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运动归因
- 格式:ppt
- 大小:6.08 MB
- 文档页数:35
第六章运动归因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和___________的认知过程。
2.归因理论是对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归因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和的各个领域。
3.Weiner提出,可以根据、和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4.根据协变性原则,个体在对活动结果进行归因时,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的原因;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不一致时,会把它归于的原因。
5.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____________和他的同事研究行为时提出的。
随后,心理学家又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在行为中也会出现。
6.有关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从归因为主逐渐地较为平衡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是心理的表现。
7.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与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8.习得性无助感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和。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中括号内)1.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研究动物行为时提出的。
()A.Dueck B.Vallerand C.Weiner D.Seligman2.归因理论是对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A.行为 B.自我效能 C.动机 D.成就感3.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的归因理论。
()A.Weiner B.Heider C.Jones D.Kelley4.不属于Weiner归因理论中的一个维度。
()A.动机 B.稳定性 C.内外源 D.可控制5.协变性原则是一种的归因。
()A.符合逻辑 B.不符合逻辑C.有时符合、有时不符合逻辑 D.与逻辑无关6. 根据协变性原则,个体在对活动结果进行归因时,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的原因。
()A.外部 B.内部 C.稳定 D.不稳定7.根据协变性原则,个体在对活动结果进行归因时,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的原因。
()A.外部 B.内部 C.稳定 D.不稳定8 Rotter的研究表明,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倾向于归因的人更为成熟。
简述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运动归因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个目标时,如何归因于内部或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指个体本身的特质和能力,而外部因素是指任务本身的特点和环境等。
以下是一些与运动表现相关的内部因素:
1. 能力:个体在特定运动中的技能水平,如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等。
能力较高的个体在运动中更容易取得成功。
2. 动机:个体参与运动的内在动力,如兴趣、目标、成就感等。
高动机的个体更容易克服困难,努力提高运动表现。
3. 信心: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以及对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的信念。
高信心的个体在运动中更容易发挥出最佳水平。
4. 心境:个体在运动时的情绪状态,如焦虑、紧张、兴奋等。
良好的心境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而消极的心境可能导致表现不佳。
5. 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在某项运动中取得成功的信念。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更有信心,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6. 心理韧性: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保持积极态度和应对能力的心理特质。
心理韧性较高的个体在运动中更能保持稳定表现。
7. 决策与策略:个体在运动中根据任务要求和自身能力采取的决策和策略。
有效的决策和策略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
8. 训练质量与经验:个体在运动训练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以及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高质量的训练和丰富的经验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
这些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在运动中的表现。
通过提高这些内部因素,个体可以在运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第三章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兴趣、运动需要与运动爱好之间的关系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
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仍欲望,且感到它是我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进候,人们才有兴趣参与并学习它。
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
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事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
运动兴趣的特性——(倾向性、广泛性、稳定性、效能)运动兴趣的分类●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以分为有趣(初级水平)、乐趣(比较高级水平)和志趣(高级水平)。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1、强大的动力作用。
2、培养学生装的探险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1、运动需要的满足。
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4、成功体验的获得。
5、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装体育场兴趣的方法:1、明确参与体育场运动的目的和意义;2、选择有吸引力的运动内容和项目;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4、注意教法手段多样化;5、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强烈的好奇心;7、充分利用兴趣的迁移;8、针对运动兴趣的品质、培养兴趣;9、培养师生感情;10、重视信息反馈;11、因人而异合理设置目标,获得成功体验。
第六章运动归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分析解释推测2. 动机生活工作3.Heider 理解预测控制4.个人环境个人和环境5.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运气6.Heider 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 Kelley的三度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7. 外显人格特质8. 社会赞许性独特性选择自由性9. 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协变10. 协变性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11. 内外源稳定性可控制12. 外部内部13.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观察学习法14.期望习得性无助感15.Seligman 动物人类16.内源性内外源成熟17.失败挫折无能为力丧失信心18.结果归因没有归因有归因19.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意识消极自我效能感低消极思维情绪失调20.自信心期望成就目标21.直觉反映性自动发生后22.直觉反映性果归因二、单选题1. B 2.D 3.C 4.B 5.A 6.B 7.C 8.A 9.B 10.B11.D 12.D 13.A 14.A 15.B 16.C 17.D 18.C 19.C 20.A 三、多选题1.A、B、D 2.B、C 3.A、B、C、D 4. A、C、D 5.B、C、D6.A、B 7.A、B、C 8.B、C 9.A、B 10.A、C、D四、匹配题1.成败归因理论 Heider相应推断理论 Weiner三度理论 Kelley朴素心理学 Jones和Davis2.运气内部、稳定的情绪、健康内部、不稳定的能力外部、稳定的任务难度外部、不稳定的五、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 20.√六、简答题1.什么是归因?归因的理论主要有哪几种?答: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上篇试题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下篇参考答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9.运动心理学家三种类型包括、和。
1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