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文】2017年复星集团战略重点
- 格式:pptx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3
复星医药公司战略⽂稿公司战略案例(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介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医药”,证券代码600196),成⽴于1994年,1998年8⽉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在中国医药⾏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上市公司。
复星医药⾃1998年上市以来,12年内净利润增长了39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9.59%。
净资产、净利润均名列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前列。
复星医药专注现代⽣物医药健康产业,抓住中国医药市场的快速成长和中国企业进军世界主流医药市场的巨⼤机遇,以“品牌、创新、⾼效、全球化”为经营理念,加快实施产业整合和重磅产品战略,稳健经营、快速发展,成为了以药品研发制造和医药流通为核⼼,同时在诊断产品和医药器械等领域拥有领先规模和市场地位,在研发创新、市场营销、并购整合、⼈才建设等⽅⾯形成了竞争优势的⼤型专业医药产业集团。
复星医药注重创新研发,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在国内已取得肝病、糖尿病、妇科药物、临床诊断产品等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
持续、稳健的发展使复星医药稳居⾏业领先地位。
企业品牌在医药健康产业和资本市场都倍受信赖。
⾯向未来,复星医药以促进⼈类健康为使命,秉承“持续创新,共享健康”的理念,内⽣式增长和外延式扩张并重,在进⼀步加强在中国医药商业领先地位的同时,以创新战略为先导,⾯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的全球化医药企业。
复星医药业务领域如下表所⽰:⼆、⾏业概况当前,我国医药⾏业总体上表现出全线扩张的上升势头,并释放出巨⼤潜⼒。
2009年,尽管遭受国际⾦融危机影响,我国医药⼯业产、销、效益均保持较快增速,呈现出以下发展状况:1.⾏业总产值快速增长据国家⼯信部统计,2009年,我国医药⾏业累计实现⼯业总产值⾸次突破1万亿元⼤关,达到10382亿元,创历史新⾼,同⽐增长21.1%,⼯业增加值累计同⽐增长14.9%,⾼于全国⼯业平均⽔平(11.0%)3.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原创]复星的集团管控分析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复星)1992年由复旦大学五名年轻教师创办,是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
复星扎根中国、投资于中国成长的根本动力,其核心业务跨医药、房地产、钢铁、矿业、零售、金融服务及战略投资等六大领域。
2007年7月16日,复星的控股母公司复星国际(0656.HK)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实现了复星15年来最重要的历史性跨越。
2007年,复星国际实现营业收入319.77亿元、净利润33.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和206%。
目前,复星已稳居中国企业前50强。
旗下产业业绩稳定增长,在行业内也基本进入国内前十强。
经过十五年的实践,复星形成了一个以认同复星文化的企业家团队为核心,以持续发现中国高增长投资机会、持续优化管理提升企业价值、持续建设多渠道融资体系对接优质资本的三大能力为基础的价值创造链的正向循环发展模式,并以高成长的历史业绩予以证明。
1.复星集团母子公司管控问题的由来众所周知,复星集团以“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专业化融投资”为投资管理理念。
通过适度多元的投资,构筑“利润和现金流平衡、成长性和稳定性并重、国内国外二个市场依存、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并举”的产业结构,使整个集团能够长期稳健成长;通过专业化经营,在所投资的每一个分支领域均达到国内同行前三名,并积极扩展对标体系,努力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企业;通过专业化融投资,保证专业化企业融得的资金在本领域专业化使用,并通过自有资金增量、股权融资、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和适当的借贷实现融资形式的多样性。
一贯追求内部管理的复星集团在追求自身超常规的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下面三个问题。
1.1如何实现从企业经营到产业经营?复兴要做大要发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做企业的高度。
只有从产业的高度来经营,才能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才能真正成为具有控制力的企业。
但是,企业经营与产业经营之间有一条天然的沟壑:企业经营是一个企业,产业经营是几个企业的联合,各企业之间如何协调,如何发挥能动性,形成最大合力,建立产业优势,而不是内部竞争资源,内耗不断,在外部市场丢城失地?解决产业经营的问题绝对不是有先进理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单纯的理念往往是失败的隐患。
复星集团:战略猛虎细嗅蔷薇"如同一只善于隐匿的猛虎,不动声色地潜伏,一旦爆发,瞬间就将猎物擒到手下。
"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描述郭广昌的投资风格。
凌厉的资本运作手法,是复星集团CEO郭广昌多年来开展项目投资的经验,带领复星集团从一个以医药、地产、钢铁、商业零售为产业的企业,变为一个以“保险加投资"双轮驱动的产业集团。
多元化、国际化、品牌化战略一直贯穿复星发展的全过程。
从投资标的来看,复星集团长期以来信守的原则在于只专注行业内最大规模的企业,绝不做行业第二的生意。
以复星集团的内部管理来看,“灰度竞争”是复星集团对于下属诸多产业子公司的竞争发展策略。
虽然复星一直被业界称为"巴菲特"的门徒,但实际上从任何一次产业投资项目来看,复星走的路远比巴菲特要远。
青睐于二级市场投资的巴菲特从不谋求董事会席位,认为参与董事会将增加股权退出的难度,而复星的"野心”并未停留在只充当一个投资者,而更像一个多产业链整合的管理者。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正如以哲学和管理科学兼收并蓄的郭广昌自身一样,上层战略与管理战术的双管齐下,使得复星集团的每一次蜕变都意味深长。
1.从广兴到复星1992年邓小平南巡带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放开了对私营企业的政策束缚,郭广昌与梁信军以注册资本金仅10万元的广信科技咨询公司发家,为台湾企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提供咨询服务。
20世纪90年代初,创业环境和条件都极为艰苦,没有产业经营经验的创业人可以参与的行业极为有限,而当时的咨询行业属于轻资产,国内咨询市场也尚处在起步阶段,针对咨询行业的市场需求却极大。
正当广信科技业务在两年时间内如火如荼发展之时,咨询公司逐渐增多,这时郭广昌及时转舵,决定退出咨询行业,这与其一贯"先人一步"的战略思路有关。
1993年毕业于复旦遗传工程系的汪群斌、范伟、谈剑相继加入复星,至此复星"五虎将"正式集结完毕,广信也正式更名为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复星的多元化战略开始显露头角,从一个咨询公司转变为以房地产代理和现代生物医药作为两大主业的公司,是此后复星集团第一阶段的产业布局。
复星“保险+投资”深度整合布阵医疗保险、PPP项目今年年初,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对外公开了对股东的一封信,其中描绘了复星的互联网医疗战略布局:布局传统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整合资源,推动医疗领域的“独角兽”战略。
“保险+投资”双轮驱动是复星的经营战略。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公开表示,2016年上半年复星集团在负债结构、资产运营层面持续优化,持续秉承“保险+投资”双轮驱动的核心战略,深耕保险细分市场、持续发掘C2M投资机会并寻找高增长新兴市场的投资机遇。
复星今年下半年动作不断,其投资的国内首个拥有互联网保险全国经纪牌照的保险服务平台“大特保”推出了一款高端特需医疗保险。
此外,复星旗下的星景资本参与投资了杭绍台铁路PPP项目。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I摄“特需医疗保险”应运而生复星为什么投独角兽“大特保”?这要从“大特保”能为复星带1/ 6来什么说起。
“大特保”创始人周磊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场变化是尝试与公立医院合作推出高端医疗产品的主因。
他告诉记者,高端医疗保险覆盖的用户群最早是在中国工作或定居的外国人,之后慢慢覆盖到了海外派驻中国的华人。
针对这些在国外待了很多年再回国就业的人群,大部分都会给其购买个人保险。
由于这类保险对支付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参保对象一般会倾向于选择和睦家、Parkway Health这样的外资医院,差不多每年的保费在2万~3万元左右。
据周磊回忆,当时这类参保人群还比较少,每个企业就是几个人。
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外派人群在慢慢扩大,企业再不可能承受如此大的支出,个人保险也开始出现更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成本结构也发生了转变。
本地公立医院特需门诊的就诊费用要比外资医院低得多。
以肠胃镜为例,在Parkway Health大约需要3万多,在公立医院的特需部则只需3000~4000元。
人群结构、人群需求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呼唤一个基于本地顶尖公立医院特需门诊的“高端医疗险”产品出现,且该产品对于支付能力的要求也较以往有大幅度降低。
复星全球投资逻辑和战略复星的发展走过了很多个阶段。
在上几个经济周期里面,从投资矿业和钢铁,投资重资产,到在这个经济周期侧重高端制造、升级消费和移动互联网,目光也更放眼全球。
每一次转变的契机和意义是什么?复星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中国动力不一样。
第一阶段是1992年创立初,当时环境下中国主要的成长动力还是制造业成长跟内部改革,我们叫内部开放。
具体来说,就是允许农村劳动力转移,知识分子创业,允许银行贷款,还有允许土地流转,土地可以做商业地产。
我1992年毕业,正好抓了那个机会。
复星在1999年前,做房地产、医药,包括做一些小制造,我认为都是对的。
到2000年后,低端制造业逐步转成了高端制造业,特别是转成了重化工业。
重化工业解决的是基本的交通设施的问题、自身的原材料供应问题以及自身的装备制造的问题。
2000年后的10年,中国的电、钢铁、水泥、铜、铝、港口码头、铁公机的产能建设都搞完了。
所以那个阶段,复星聚焦在基础原材料供应,比如钢铁、矿业,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
到了2008年前后,消费起来了。
我最大的感受是,复星医药和豫园商城从前利润一直徘徊在小几个亿,在2008年前后,突然就到了8、9亿。
到了2010年左右,供应短缺的年代过去了,消费开始讲究品牌,有品牌的消费和奢侈品消费起来了。
再到2012年和2013年,体验式的消费爆炸性增长。
比如电影、医疗、教育、旅游。
十八大后反奢侈、反公款消费后,贝恩的报告指出,奢侈品今年上半年增长率只有7%,今年全年据说增长率只有2%,换句话说下半年在衰退。
但是相反的,今年旅游是暴涨的。
我认为中产阶级起来以后,他们的消费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就是个人金融需求会快速增长。
他们更加考虑理财跟安全。
普通老百姓比较多的是存款,有余钱的中产阶级是为长远的舒适考虑的。
这将导致过去银行主要盈利依靠对公业务,而将来好的银行将变成,对公业务还是不错,但是对私业务成长更快。
对私业务的增速以及未来在银行的盈利占比会快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