而有力。
2. 语言表达:李商隐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接近白话的风格,使得普通读者也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思想。
他善于用简练的语句传递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有力地表达了对贾生的赞颂和对人生的思考。
总结:贾生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诗艺和丰富的意蕴,成功地表达了李商隐对贾生的赞颂和对人生深思的思考。
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诗歌形式,贾生给读者带来美学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这首诗也能够启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对自己的努力和价值追求有所启示。
李商隐《贾生》的古诗原文赏析李商隐《贾生》的古诗原文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贾生》的古诗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贾生》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
作品介绍:《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贾生这首诗的诗意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诗意大致是: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询问他关于鬼神的事情。
贾谊的才能和见解本是无与伦比的,但文帝却不懂得爱惜和重用他,只是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这首诗借贾谊的遭遇,抒写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中选取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这一情节,通过文帝的问与贾谊的答,文帝的不问苍生问鬼神,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和对自己遭遇的愤懑。
同时,这首诗也有借古讽今的意味,诗人通过对贾谊的惋惜,暗含了对晚唐皇帝昏庸无道、不重视人才的批判,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整首诗语意双关,讽喻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导语】李商隐是晚唐乃⾄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学价值也很⾼。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些爱情诗和⽆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为传诵。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帜,在于他⼼灵善感,⼀往情深,⽤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下⾯是为⼤家带来的李商隐《贾⽣》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贾⽣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贾⽣才调更⽆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问⿁神。
译⽂汉⽂帝求贤,宣⽰召见被贬⾂⼦。
贾谊才能,确实⾼明⽆⼈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扼腕叹息。
⽂帝尽问⿁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
注释贾⽣: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的政论家、⽂学家,⼒主改⾰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被放逐之⾂,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
苍⽣:百姓。
问⿁神:事见《史记·屈原贾⽣列传》。
汉⽂帝接见贾谊,“问⿁神之本。
贾⽣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夜半,⽂帝前席。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为冯浩在《⽟溪⽣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中⼆年(848年)正⽉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另⼀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中⼆年三、四⽉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学赏析 这是⼀⾸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问⿁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咏叹贾⽣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的穷通得失,⽽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唐诗《贾生》译文及注释鉴赏《贾生》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贾生》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贾生》唐朝: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古诗简介《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翻译/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贾生》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贾生》赏析/鉴赏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李商隐《贾生》审美赏】LISHANGYIN《JIASHENG》SHENMEISHANGXI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大家。
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
后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并称“温李”。
李商隐《贾生》,源于《史记·屈贾列传》中关于汉文帝见贾生一事。
其中有一句“贾生(贾谊)征见,孝文帝方受厘”。
“方受厘”即刚刚祭拜过(想得到神灵好的保佑)。
“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之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接着写道:“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其中“前席”即把自己的坐席往前拉。
而李商隐在诗歌中,另辟蹊径,独具慧眼,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全诗如下: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
” “宣室”即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即被贬之臣。
“访”即咨询的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
这里一个“求”字,不但把汉文帝求贤若渴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且也突出了汉文帝的真诚。
一个“访”字,表现了汉文帝对待贤才态度之诚、之谦。
特别是“逐臣”一词,很是有分量的,它不但说明汉文帝访过朝内那些贤士,而且连被贬逐的臣子也要访。
这样,不但表现出贾谊的才华出众,人品的高尚,由此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汉文帝求贤若渴,甚至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诗歌开始,好似在表现文帝思贤若渴,一个明君的形象跃然而出。
重点落在了描写文帝上,实则是诗人先“扬”一笔,为后面真的表现做了铺垫。
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一句承接上一句而来。
“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言被贬逐,一生抑郁不得志。
在中国历史上,贾谊是第二个最有名望的被贬流放的文人(第一个是屈原)。
李商隐《贾生》原文|译文|鉴赏《贾生》一诗是诗人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李商隐《贾生》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及注释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华气质。
4.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5.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鉴赏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李商隐贾生赏析]李商隐贾生李商隐贾生篇一:李商隐《贾生》翻译赏析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文解释:文帝访求贤才,诏见放逐之臣,贾生才气高,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的事。
贾谊贬长沙一事,常被后来的文人用以抒写怀才不遇之悲,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就曾以贾谊寄怀。
但是,在这首诗里,诗人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句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即汉朝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这里用来指代汉文帝。
“逐臣”,指被贬斥在外的官员,这里代指刚从长沙召回的贾谊。
当年,贾谊字字恳切地上书指斥汉王朝的种种弊病,引来的却是权贵的切齿痛恨,他被贬官至长沙。
那时候,他以为自己会病死在那里。
不过,汉文帝后来还是想起了他,将其召回长安。
在未央宫的宣室,君臣畅谈,夜半方罢,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钦佩无比,甚至发出感叹:“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才调”,包括才能与风姿。
“无伦”,无人能比。
一个“更”字,突出贾谊的卓尔不群。
由“求”,到“访”,到赞,表现出汉文帝对贾谊的格外器重。
这不仅是写贾谊的出众不凡,也是写汉文帝的爱才,看样子真是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啊!如果不看下文,我们会以为李商隐描绘的是一副明主求贤、君臣际会的美好图景,以为贾谊终于能够得到重用了。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叹啊,汉文帝与贾谊谈到深夜,身体还不断地往前靠,原来问的不是天下苍生的治国大计,而是在求神问鬼。
古人席地而坐,双膝跪下,臀部靠在脚跟上。
“前席”,就是说汉文帝听得非常投入,以至于不知不觉地向前靠。
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把汉文帝那殷殷垂询、认真着迷的情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而一个“虚”字,又把那份急切、诚恳否定得一点不剩。
“虚”,空自、徒然的意思。
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产生了怀疑: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贾生》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贾生唐·李商隐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赏析: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
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贾生李商隐诗人情感
赏析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阅读练习及答案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解析】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答案】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
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剖析: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
参考答案: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4.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
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5.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