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251.18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意义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意义在于便于地方政府进行管理,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
同时,行政区划也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统筹规划和推进基层治理。
此外,行政区域划分还能促进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和文化传承。
最重要的是,行政区划是国家统一和政府权力运行的基础,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区域划分还有利于推动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通过划分行政区域,可以实现资源、产业、人才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同时,行政区域划分也有利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落实,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总之,行政区域划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行政区划也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可能存在着各种利益交集和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行政区划的划分可以促进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协商解决跨区域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行政区划的划分,可以推动政府间的协作,实现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同作战,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因此,行政区域划分对于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论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摘要: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二千多年来中央集权制度下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或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一面。
本文就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谈了以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行政区划;改革;思路行政区划(regionalism)是国家结构体系的一种安排,国家或地区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一个国家(小国除外)的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对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区、特区和林区)、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等五级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
一、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1.行政区划层级设置与现行宪法存在不一致之处。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但是,在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却存在更多层级的行政区划设置,如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等,行政层级过多、过杂。
2.现有行政区划设置的个体间差异较大。
目前各级行政区划,特别是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在管辖范围、人口规模、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既不利于统一和规范管理,也不利于合理确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同时会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成本的降低。
3.省级以下行政区划调整过于频繁,缺乏统一和长期的规划行政区划设置。
应进行科学规划,其调整和变化应确立统一、明确的原则,避免变动过于频繁。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各级行政区划设置经历了多次变动,特别是省以下区划范围调整的频率过高,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
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未来行政区域划分中国未来行政区划分应当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同时应遵循科学合理、统一规范、民主参与、公开透明的原则,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和意见,确保行政区划调整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未来行政区划应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情况、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等因素,科学划分各级行政区域,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治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实现各级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
此外,未来的行政区划调整还应着眼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协同和社会融合发展。
同时,应当强化对边远落后地区的扶持和支持,促进全国区域均衡发展。
在制定未来行政区划方案时,还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总之,未来的行政区划划分应当以服务人民、促进发展、保障稳定为宗旨,推动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未来的行政区域划分还需要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的差异性,合理规划城市群和农村地区的辖区范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特大城市和特殊经济区的管理和规划,推动其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未来行政区域划分还应当注重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形成更加高效透明的行政管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理念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同时,未来行政区划划分也需要加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可持续发展。
公共组织发展趋势与中国行政机构变革科层制理论的提出及实践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所体现出的对效率以及理性的追求具有长远的价值。
但科层制组织在当下暴露出的僵化、腐败以及低效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目前看来,公共组织的发展有扁平化、公开化和虚拟化等趋势。
这些趋势对中国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具有引导作用。
大部制改革、政府信息公开化以及电子政务的发展与这些趋势不谋而合。
中国政府的行政機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深入分析并理解这些趋势,深化行政机构改革。
标签:扁平化;公开化;虚拟化;大部制;电子政务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the Reform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Xiong Xuan(Nankai University,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TianJin,JinNan 300350)Abstrac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reaucracy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s a whole. However,the exposure of rigidity,corruption and inefficiency of the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 in the moment can not be ignored. It now appears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public organizations mainly are flat,open and virtual. These trends have a guiding role in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Super ministry system reform,the opening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coincide with these trend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which should be analyzed and understood and fixed.Key words:flattened;open;virtualization;large system;e-government科层制长久以来一直是公共组织的主要形式,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刻。
《当代中国政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行政管理等专业开课学期:第7学期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运用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基本制度、运作机制和实践发展过程,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有关理论,正确认识中国政府,能够理解和分析中国政府以及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体制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一、我国政治体制的宏观构建阶段二、我国政治体制的动荡时期三、我国政治体制的制度化重建和完善时期第二节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一、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三、人民民主管理原则四、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第三节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一、当代中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二、当代中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一国两制第四节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构成要素一、政党二、人民代表大会三、国家元首四、政府五、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六、军事机关七、人民团体思考题1.试分析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中的宪政结构。
2.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政体。
3.试从特别行政区制度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4.我国政治体制的构成要素。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什么。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领导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组织制度一、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一、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二、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三、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四、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派出机关和工作部门第三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性质和内容一、政治领导二、思想领导三、组织领导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基本表现第四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一、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二、党指挥枪三、党管干部四、组织和动员社会五、思想政治工作思考题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3、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有哪些区别?4、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什么?5、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有哪些?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地位?6、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是怎样设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7、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有哪些?分别发挥什么样的作用?8、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常设工作部门有哪些?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职能?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是什么?第三章中国的行政区划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我国的行政区划与基本结构一、行政区划及其特点二、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三、我国行政区划的发展第二节我国行政区划的类型与行政区划的审批一、我国行政区划的类型二、我国行政区划及其变更的审批权限第三节我国的城市行政区划一、我国城市的类型与城市的发展二、我国城市的设市标准第四节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一、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弊端二、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五节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与发展一、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二、行政区划改革的要点三、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四、行政区划改革的构想思考题1. 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2. 我国行政区划的是如何发展演变的?3. 我国行政区划有哪几种类型?4.我国行政区划的审批权限是如何划分的?5.我国城市分为哪几类?6.我国设立城市的标准是什么?7.我国行政区划的弊端主要有哪些?8. 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应该是什么?9. 我国行政区划应该如何进行改革?第四章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实践中的中国政府职能一、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学说与中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二、中国政府职能的配置三、中国政府职能的发展演变第二节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机制二、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三、政府职能转变的障碍第三节中国政府职能的重塑一、政府职能内涵的重构二、政府职能模式选择三、政府职能结构的调整思考题1.中国政府职能是如何配置的。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及其和经济区划的关系一、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差别与相关行政区和经济区的任务、性质以及形成过程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其一,行政区是地方政权存在的地域,由政权机关用行政命令和行政办法制定的行政管理区;由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管理。
经济区是经济实体,反映客观存在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以较大城市为中心,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心城市和周围地区逐步形成经济网络极为密切的地区;依照经济法现和经济手段来管理。
其二,行政区的划分表示行政系统各级权力的范围,其大小及层次多少决定于行使职权的需要。
经济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使国民经济在全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合理发展,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其三,行政区的划分着眼政治为主,综合考虑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经济和自然地理等情况,为便于处理行政事务,强调纵向联系,不同层次的行政区是上下领导关系,各行政区之间界限分明。
经济区的划分着眼于经济为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发展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以及适应开放性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较广大的横向联系。
其四,行政区必须有明确的管理范围,而且相对稳定。
经济区的界限随着中心城市经济力量的消长,交通条件的变化,其范围亦可能变化,而且各经济区之间可以互相交织或部分重叠复合。
行政区和经济区虽存在着上述多方面的差别,但经济区为便于管理经济活动,在划分时需要考虑保持一定层次行政区的完整。
例如苏联1922年制定的《俄罗斯区划提纲》,指出经济原则是区划的基础,而在实施过程中又突出强凋了经济区划要保持一定层次行政区的完整性,力求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一致。
目前苏联的综合经济区在上层有19个基本经济区(其中14个和各加盟共和国相一致,5个由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分成),由它们组合成7个大经济区(相当于我国若干省区的组合)。
在中层有47个中层经济区,和行政上的州、边区和自治共和国相一致(相当于我国的地区或自治州)。
在下层有为数众多的基层经济区,由州、边区或自治共和国下的小区组成(相当于我国的县或若干县的组合)。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行政区划改革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结论四个部分,深入剖析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未来方向。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回顾了以往关于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成果。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调整,如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明清两代的府州县制和当代的市县乡三级制等。
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描述和分类,缺乏对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性和深度研究。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我们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了解行政区划改革的政策背景、历史演进和实践经验。
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了一手数据,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行政区划改革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加强基层治理。
改革措施包括优化行政层级、调整区划范围、推行地方自治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
然而,行政区划改革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如政府效能的提升并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治理的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讨论部分,我们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反思,认为改革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政策实施的协调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差异和民众需求。
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完善行政区划法律法规、推进地方自治制度的落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探讨影响改革效果的多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推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还需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政法学院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备选题目汇总法学专业王振生、冯凡英老师提供的毕业论文备选题目1、论刑罚的目的2、论交通肇事罪3、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4、论绑架罪与抢劫罪的区分5、论贪污罪6、论受贿罪7、论斡旋受贿的构成特征8、论抢劫罪9、论抢劫罪的停止形态10、故意伤害罪疑难问题探析11、论过失伤害罪12、论刑罚个别化原则13、试论死刑的历史、现状和趋势14、安乐死的构成和法律评介15、论盗窃罪中的几个问题16、论诈骗罪中的几个问题17、论过失犯罪中的几个问题18、浅谈刑法上的因果关系19、关于法人犯罪的几个问题20、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之思考21、论正当防卫22、论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23、论侵占罪24、论职务犯罪25、论犯罪未遂赵向华老师提供的毕业论文备选题目国际法学方向1、管辖权域外行使问题之国际法探析2、论“保护的责任”及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3、论现代国际法上的集体安全制度4、国家豁免制度研究5、略论个人的国际法主体性6、论领海的法律地位7、中日东海争端的国际法问题研究8、论外国军舰在领海的无害通过权9、论外层空间的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趋势10、《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国际法解读11、论条约在国内的适用12、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问题研究13、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分析14、论大陆架划界中的公平原则15、论航空法中的赔偿责任制度16、对日民间索赔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17、国际法院的临时保全措施研究18、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19、国际法上的自决权初探20、人权与国家主权关系问题研究21、论国际法渊源中的“一般法律原则”22、欧盟难民保护法律制度研究23、条约保留问题初探24、联合国大会决议的法律效力问题研究25、略论国际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方向1、浅论我国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2、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研究3、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4、论外来物种入侵及其法律防治体系的构建5、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相关问题研究6、环境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7、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研究8、环境权的法律分析9、我国城市水污染防治立法若干问题研究10、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11、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2、论环境侵权救济的无过错责任原则13、我国湿地保护法律对策研究14、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法律制度探究15、论我国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16、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中的若干问题研究17、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问题研究18、论国际环境法的渊源19、我国的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研究20、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强制执行力问题研究21、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2、电子废物管理立法研究23、论生态城市规划及其立法理念24、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立法研究25、WTO框架下的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问题研究1.论法律对人权的保护2.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平等3.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障碍因素4.论法制现代化的途径5.我国法律监督中的若干问题6.试论法律信仰的危机及其拯救7.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8.自然法思想评析9.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10.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法治进程11.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基础12.自然法思想与中国法治建设13.论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14.安乐死立法的法理思考15.孙中山与中国法律近代化16.张之洞的法律思想研究17.论明代法制中的重典治国精神18.论汉朝的春秋决狱19.论儒家法思想的现代价值20.司法独立原则与中国法律近代化2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2.浅议我国古代无讼思想23.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论略24.儒家法律思想研究25.法家法治理论研究26.试论古希腊公法中的民主传统27.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28.论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29.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剖析30.论古典自然法学理论1、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2、简论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3、论中华法系及其特点4、中国古代的礼与法5、从青铜器铭文看西周民事法律规范6、“礼不下庶人,邢不上大夫”评议7、论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8、“独尊儒术”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9、春秋决狱与汉代司法10、论唐律的基本精神11、论唐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12、论“明大诰”13、论明清两代的“文字狱”14、清代的少数民族立法15、中国古代的肉刑考略16、中国古代的族刑源流考17、中国古代考官制度述略18、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略19、中国古代诉讼制度述略20、论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亲属相容隐制度21、中国古代的存留养亲制度剖析22、清代的“秋审”与清代诉讼体制23、论中国古代的伦理法24、论清末之际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5、论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立法(题目只做参考,可进一步完善)1、论我国宪法保障制度2、论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论宪法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关系4、论香港基本法的解释权5、论言论自由的宪法界限6、论结社自由与结社立法7、论宪法的制裁性8、论授权立法9、论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10、论计算机网络与言论自由11、论平等权的宪法内涵12、论公民的隐私权13、论公民权利与计划生育14、论安乐死与宪法15、论西方国家的宪法保障制度16、论我国行政区划的新发展17、论宪政程序18、论罢工权19、论法治原则的实现途径20、论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21、论主权与人权的关系22、论宗教信仰自由的界限23、论宪法与民主的关系24、论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的关系25、论政治文明与宪法(选题仅供参考,学生可以自行拟定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